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受邀参与了一次网络直播活动,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过程,其中不乏紧张和缺憾的地方,涉及我的主要的环节是对活动前收集的一位家长的问题的答复,虽然是活动前收集的,不过真正面对问题还是在直播的时候。总体属于一次即时性的问题回答,事后对此问题又进行了整理和反思(反思另行成文,作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敬请关注),觉得意犹未尽,整理并呈现在这里,希望对有相应问题的家长有所裨益。
问题还原
节选还原一位咨询师妈妈咨询的问题:高中阶段父母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更好地促成孩子的自我发展。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部分文字选用这位妈妈提供的问题原文。
- 孩子是初三学生,家中独子,体型高瘦,“近视、过敏体质鼻炎眼干、颈椎肩膀处略显佝偻”,学习很优秀,性格相对平和,“没有明显的特长或兴趣爱好,学过画画、跆拳道、游泳等兴趣班,相对长时间坚持下来的是吉他(三年)、围棋(九年)、散打(四年+),培养过亲子阅读,但不喜欢阅读,爱好打游戏但不沉迷”,“人际关系正常,略显被动不擅长主导,习惯跟随,好友两三人,极少跟人起冲突”。
- “孩子目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相对比较平和,少有中二少年的年少轻狂。看起来比较松弛但内在有些紧张和拧巴。有些逆反,但跟父母都没有激烈的冲突。虽然这个孩子没给你先按智商足够好的,但一直不够努力,情商略微差一些,但也足够应付基本的人际社交。思维逻辑有明显的优势,但情感和语言表达比较受限制。小时候内向胆小懦弱,初中有一些些进步,会主动去当小组长和课代表。但一直不够上进和勤奋。”
- “父母感觉孩子像没有打开的“盲盒”,隐约觉得是当理工科的料,但感知不到他的天赋才能和兴趣取向。孩子自己也表述说他习惯于把自己“隐藏”起来。”
现场答复要点
先从问题入手,重点在于“促成”二字,实际上揭示的是妈妈对待初中毕业班的孩子的一种态度:督促他成为妈妈认为的更好的孩子。
整体感觉描述里没有通过和孩子的交流而得来的孩子的感受、想法等,很多都是家长的观察和判断,这些判断没有作为主要个体的反馈。
后面一大段文字里,透露出来的不是父母的期待,而是对孩子慢慢的不满和要求,我试着让自己处于孩子的位置,除了感受到不被接纳和压抑,读不到爱的味道。
末尾的“隐藏”,恰恰说明孩子在为了规避内心的矛盾而选择了退让,这样的矛盾可能来源于自己心理边界的被侵入。
建议妈妈抛开技术,回归用心交流的本位上,因为是咨询师妈妈,自我的成长应该是在相对专业的路上,就没有做更多的建议了。
普适性的问题
回头看来,现场答复的时候虽然发现了问题的本身,但是并没有就此展开陈述和说明,显得干瘪而无力,事实上,作为一个个别案例还有可以扩展的方面,下面就此探讨一二:
青春期成了洪水猛兽
现在有种感觉,似乎围绕着孩子的青春期,如临大敌一般,
一方面是大家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围绕学生的情绪问题的报道时时见诸报端,媒体的加大宣传,从心理知识普及的角度,也确实引起了大家足够的认识,而且有些引起了严重后果的社会性事件,也让我们痛心疾首的同时,认识到了情绪问题带给青春期孩子的影响乃至伤害。
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了过分的在意,有时候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一次情绪发作,都会被家长当作是进入了青春期的表现,表现的非常的恐慌和无措。就像这次问答过程中呈现的类似,似乎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没有点什么也成了一个问题。
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是所有的根本
这里不得不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他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
聊聊陪伴
谈过了根本上对孩子自我可以成长的认可,关于陪伴就千人千面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陪伴模式,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用心,而用心的本质就是遵从孩子自己的内心和状态,如其所是的我在。
这个家长提供的孩子是位基本正常的孩子,甚至于有种很为孩子感到庆幸的感觉。这样的孩子最好的陪伴就是我们一位嘉宾老师说的,孩子不提,家长不管,孩子需要,立马出现且坚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前提是亲子关系比较健康,孩子有问题能够及时跟家长沟通,甚至于寻求帮助——这部分相对比较难以实现——即便是相对健康的家庭里,青春期的孩子也正处于一个排斥家长的状态里,这是成长过程中建立边界的必然过程,所以我的建议更像是个连续谱,在不管和管之间不停地游弋,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不过现实中也有一些有问题的孩子,尤其是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更多,这样的陪伴就需要家长在这个连续谱上更加靠近一些,多听多看少说。很多有问题的青春期孩子,在童年时期总是感受到了有条件的爱,这些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了伪装,其内核是对孩子的控制,对父母自我欲望的实现。这样的情况父母要展示出更大的耐心和反思能力,确实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问题所在,而去满足孩子当下对爱的需求,给够了,才谈的上施加影响,这样的父母被反感几乎是常态,如何应对被孩子反感的同时还有包容,这确实是个挑战。
很多时候,面对这样的境遇,单纯依靠自己,或者社会支持系统,是无法完成的,建议去觉察自己的无奈、无力,有必要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
家长应该成为自己
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很多是在没有心理学知识的环境中长大的,自我部分的觉醒和搭建都是问题。这是造成家长无法抵御焦虑的重要原因,而这部分来自自己的焦虑,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作用到孩子身上,且以爱的名义。
增加作为家长自己的包容度和灵活性,主要指的是在应对青春期孩子的时候,允许他们有更多的可选择的空间,允许他们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哪怕这个样子和我们父母期待的不一样,允许他们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于一些新鲜的食物,多支持鼓励去尝试,少些安全性的顾虑——当然,对于确实危害人身安全以及违法的事情,这是红线,不能逾越。
诚然来自大环境的压力现实存在,而且愈演愈烈,不过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做好社会和孩子之间的防护盾和过滤器。
我们讲的防护功能,主要针对的是一些涉及人身安全、违反法律的信息,而不是一点儿信息也不透过,让孩子成为信息的孤岛,过于的防护最终可能会让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失去了自己的圈子。人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就是社会化的产物,失去了社会化的环境,我们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很大一部分意义和功能,这是很悲哀的。
过滤作用在于现在的信息确实庞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多观念正在形成,及时的观念引导很重要。作为父母确实要去了解到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单单是指外部的环境,更有意义的是外部事件在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心理现实。针对这些现实,父母去谈自己的理解和所持的观点,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个处理方式,也要清晰地呈现其危害性。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大概率在中年阶段,正是需要向内探索和调整人生价值的时候,面临的迷茫、丧失都是需要处理的课题,这部分就需要家长对自己负责,进行梳理和探索,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专业咨询力量的帮助,毕竟多个视角去看待自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文章 【普及】心理咨询要干什么?
宋元东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文章 【教育】父母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更好地“促成”孩子的自我发展——直播问答后的补充
宋元东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文章 你不敢说自己的想法,你易怒,你紧张焦虑——看看内心是不是这样?
宋元东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