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杨孟选

什么是直肠联合纵肌?

什么是直肠联合纵肌?

联合纵肌:该纵肌是肛提肌纤维与直肠纵肌在肛管上端汇合而成,向下行于内、外括约肌之间。此两种纤维向下逐渐减少,在内括约肌下缘平面处几乎完全消失,为弹性纤维所代替,但有少量终末部纤维含有平滑肌。其生理功能是固定肛管,协助肛门括约功能。联合纵肌起于肛管直肠连接处,止于肛门外括约肌底袢上方,亦称肛管纵肌。该肌沿肛管向下,至肛门内括约肌下缘,形成中央腱。联合纵肌由直肠纵肌、耻尾肌、外括约肌底环和盆隔上下筋膜的纤维组成,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属平滑肌,是直肠纵肌的直接延续;外层和中间层属横纹肌,分别来自提肌板和外括约肌尖顶袢向下延长部分。联合纵肌的下端在内括约肌下缘水平移行为中央腱,分出三束纤维隔,最后成为肛管结缔组织,将肛管的各种组织缚在一起,保持肛管位置,维持肛门功能,对排粪起重要作用。联合纵肌在排粪时收缩,使直肠颈缩短和增宽,排粪用力时支持直肠颈,防止直肠脱垂。肛门部位发生感染时,可沿这些直肠纵肌纤维蔓延,生成脓肿。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什么是直肠联合纵肌?

联合纵肌:该纵肌是肛提肌纤维与直肠纵肌在肛管上端汇合而成,向下行于内、外括约肌之间。此两种纤维向下逐渐减少,在内括约肌下缘平面处几乎完全消失,为弹性纤维所代替,但有少量终末部纤维含有平滑肌。其生理功能是固定肛管,协助肛门括约功能。联合纵肌起于肛管直肠连接处,止于肛门外括约肌底袢上方,亦称肛管纵肌。该肌沿肛管向下,至肛门内括约肌下缘,形成中央腱。联合纵肌由直肠纵肌、耻尾肌、外括约肌底环和盆隔上下筋膜的纤维组成,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属平滑肌,是直肠纵肌的直接延续;外层和中间层属横纹肌,分别来自提肌板和外括约肌尖顶袢向下延长部分。联合纵肌的下端在内括约肌下缘水平移行为中央腱,分出三束纤维隔,最后成为肛管结缔组织,将肛管的各种组织缚在一起,保持肛管位置,维持肛门功能,对排粪起重要作用。联合纵肌在排粪时收缩,使直肠颈缩短和增宽,排粪用力时支持直肠颈,防止直肠脱垂。肛门部位发生感染时,可沿这些直肠纵肌纤维蔓延,生成脓肿。

杨孟选

主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94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直肠癌终点线的发现及意义

池畔教授倾囊相授 系膜终点 这在临床过程中要不断反复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TME的精髓。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直肠系膜的分离终点线,提出“终点线”的概念,以利于中低位直肠癌术中直肠系膜的游离操作。方法:对81例低位直肠前切除术(LAR)术后标本(直肠癌下缘距肛缘5~6 cm)和71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术后标本(直肠癌下缘距肛缘<5 cm)的直肠末端系膜的大体解剖进行观察;复习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就治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0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MRI的T2加权像影像学资料和手术录像资料,对不同手术方式(机器人或高清腹腔镜)和不同手术解剖器械(超声刀或电钩)下直肠末端系膜终点线解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探讨直肠系膜的分离终点线所在。结果:在LAR术后大体标本上,发现肛提肌裂孔水平以下的直肠壁无直肠系膜附着;APR大体标本解剖发现,肛提肌裂孔是直肠系膜的最末端附着缘,且在该水平直肠系膜仅2 mm。10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系膜影像学形态观察发现,直肠系膜组织越接近肛提肌裂孔水平、其高信号系膜影逐渐减弱至消失;高清腹腔镜和机器人术中观察发现,围绕盆底肛提肌裂孔出现了一个由盆筋膜围绕而成的白色线状结构,由此设定为TME的“终点线”;手术录像的“终点线”总体显露概率为45.4%(49/108),其中腹腔镜“终点线”显露概率为39.7%(31/78),机器人则为60.0%(18/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8);手术器械中的超声刀暴露“终点线”的概率为55.4%(41/74),明显优于电钩的23.5%(8/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而腹腔镜技术结合超声刀术中“终点线”暴露概率为52.3%(23/44)一、 直肠系膜“终点线”的判断 1.大体标本观察结果:前期的观察结果表明,81例LAR标本的下切端位于肛提肌裂孔(以往称之为肛缝)以下,肛提肌裂孔水平以下的直肠壁无直肠系膜附着,见图1. 图1 LAR术后大体标本所示,肛提肌裂孔水平以下的直肠壁无直肠系膜附着 对71例APR大体标本进行解剖发现,直肠末端系膜环形附着缘紧靠被切除的肛提肌裂孔上缘,即肛提肌裂孔是直肠系膜的最末端附着缘,且在该水平直肠系膜非常菲薄(仅2 mm),见图2。 图2 APR术后标本所示,直肠末端系膜环形附着缘紧靠被切除的肛提肌上缘 2.影像学观察结果:对108例患者的直肠系膜影像学形态观察发现,直肠系膜组织上厚下薄,在越接近肛提肌裂孔水平高信号系膜影逐渐减弱至消失,见图3。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图3 MRI的T2加权像提示,直肠系膜组织上厚下薄,越接近肛提肌裂孔水平高信号系膜影越弱至逐渐消失 3.手术录像观察结果:在复习观看本组患者TME手术录像时发现,围绕着肛提肌裂孔出现了一个类似腹膜后间隙分离时的“Toldt线”的环形白线,将其在腹腔镜和机器人下的特征性表现命名为TME的“终点线” ,结合大体解剖标本上看,“终点线”相对应于肛提肌裂孔。见图4和录像1~3。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图4 高清腹腔镜视野所见 4a.前方终点线;4b.右侧终点线及终点线后界;4c.左侧终点线 录像1 腹腔镜电钩行终点线分离 录像2 腹腔、“终点线”的筋膜构成和解剖技巧 中低位直肠的游离过程中,我们遵循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然后分离直肠前间隙、最后分离两侧间隙的顺序进行。 1.直肠后方间隙:Kinugasa等通过组织学研究,报道了“骶前筋膜”的分层结构:⑴前叶为腹下神经前筋膜,位于直肠固有筋膜之后,覆盖双侧腹下神经。在S4椎体水平,腹下神经前筋膜和直肠固有筋膜相融合,构成直肠骶骨筋膜。⑵后叶为骶前筋膜,位于腹下神经之后,向下延续为盆内筋膜(即肛提肌筋膜)。直肠固有筋膜和腹下神经前筋膜之间为直肠后间隙;腹下神经前筋膜和骶前筋膜(后叶)之间为肛提肌上间隙。据此,我们绘制了直肠后方间隙的筋膜构成模式图,见图5。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图5 直肠后方间隙模式图 分离直肠后方间隙过程中,于S4椎体水平离断直肠骶骨筋膜,从直肠后间隙进入肛提肌上间隙。因此在S4椎体水平以上,分离切割线位于直肠固有筋膜和腹下神经前筋膜间;在S4椎体水平下,当切开直肠骶骨筋膜后,分离切割线便越过直肠骶骨筋膜,往深一个层面,进入直肠骶骨筋膜和骶前筋膜(后叶)间的肛提肌上间隙;当分离至盆底,骶前筋膜(后叶)向下延续为肛提肌筋膜,则分离切割线位于直肠骶骨筋膜和肛提肌筋膜间,直至肛提肌裂孔水平。因此,在肛提肌裂孔水平,Hiatal韧带及肛提肌筋膜构成了终点线的后方筋膜。由于后方间隙较为疏松,在后方Holy plane进行分离时,容易看见“天使之发”的结构。见图6、图7和图8。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图6 直肠系膜周围筋膜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分离切割线模式图(矢状面)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图7 S4椎体水平以上直肠系膜周围筋膜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分离切割线模式图(横断面)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图8 S4椎体水平以下直肠系膜周围筋膜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分离切割线模式图(横断面) 2.直肠前间隙:直肠前间隙的解剖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3]。从组织学上讲,邓氏筋膜为双层膜结构,包括邓氏筋膜前叶与邓氏筋膜后叶(即直肠固有筋膜)。在精囊腺与前列腺交界水平(男性),邓氏筋膜前叶向两侧大致分为3层:前层向前与前列腺被膜融合,参与构成前列腺被膜;中层向两侧逐渐消失包绕邓氏筋膜两侧或附着于盆壁筋膜;后层与腹下神经前筋膜相移行包饶直肠固有筋膜。其中,邓氏筋膜前叶和腹膜下筋膜深叶之间为邓氏筋膜前间隙;邓氏筋膜前叶和邓氏筋膜后叶(直肠固有筋膜)间为邓氏筋膜后间隙。见图9。Clausen等发现盆丛在直肠系膜周围存在两个神经纤维高密度区,分别为邓氏筋膜两侧(即血管神经束,NVB)和直肠系膜两侧(即直肠侧韧带)。这两个高密度区为TME术中最容易损伤盆丛的区域。其中,NVB附着于邓氏筋膜前叶的2点和10点方向,见图7和图8。 进行直肠前间隙的分离时,我们从腹膜反折上方1 cm切开膜桥,先进入邓式筋膜前间隙,在距离精囊腺0.5~1.0 cm处(男性)横断邓式筋膜前叶,进入邓式筋膜后间隙。因此,在离断邓氏筋膜前叶前,分离切割线位于邓氏筋膜前叶与腹膜下筋膜深叶之间;离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分离切割线位于邓氏筋膜前后叶之间,并逐渐向下延伸至肛提肌裂孔水平。因此,邓氏筋膜前叶构成了“终点线”的前方筋膜。由于直肠前方系膜菲薄,直肠前间隙亦较为致密,难以见到“天使之发”结构,“终点线”结构有助于指导外科医师在正确的间隙内进行分离,防止系膜的破裂和周围自主神经的损伤。根据NVB的走行,笔者总结在直肠两侧间隙向前分离至精囊腺尾部,横断邓氏筋膜前叶时,应及时弧形内拐,避免盲目地从精囊腺尾部外侧切开而损伤NVB。见图7和图8。 3.直肠两侧间隙:目前,关于直肠两侧间隙的侧韧带结构仍存在争议。结合文献及术中观察,我们认为所谓的侧韧带其实是由双侧盆丛发出的直肠支及细小的伴行血管构成。直肠支呈网状弥散样穿过直肠系膜周围的膜结构,并分割成多个小的间隙,导致该间隙非常致密,难以观察到典型的“天使之发”结构。因此,该间隙的分离应在直肠前方及后方间隙都已充足分离的基础上进行。在保持足够的张力情况下,用超声刀钝性分离,逐步切断由盆丛发出的、横穿到直肠系膜内的神经纤维,可见灰白色覆盖于盆侧壁上的骶前筋膜,其与直肠前间隙已被横断的邓氏筋膜前叶相延续。用超声刀头沿光滑的直肠固有筋膜表面向前下顿性推移该筋膜,当分离至肛提肌健弓水平时,可见灰白色的骶前筋膜延续为肛提肌筋膜,此时NVB逐渐前移。通过顿性推扯,可在肛提肌表面观察到类似腹膜后间隙分离时的灰白色“Toldt线”结构,为直肠固有筋膜(或直肠固有筋膜与腹下神经前筋膜的融合筋膜)与肛提肌筋膜之间的间隙。在该间隙指引下,容易保持正确分离平面,将该线顿性推移至不能移动为止,即为肛提肌裂孔边缘。因此,“终点线”的两侧方由肛提肌筋膜包绕肛提肌裂孔构成。见图9。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图9 直肠前间隙及邓氏筋膜的筋膜构成模式图 二、“终点线”发现的临床意义 “终点线”是客观存在的,但为什么并不能在每例患者手术时解剖发现?我们认为原因有二:⑴ 直肠末端系膜破裂,覆盖在肛提肌裂孔周围的肛提肌筋膜表面;⑵ 分离平面在肛提肌筋膜深面,使该筋膜附着于直肠末端系膜表面。如能显露“终点线”,表明手术分离层次正确,可见黄色光滑的末端直肠系膜,在该“终点线”水平行直肠环周裸化,可做到真正的TME,从而提高肿瘤学预后。通过对“终点线”相关膜解剖和NVB关系的理解,有助于TME手术时对盆自主神经的保护。当然,这些结论尚需进一步前瞻性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综上,基于大体解剖、影像学及高清腹腔镜和机器人术中观察,我们提出“终点线”为TME的终点。从膜解剖的角度,“终点线”的前方由邓式筋膜前叶参与构成,两侧面及后面由肛提肌筋膜包绕构成,后界为Hiatal韧带。见图10。对“终点线”的理解,有助于保证直肠系膜的完整切除,并协助在正确的Holy plane内进行分离,保护周围自 主神经。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图10 终点线的筋膜构成模式图镜超声刀行终点线分离 录像3 机器人超声刀行终点线分离 结论:环绕肛提肌裂孔周围的白色筋膜样组织为TME的分离“终点线”。使用超声刀可以保证TME的手术质量。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直肠系膜的分离终点线,提出“终点线”的概念,以利于中低位直肠癌术中直肠系膜的游离操作。

杨孟选

主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94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镜规范化操作 是胃肠外科基本功

胃镜检查是胃肠外科医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并未真正掌握和总结,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进行胃镜操作前,你必须先掌握以下 4 点: 一、进咽部 口腔、咽、食管形成了一个弧形的曲线,所以在通过咽部时要沿着弧形曲线进镜。 进口腔后,大旋钮稍微打 Up,沿着咽后壁的弧度进镜,清醒时避免擦到咽后壁,导致患者恶心呕吐。 被检者头稍后仰,无痛检查时让护士帮忙抬下颌,可以让曲线变直,有助于进镜。 二、进食管入口 如下所示,左侧或右侧梨状隐窝都有食管入口,都可以进镜。 一般情况下,从左侧梨状隐窝进镜。进镜右手稍右旋,或左手稍抬高,右手则轻推镜。 如果从右侧梨状隐窝进镜,右手稍左旋,轻推镜。 三、通过食管 由于食管是管状器官,循腔进镜即可。 进入食管后,将大小旋钮松开,使镜子的弯曲部伸直。随后通过微调大小旋钮或左手腕的伸曲,使视野在镜头中间,右手推镜进镜。 四、进贲门 接下来就到了食管与胃的交界处——贲门。 因为食管与胃底有一个夹角「HIS 角」,所以在过贲门时,需要左手打个 Up,右手稍左旋进镜。 进入胃以后,左手稍右旋,右手右旋推镜即可进入胃体。 通过上述学习,相信你已经掌握了如何通过食管的 3 个狭窄了。 其实胃镜进镜并不难,但要规范进镜、摄片,控镜稳定、不遗漏病灶还需要很多技巧与注意事项。

杨孟选

主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9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