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测试zhangxuelin19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问题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问题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问题。据估计,2019 年成人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在 2%至 4%之间[1]。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到 2060 年,这一患病率预计将增加 2.3 倍[2]。前人研究表明,心房颤动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近 5 倍相关,并且通常无症状。这种无症状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房颤动类型。与症状性房颤相似,无症状性房颤与中风和死亡率的增加同样独立相关。而及时采用口服抗凝剂(OAC)治疗可将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降低 64–70%。因此,在早期发现无症状心房颤动并随后启动适当的 OAC 治疗可较有效地预防中风和死亡。

筛查和预防

因为此前很少有研究评估系统筛查的有效性,目前的相关指南只建议了在高危人群中进行机会性心房颤动筛查[3],而不建议进行广泛的系统筛查。与此同时,房颤筛查的临床设置因国家和卫生保健系统的具体情况而异。在 65 岁及以上的高危人群中筛查心房颤动的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也尚不清楚。尽管采用重复心电图(ECG)记录会比单次记录获得更高的房颤诊断率,但适当的监测频率尚未得到充分的定量研究,而重复记录也会增加筛查成本。因此,研究者需要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研究并定义心电图记录的最佳数量。

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在一项 2021 年 7 月 23 日发表于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者描述了在上海社区卫生中心使用自动心电图系统(AF-CATCH)对中国老年人心房颤动进行强化与常规心电图筛查的主要结果。这项试验的目的是调查在社区卫生中心中,与每年的心电图筛查相比,更频繁的心电图记录是否能显著提高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房颤检出率。

试验结果

研究者在 2 年的时间里比较了在上海市 5 个社区卫生中心(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金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 65 岁及以上居民每季度和每年进行一次的心电图筛查对心房颤动的检出率的影响。记录的心电图为 30 秒单导联心电图,采用的设备为 AliveCor 心脏监护仪。

试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对 2017 年 4 月 17 日至 2018 年 6 月 26 日期间入组的 8240 名参与者(年度筛查: n=4120,季度筛查: n=3090,季度筛查加: n=1030)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排除 868 名撤回同意的受试者和 566 名未参加任何随访的受试者,研究者得出了如下结论:

平均随访 2.1(IQR 2.0–2.2)年后,受试者中共发生房颤 73 例(筛查出 43 例,临床检出 30 例),其中年度筛查组 26 例(4.1/1000 人-年),季度筛查组 47 例(6.7/1000 人-年)。季度筛查与年度筛查相比,房颤检出率显著提高(危险比[HR]=1.71;95%可信区间 1.06~2.76;p=0.029)。

其他结果

在季度筛查组的 47 例中,每季度筛查 40 例(7.2/1000 人-年,HR 与年度筛查比较为 1.83,95%可信区间 1.12~3.00,p=0.017);季度筛查加组 7 例(4.8/1000 人-年;HR 与年度筛查比较为 1.24,0.54–2.86, p=0·61)。每季度筛查组与季度筛查加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季度筛查加组与每季度筛查组比较 HR 为 0.68,0.30–1.52,p=0.35)。

在随访期间,130 名参与者死亡,其中 35 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他临床结果包括死亡人数、非致命性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未被控制的高血压,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总的来说,在中国老年人中,每季度进行一次 30 秒单导联心电图筛查与每年一次的心电图筛查相比,显著提高了房颤的检出率。但在第一个月每周额外筛查一次并不能产生额外的预测价值。因此研究者推荐房颤高危人群,如 65 岁及以上的人群,可以考虑每季度进行一次筛查。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EJ Muntner P Alonso A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 201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9; 139: e56-528

[2] Colilla S Crow A Petkun W Singer DE Simon T Liu X. Estimates of current and futur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Am J Cardiol. 2013; 112: 1142-1147

[3] Hindricks G Potpara T Dagres N 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 Eur Heart J. 2020; 2020: 29

[4] Quarterly versus annual ECG screening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lder Chinese individuals (AF-CATCH ):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DOI: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内容不得侵犯第三方的合法知识产权,若产生相关纠纷,作者需自行承担。

作者介绍:胡安,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关注转化医学、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前沿科学及成果转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一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治疗经验分享

*若图片点击无法调转,可通过工作台-学术通加入。

测试zhangxuelin19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2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病例分享】勃起功能障碍

基本情况:赵某,男,35岁, 主诉:勃起功能障碍、早泄6月 现病史:患者6月前开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勃起硬度3级,可勉强插入,但稍不注意容易疲软,需要再次刺激才能勃起,一周同房1次,每次约1分钟。 既往手淫较频繁,现已很少,公司职员,久坐熬夜较多。无尿频尿急尿不尽,未就医,目前未用过药。 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药物过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肝肾功正常。 个人史:不吸烟,不饮酒,无偏食,无放射性物质及化学物质接触史。 查体:发育正常,睾丸、附睾、精索静脉等均无异常。 辅助检查: 1. 性激素、血糖、血脂、甲状腺素均正常。 诊断:勃起功能障碍,早泄 处置: 1.忌烟酒,适当运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熬夜久坐,多做缩肛运动; 2.他达拉非,5mg,一天一次,一次一粒,睡前口服,达伯西汀,30mg,同房前1-2小时口服,服药时候喝水200-400ml,一周用1-2次,不同房不用,均一个月; 3.不适随诊。 治疗回访: 经药物使用,改善生活方式,用药7天后症状明显改善,后续坚持用药。 现不用药期间,勃起4级,同房时间约6分钟。 嘱其注意生活方式,规律性生活。 作者:西安市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苟江

测试zhangxuelin19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00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病例分享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病例分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副主任医师 谭杰 【病例详情】 一、基本资料 女性,39岁,主诉:反复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2年加重1周。 二、病史信息 1) 现病史:患者2年来间断性双侧鼻塞、晨起和夜间为甚,阵发性鼻痒打喷嚏,每次3-4个,伴有较多清水样分泌物,季节交替时症状加重,最近1周症状明显加重,伴有嗅觉减退,特来就诊。 2) 个人史:无头痛、无体重变化、无视力变化、无眼球运动障碍,无其他特殊不适。有哮喘病史。 三、体格检查 双侧鼻黏膜明显苍白水肿,双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居中,总鼻道可见较多清亮分泌物,鼻内镜检查(见下图)可见右侧中鼻道可见少量荔枝肉样新生物。 鼻内镜检查鼻黏膜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变应原检测:尘螨(++++)、蒿草(+++)、葎草(+++)、真菌(++) 血清总IgE:显著升高 鼻分泌物涂片: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鼻激发试验:阳性 五、诊治过程 1) 诊断: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 2) 治疗: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每日2次;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每日2次。两周后效果显著。患者鼻塞症状明显缓解,鼻腔通气状况好转,仅偶有鼻痒打喷嚏,清水样鼻涕明显减少,嗅觉恢复正常。偶有鼻腔干燥,无明显鼻出血,无其他特殊不适。 【病例相关知识点分享】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最常见的变应性疾病之一。全球AR平均患病率在20%左右,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可高达40%[1],近年来我国AR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且目前缺乏根治性治疗手段,接触变应原刺激后持续或反复的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AR临床以鼻痒、喷嚏和流涕为主要特征。[3]本例患者2年来间断性双侧鼻塞,伴阵发性鼻痒打喷嚏,季节交替时症状加重,并伴有嗅觉减退。AR病理特点可表现为鼻黏膜中可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加、黏膜水肿、腺体增殖和毛细血管扩张等。[3]本例患者双侧鼻粘膜明显苍白水肿,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为AR典型特征,但AR的诊断需要结合典型临床症状和客观辅助检查结果。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用于变应性鼻炎的检查和鉴别诊断。[3]本例患者血清总IgE显著升高,鼻激发试验呈阳性,患者确诊为AR。 目前AR的治疗手段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中,鼻腔局部用药( 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减充血剂和鼻腔盐水盥洗等) 是治疗急性和慢性鼻炎的最主要手段。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用药,也可用于治疗各种非感染非变应性鼻炎。[3] 此外,鼻腔盐水盥洗是治疗各类鼻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段,可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 本例患者明确诊断后,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每日2次,辅助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每日2次,两周后鼻塞症状明显缓解,鼻腔通气状况好转。 参考文献 [1]顾瑜蓉,李华斌.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与精准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25 (6):578-584. [2]王孟,郑铭,王向东等.中国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9,26(8):415-420. [3]李华斌,王向东,王洪田等.鼻炎分类和诊断及鼻腔用药方案的专家共识[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25 (6):573-577.

测试zhangxuelin19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29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