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高”共管,将防治“三高”的关口前移,注重早期危险因素的筛查,加强“三高”的综合管理。要做好三高共管,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基础知识。
1
什么是三高?
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3项主要危险因素。
2
三高有什么危害?
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都是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 三高 ”常常同时合并存在, 且其关系密切,糖代谢和脂代谢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动脉粥样硬化可加重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易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三高”并存时,这三项危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产生协同作用,成倍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
3
为什么要进行三高共管?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18 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7.9 % 、12.4 % 和 40.4 %。
多项研究证实,同时控制“三高”能比单纯控制“一高”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目前我国“三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我国患者该如何进行“三高”共管?
实现“三高”共管的第一步是通过测量血压、血糖和血脂指标检出“三高”患者,确定是否为“三高”并存。
然后,对患者进行总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和分层,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患者的血压、血糖和(或)血脂控制目标值,确定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优化治疗方案并进行综合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者大多数无明显临床表现,需要通过筛查才能得以早期发现。
关于三高人群筛查,指南给出以下建议:
1、健康人群的高血压筛查以年为单位,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高危人群则需要养成经常测血压的习惯;
2、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和40岁及以上成人每年至少检测1次血糖,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血糖,每年到医院进行1次糖尿病诊断性评价;
3、对40岁以下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及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检测1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1.心血管疾病患者;2.BMI≥ 24和(或)中心型肥胖者(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3.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4.糖尿病前期患者;5.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6.有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发病);7.慢性肾脏病患者;8.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10%的其他个体。
“三高”诊断标准及临床控制目标值
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三高”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其改善血脂异常和降低血压、血糖以及心血管风险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措施
1)合理膳食,建议高血压患者采用DASH或中国心脏健康饮食;
2)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5 g;
3)增加身体运动,减少久坐等静态生活方式,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身体运动;
4)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24 kg/m²,男性腹围<90 cm、女性腹围<85 cm;
5)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6)不饮酒或限制饮酒;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8)健康睡眠,养成每天7~8 h的睡眠习惯。
药物治疗
“三高”慢病需要长期管理,但“三高”可防可控,若能做到积极应对,实现有效干预,“三高”将无法威胁人们的健康。
我们是您健康的“守门人”
传播知识、预防疾病、维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