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骨质疏松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临床中常见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人体老化的正常生理过程,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骤然下降使其靶 器官——骨的骨小梁变细、减少、矿化减退,同时骨组织的异化代谢增强,最终造成骨强度下降。
脆性骨折为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患者在生命周期中有 40%将发生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量流失通常悄无声息,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或发生脆性骨折时才得以诊断。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 固有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 非固有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饮过多咖啡、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钙和(或)维生素 D 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密度描述了骨的矿物量,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价骨的力学性能。目前,基于双能 x 线(DXA )的骨密度仍被认为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测定骨密度的指征:
- 女性 65 岁以上和男性 70 岁以上,无论是否有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 女性 65 岁以下和男性 70 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 脆性骨折史或(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男、女成年人;
- 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
- x 线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 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
- 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还推荐 I 型原胶原 N-端前肽(CINP )和血清 I 型胶原 C 末端肽(S—CTX )是敏感性相对较好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目前,国内对上述 2 种骨转换标记物的检测正在逐渐从科研拓展至临床,但其检测费用较高且医保暂不支持,国内尚无大样本正常人群的测量值基线,且单次测量临床意义不显著,故全面普及仍有一定困难。
总之,在诊断骨质疏松症时应结合风险评估、临床症状、骨密度和骨代谢标记物测量作出综合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
(一) 基础措施
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出现各种合并症,可致残、致死。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现实和重要。骨质疏松的预防基本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补充骨健康基本药物。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 1000 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得钙 400 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钙剂 500~600 mg。补充钙剂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密切观察患者结石发生情况和不良心血管事件。
(二) 维生素 D 可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健康、维持肌力、改善身体稳定性、降低骨折风险有益。成年人维生素 D 推荐剂量 200 IU/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故推荐剂量为 400~800 IU/d。维生素 D 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剂量应为 800~1200 IU/d。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老年人血清 25(OH )VitD 水平/>30 ng/ml(75 nmol/L ),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
骨化三醇是维生素 D3 的最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之一。通常在肾脏内由其前体 25-羟基维生素 D3(25-HCC )转化而成,正常生理性每日生成量为 0.5~1.0μg,并在骨质合成增加期内(如生长期或妊娠期)其生成量稍有增加。骨化三醇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并调节骨的矿化。单剂量骨化三醇的药理作用大约可持续 3~5 天。绝经后骨质疏松:推荐剂量为每次 0.25μg,每日二次。服药后分别于第 4 周、第 3 个月、第 6 个月监测血钙和血肌酐浓度,以后每六个月监测一次。
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迄今为止临床应用时间最长的抗骨吸收药物,其疗效确切,有多种剂型,根据患者依从性可选择不同类型药物进治疗骨质疏松。最近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连续应用不同三种剂型的双膦酸盐 3~5 年,患者髋部骨密度仍可观测到持续增加。临床常用的是唑来磷酸注射液 5mg,静滴,1/年。
降钙素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从而减少骨量丢失。国外研究证明,降钙素能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可降低发生椎体及非椎体骨折风险并能明显缓解骨痛。临床常用的是鲑鱼降钙素 50IU,肌注,1/日。
文章 骨质疏松
张德辉
主任医师
洛阳新里程医院
视频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脊柱内镜手术?
张德辉
主任医师
洛阳新里程医院
视频 高龄骨松性椎体骨折骨水泥成型术
张德辉
主任医师
洛阳新里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