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张道花

父母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父母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对于家长来讲,在关注孩子身体营养、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家长更应该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通过几个案例,将青春期孩子最常见的这几种问题进行分析,一起来探讨家长的应对策略。

一、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至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如多动症、学习困难、抑郁、不懂人际交往、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在孩子成长的早期,这些问题不太显现,也不易被父母发现并引起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会变得日趋严重,导致有些孩子成了”问题儿童”。

研究表明,从12—18岁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多数与1—12岁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孩子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成长土壤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成长环境。对于家长来讲,在关注孩子身体营养、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家长更应该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自信、不怕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帮助孩子,促进他们正常的身心发展呢?

青春期的界定

那么进入青春期是指多大年龄呢?

据权威部门统计,孩子青春期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女孩青春期:11-14岁开始;男孩青春期:13-16岁开始。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抗性极强。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强加的意愿他们不敢说,也没有能力表达清楚,现在孩子自认为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开始思考家长的某些观念、方法是不是对的了,如果孩子认为不对,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作事情,这时候,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常常表现爱激动,爱发脾气,与家长顶嘴,甚至唱反调。这就是家长常常说的: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呀!

2、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非常强烈,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你会发现孩子的桌子上、床头边多了一面小镜子。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变得孤僻。这就是我们家长常常看到的,孩子百般地挑剔自己,变得沉默寡言、由此而丧失自信心的原因。

3、独立性增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比心理发育快,常常出现脱节。他们自认为长大了,个头比爸爸妈妈还高,渴望冒险,渴望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但由于阅历肤浅,能力不足而常常碰壁。

4、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比如说选择与他性格脾气相投的固定的朋友,对异性有了关注,有了朦胧的爱情,但又把握不住分寸,在学习与早恋的矛盾痛苦中挣扎。

5、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你会发现孩子都有QQ账号,找一切机会上网与同学聊天。开始关注同龄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谈论青春偶像,畅谈电子游戏,甚至一起玩大型电子游戏。如果不加控制和约束,很容易形成网络依恋甚至网瘾。

6、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有平等交流的强烈愿望,如果我们家长是专制的一言堂作风,这时候,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就有障碍。

7、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自己够不够帅呀?是不是漂亮呀?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他们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如果我们家长没有及时引导,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很可能会早恋。

8、虚荣心增强。青春期的孩子穿着打扮上追求标新立异,追求高档名牌,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想在同学中显示自己,引人注目,这种倾向,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为了满足虚荣心很可能走上邪路。我儿子有一天对他姐姐说:我想让妈妈给我买一双正牌的耐克鞋。我知道后立即就给他买了一双,我想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当的愿望,在条件应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父母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对于家长来讲,在关注孩子身体营养、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家长更应该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通过几个案例,将青春期孩子最常见的这几种问题进行分析,一起来探讨家长的应对策略。 一、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至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如多动症、学习困难、抑郁、不懂人际交往、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在孩子成长的早期,这些问题不太显现,也不易被父母发现并引起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会变得日趋严重,导致有些孩子成了”问题儿童”。 研究表明,从12—18岁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多数与1—12岁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孩子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成长土壤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成长环境。对于家长来讲,在关注孩子身体营养、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家长更应该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自信、不怕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帮助孩子,促进他们正常的身心发展呢? 青春期的界定 那么进入青春期是指多大年龄呢? 据权威部门统计,孩子青春期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女孩青春期:11-14岁开始;男孩青春期:13-16岁开始。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抗性极强。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强加的意愿他们不敢说,也没有能力表达清楚,现在孩子自认为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开始思考家长的某些观念、方法是不是对的了,如果孩子认为不对,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作事情,这时候,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常常表现爱激动,爱发脾气,与家长顶嘴,甚至唱反调。这就是家长常常说的: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呀! 2、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非常强烈,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你会发现孩子的桌子上、床头边多了一面小镜子。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变得孤僻。这就是我们家长常常看到的,孩子百般地挑剔自己,变得沉默寡言、由此而丧失自信心的原因。 3、独立性增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比心理发育快,常常出现脱节。他们自认为长大了,个头比爸爸妈妈还高,渴望冒险,渴望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但由于阅历肤浅,能力不足而常常碰壁。 4、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比如说选择与他性格脾气相投的固定的朋友,对异性有了关注,有了朦胧的爱情,但又把握不住分寸,在学习与早恋的矛盾痛苦中挣扎。 5、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你会发现孩子都有QQ账号,找一切机会上网与同学聊天。开始关注同龄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谈论青春偶像,畅谈电子游戏,甚至一起玩大型电子游戏。如果不加控制和约束,很容易形成网络依恋甚至网瘾。 6、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有平等交流的强烈愿望,如果我们家长是专制的一言堂作风,这时候,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就有障碍。 7、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自己够不够帅呀?是不是漂亮呀?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他们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如果我们家长没有及时引导,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很可能会早恋。 8、虚荣心增强。青春期的孩子穿着打扮上追求标新立异,追求高档名牌,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想在同学中显示自己,引人注目,这种倾向,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为了满足虚荣心很可能走上邪路。我儿子有一天对他姐姐说:我想让妈妈给我买一双正牌的耐克鞋。我知道后立即就给他买了一双,我想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当的愿望,在条件应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

张道花

主治医师

芦溪县中医院

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当精神分裂症患者 “听到声音 ”时,大脑中会发生什么?

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经常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听到声音。患者可能无法区分自己的想法和外界的声音,导致识别能力下降。 中国学者在《PLOS生物学》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得出了结论——幻听很可能是大脑两个过程异常的结果:一个是 “破碎 ”的伴随放电,它不能抑制自我产生的声音;另一个是 “嘈杂 ”的效应复制,它使大脑听到的声音比它应该听到的更强烈。 一般来说,当人们准备说话时,大脑会发出一种被称为“伴随放电 ”的信号,抑制自己的声音。我们在做身体动作的时候,大脑除了给肌肉发送一个神经信号以外,还会做一个副本,这种副本被叫做伴随放电(corollary discharge)。 副本的第一个功能是让大脑监督调整你的动作。另外,副本还可以让大脑提前过滤掉自己的身体产生的那些信号,让你专心对付身体外的事情。所以一般情况下你才听不到自己的心跳,也注意不到自己的眼珠其实一直在不停地自动晃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挠自己的时候不会痒的原因,因为在你做出挠自己的动作前,你的大脑早就料到了。 同样的,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大脑也收到了一份副本。这个副本信号的功能是告诉大脑的听觉系统:“我要说这个了,所以这个就不用仔细听了。”类似,让志愿者脑子里重复“隔壁老王”这个词,同时音响放“隔壁老王”,志愿者对于外界刺激就不那么敏感。 然而,新研究表明,当幻听患者准备说一个音节时,他们的大脑不仅不能抑制这些内部声音,反而会对计划以外的内部声音产生更强的“效应复制 ”反应。 精神分裂患者就是深受这些内心戏折磨,因为他们分不清到底是谁在讲话,所以不得不崩溃。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0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出现幻听的患者和20名从未出现过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波进行了测量。评估了患者在言语准备的不同阶段运动信号对听觉处理的调制功能。行为学、电生理学和建模结果共同表明,不同临床亚群之间的运动到感官转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反向听觉障碍的症状是由伴随放电(corollary discharge,CD)信号源监测功能受损和感知副本(efference copy,EC)激活功能不精确导致的,CD信号源监测功能受损导致在一般言语准备过程中缺乏对听觉反应的抑制,而EC激活功能不精确导致听觉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和敏感化。这些结果表明,“破碎的”CD加“嘈杂的”EC会导致内部听觉表征生成错误监测,从而产生反向听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涉及一个普遍的运动-感觉回路,其中 “坏掉的 ”CD对 “嘈杂的 ”EC所诱发的神经活动的来源进行了功能性错误归因--抑制内部诱发的感觉神经活动的失败导致了幻觉体验。运动信号的复制除了对监控机构的抑制功能外,还具有使感觉皮层敏感的功能。这两种互补功能的结合可能会介导幻听的阳性症状。 作者总结说,这两个过程的损伤很可能是导致幻听的原因,未来针对这两个过程的研究可能会为幻听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还说:"幻听症的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听到’声音。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大脑中运动系统和听觉系统之间的功能性连接受损,是丧失分辨幻觉和现实能力的介导因素"。

张道花

主治医师

芦溪县中医院

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分裂与人格分裂,差在哪儿?

精神分裂”,这个听起来让人有些心生恐惧的名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很多人对它都充满了误解。有人会问,精神分裂是不是就是人格分裂?是不是会突然变成另一个人?(是不是受影视作品影响太深啦?) 从专业角度,“精神分裂”往往指的是精神科的一种疾病——精神分裂症。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精神分裂症的神秘面纱,一探究竟。 精神分裂症,到底是什么分裂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感知现实的方式受到严重损害,患者难以将主观体验和客观现实区分开来。不能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 所以,“精神分裂”,分裂的是患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这样描述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1持续性妄想:尽管有相反的证据,但对一些信念仍坚信不疑; 2持续性幻觉:患者可能听到、闻到、看到、触摸或感觉到不存在的事物; 3影响、控制或被动的体验:患者感到自己的感觉、冲动、行动或思想不由自己产生,而是被他人置于自己的头脑中或从自己的头脑中抽离出来的体验,或他的思想正在向别人传播的体验; 4思维混乱:观察到的情况常是,胡言乱语或说话不着边际; 5行为混乱:做事看起来古怪或没有目的,或者有不可预测或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6阴性症状:如言语极少、情绪体验和表达减少、无法体验兴趣或愉悦、社交退缩; 7极度躁动或动作减慢,保持不寻常的身体姿势。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也会遇到持续的困难。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积极的、科学的规范化治疗,症状会完全缓解;一些患者在一生中会周期性地经历症状加重和缓解;而有些人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恶化。 人格分裂,又是什么分裂了? 人格分裂,其实是一种“民间”的说法。标准的诊断名应该叫“解离性身份障碍”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或分离性身份障碍,曾经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极其罕见且复杂的精神疾病,属于解离性障碍。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描述DID的主要特点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非整合或不完全整合的人格子系统,或称为解离性身份,每个子系统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体验、解释和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相关的模式。 在与他人或环境的互动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人格状态反复控制着个体的意识和功能。这些症状不能用另一种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也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包括戒断作用,也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或睡眠-觉醒障碍。 这些症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损害。 所以,人格分裂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其实是人格缺乏整合,而不是已经整合的人格分裂开了。 精神分裂与人格分裂有啥不同 尽管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都涉及到“分裂”的概念,但它们在临床表现和病因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1症状表现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主要与现实检验能力的损害有关,如幻觉和妄想。 ● 解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则表现为不同“人格”(人格子系统)之间的切换,这些人格状态通常与患者的经历和应对机制有关。 2病因 ●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危险因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的观点包括: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脑内存在微小的病理变化是发病的基础;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解离性身份障碍则更多与早年创伤经历有关,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严重虐待或忽视。 3治疗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药物控制和症状管理上,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解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则更侧重于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整合不同的人格部分,处理创伤经历,并提高日常生活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患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脱节,影响着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诸多方面,但并不是人格分裂,而是现实检验能力受损。通过及时的规范化治疗和适当的社会支持,许多患者都能够获得显著的症状缓解,甚至完全康复。我们应该摒弃对精神分裂症的误解和歧视,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重返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张道花

主治医师

芦溪县中医院

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