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程夏龙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3********217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可处方
99%
好评率
8418
接诊人数
4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向程夏龙医生问诊
服务图标
图文问诊
¥12
/5次提问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电话问诊
¥38
/20/10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视频问诊
¥88
/10/30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私人医生
¥1000
/1个月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程夏龙医生介绍
专业擅长
程夏龙,男,焦虑抑郁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心理治疗师。 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焦虑抑郁科主治医师,从事心理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10余年,擅长轻症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及青少年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心理治疗师,擅长短程心理认知行为治疗。在权威网站发布心理健康科普视频200余个。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市及院级课题多项,发表SCI、中文及科技核心期刊总十余篇。 业务专长: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青少年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心身疾病等。 门诊时间:周五下午 焦虑及相关障碍门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三楼1诊室) 周日上午 焦虑抑郁科门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三楼4诊室)
个人简介
程夏龙,男,焦虑抑郁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心理治疗师。 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焦虑抑郁科主治医师,从事心理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10余年,擅长轻症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及青少年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心理治疗师,擅长短程心理认知行为治疗。在权威网站发布心理健康科普视频200余个。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市及院级课题多项,发表SCI、中文及科技核心期刊总十余篇。 业务专长: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青少年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心身疾病等。 门诊时间:周五下午 焦虑及相关障碍门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三楼1诊室) 周日上午 焦虑抑郁科门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三楼4诊室)
患者评价
99%好评率
回复质量
99%好评
服务态度
99%好评
回复速度
99%好评
墨***諾
评价详情:非常好的医生,感谢🙏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1-11-04
9***5
评价详情:接诊迅速,亲切热情,看病认真。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08-20
专***y
评价详情:程医生服务态度好,多谢了!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1-07-04
u***p
评价详情:程医生当代华佗 医圣重生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0-10-31
6***y
评价详情:大夫指导很细心专业,非常感谢。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0-03-12
科普文章

文章 给成人ADHD患者的九条生活建议

一、提前制定时间表,尽可能按优先级行动。 开始忙碌的一天之前,不要着急开工,先坐好,把今天需要干的事一一写下来。 然后,将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列出,留在注意力相对集中、效率较高的时候做,通常是一天内较早的时候。将优先级较低的事情往后放放,比如下午或其他状态不太好的时候。 预估自己做完一个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也就是评估工时,对于 ADHD 患者而言可能比较困难。可以比预想的多预留一点儿时间。 建议将时间表放在视线总是可及的地方,比如桌子或笔记本上。这样就算原地走神,你也能看见这张表。 二、大任务实在干不动,就拆解成小任务。 对于 ADHD 患者而言,启动并完成一项比较大且有些复杂的任务可能极其困难,前景很不乐观——很可能是无休止的拖延,直到被逼得无路可逃。 此时,可以尝试将这种大任务拆解为一系列小目标。例如,某件事情预计需要 3 个小时才能完成,可以考虑拆成几块,每块 25 分钟,并体现在你的时间表里。 看上去,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需要完成一个大任务」的残酷现实。然而,大任务之大并不仅仅体现在工作量,也体现在心理层面的威慑力。每完成一小块任务,都会带来一次小小的犒赏,可以让剩下的工作没有原先那么吓人。 三、常规日程越简单越好,别给自己添堵。 把一天的任务安排得复杂、细致、井井有条,如同学霸花花绿绿的学习计划,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然而,出于完美主义搞出一个你根本就做不到的时间表,只能白白制造悲伤。 常规日程只需要保留必须要做的事情,无需添加细枝末节。并且,如果你有某种很简单的方法能快速完成某项任务,就立即行动!做完赶紧把它勾掉,别让它看着碍事。 四、定时器配合时间表,助你时刻保持状态。 很多成人 ADHD 患者非常不擅长管理时间,制定时间表有用但不一定够用。例如,不知不觉中,第一个任务已经侵占了第二个甚至第三个任务的时间。 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定时器或 App 之类,在即将进入下一项任务的时候提醒一下。这种提醒不仅可以提示时间进度,也可以让人精神猛然紧张,重新集中注意力,提振效率。 五、由易到难,良好习惯需要逐渐培养。 制定适合自己的常规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任何健康、高效的习惯都需要时间。可以先从相对简单的事情开始。 例如,厨房干干净净可以减轻你的压力,但收拾厨房包括诸多琐碎事项,对你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的任务。那么,你可以先在常规日程中加上一项「每天刷碗」;如果你能做到连续两周每天刷碗,就可以再加些别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总能保持干净的厨房指日可待,而你收拾厨房的习惯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 六、将工作和休闲生活分开,最好别混在一起。 尽管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说,工作是工作,休闲是休闲,最好不要混在一起。 当前宏观的办公趋势,以及近两年疫情带来的隔离及居家办公需求,很容易让人把工作和休闲生活混在一起。然而,将两者区分开有助于提高工作时间的效率,以及很重要的一点——减轻你在休息时间的压力和焦虑感。 七、把自己放在心上,给照顾自己留些时间。 休息、思考、社交很重要,有必要留些时间做这些事情。不同的人照顾自己的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方法,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能让自己高兴或放松的活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忽视躯体健康可能恶化 ADHD 症状,让整个人都越来越不健康。关注饮食和锻炼,并体现在时间表中,有望实现躯体和精神健康双丰收,为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八、睡觉不是「法外之地」,而是常规日程的一部分。 25%-50%的成人 ADHD 患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睡眠问题,比如失眠或不宁。缺乏睡眠或睡眠不规律会显著损害日常功能、心境及行为。 完成一天的工作和琐事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就寝及充足的睡眠也应纳入常规日程。比如,睡觉之前洗个热水澡,果断关掉手机或电脑,将室内光线调暗。 另外,建议将每天早上的闹钟定在同一个时间,包括周末。周末晚睡晚起会让你在工作日起床变得相当痛苦。 九、如果打破了时间表,别太灰心丧气。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你着手制定常规日程的时间表之前,你就需要理解并承认,自己有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做不到。 如果你不停地打破时间表,这只能说明你的时间表有问题,不适合你。另一方面,如果你每天都能很轻松地、严丝合缝地依据时间表行动,你或许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时间表。 今天你打破了时间表,并不意味着你明天也会手忙脚乱。完成一个小任务,或连续一周都能按时间表行动,你应该给自己一些奖励才对。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2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给双相障碍患者配偶的七个建议

一、与爱人共同制定应急预案。 作为配偶,你可能是地球上最了解你爱人症状走向的人。时间一长,你甚至可能具有「预测」能力,即你的爱人什么时候正在往「高」的方向走,或者正在逐渐「低」下来。 你或许无法阻止疾病的循环,但你们可以一起制定预案,共度难关。例如,针对可能到来的躁狂发作,你可以未雨绸缪,预防他/她无节制地购买大件商品或参与危险活动;针对可能到来的抑郁发作,你可以有所安排,预防他/她无法按时完成非常重要的任务,也可以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这种计划即便不是长期的,而只是针对接下来的一次发作,也可以给你一种掌控感,帮助你做好准备。 二、与爱人公开讨论冲动及鲁莽行为。 冲动及鲁莽行为是双相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容易对婚姻造成影响。作为配偶,你可以在爱人心境正常时,与他/她开诚布公地讨论此类症状。 制定计划可以降低此类行为的破坏性。可以「丑话说在前」,如爱人处于躁狂或轻躁狂状态时,将限制他/她使用信用卡;如果爱人存在超速或鲁莽驾驶的风险,就不要自己开车,或干脆推迟出行。 三、爱人情绪不稳时,别往心里去。 当爱人出现抑郁、易激惹、愤怒时,你很容易会感觉他/她是在攻击你。然而,心境不稳其实是双相障碍的重要症状,它的背后是化学物质的紊乱。 面对情绪不稳的爱人,即便有一定难度,你也要控制自己,别意气用事甚至上纲上线。跟他/她沟通,告知你能做些什么,你希望他/她尝试做些什么,并了解他/她的需求,这样可以避免事态的升级,比如声调升高,冷战,以及真正针对你的攻击。 四、确保爱人有需要的资源。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帮助双相障碍患者保持病情稳定的主要手段。你可以提醒爱人按时服药,参加他/她的治疗,或者陪他/她一起去开药。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减轻心境发作的严重度。督促爱人健康饮食,规律锻炼,好好睡觉,也是你能够做到的。 心理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也有帮助。如果条件允许,帮爱人找到一个合适的心理治疗师,也有助于巩固及增进治疗成果。 五、再辛苦再困难,也要好好过日子。 当你因为给爱人看病而心力交瘁时,你很容易就会忘记之前两个人那些愉快的回忆。然而,你终究还是要立足现实,创造空间以享受彼此的陪伴,共同玩乐,好好过日子。 每对夫妻都会经历婚姻生活的高峰和低谷。双相障碍患者和配偶也是如此,只是高峰和低谷更多一些而已。 六、照顾好自己。 照顾病人非常辛苦,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如此。你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尽量吃好喝好,保证必要的锻炼和休息。否则,你会精疲力尽;更坏的情况是,你会心生怨念。 选择一种能让你振奋或放松的活动。如锻炼,包括徒步、游泳、冥想等;开发新的爱好,如阅读;设置专属于自己的时间;跟大自然或朋友在一起等。 七、该求助时就求助。 人难免会崩溃,双相障碍患者的配偶也是如此。病友群,治疗师,你爱人的家人等等,都可以为你提供帮助。你甚至可以考虑婚姻咨询,以帮助你们两个迎接及克服挑战。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2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医患都要了解:失眠的简明行为治疗(BBTi)

刺激控制及睡眠限制是BBTi的核心治疗组分,其基本原则如下: 1. 减少停留在床上的时间,以巩固睡眠周期。 根据睡眠日记(图1),计算患者一周来的平均入睡时间及醒来的时间。 如果患者在床上的清醒时间超过30分钟,如早早上床而迟迟不能入睡,则缩窄患者的就寝时间窗,以匹配平均睡眠时间(如,推迟上床及提前起床),但不小于6小时。 承认遵循新的就寝时间窗的难度,并与患者讨论应对方法: 与患者讨论晚上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以避免过早上床而无法入睡; 治疗最初的一到两周内,患者的入睡时间可能比治疗之前还晚,可询问患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 鼓励患者为早上计划一些活动,以避免赖床。 需要提前告知患者,治疗最初的一到两周内,困意可能会增强: 将困意增强构建为「治疗正在起效」的标志; 2. 本周每天早上都在固定时间起床,无论前一天晚上睡得多差。 此举旨在重启患者的生物钟,确保其在次日晚上入睡时有足够的睡眠压力。 3. 不困不上床。 此举可以降低患者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可能性。 帮助患者有效区分困倦(入睡的可能性)与疲乏(精神或躯体耗竭)。 4. 如果不能很快入睡,就暂时离开床。 如果不能在上床15分钟内入睡(「一刻钟原则」),患者应从床上爬起来,去另外一个房间,直到出现困意。如有必要,上述操作可以不断重复。此举旨在帮助患者克服条件性的失眠反应。 鼓励患者在下床的时间内做放松性的活动,如阅读、听音乐、纵横字谜等;不要做刺激性的事情,或者看各种屏幕,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患者如果明显犯困,则建议其规划好驾驶、工作等活动,避免发生危险; 警告患者不要在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入睡,因为这会损害他们入睡时所需要的睡眠压力。 就寝时间窗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睡眠情况动态变化,每一周都可能不同于上一周。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2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生活方式如何影响你的精神健康

针对体育锻炼、吸烟、饮食及睡眠等关键可变生活方式因素在预防及治疗精神障碍中的作用,本项 meta-review 对现有证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估。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已成为研究证据最多的生活方式因素。来自多项 P-MA 及 MR 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某些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即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此外,尽管仍需要在高质量的 RCT 中进一步复制,但 MA of RCT 已经发现,运动干预可作为抑郁、焦虑及应激相关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及 ADHD 的辅助治疗手段。 公共卫生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 75 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上述运动的某种组合,以降低成年人各种健康状况的风险。然而需要认识到,与慢性躯体疾病不同,大多数精神障碍首发于年轻人,而简单地建议年轻人「动起来」很难对其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要想实现体育锻炼的保护作用,或许需要将循证学证据系统地整合至环境改造中,辅以针对年轻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计划。通过运动治疗精神障碍时,建议在有培训背景的运动专业人员的督导下完成。 现有推荐主要将有氧运动及心肺健康作为运动干预的重点。尽管这一点得到了文献的充分支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肺健康本身即可降低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但应指出,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肌肉力量及阻抗训练也可以预防精神障碍,该效应甚至独立于一般意义上的锻炼。此外,力量训练可显著改善精神健康,这一效应可持续存在并超过有氧运动。 因此,未来有关体育锻炼的研究及指南应进一步考虑阻抗训练在精神障碍防治中的疗效及可行性。 睡眠 大量证据表明,睡眠是另一个重要的可变生活方式因素。大规模 meta 分析显示,睡眠与各种精神疾病存在前瞻性联系,而 MR 研究则提示睡眠与双相障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除此之外,睡眠障碍可显著增加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风险。 MA of RCT 显示,睡眠干预可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亚临床抑郁症状,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抑郁的效应量甚至更大。此外,近期一项 RCT 显示,睡眠在严重精神障碍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可显著降低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年轻个体的幻觉及偏执严重度。 总体而言,睡眠差似乎在精神疾病的起病及恶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 CBT-I 或许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此类治疗也可采用数字化形式开展),以改善睡眠及精神健康的其他方面。明确 CBT-I 用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吸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吸烟是一系列精神障碍重要且可变的高危因素。尽管早期 MR 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但最新的统计效力更高的 GWAS 研究强烈提示,吸烟与抑郁症、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的起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些发现与多项 meta 分析相吻合,后者提示吸烟与精神障碍前瞻性患病风险增加、发病提前及转归不良相关。 上述发现共同为公共卫生机构控烟措施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持证据,而这些措施可有效覆盖易感、贫困及边缘化群体。迄今为止,精神障碍患者并未从西方社会一般人群的吸烟率下降中显著获益。 尽管本项研究未发现任何有关戒烟改善精神症状的 MA of RCT,但研究一致表明,戒烟并不会导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健康状况的恶化(「戒烟恶化精神健康」的假设可能成为临床干预的障碍),且事实上似乎可以改善这一人群的精神健康。 此外,基于躯体健康风险,精神科对戒烟的迫切需求也已经得到了认识——吸烟是导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预期寿命缩短 15-30 年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吸烟是导致精神疾病及健康状况不均的原因,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某些减害方法(如电子烟)的潜在收益。 饮食 饮食与常见及严重精神障碍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多项 meta 分析表明,健康的饮食习惯与抑郁症状风险显著降低有关,但与已确诊的抑郁症及其他精神障碍的前瞻性联系尚未得到建立。此外,目前尚无任何 MR 研究证据支持饮食模式在任何精神障碍发病中的因果作用。 此外,近期的一项四臂 RCT 中,研究者评估了营养干预措施预防亚临床抑郁患者(n=1,025)出现抑郁发作的效果,发现行为激活无助于促进受试者健康饮食。然而,考虑到受试者的饮食质量略有改善,阴性结果可能与受试者对干预手段依从性不佳有关。 有趣的是,本项 RCT 中另一个「活性干预」组的受试者每天补充多重营养素,其抑郁症状转归反而显著劣于安慰剂组。尽管看似自相矛盾,但上述与直觉相反的发现与 Choi 等的 MR 研究结果一致,即多重维生素补充剂可升高抑郁风险,而这也是膳食营养因素唯一的阳性因果关系。 显然,人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确定营养如何影响精神健康。然而,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现有很多临床研究已经表明,饮食干预可以与标准治疗联用,以改善转归。除了支持 ADHD 特定饮食干预措施的初步证据外,近年来的一些 RCT 还报告了地中海饮食对临床抑郁症的疗效,且效应量较高。 尽管仍需进一步重复上述发现,但存在高水平的饮食高危因素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有关,而后者又与精神障碍存在关联,上述事实已足以让人们考虑将饮食因素纳入精神障碍患者的多学科治疗计划中。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19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吃错药会导致精神病?是的!

普通药物竟会吃出精神障碍?这几类药物不得不防 病从口入?当心吃出来的精神障碍,这些药物服用需谨慎 降压药竟能引发抑郁症?当心吃药吃出精神障碍 治病药物反致病!警惕药源性抑郁症,小心“越吃越病” Q 听说吃药也会吃出精神障碍,这是真的吗? 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提及精神障碍的成因,相信大家首先会想到生物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鲜为人知的是,普通药物也会诱发精神障碍,而这种情况被医学界成为药源性精神障碍。 药源性精神障碍在临床案例中并不少见,它的表现可以具体可以划分为两种: 其一,患者原本并无精神病性症状,但在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后,突然出现心神不宁、自言自语、谵妄抑郁、失眠多梦等表现; 其二,患者罹患其他慢性疾病且共病某种精神疾病,在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后,出现原有的精神疾病症状加重或复发的表现。 虽然药物会诱发精神障碍,但它的副作用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在逐量减少或停用药物后会有所缓解。 但如果患者不能提前识别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长此以往它也有可能发展成慢性药源性精神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所以服用药物后,出现不适反应,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遵医嘱调整用药。 Q 哪些药物会引发药源性精神障碍? 药源性精神障碍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抑郁症、躁狂症、痴呆、精神错乱和谵妄。不同类型的诱发药物并不相同,以下几类药物仅供参考,详情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药源性抑郁症 部分药物会影响患者中枢神经递质的分泌,导致 5-羟色胺、多巴胺等激素浓度水平异常,继而诱发抑郁症,出现情绪低落、食欲减退或增加、睡眠障碍或自残倾向等表现。 目前已知含环丙沙星、磺胺类、p 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皮质激素、雌激素等成分的药物,有可能诱发抑郁症。 常见药物有以下 4 种: 降压药:复方双嗪利血平片、普萘洛尔; 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布洛芬、吲哚美辛; 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利多卡因; 胃肠功能调节药:西咪替丁、甲氧氯普胺... ●药源性躁狂症 药源性躁狂症相对而言比较罕见,它更多时候是因为突然增加抗抑郁药物剂量导致的。患者会出现情绪亢奋、过度活动、思维奔逸等失控表现,若不及时干预,患者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大部分三环类抗抑郁药都有引发躁狂的潜在危险,所以患者用药时应谨遵医嘱。除此之外,含巴氯芬、溴隐亭、氯喹、皮质激素等成分的药物,也有一定危险性。 常见药物有以下 3 种: 镇静催眠药:阿普比妥、苯巴比妥; 抗精神病药:舒必利、利培酮、阿立哌唑;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 ●药源性精神错乱 常年受慢性疾病困扰的高龄患者,因为本身已存在认知功能退化的问题,所以更容易受药物影响出现迷惑谵妄和假性幻觉,诱发药源性精神错乱和谵妄。 他们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对外界事物的辨认能力明显下降等问题,比如认知思维紊乱、记忆下降、方位辨认困难或不能识别周边环境的问题等。 所以患者在服用下列 4 种药物时,应密切留意服后反应,如有不适即刻就医。 抗帕金森药:左旋多巴、金刚烷胺; 镇静催眠药:劳拉西泮、三唑仑;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氯丙嗪;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药物可能诱发精神障碍,但它的概率并不是 100%的,所以我们不应矫枉过正,盲目停用药物。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密切留意用药情况,很大概率可以避免以上情况。 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出现身体不适还是要及时就诊、按时服药哦!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认知损害会痴呆吗?怎么降低痴呆风险?

Q 认知损害会发展为痴呆吗?怎么降低痴呆风险? 一个: 不少患者确诊精神障碍后,发现自己的脑区功能出现异常,尤其体现在认知功能的异常。他们开始记不住事、对外界反应迟钝、又或者思维逻辑混乱无常... 种种表现,让患者将自己的症状和痴呆症相联系。 毕竟痴呆症听起来更为可怕,它似乎已成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料的代名词。 然而,认知功能损害真的会发展成痴呆症吗? 01 认知障碍=痴呆? 认知,是大脑将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心理活动,从而让我们获取知识或应用的过程。 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囊括了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和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行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决定,都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 肚子咕咕叫,认知让我们明白这是饥饿的信号,促使着我们自发地寻找食物; 打哈欠流泪,认知让我们理解这是困倦的前兆,提醒着我们适当地进行休憩。 当认知功能出现异常,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逐渐停滞,我们就可能出现失常行径。 最常见的是记忆丧失或记忆错乱,即使是前几天刚发生的事情,我们可能也无法回想起来。 而当认知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它就可能发展成为认知障碍,出现如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或思维障碍等问题,逐步干扰我们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认知障碍又根据病程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轻度认知障碍期、中度痴呆期和重度痴呆期。 前期我们可能只是很难处理复杂的日常事务,但整体的生活质量还是有所保障,但当病情进展到重度痴呆期,我们可能会完全无法自理生活,与痴呆症并无二致。 所以,认知障碍≠痴呆症,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任由其自由发展,它的确可能演变成痴呆症。 02 可逆的认知障碍 今年 2 月,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神经病学》上的研究指出: 轻度认知损伤并不一定会发展为痴呆,有一部分患者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且拥有较高认知储备的轻度认知损伤患者,逆转为正常认知的几率会更高。(来源于: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这个研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其一,认知障碍不一定会发展痴呆症。 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只有 10%-15%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会发展成痴呆症。 所以,因为罹患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而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不必过分惊慌。 只要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控制好认知受损的驱动因素,就能显著改善和恢复认知功能。 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情好坏也会影响疾病康复,如果总是焦虑不安,对病情改善只是有害无利。因此,在坚持吃药的同时,记得适当调节心情。 其二,认知障碍可被逆转,尤其对于高认知储备患者而言。 一项针对 75 岁以上女性群体的研究发现,轻度认知损伤的改变是双向性的。也即是说,它有可能恶化为痴呆症,也有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 已经出现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活动脑区、调整生活习惯、康复训练等方式逆转认知,恢复正常的脑区功能。 那么患者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认知储备,因为高认知储备的患者更容易实现认知逆转。 什么是认知储备呢?它是指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影响,且可减轻由衰老或疾病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资源积累[1]。 简单来说,大脑会随着年纪增长逐步退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年龄越大,忘性也越大,很多事情都无法记住。 不同的是有些人程度严重,有些人程度轻微。会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个体脑部的活跃区域有所不同,而拥有的更多活跃区域就被称为"认知储备"。 所以想要提高认知储备,我们就得努力提升大脑的活跃度,让大脑积极地"动"起来。 我们可以培养耗费脑力的兴趣爱好,比如多阅读、多背诵、多下棋、多参与手工制作等。平常也可以适当锻炼非常用手的能力,比如右撇子可以多尝试用左手刷牙、写字、吃饭等。 当我们尝试新鲜事物,大脑活力也会被激发,只有运作地更频繁,脑区活跃度才能更持久。 其次,是改变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使用大脑也需要劳逸结合,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大脑,又不让它得到充分的休息,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对认知功能的伤害,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以第二天起床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为标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时间。另外,在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适当休息。比如,工作一小时后,就要强制自己休息 5 分钟。 除此以外,也要适当地参与运动和社交。研究显示锻炼可以改善流向大脑的血液,甚至可能促进修复脑细胞;而适当的社交可以提高反应力和注意力,显著改善认知功能。 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运动两次,每次至少半小时,平时也不应太宅在家里,可以适当外出与他人面对面交流。 预后良好的精神障碍患者,不一定会共病痴呆症。 所以大家不用过分担心,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改变不当的生活方式,相信现有的认知损害问题,也有会实现逆转的可能性。 [1]CabezaR、AlbertM、BellevilleS 等人。维持、储备与补偿:健康老龄化的认知神经科学[J].国家神经科学,2018,19(11): 701-710.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7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痊愈后患者会有哪些变化呢?

Q 抑郁症痊愈后患者会有哪些变化呢? A: 常常能听到患者提问:“抑郁症痊愈,真的会对生活带来很大改变吗?” 其实,人生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过往所经历的一切,无论好坏,都可能将我们塑造成一个全新的我,抑郁症也不例外。 抑郁痊愈,就像蝴蝶破茧重生的过程。患者摒弃了过往伤害自己的种种坏习惯,真正体会到爱自己的含义,开始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 他们不仅情绪变得更积极、性格变得更乐观,连面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变得更豁达。 所以毫无疑问的是,抑郁症痊愈的确会为患者带来许多变化。 01 不会再钻牛角尖 抑郁症会导致患者大脑的海马体和眶额叶皮层发生变化。 海马体体积缩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它与大脑内其他组织结构的信息交流,于是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偏差。更糟糕的是,它还会增加患者患者压力的概率。 所以受它影响,抑郁患者无法理智地思考问题,会更多代入负性情绪。 而眶额叶皮层是情绪产生的主要神经机制,是大脑内处理奖赏和惩罚环路中的关键一环。 当患者抑郁时,眶额叶皮层的功能出现异常,产生惩罚情感会被无限放大。所以患者会比常人更加敏感,遇到同样的负性事件,他们的感受会更加强烈。 比如受到批评,常人难过一下子就没事了,抑郁症患者却会长久地失望懊恼,耿耿于怀。 抑郁痊愈后,患者脑区的功能恢复正常,他们的情感波动也逐渐正常化,处理外部信息时可以理性客观地思考,能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所有事情。 也就是遇事能想开了,不再钻牛角尖,用消极思维伤害自己。 02 世界开始有颜色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抑郁症患者的世界,大概选择灰色是最为贴切的。 因为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通常是低落沮丧,他们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可能会出现意志与身体的不协调,内心分明是想动起来,可是身体却沉重得像绑了铅球。 坐着累,躺着累,甚至连呼吸都感觉是多余的。这种表现,其实并不是因为大众所理解的“懒”导致的,而是低动力的症状引起的。 而让患者缺乏动力的原因,离不开上面提到的奖赏回路。因为神经受体功能降低,阻断了感官与大脑的联系,导致患者丧失对事物的感觉,喜欢的事情也不能带来愉悦感。 低动力又限制了身体行动,会减少多巴胺的分泌,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罹患抑郁症,还会导致患者杏仁体体积变大,同时杏仁体的反应会变得更活跃、更敏感。受此影响,患者的情绪起伏波动大,更容易感知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 所以在抑郁症患者眼中,世界像片废墟一样灰蒙蒙,无趣又压抑。 但在抑郁痊愈后,患者杏仁核的活跃度和神经受体功能会逐渐趋于正常,情绪也会逐渐平和。 因为能够控制情绪,并且有精力去尝试更多,所以患者可以恢复眼中的“色彩”,逐渐回归到日常的生活秩序中,有动力学习、工作与生活。 03 看待事情更通透 大部分抑郁患者生病前,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要求。要么给自己设定高标准,要么要求自己符合他人期待,不断自我增压追求完美。 合理期望的确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动力。但过度的苛求,却可能让我们不断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最终发展成抑郁症。 会出现这种情况,除却性格内向、敏感、追求完美等因素外,还受体内激素分泌水平紊乱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调节情绪的激素——血清素。 血清素,别名 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和胞内信使,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松果体的下丘脑,会参与痛觉、食欲、睡眠、情绪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当患者处于抑郁状态时,体内血清素分泌受到抑制,浓度水平相对较低,就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回想起让自己不快乐的负性事件。 患者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脑内可能会反复播放自己的失败经历,否认自己的优点,放大自己的缺点。 抑郁症其实就是一记敲响患者的警钟,提醒着他们要转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用更耐心和更包容的心态对待自己,完完全全地接纳自己所有好与坏。 不少患者抑郁痊愈后就发现,自己看待事情更加通透了,不仅不再苛责和强迫自己,也变得更加正向、积极和开朗。遇到事情,不再容易发脾气,情绪和心态都变得更加稳定。 抑郁症并不完全是件糟糕的事情,它为我们提供我们更多正视自己的机会,提醒着我们要转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希望被抑郁症困扰的你,也能坚持治疗,用更多时间和空间容纳自己,相信最终你会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患者,请早点看到这三句话

我接触过的许多患者 在确诊抑郁之后 都会陷入各种自我怀疑 难熬的症状再加上负面的情绪 往往容易让病情雪上加霜 如何面对生病时强烈的负面情绪? 我收集了三个抑郁患者的治愈故事 他们说的三句话 希望你早些看到 第一句: 没关系,我只是生病了而已。 患者小梦 确诊抑郁症之后 一度无法接受 外界的指指点点 更让小梦内心充满排斥 极力隐藏自己的抑郁症 吃药的时候,躲开同事 复诊也不敢让别人知道 周末也只想把自己藏起来 生怕跟别人交往时会暴露 有一天,好朋友发来一个视频 视频是一位有抑郁经历的同龄女生 分享自己患病后的生活 那天晚上,顺着这个话题 小梦刷了很多视频 看了很多同患抑郁的网友评论 慢慢对抑郁症有了更多了解 原来, 全国抑郁症的人数 已经超过 9500 万 原来, 心境低落、兴趣减退、低动力… 都是抑郁症的症状 并非是自己不积极不努力 看完这些之后,小梦眼眶湿润 内心的石头也慢慢放下 她开始接受 接受了自己得了个常见病的事实 小梦内心的石头慢慢放下 小时候生病了会请假休息 长大了生病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不开心的时候 就找信任的朋友或咨询师倾诉 就像感冒发烧 找家人陪伴在身边一样 小梦不再因为生病而感到羞愧 也不再讨厌和批评生病的自己 而是接纳抑郁的存在 把自己当做一个需要照顾的人 学习与抑郁共处 也学习善待自己 第二句: 我放弃了让所有人满意 患者小初,从小到大 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也许是叛逆期来得晚一些 毕业之后,小初不顾家人反对 独自北漂,找了一份互联网的工作 小初默默坚持自己的选择 常常加班到深夜 这几年短视频爆火 小初也开始分享自己的生活 有段时间行情不好 小初突然接到通知被裁了 视频突然爆火,反而意外收到许多恶评 这些负面信息一度淹没了她 小初不堪重负停更了几个月 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错的 怀疑自己是不是该听父母的话 直到有一天 小初打开久久未登录的账号 发现收到好几条私信 那一刻,小初发现 坚持做自己 也是可以被认可的 既然无论怎么做 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那么干脆放弃吧 画面:小初说:“我放弃了让所有人满意” 只要自己快乐就够了 只要满足自己的标准就够了 小初重新找了一份工作 也按照自己的风格 继续更新生活视频 陆陆续续收到许多关注 小初还找到了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每天认真地夸自己 5 分钟 画面:小初夸自己: 今天认真工作了一天,是个棒棒的职场人 记得按时吃药,感觉离康复又近了一点 下班后打扫了卫生,干干净净的好舒服 小初渐渐明白 最该在意的不是外界怎么看 而是自己过得好不好 第三句: 就算生活没意义,我也想好好活着 35 岁的阿木,未婚无房无车 创业失败后,还患上抑郁 他说,他是世俗标准中的“失败” 抑郁发作的时候 阿木一遍一遍问自己 如此痛苦地活着 到底有什么意义 甚至有过极端的想法 复诊那天从医院出来 阿木上了一辆出租车 司机师傅主动搭话 画面:司机说:“小伙子,怎么了” 阿木不愿开口 司机仿佛看穿了什么 自顾自地说起自己的经历 画面:司机说话: 我以前,也经常来这家医院,看抑郁症。 人生很长的,偶尔生个病,没什么的…… 听到司机大叔有相似的经历 阿木也终于开口 画面:阿木说:师傅,我总觉得活着没意义,你懂吗? 画面:司机说 你并不孤单,以前我也经常有这样的想法 总觉得活着没意思,不知道活着图啥 后来我想的是 难道要找到确切答案 才能好好活着吗? 或许我可以一边活着 一边寻找答案 工作、赚钱、养家 看着孩子长大 看着伴侣老去 身边的人都好好的 或许没有答案也可以 就算生活没意义 我也想好好活着 那天以后 阿木决定先就这样活着 再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努力照顾好自己 让病情得到缓解 也试着去链接别人 让自己不那么孤独 经过了一两个月的专注生活 阿木放下了对意义的执念 他发现 只要认真生活 爱和幸福都在分分秒秒里 最后昭阳医生想和大家说 与抑郁症共处的过程 其实是十分不容易的 坚持到现在的你 已经做得很好了 希望以上三句话 可以给你一点力量 任何时候开始 多爱自己一点 都不会太晚哦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6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惊恐发作?

心悸、胸闷、手抖...当心是惊恐发作,赶紧自查这 4 点 心悸、胸闷、手抖...进阶版焦虑发作,远比你想得可怕 反复心悸、胸闷、手抖,医生却说你没病?当心是惊恐障碍在发作 焦虑也会急性发作?反复心悸、胸闷和手抖,警惕这个“要命”的病 急性焦虑发作竟会“要命”?警惕心悸、胸闷、手抖这 3 个症状 什么是急性焦虑发作?它会共病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吗? 焦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几乎没有人能够逃离与抗拒。 某些时刻,它的确会干扰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更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与它共存。 很少人会想到,焦虑发作也可能“要命”,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濒死感和窒息感。 而这类特殊的焦虑发作,被称为惊恐障碍。 01 什么是惊恐障碍? 去年大火的电视剧《女心理师》中,就曾出现过一名典型惊恐障碍患者的角色——荀总。 他在经历丧妻丧子之痛后,突然出现强烈且反复的躯体不适。 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坐立不安都算是轻的表现,严重时他还会感觉心跳加速、胸闷气短、恶心作呕,出现强烈的窒息感。 这些症状发作毫无预兆,就像平静海面突然翻起的巨浪,突然、迅猛而又持久,常常在数十分钟内达到高潮,又在数小时左右自行缓解或消失。 不堪折磨的荀总跑遍了各大医院,得到的回答却是:他没病。 不适感日复一日地循环,他开始怀疑自己得了绝症或是中邪,直至到心理科就诊他才找到病因——原来,他是得了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又名急性焦虑障碍,虽然被划分在焦虑症之中,但它与焦虑症又有着极大区别。 不仅因为它的发作不可预测,更因为它会产生与现实状况强烈不符的躯体不适。 普通的焦虑症,虽然是泛化的,但它往往有特定的对象,比如对金钱焦虑、对健康焦虑、对学业焦虑,我们的情绪大多源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恐惧。 但惊恐障碍却不一样,患者没有明确的恐惧对象,也找不到刺激的源头,恐惧情绪凭空产生、又凭空消失。 有时可能只是正常地走在大街上,但就是在某一刹那,惊恐发作并出现以上症状。 这一特性,也让患者更难察觉其是心理问题,在医院的各个科室盲目求诊,却不得结果。 02 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虽然对大众而言,惊恐障碍是一种陌生疾病,但实际上它并不罕见。 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惊恐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 10%。 而欧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惊恐障碍的年患病率为 2.7%-7.3%。 从以上数据皆可看出,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甚至于我国知名歌手周杰伦,都曾发帖留言,怀疑自己的手麻症状是由惊恐障碍导致的。 尽管它并非少见疾病,拥有较多的患者人群,但还是有不少人将它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事实上,惊恐障碍的躯体症状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震颤、气闷、头晕脚软、发冷发热、窒息感或麻木感,但 CCMD-3 认为它的诊断一般需要符合以下 4 个标准: 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濒死恐惧等痛苦体验; 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所以,不是所有的胸闷气短都属于惊恐障碍。诸如癫痫、心肺疾病、内分泌失调等躯体疾病,都有可能出现与惊恐障碍相同的症状。 当我们出现以上症状时,首先应到医院的相应科室寻求帮助,排除了躯体疾病外,再考虑惊恐障碍的可能性。 03 出现惊恐障碍如何解决? 惊恐障碍的发作频率和发作周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发作间歇期短,但病程长,也有的患者发作间歇期长,但病程短。 但不管是哪一种,无疑问的是它都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为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出现惊恐障碍,患者长时间活在恐惧之中,时刻忧虑下一次的发作。 甚至有些患者因为病耻感或为了及时获取帮助等原因,选择不断缩小生活圈,只在家附近的区域活动,这也间接导致了患者的社交回避,并不利于情绪的抒发。 所以罹患惊恐障碍,一定要及时就诊,通过医疗干预解决问题。 因为惊恐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部分研究认为它与遗传、生理变化、心理机制等因素相关联。所以治疗惊恐障碍的主流手段仍是药物治疗+心理咨询。 药物治疗 惊恐障碍的治疗早期靠安定药物,以求平复患者情绪,帮助他们尽快从恐慌中脱离。发展到现在,精神科医生还会选择性地用一些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 比如常常提到的“五朵金花”:盐酸氟西汀、马来酸氟伏沙明、盐酸帕罗西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盐酸舍曲林,也会被用作治疗惊恐障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增效药物,具体以医生处方为准,各位患者不要自主用药哟。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治疗惊恐障碍的另一手段,咨询师常用的用法有惊恐控制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内感受性暴露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和呼吸训练等。 它的作用在于矫正患者对于事物的错误认知,帮助他们培养起新的思维方式,并建立起应对惊恐情绪的新策略,让患者的心态能变得更加平和。 通过心理咨询,一方面可以降低惊恐障碍的发作频率,另一方面也是让患者能以更松弛的态度对待惊恐障碍的发作症状。 惊恐障碍,属于焦虑障碍的其中一种。 虽然它的病因未明,但精神医学界已有针对它的明确疗法。 所以各位患者不必过分忧心,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从根源解决问题。 相信医学的力量,能帮助被困扰的你。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7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为什么抑郁症装不出来?

抑郁症可以装出来吗?精神科医生提醒: 4 点辨真伪抑郁症都是装出来的?4 个变化帮你消除误解、辨别真伪你以为抑郁症可以装出来?这 4 个变化告诉你答案为什么抑郁症装不出来?因为这 4 点变化很难模仿,4 点破除抑郁症的最大误解:为什么抑郁症装不出来? Q 为什么会存在“抑郁症是装出来的”误解? 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两点~ 1.认知偏差 大部分人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对抑郁症的了解更多来源于网络。这可能让少数人对抑郁症出现认知偏差,盲目认定抑郁症只是心情糟糕,只要休息一会儿就可以自愈。 实则不然,以高功能抑郁症为例,这类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社交,工作生活也会表现得积极乐观。 旁人或许很难理解,明明看起来挺正常的,怎么会抑郁呢?会不会是装的? 事实却是,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不止情绪变得沮丧低落,还伴随有或轻或重的生理变化,通常无法自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需要专业医疗力量的介入才能治愈。 2.刻板印象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小部分人群,因为各式各样的理由,将自己伪装成一名抑郁症患者。 比如,学业压力过大,为了逃避假装生病;父母常年忙碌,为了获取爱与关心假装生病等等。 这些事例,让少部分人形成了刻板印象——抑郁就是装出来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他们将这种偏颇的猜想,放在真正患了抑郁症的我们身上。 关于这种误解,叉烧有两句话想送给大家: ●不要装生病,生病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学会用正确方法向外表达诉求; ●生病的患者,也不要装没事,真正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需要帮助时要勇敢说出来。 Q 抑郁症可以假装吗? 抑郁症无法假装。因为抑郁症不仅是情绪异常,还会伴随许多明显的生理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精神样貌,而这些变化骗不过专业的医生和精密的仪器。 1.神情变化 抑郁症会影响睡眠。长期失眠、早醒、多梦的我们,自然难逃黑眼圈的困扰,皮肤状态也会被波及影响。所以,一般而言,我们可能会存在脸色憔悴、精神萎靡、双目无神等情况。 2.躯体变化 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是罹患抑郁的我们最常对自己做的事。而这种不自信,也会体现在身体姿势上。我们的躯体不常自然舒展,更多时候是蜷缩在一起,为自己提供安全感。 所以在旁人看来,我们可能会存在弯腰驼背、垂头丧气,肢体摆动幅度小的情况。 3.行为变化 抑郁症让我们不喜与人群接触,出现社交回避的倾向,所以更多时候我们会选择独处。但独处时,我们也不爱做些在旁人看来有意义的事,因为神经递质分泌异常让我们缺失活力。 在我们严重,所有事情都是无趣的,曾经钟爱的事情也一样。所以我们常常是沉闷地睡一天,或是抱着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打发时间。 4.认知变化 抑郁症影响着脑区功能,有时我们会发现脑子像停摆的闹钟一样无法转动,很难理清思路。于是我们对外界的应答速度变得迟缓,偶尔说出的话也是断续无逻辑的。 并且言辞间无可避免地透露出负面认知,在旁人看来我们想事情会太过片面,无法看见积极部分,只会往坏处想。 Q 抑郁症是怎么诊断出来的? 目前精神科医生常用的诊断方式有两种:心理测试+生理检查,结果相对可靠。如果大家怀疑自己罹患抑郁症,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检查,不要盲目轻信互联网信息,自己下诊断。 1.心理测试 医生会通过面诊咨询的方式,评估我们的心理状态,通常会问出现了哪些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过往家族病史等问题,当然同时也会辅以常用的评级量表确定我们的情况。 量表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网上也能查到部分内容,但医院提供的量表一般更为详尽,需要回答上百道题目来具化病情,目前国际通用的抑郁量表是 HAMD 汉密顿抑郁量表。 特别提醒,我们需要真实作答,遵从内心的第一感觉,测出来的结果才会更为精准哟。 2.生理检查 除了面询外,抑郁症的诊断还需结合生物检查,我们可能还需要检查血常规、心脑电图、脑部核磁共振等,具体建议面询主治医生。 因为部分躯体疾病,会引致与抑郁症相似的症状。生物检查一是为了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二是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我们目前的躯体状况。

程夏龙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5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程夏龙医生寄语
程夏龙,男,焦虑抑郁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心理治疗师。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焦虑抑郁科主治医师,从事心理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10余年,擅长轻症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及青少年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心理治疗师,擅长短程心理认知行为治疗。在权威网站发布心理健康科普视频200余个。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市及院级课题多项,发表SCI、中文及科技核心期刊总十余篇。 业务专长: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青少年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心身疾病等。 门诊时间:周五下午 焦虑及相关障碍门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三楼1诊室) 周日上午 焦虑抑郁科门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三楼4诊室)
程夏龙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51289 次
总文章 11 篇
在线服务患者 7302 次
患者评价 7874 个
获得锦旗 4 个
入驻时间 2020-02-28 14:26:08
程夏龙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4 个
医德高尚
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