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心脏问题,其实是焦虑障碍
发表人:
史欣鹃
阅读量:
960人
惊恐障碍是极易被误诊为心脏病的一种心理疾病,被它所困扰的人常常会因为痛苦而反复就医。惊恐发作的症状包括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类似于心肌梗死,更易令患者产生死亡恐惧,甚至会在外出时需要家人陪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惊恐发作有时就像罹患重病被急救
张先生刚过三十岁,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平日经常加班。一天晚上,他在单位加班到凌晨十二点多的时候,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出汗、战栗,感到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同事赶快拨打120紧急送医。症状缓解后,他总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跑了从当地到省城甚至北京的数家医院,一年多时间做了几十次检查,但都没有发现身体的异常。但是张先生仍然由于害怕自己发生危险,不敢运动、不敢加班,连外出也需要妻子陪同。使得妻子苦不堪言。
工作狂可能会遭遇惊恐发作
小美是一位文静的女大学生,自诉从高三起一直有心悸、心动过速,心脏部位甚至胸背部经常会有突如其来的刺痛、刀割样痛或持续的隐痛,有时候还会四肢发麻、头晕、震颤甚至手足抽搐。她的父母带着她在四家三甲医院做了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常规,乃至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脏B超、胸部X光等检查,其结果都基本正常。医生只能使用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帮她减慢心率。到大二时小美还因为考试压力过大,晕倒在考场上。这让小美和他的父母非常担心,带着她反复在各个医院的心内科、中医科就诊,治疗效果不佳。
其实不论是张先生还是小美都没有身体疾病,他们症状或有不同,但都是遭遇同一种心理障碍——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
晕倒也许只是恐惧
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惊恐障碍所困扰:
如果你已经在心内科反复就医,排出了生理疾病的可能,并且在一个月内经历三次以上突如其来、没有诱因的、无法预测、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可能发生的心悸、呼吸急促或者大汗淋漓,乃至濒死感或晕厥。发作会很快达到高峰且伴有强烈的惊恐和焦虑,在没有经过治疗或者一般治疗之下很容易好转。疾病治疗间隙只有恐惧,而无明显心脏病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患了惊恐障碍。
心理自助可以帮你远离惊恐
惊恐障碍看似来势汹汹,却并非一种不治之症,大部分与它相遇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下面的自助方法缓解症状。
首先,你需要制定一个类似下面这样的循序渐进自助计划,并确立惊恐障碍是可以治愈的信念。
1.第一阶段:通常需要两周时间,包括了解惊恐障碍,和与惊恐发作相关的内容。
花费一周的时间反复阅读有关惊恐障碍的科普读物,了解为什么这种疾病会来找自己,然后反复给予自己这种心理暗示:我得的是心理疾病而非生理疾病,这种疾病并不会真的造成死亡,甚至短期内不会造成任何生理损害。
第二周,你要尝试记录自己的症状,以及症状发生时的事件、你的情绪、想法、行为,并在你方便的时候将这些文字誊写在一张足够大的纸上,贴在你家中醒目的地方,帮助自己和照顾自己的家人对内容进行评估,进一步确认症状来自你的内心而非生理疾病,也可以通过其尝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第二阶段:通常需要3~6周,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腹式呼吸、心理技巧、自我愉悦。
腹式呼吸: 你从瑜伽馆、健身房或武术馆等方便的地方学习腹式呼吸,而且在这里学习腹式呼吸也有助于你通过适度健身缓解你的症状。
心理技巧:主要是人际关系技巧和思维技巧。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对人对己都尽量宽容,在言语和行为上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对日常的冲突纠纷要及时解决,无法自己解决的要及时求助他人协助解决。
很多患者倾向于极端的全或无、过度概括、心灵过滤等思维模式,所以需要通过更有建设性的自我对话,发现被自己忽略的积极方面、问题解决的中间地带或者其他的可能,以防止过激反应,保持心胸开朗、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稳定的心态。良好、和善、互助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获得安慰,感到心理安定,心身愉快、欢畅、融洽。
自我愉悦:包括音乐、旅行、钓鱼、看电影、唱歌、舞蹈、绘画、有氧运动、美食、香薰、沐浴、种植、绘画及其他任何你擅长并能令你快乐的事情,你可以选择其中3~5种,把它有机地加入到你的生活中,使你的注意力能够被分解,不在过度关注你的身体状况,同时这些自我愉悦的方式也可能令你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
3.第三阶段:完成、巩固和复发预防的阶段,大约需要四周时间。
主要是不断地适应新的思维、行为、人际模式和新的生活习惯,并将这种新的模式彻底变成自己的思维、生活模式,随着这些改变,症状会慢慢地缓解,乃至消失。
远离惊恐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本文章中提供的心理咨询案例所涉及人名均为化名并得到相关人士的同意,其他人士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母亲为什么总是强迫13岁的儿子呢?
“你再不好好学习这一生就完了,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学是为了谁?”母亲含泪诉说着。 L是一名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今年13岁,学习成绩中等,想考上好的高中,将来考入厦门大学之类的211或985大学,但学习时不爱动脑,遇到困难总是退缩。平时作业基本都会完成不过质量不是很好。母亲非常关注他的学习,对他的期望也很高,但他总是对母亲的话很反感。这次月考成绩不太理想,于是就有了开头母亲的哭诉。 天下父母心,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父母并不是绝无仅有,而是非常普遍。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或许可以理解,但不代表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实际上,母亲的这种控诉正是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望,这种心理控制会使孩子经历内在冲突和紧张,而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来成长。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的心理世界的入侵会对子女表达自己有重要影响,并对子女适应性的形成和幸福感起重要影响。 父母的控制欲望是怎么形成的? 1、这种控制欲望可能来自父母的焦虑 焦虑的父母可能从小就没有或者缺乏积极的母爱体验和家庭温暖,没有安全感,经常处于担忧之中。另外,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们身处社会中体会的最是深刻,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很容易就把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2、来自父母的人格特点 完美主义型的父母常常会更多地干预和控制孩子的行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并过度地进行自我批评性评价,有些父母常常会把对自己的要求和规范强加给孩子。 3、来自文化的影响 古人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等等,现代有很多虎爸虎妈的传奇故事,虽然现在人们对这些观点已经不是片面的肯定或否定,但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父母们。 父母如何放下控制呢? 1、给孩子积极的支持 孩子在学校学习遇到挫折本身就很难过,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双重惩罚。这会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甚至走上消极反叛的道路。积极的支持让孩子对挫折有更积极的心态,更愿意尝试挑战去克服困难。 2、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喜好和选择,当孩子有了自己的选择,可以给予积极地支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受挫能力,自己选择的路,哪怕再艰难曲折,也要走下去。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强迫症患者自助指南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难治性心理疾病。其痛苦程度高,治疗周期长,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自助方法。此外,一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也迫切期望通过有效的自助方法帮助自己摆脱强迫症状。 研究认为“暴露反应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患者学习在有可以导致强迫症状的刺激环境中暴露自己,学习了解强迫相关的想法、冲动,用新的健康行为替代强迫症状。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在治疗中使用更为专业的方法,也可以学习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自助。 自助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再确认。患者每天需要全心的觉察症状与想法、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是直接作用于症状而是解决产生症状的想法、情绪和行为。 第二步,再归因。当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的,这是强迫症”,停止对症状直接作出反应,将症状摆在一边,做其他事情,有助于改善症状。同时更为深入了解强迫症的生理因素和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知道这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你必须应对的事实。 第三步,转移注意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有趣的活动,运动、听音乐、读书、钓鱼……来取代症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所以应该允许自己有15分钟的时间再确认、再归因。活动如果有一点点用,就要鼓励和奖赏自己。只要不断的练习,症状就会大大缓解。 有时你的症状来的太强烈了,以至于你无法用其他行为替代它。你就需要不断的重复以上步骤,同时提醒自己“不是我想,是强迫症让我做,即使它这次赢了,下次我会做的更好。”你需要知道,只要你有这样的想法,即使症状出现了,你也走在治愈的路上了。 当然,你需要每天把自己成功应对症状的经验记录下来,帮助你自己不断的用成功的经验鼓励自己继续下去,同时这也是不断的远离强迫症的过程。 第四步,再评价。这一步有两个重点,一是要在强迫症状即将到来的时候准备承受,二是出现症状的时候不要自责,清楚它从哪里来,知道如何应对,拒绝让他打败你。当症状来临时,你已经做好准备了。 除了暴露与反应预防,以一种新的“自我催眠”代替老的想法也至关重要。如果你是强迫性洗涤,你可以尝试每次洗涤达到目标后,即反复告诉自己“已经很干净了,我可以去做其他事情了。”如果你总是反复检查门窗,请试着专心、仔细、缓慢的完成这个工作,然后停一下把动作印刻在心中,最后告诉自己“我已经把门窗关好了,我看见我把门窗关好了”,就更能确认自己已经小心的关好门窗了。反复重复,持之以恒。 给自己一个提示卡片,提示自己洗涤的时间、检查的次数等,告诉自己只需要80分,而非120分。也可以让自己能够不被症状控制。 作为强迫症患者,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享受生活工作的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享受欣赏过程,体验自己的情绪,处理信念中的“应该”,知道所有的强迫症状都是对自己有意义的,在深层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你还需要接纳症状的存在。这些都对强迫症治疗至关重要。 最后,要知道一点,你需要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逐渐的减少症状,不要太紧迫,慢慢来你会看到生命中更美的风景。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3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强迫症如何治疗?
强迫症患者的故事 晓晓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中心所有的咨询师和助理都因为担心是精神分裂症而十二分警惕。好好的一个姑娘这衣服穿得怎么这么混乱。上衣是军大衣,里边是一件不知道什么时候的破棉袄,下边是一双厚连裤袜,腰上系着一件旧衬衫,脚上的鞋居然不是一双。大概看着所有的人都盯着自己,晓晓低着头红着脸解释道:“我……我……实在没有衣服了。”这个解释让人更不可思议,现在还有穷的没有衣服穿的人?幸好,这时晓晓的妈妈停好车跟了上来,才帮晓晓解释清楚。原来,晓晓从两个月前出现只要出门,那怕只是去倒个垃圾也一定把身上的衣服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换一遍。晓晓自己又不会洗衣服,只好把妈妈从老家叫来帮她洗。但是,妈妈还要上班,一周只能来两次。晓晓就常常不得不穿破旧衣服,甚至象今天一样能乱穿。 嘟嘟第一次来的时候,看着她的手,我的心都有点抽痛,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到处都是烂的,甚至有的伤口深可及骨。嘟嘟爸爸告诉我,嘟嘟每天要花超过6个小时的时间洗手,如果洗澡的话有时7、8个小时都不一定出来。她总觉得肥皂泡洗不干净,所以已经有差不多两个月没有洗澡了。 林先生半年以来只要出门总是反复检查水电气暖门窗,生怕被盗失火。开始只是检查三四遍,来诊时已经严重到每次反复检查十余次,每天上班迟到让他苦不堪言。 蒲先生三个月以来每次使用刀具以前总是要先摸三遍刀柄,再摸三遍刀身,然后再默念“我正在做**事情。”才能使用,否则就会因为担心会拿刀伤害自己的儿子而焦虑的什么也做不了。 什么是强迫症 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强迫症是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强迫症状一般包括:①强迫观念 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②强迫行为,比如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患者痛苦程度高,治疗愿望强烈,可又常常苦于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不得不成年累月的承受无法言说的痛苦。 但是,强迫症并不是无法治疗的,从二十世纪心理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之后,治疗强迫症的方法越来越多。从精神分析疗法到人本主义疗法再到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进入新世纪以来,符合循证医学的整合式心理治疗方法更是为强迫症的治疗插上了翅膀。 整合式的强迫症治疗 一般来访说,强迫症所有的症状只是问题的外在表现,是患者为了回避更为困难的境遇而为自己穿上的一套铠甲。是不可以轻易打破,也很难轻易打破。只有在两种条件下,患者会脱下自己的铠甲,一是困境消除不需要自我保护的时候,二是患者真正解决了自己对困境的恐惧。这两种情况有时候会自然发生,患者就会自愈。而患者无法自愈的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帮助了。 整合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大部分以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建立治疗关系,以认知行为疗法为治疗框架,以精神分析为了解患者问题深层原因的核心理论。首先,心理医生会通过倾听和影响技术,和患者一起发现他的问题带给他的困扰和收益。让患者明确症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症状对患者的最大好处——“我有病,所以我可以不去面对其他所有的事情”。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几乎所有的患者在一开始都无法承认症状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进而,让患者接纳这个症状的存在,并带着症状生活、工作、学习,就如森田疗法所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个过程往往是有些痛苦,有的患者甚至会症状加重。不过,黑暗过后就是黎明。当患者意识到症状只是症状的时候,他就开始走在治愈的路上了。心理医生会和患者一起发现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症状、想法、行为、情绪与相关的生活事件之间有何相关性,并寻找截断负性循环的途径。然后心理医生会带领患者学习相应的截断方法,并成功的减轻,甚至消除症状。最后,心理医生会通过精神分析和患者一起走进内心的最深处,发现那些被患者久已遗忘的阴影,观察、承认、接纳、最终整合为自己生命的能量。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本文作者
史欣鹃
主治医师
临床心理科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专业擅长:擅长领域:
1:对婚姻情感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婚姻中出现的夫妻沟通、经济问题、婚姻危机、婚姻中的爱、性和亲子问题均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2:对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心理治疗有着丰富的心理、物理和药物治疗经验和治愈案例。
3:对睡眠障碍、进食障碍、躯体化障碍、胃肠道心身疾病、心血管心身疾病等心身障碍有丰富的心理、物理和药物治疗经验和治愈案例。
4:对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焦虑、抑郁、学习障碍、幼儿心理、生理科学教养均有一定特长。
5:自信心、人际关系、心身灵成长团体训练。
好评率:100%
接诊量:3
查看详情
向史欣鹃医生咨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