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医生,上次我爸做无痛胃肠镜,用了8支丙泊酚都没有麻倒,后面改做普通胃肠镜了。是不是跟他平时喝酒有关?”“医生,我儿子有癫痫病史,好像麻药推了没啥反应”“医生,我没有吸过毒,有肺结核,去年全麻手术过程我能听到医生说话,这次做手术我好怕”。上述患者的疑问,我们在术前麻醉访视工作中并不罕见。
众所周知,临床用药都存在个体差异,差异与遗传多态性、机体药物代谢酶基因、药物受体基因、药物靶标基因的多态性以及种族、人种有关。我们对患者麻醉用药剂量有规范的计算公式及安全剂量区间,可满足绝大多数患者麻醉实施,但也有部分患者麻醉用量可达安全剂量数倍,却仍未达到麻醉状态。以饮酒患者行无痛胃肠镜为例,酒量好且肝肾功能无异常的患者往往麻醉耐受力好,丙泊酚剂量可达常规剂量的1-12倍。然而,麻醉剂量的微量差异可直接影响到患者呼吸循环状态,随时面临生命支持,面对如此大的个体差异让麻醉医生心里没底,既怕麻不倒,又怕醒不来,如履薄冰。
酒量好的人为何对抗麻醉能力强?
麻醉药效发挥作用离不开其在血液中的状态、受体数量及活性,药物代谢排泄等。以丙泊酚为例, 丙泊酚主要通过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对突触后GABAA受体的作用。增强突触后膜的Cl−内流,使神经细胞膜超极化,从而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意识消失的作用。丙泊酚具有起效迅速,代谢快等特点,超过99%被肝脏代谢,约50%的药物会转化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其余部分被肝药酶(肝脏P450酶氧化),硫酸化为无活性的水溶性代谢物,经肾脏排泄。
酒量好、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对麻醉类药物具有不敏感、易代谢等优势。原因有:第一、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数量降低,对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有较高的耐受性,降低镇静药的敏感性。第二、血液中球蛋白增多并和麻醉药相互结合,导致体内真正起到全身麻醉效果的药物浓度减少,从而降低了麻醉药的功效。第三、肝药酶活性增加使肝代谢加快,体内麻醉药物会更快地被分解排出体外。然而,对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脑病等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而言,则效果截然相反
半衰期短的麻醉药物其耐受性与肝药酶活性息息相关
半衰期短的药物可因为代谢快,需要恒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药效,肝药酶活性增强的患者需增大用药剂量。众所周知,大多数药物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只有少数药物的生物转化是靠非微粒体酶的催化(线粒体中的单胺氧化酶(MAO),血浆中的胆碱酯酶(ACHE)等)。肝药酶是肝细胞内光面内质网上的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主要能催化许多结构不同药物氧化过程的氧化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CYP450)系。许多药物或其他化合物可以改变肝药酶的活性,能提高酶活性的药物称为“肝药酶诱导剂”,反之称为“肝药酶抑制剂”。
肝药酶诱导剂可提高CYP450的代谢活性,使药物代谢加快,从而使药物半衰期缩短,疗效降低。乙醇就是其中之一,常见的肝药酶诱导剂主要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利福平等。此外,吸烟也能增加肝微粒体内活性。
小结:
综上所述,患者麻不倒是麻醉医生出于谨慎,避免盲目加大用药剂量,引发不良后果。从药物代谢角度来看,肝药酶诱导剂可增强肝药酶活性,促进了麻醉药物代谢,使患者血药浓度降低,从而达不到麻醉深度。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头患者们的提问可能与围术期肝药酶诱导剂有关。虽然麻醉用药个体差异因素众多,结合分析药物特性、病史、人群种族、靶基因分析,受体表达及生物酶活性,培养良好的临床诊疗思路更有利于麻醉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文章 医生,到底要不要用镇痛泵?
周文丹
主治医师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文章 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7)
周文丹
主治医师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文章 麻醉前停药9大类
周文丹
主治医师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