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程夏龙

认知损害会痴呆吗?怎么降低痴呆风险?

认知损害会痴呆吗?怎么降低痴呆风险?

Q 认知损害会发展为痴呆吗?怎么降低痴呆风险?

一个:

不少患者确诊精神障碍后,发现自己的脑区功能出现异常,尤其体现在认知功能的异常。他们开始记不住事、对外界反应迟钝、又或者思维逻辑混乱无常...

种种表现,让患者将自己的症状和痴呆症相联系。

毕竟痴呆症听起来更为可怕,它似乎已成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料的代名词。

然而,认知功能损害真的会发展成痴呆症吗?

01 认知障碍=痴呆?

认知,是大脑将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心理活动,从而让我们获取知识或应用的过程。

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囊括了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和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行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决定,都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

肚子咕咕叫,认知让我们明白这是饥饿的信号,促使着我们自发地寻找食物;

打哈欠流泪,认知让我们理解这是困倦的前兆,提醒着我们适当地进行休憩。

当认知功能出现异常,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逐渐停滞,我们就可能出现失常行径。

最常见的是记忆丧失或记忆错乱,即使是前几天刚发生的事情,我们可能也无法回想起来。

而当认知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它就可能发展成为认知障碍,出现如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或思维障碍等问题,逐步干扰我们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认知障碍又根据病程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轻度认知障碍期、中度痴呆期和重度痴呆期。

前期我们可能只是很难处理复杂的日常事务,但整体的生活质量还是有所保障,但当病情进展到重度痴呆期,我们可能会完全无法自理生活,与痴呆症并无二致。

所以,认知障碍≠痴呆症,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任由其自由发展,它的确可能演变成痴呆症。

02 可逆的认知障碍

今年 2 月,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神经病学》上的研究指出:

轻度认知损伤并不一定会发展为痴呆,有一部分患者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且拥有较高认知储备的轻度认知损伤患者,逆转为正常认知的几率会更高。(来源于: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这个研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其一,认知障碍不一定会发展痴呆症。

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只有 10%-15%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会发展成痴呆症。

所以,因为罹患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而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不必过分惊慌。

只要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控制好认知受损的驱动因素,就能显著改善和恢复认知功能。

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情好坏也会影响疾病康复,如果总是焦虑不安,对病情改善只是有害无利。因此,在坚持吃药的同时,记得适当调节心情。

其二,认知障碍可被逆转,尤其对于高认知储备患者而言。

一项针对 75 岁以上女性群体的研究发现,轻度认知损伤的改变是双向性的。也即是说,它有可能恶化为痴呆症,也有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

已经出现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活动脑区、调整生活习惯、康复训练等方式逆转认知,恢复正常的脑区功能。

那么患者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认知储备,因为高认知储备的患者更容易实现认知逆转。

什么是认知储备呢?它是指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影响,且可减轻由衰老或疾病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资源积累[1]。

简单来说,大脑会随着年纪增长逐步退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年龄越大,忘性也越大,很多事情都无法记住。

不同的是有些人程度严重,有些人程度轻微。会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个体脑部的活跃区域有所不同,而拥有的更多活跃区域就被称为"认知储备"。

所以想要提高认知储备,我们就得努力提升大脑的活跃度,让大脑积极地"动"起来。

我们可以培养耗费脑力的兴趣爱好,比如多阅读、多背诵、多下棋、多参与手工制作等。平常也可以适当锻炼非常用手的能力,比如右撇子可以多尝试用左手刷牙、写字、吃饭等。

当我们尝试新鲜事物,大脑活力也会被激发,只有运作地更频繁,脑区活跃度才能更持久。

其次,是改变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使用大脑也需要劳逸结合,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大脑,又不让它得到充分的休息,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对认知功能的伤害,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以第二天起床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为标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时间。另外,在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适当休息。比如,工作一小时后,就要强制自己休息 5 分钟。

除此以外,也要适当地参与运动和社交。研究显示锻炼可以改善流向大脑的血液,甚至可能促进修复脑细胞;而适当的社交可以提高反应力和注意力,显著改善认知功能。

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运动两次,每次至少半小时,平时也不应太宅在家里,可以适当外出与他人面对面交流。

预后良好的精神障碍患者,不一定会共病痴呆症。

所以大家不用过分担心,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改变不当的生活方式,相信现有的认知损害问题,也有会实现逆转的可能性。

[1]CabezaR、AlbertM、BellevilleS 等人。维持、储备与补偿:健康老龄化的认知神经科学[J].国家神经科学,2018,19(11): 701-710.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给成人ADHD患者的九条生活建议

一、提前制定时间表,尽可能按优先级行动。 开始忙碌的一天之前,不要着急开工,先坐好,把今天需要干的事一一写下来。 然后,将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列出,留在注意力相对集中、效率较高的时候做,通常是一天内较早的时候。将优先级较低的事情往后放放,比如下午或其他状态不太好的时候。 预估自己做完一个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也就是评估工时,对于 ADHD 患者而言可能比较困难。可以比预想的多预留一点儿时间。 建议将时间表放在视线总是可及的地方,比如桌子或笔记本上。这样就算原地走神,你也能看见这张表。 二、大任务实在干不动,就拆解成小任务。 对于 ADHD 患者而言,启动并完成一项比较大且有些复杂的任务可能极其困难,前景很不乐观——很可能是无休止的拖延,直到被逼得无路可逃。 此时,可以尝试将这种大任务拆解为一系列小目标。例如,某件事情预计需要 3 个小时才能完成,可以考虑拆成几块,每块 25 分钟,并体现在你的时间表里。 看上去,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需要完成一个大任务」的残酷现实。然而,大任务之大并不仅仅体现在工作量,也体现在心理层面的威慑力。每完成一小块任务,都会带来一次小小的犒赏,可以让剩下的工作没有原先那么吓人。 三、常规日程越简单越好,别给自己添堵。 把一天的任务安排得复杂、细致、井井有条,如同学霸花花绿绿的学习计划,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然而,出于完美主义搞出一个你根本就做不到的时间表,只能白白制造悲伤。 常规日程只需要保留必须要做的事情,无需添加细枝末节。并且,如果你有某种很简单的方法能快速完成某项任务,就立即行动!做完赶紧把它勾掉,别让它看着碍事。 四、定时器配合时间表,助你时刻保持状态。 很多成人 ADHD 患者非常不擅长管理时间,制定时间表有用但不一定够用。例如,不知不觉中,第一个任务已经侵占了第二个甚至第三个任务的时间。 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定时器或 App 之类,在即将进入下一项任务的时候提醒一下。这种提醒不仅可以提示时间进度,也可以让人精神猛然紧张,重新集中注意力,提振效率。 五、由易到难,良好习惯需要逐渐培养。 制定适合自己的常规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任何健康、高效的习惯都需要时间。可以先从相对简单的事情开始。 例如,厨房干干净净可以减轻你的压力,但收拾厨房包括诸多琐碎事项,对你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的任务。那么,你可以先在常规日程中加上一项「每天刷碗」;如果你能做到连续两周每天刷碗,就可以再加些别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总能保持干净的厨房指日可待,而你收拾厨房的习惯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 六、将工作和休闲生活分开,最好别混在一起。 尽管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说,工作是工作,休闲是休闲,最好不要混在一起。 当前宏观的办公趋势,以及近两年疫情带来的隔离及居家办公需求,很容易让人把工作和休闲生活混在一起。然而,将两者区分开有助于提高工作时间的效率,以及很重要的一点——减轻你在休息时间的压力和焦虑感。 七、把自己放在心上,给照顾自己留些时间。 休息、思考、社交很重要,有必要留些时间做这些事情。不同的人照顾自己的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方法,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能让自己高兴或放松的活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忽视躯体健康可能恶化 ADHD 症状,让整个人都越来越不健康。关注饮食和锻炼,并体现在时间表中,有望实现躯体和精神健康双丰收,为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八、睡觉不是「法外之地」,而是常规日程的一部分。 25%-50%的成人 ADHD 患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睡眠问题,比如失眠或不宁。缺乏睡眠或睡眠不规律会显著损害日常功能、心境及行为。 完成一天的工作和琐事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就寝及充足的睡眠也应纳入常规日程。比如,睡觉之前洗个热水澡,果断关掉手机或电脑,将室内光线调暗。 另外,建议将每天早上的闹钟定在同一个时间,包括周末。周末晚睡晚起会让你在工作日起床变得相当痛苦。 九、如果打破了时间表,别太灰心丧气。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你着手制定常规日程的时间表之前,你就需要理解并承认,自己有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做不到。 如果你不停地打破时间表,这只能说明你的时间表有问题,不适合你。另一方面,如果你每天都能很轻松地、严丝合缝地依据时间表行动,你或许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时间表。 今天你打破了时间表,并不意味着你明天也会手忙脚乱。完成一个小任务,或连续一周都能按时间表行动,你应该给自己一些奖励才对。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2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给双相障碍患者配偶的七个建议

一、与爱人共同制定应急预案。 作为配偶,你可能是地球上最了解你爱人症状走向的人。时间一长,你甚至可能具有「预测」能力,即你的爱人什么时候正在往「高」的方向走,或者正在逐渐「低」下来。 你或许无法阻止疾病的循环,但你们可以一起制定预案,共度难关。例如,针对可能到来的躁狂发作,你可以未雨绸缪,预防他/她无节制地购买大件商品或参与危险活动;针对可能到来的抑郁发作,你可以有所安排,预防他/她无法按时完成非常重要的任务,也可以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这种计划即便不是长期的,而只是针对接下来的一次发作,也可以给你一种掌控感,帮助你做好准备。 二、与爱人公开讨论冲动及鲁莽行为。 冲动及鲁莽行为是双相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容易对婚姻造成影响。作为配偶,你可以在爱人心境正常时,与他/她开诚布公地讨论此类症状。 制定计划可以降低此类行为的破坏性。可以「丑话说在前」,如爱人处于躁狂或轻躁狂状态时,将限制他/她使用信用卡;如果爱人存在超速或鲁莽驾驶的风险,就不要自己开车,或干脆推迟出行。 三、爱人情绪不稳时,别往心里去。 当爱人出现抑郁、易激惹、愤怒时,你很容易会感觉他/她是在攻击你。然而,心境不稳其实是双相障碍的重要症状,它的背后是化学物质的紊乱。 面对情绪不稳的爱人,即便有一定难度,你也要控制自己,别意气用事甚至上纲上线。跟他/她沟通,告知你能做些什么,你希望他/她尝试做些什么,并了解他/她的需求,这样可以避免事态的升级,比如声调升高,冷战,以及真正针对你的攻击。 四、确保爱人有需要的资源。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帮助双相障碍患者保持病情稳定的主要手段。你可以提醒爱人按时服药,参加他/她的治疗,或者陪他/她一起去开药。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减轻心境发作的严重度。督促爱人健康饮食,规律锻炼,好好睡觉,也是你能够做到的。 心理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也有帮助。如果条件允许,帮爱人找到一个合适的心理治疗师,也有助于巩固及增进治疗成果。 五、再辛苦再困难,也要好好过日子。 当你因为给爱人看病而心力交瘁时,你很容易就会忘记之前两个人那些愉快的回忆。然而,你终究还是要立足现实,创造空间以享受彼此的陪伴,共同玩乐,好好过日子。 每对夫妻都会经历婚姻生活的高峰和低谷。双相障碍患者和配偶也是如此,只是高峰和低谷更多一些而已。 六、照顾好自己。 照顾病人非常辛苦,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如此。你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尽量吃好喝好,保证必要的锻炼和休息。否则,你会精疲力尽;更坏的情况是,你会心生怨念。 选择一种能让你振奋或放松的活动。如锻炼,包括徒步、游泳、冥想等;开发新的爱好,如阅读;设置专属于自己的时间;跟大自然或朋友在一起等。 七、该求助时就求助。 人难免会崩溃,双相障碍患者的配偶也是如此。病友群,治疗师,你爱人的家人等等,都可以为你提供帮助。你甚至可以考虑婚姻咨询,以帮助你们两个迎接及克服挑战。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24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医患都要了解:失眠的简明行为治疗(BBTi)

刺激控制及睡眠限制是BBTi的核心治疗组分,其基本原则如下: 1. 减少停留在床上的时间,以巩固睡眠周期。 根据睡眠日记(图1),计算患者一周来的平均入睡时间及醒来的时间。 如果患者在床上的清醒时间超过30分钟,如早早上床而迟迟不能入睡,则缩窄患者的就寝时间窗,以匹配平均睡眠时间(如,推迟上床及提前起床),但不小于6小时。 承认遵循新的就寝时间窗的难度,并与患者讨论应对方法: 与患者讨论晚上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以避免过早上床而无法入睡; 治疗最初的一到两周内,患者的入睡时间可能比治疗之前还晚,可询问患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 鼓励患者为早上计划一些活动,以避免赖床。 需要提前告知患者,治疗最初的一到两周内,困意可能会增强: 将困意增强构建为「治疗正在起效」的标志; 2. 本周每天早上都在固定时间起床,无论前一天晚上睡得多差。 此举旨在重启患者的生物钟,确保其在次日晚上入睡时有足够的睡眠压力。 3. 不困不上床。 此举可以降低患者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可能性。 帮助患者有效区分困倦(入睡的可能性)与疲乏(精神或躯体耗竭)。 4. 如果不能很快入睡,就暂时离开床。 如果不能在上床15分钟内入睡(「一刻钟原则」),患者应从床上爬起来,去另外一个房间,直到出现困意。如有必要,上述操作可以不断重复。此举旨在帮助患者克服条件性的失眠反应。 鼓励患者在下床的时间内做放松性的活动,如阅读、听音乐、纵横字谜等;不要做刺激性的事情,或者看各种屏幕,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患者如果明显犯困,则建议其规划好驾驶、工作等活动,避免发生危险; 警告患者不要在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入睡,因为这会损害他们入睡时所需要的睡眠压力。 就寝时间窗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睡眠情况动态变化,每一周都可能不同于上一周。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24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