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是个18岁的男孩子。他给我的印象是瘦、黄。
他是跟父母一起来门诊的。一进门,他妈妈就把他按在凳子上,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大夫,这孩子什么都不吃,或者吃点就不舒服,脾气还特别大。”
我请她站到一边,让小项说说自己的感觉。
小项低着头不说话,刚要开口,他妈妈又忍不住冲上来:“大夫,还是我说吧。”于是,妈妈又是一顿“扫射”。
我已经明白了。妈妈太护着自己的孩子了,孩子18岁了,她还觉得没长大,很多事情还要替他做。父母用自己的价值观要求孩子,表面是爱,实际上是一种自私,没有教孩子自己去思考。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什么事情要和他商量,讲道理,理智教育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我的理论立刻收获了小项爸爸的频频点头。
小项妈妈也不再抢着说话了。
来消化门诊找我看小儿消化不良的孩子,发病原因无一例外,都和家长有关。
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娇生惯养太挑食。
大部分家长都是孩子吃什么,就做什么。怕他吃不好,只做他爱吃的。久而久之,挑食的习惯就养成了。
不过,小项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他不是自己挑食,是妈妈给他“挑食”。
我问小项:“你还有什么不舒服?”
在我的鼓励下,小项逐渐自信起来:“其实没有啥不舒服,从小就不敢吃韭菜,不喝凉的水,不敢吃⋯⋯”
“为啥不吃呢?这些都是食物呀。”
“我妈说,要忌口⋯⋯”
我忽然更明白了。他们是太注意饮食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过犹不及。
其实,对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来说,最好的食物就是五谷杂粮、酸苦甘辛咸,什么都吃。营养均衡最健康。
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什么也不能吃,吃什么都不舒服。
用进废退,不经常使用的东西,迟早要退化。总是不吃某一种东西,相关的消化酶就会减少,造成相关消化功能逐渐退化,会给身体带来更多的影响。
我们应该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吃过度刺激的食物,以及饮食不规律等。
除此之外,无须太过忌口。只要是应季的天然的食物,用传统的做法,都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吃得越自然越健康,而且,不用刻意关注饮食偏好,达到自然的平衡最重要。
很多患者更需要从小的细节做起,转变理念,规律饮食,学会享受美食。
消化内科的医生要善于把患者变成美食家,让患者从疾病中解脱出来。
“那我现在吃米饭都不舒服,怎么办呀?”小项一脸的问号,他妈妈也是一脸懊悔。
身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用进废退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慢慢锻炼身体的技能:吃哪个不舒服,就暂时不吃;如果喜欢吃哪个,那么就逐渐锻炼着吃,刺激相应的消化酶发育。
当然,要是对某种食物天生过敏,就别招惹它了。
另外,需要加强运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尤其是要增强消化道的动力。可以使用增强胃肠动力的西药,或者用健脾理气的中医方法。
上完这一课,小项和妈妈爸爸都明白了。希望你也能明白。
有的人是不注意忌口,例如后面会出现的丽华,而小项是太注意忌口,这两个做法都有偏颇,都是不对的。
经过丽华和小项这两次事件,我为我的患者总结出了一些忌口原则。
总的原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般通则,是规律饮食的真谛:皇帝早餐,富人午餐,乞丐晚餐。早晨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早晨要吃得丰富多彩,慈禧当年那样的吃饭排场,虽然太过奢靡,换个角度看,她也算做到了营养均衡。
中午要吃得比较多,是三餐中量最多的一餐。
而晚上,为了减少肠胃负担,可以少吃一点。
饮食的时间也很重要,早饭最好在8点以前,午饭在下午1点之前,晚饭在晚上7点之前。
也就是说,规律吃饭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品种要丰富;第二是食量要恰当;第三是时间要正确。
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断更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面有一个“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按照这个吃就没错。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有人问,中午没空吃饭,晚上吃得好一些行不行?
其实,我说的时间没有那么绝对。中午吃不好,难不成晚上还不让吃了?
但我还是建议,如果晚上吃正餐,最好能早点开饭,并且在饭后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有助于消化和吸收。
为了让大家看起来更方便,我做了一个表,列出了几种消化系统疾病不建议食用的食物和适宜食用的食物(依据门诊和实际经验制作,目前没有经过临床试验)。
其实,说到底,忌口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忌口,用食物和生活来构筑免疫长城,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智慧以及医患联盟的形成。医生会帮助你恢复自身的力量,把健康的主动权交给你,让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自发变成自觉,形成的健康良性循环。
这,就是医患联盟的智慧和魅力所在。
文章 如何煎中药?
王丽
主治医师
北京微医全科诊所
文章 忌口问题,过犹不及
王丽
主治医师
北京微医全科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