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史欣鹃

医生头像
执业证:1414********909
100%
好评率
3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向史欣鹃医生问诊
服务图标
电话问诊
¥600
/50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私人医生
¥600
/1天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史欣鹃医生介绍
专业擅长
擅长领域: 1:对婚姻情感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婚姻中出现的夫妻沟通、经济问题、婚姻危机、婚姻中的爱、性和亲子问题均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2:对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心理治疗有着丰富的心理、物理和药物治疗经验和治愈案例。 3:对睡眠障碍、进食障碍、躯体化障碍、胃肠道心身疾病、心血管心身疾病等心身障碍有丰富的心理、物理和药物治疗经验和治愈案例。 4:对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焦虑、抑郁、学习障碍、幼儿心理、生理科学教养均有一定特长。 5:自信心、人际关系、心身灵成长团体训练。
个人简介
史欣鹃,执业中医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高级心理保健师,高级营养保健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师,沙盘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纽约大学圣乃山伊坎医学院精神联络-会诊医学访问学者,河南中医学院认知行为疗法授课教师。 郑州康馨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学专家,河南中医学院认知行为疗法授课教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中科院心理所学前教育专业系统学习及进修,参加中美认知行为治疗高级心理治疗师六年连续培训,沙盘心理治疗连续三年培训,危机干预培训,中德精神分析系统高级心理治疗师三年连续培训;接受系统专业心理督导200小时。 跟随国医大师赵国岑教授学习中医情志病学,跟随哈佛大学麦克莱恩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纽浩斯教授学习认知行为疗法,长期接受欧洲、美国等国外著名专家督导。 从事临床医学及心理咨询与治疗近二十年,累计心理治疗超过一万治疗时,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在包括专业会议,《心理与健康杂志》、《大河报》、《东方家庭报》、《城市早报》等媒体发表专业论文及科普文章近百篇。做客“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教子有方”、“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我把夜点亮”、“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城小心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赢在职场”等栏目。
患者评价
100%好评率
回复质量
0%好评
服务态度
0%好评
回复速度
0%好评
科普文章

文章 母亲为什么总是强迫13岁的儿子呢?

“你再不好好学习这一生就完了,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学是为了谁?”母亲含泪诉说着。 L是一名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今年13岁,学习成绩中等,想考上好的高中,将来考入厦门大学之类的211或985大学,但学习时不爱动脑,遇到困难总是退缩。平时作业基本都会完成不过质量不是很好。母亲非常关注他的学习,对他的期望也很高,但他总是对母亲的话很反感。这次月考成绩不太理想,于是就有了开头母亲的哭诉。 天下父母心,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父母并不是绝无仅有,而是非常普遍。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或许可以理解,但不代表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实际上,母亲的这种控诉正是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望,这种心理控制会使孩子经历内在冲突和紧张,而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来成长。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的心理世界的入侵会对子女表达自己有重要影响,并对子女适应性的形成和幸福感起重要影响。 父母的控制欲望是怎么形成的? 1、这种控制欲望可能来自父母的焦虑 焦虑的父母可能从小就没有或者缺乏积极的母爱体验和家庭温暖,没有安全感,经常处于担忧之中。另外,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们身处社会中体会的最是深刻,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很容易就把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2、来自父母的人格特点 完美主义型的父母常常会更多地干预和控制孩子的行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并过度地进行自我批评性评价,有些父母常常会把对自己的要求和规范强加给孩子。 3、来自文化的影响 古人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等等,现代有很多虎爸虎妈的传奇故事,虽然现在人们对这些观点已经不是片面的肯定或否定,但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父母们。 父母如何放下控制呢? 1、给孩子积极的支持 孩子在学校学习遇到挫折本身就很难过,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双重惩罚。这会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甚至走上消极反叛的道路。积极的支持让孩子对挫折有更积极的心态,更愿意尝试挑战去克服困难。 2、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喜好和选择,当孩子有了自己的选择,可以给予积极地支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受挫能力,自己选择的路,哪怕再艰难曲折,也要走下去。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强迫症患者自助指南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难治性心理疾病。其痛苦程度高,治疗周期长,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自助方法。此外,一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也迫切期望通过有效的自助方法帮助自己摆脱强迫症状。 研究认为“暴露反应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患者学习在有可以导致强迫症状的刺激环境中暴露自己,学习了解强迫相关的想法、冲动,用新的健康行为替代强迫症状。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在治疗中使用更为专业的方法,也可以学习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自助。 自助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再确认。患者每天需要全心的觉察症状与想法、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是直接作用于症状而是解决产生症状的想法、情绪和行为。 第二步,再归因。当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的,这是强迫症”,停止对症状直接作出反应,将症状摆在一边,做其他事情,有助于改善症状。同时更为深入了解强迫症的生理因素和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知道这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你必须应对的事实。 第三步,转移注意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有趣的活动,运动、听音乐、读书、钓鱼……来取代症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所以应该允许自己有15分钟的时间再确认、再归因。活动如果有一点点用,就要鼓励和奖赏自己。只要不断的练习,症状就会大大缓解。 有时你的症状来的太强烈了,以至于你无法用其他行为替代它。你就需要不断的重复以上步骤,同时提醒自己“不是我想,是强迫症让我做,即使它这次赢了,下次我会做的更好。”你需要知道,只要你有这样的想法,即使症状出现了,你也走在治愈的路上了。 当然,你需要每天把自己成功应对症状的经验记录下来,帮助你自己不断的用成功的经验鼓励自己继续下去,同时这也是不断的远离强迫症的过程。 第四步,再评价。这一步有两个重点,一是要在强迫症状即将到来的时候准备承受,二是出现症状的时候不要自责,清楚它从哪里来,知道如何应对,拒绝让他打败你。当症状来临时,你已经做好准备了。 除了暴露与反应预防,以一种新的“自我催眠”代替老的想法也至关重要。如果你是强迫性洗涤,你可以尝试每次洗涤达到目标后,即反复告诉自己“已经很干净了,我可以去做其他事情了。”如果你总是反复检查门窗,请试着专心、仔细、缓慢的完成这个工作,然后停一下把动作印刻在心中,最后告诉自己“我已经把门窗关好了,我看见我把门窗关好了”,就更能确认自己已经小心的关好门窗了。反复重复,持之以恒。 给自己一个提示卡片,提示自己洗涤的时间、检查的次数等,告诉自己只需要80分,而非120分。也可以让自己能够不被症状控制。 作为强迫症患者,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享受生活工作的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享受欣赏过程,体验自己的情绪,处理信念中的“应该”,知道所有的强迫症状都是对自己有意义的,在深层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你还需要接纳症状的存在。这些都对强迫症治疗至关重要。 最后,要知道一点,你需要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逐渐的减少症状,不要太紧迫,慢慢来你会看到生命中更美的风景。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强迫症如何治疗?

强迫症患者的故事 晓晓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中心所有的咨询师和助理都因为担心是精神分裂症而十二分警惕。好好的一个姑娘这衣服穿得怎么这么混乱。上衣是军大衣,里边是一件不知道什么时候的破棉袄,下边是一双厚连裤袜,腰上系着一件旧衬衫,脚上的鞋居然不是一双。大概看着所有的人都盯着自己,晓晓低着头红着脸解释道:“我……我……实在没有衣服了。”这个解释让人更不可思议,现在还有穷的没有衣服穿的人?幸好,这时晓晓的妈妈停好车跟了上来,才帮晓晓解释清楚。原来,晓晓从两个月前出现只要出门,那怕只是去倒个垃圾也一定把身上的衣服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换一遍。晓晓自己又不会洗衣服,只好把妈妈从老家叫来帮她洗。但是,妈妈还要上班,一周只能来两次。晓晓就常常不得不穿破旧衣服,甚至象今天一样能乱穿。 嘟嘟第一次来的时候,看着她的手,我的心都有点抽痛,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到处都是烂的,甚至有的伤口深可及骨。嘟嘟爸爸告诉我,嘟嘟每天要花超过6个小时的时间洗手,如果洗澡的话有时7、8个小时都不一定出来。她总觉得肥皂泡洗不干净,所以已经有差不多两个月没有洗澡了。 林先生半年以来只要出门总是反复检查水电气暖门窗,生怕被盗失火。开始只是检查三四遍,来诊时已经严重到每次反复检查十余次,每天上班迟到让他苦不堪言。 蒲先生三个月以来每次使用刀具以前总是要先摸三遍刀柄,再摸三遍刀身,然后再默念“我正在做**事情。”才能使用,否则就会因为担心会拿刀伤害自己的儿子而焦虑的什么也做不了。 什么是强迫症 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强迫症是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强迫症状一般包括:①强迫观念 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②强迫行为,比如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患者痛苦程度高,治疗愿望强烈,可又常常苦于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不得不成年累月的承受无法言说的痛苦。 但是,强迫症并不是无法治疗的,从二十世纪心理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之后,治疗强迫症的方法越来越多。从精神分析疗法到人本主义疗法再到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进入新世纪以来,符合循证医学的整合式心理治疗方法更是为强迫症的治疗插上了翅膀。 整合式的强迫症治疗 一般来访说,强迫症所有的症状只是问题的外在表现,是患者为了回避更为困难的境遇而为自己穿上的一套铠甲。是不可以轻易打破,也很难轻易打破。只有在两种条件下,患者会脱下自己的铠甲,一是困境消除不需要自我保护的时候,二是患者真正解决了自己对困境的恐惧。这两种情况有时候会自然发生,患者就会自愈。而患者无法自愈的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帮助了。 整合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大部分以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建立治疗关系,以认知行为疗法为治疗框架,以精神分析为了解患者问题深层原因的核心理论。首先,心理医生会通过倾听和影响技术,和患者一起发现他的问题带给他的困扰和收益。让患者明确症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症状对患者的最大好处——“我有病,所以我可以不去面对其他所有的事情”。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几乎所有的患者在一开始都无法承认症状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进而,让患者接纳这个症状的存在,并带着症状生活、工作、学习,就如森田疗法所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个过程往往是有些痛苦,有的患者甚至会症状加重。不过,黑暗过后就是黎明。当患者意识到症状只是症状的时候,他就开始走在治愈的路上了。心理医生会和患者一起发现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症状、想法、行为、情绪与相关的生活事件之间有何相关性,并寻找截断负性循环的途径。然后心理医生会带领患者学习相应的截断方法,并成功的减轻,甚至消除症状。最后,心理医生会通过精神分析和患者一起走进内心的最深处,发现那些被患者久已遗忘的阴影,观察、承认、接纳、最终整合为自己生命的能量。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以为是心脏问题,其实是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是极易被误诊为心脏病的一种心理疾病,被它所困扰的人常常会因为痛苦而反复就医。惊恐发作的症状包括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类似于心肌梗死,更易令患者产生死亡恐惧,甚至会在外出时需要家人陪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惊恐发作有时就像罹患重病被急救 张先生刚过三十岁,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平日经常加班。一天晚上,他在单位加班到凌晨十二点多的时候,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出汗、战栗,感到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同事赶快拨打120紧急送医。症状缓解后,他总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跑了从当地到省城甚至北京的数家医院,一年多时间做了几十次检查,但都没有发现身体的异常。但是张先生仍然由于害怕自己发生危险,不敢运动、不敢加班,连外出也需要妻子陪同。使得妻子苦不堪言。 工作狂可能会遭遇惊恐发作 小美是一位文静的女大学生,自诉从高三起一直有心悸、心动过速,心脏部位甚至胸背部经常会有突如其来的刺痛、刀割样痛或持续的隐痛,有时候还会四肢发麻、头晕、震颤甚至手足抽搐。她的父母带着她在四家三甲医院做了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常规,乃至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脏B超、胸部X光等检查,其结果都基本正常。医生只能使用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帮她减慢心率。到大二时小美还因为考试压力过大,晕倒在考场上。这让小美和他的父母非常担心,带着她反复在各个医院的心内科、中医科就诊,治疗效果不佳。 其实不论是张先生还是小美都没有身体疾病,他们症状或有不同,但都是遭遇同一种心理障碍——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 晕倒也许只是恐惧 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惊恐障碍所困扰: 如果你已经在心内科反复就医,排出了生理疾病的可能,并且在一个月内经历三次以上突如其来、没有诱因的、无法预测、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可能发生的心悸、呼吸急促或者大汗淋漓,乃至濒死感或晕厥。发作会很快达到高峰且伴有强烈的惊恐和焦虑,在没有经过治疗或者一般治疗之下很容易好转。疾病治疗间隙只有恐惧,而无明显心脏病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患了惊恐障碍。 心理自助可以帮你远离惊恐 惊恐障碍看似来势汹汹,却并非一种不治之症,大部分与它相遇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下面的自助方法缓解症状。 首先,你需要制定一个类似下面这样的循序渐进自助计划,并确立惊恐障碍是可以治愈的信念。 1.第一阶段:通常需要两周时间,包括了解惊恐障碍,和与惊恐发作相关的内容。 花费一周的时间反复阅读有关惊恐障碍的科普读物,了解为什么这种疾病会来找自己,然后反复给予自己这种心理暗示:我得的是心理疾病而非生理疾病,这种疾病并不会真的造成死亡,甚至短期内不会造成任何生理损害。 第二周,你要尝试记录自己的症状,以及症状发生时的事件、你的情绪、想法、行为,并在你方便的时候将这些文字誊写在一张足够大的纸上,贴在你家中醒目的地方,帮助自己和照顾自己的家人对内容进行评估,进一步确认症状来自你的内心而非生理疾病,也可以通过其尝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第二阶段:通常需要3~6周,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腹式呼吸、心理技巧、自我愉悦。 腹式呼吸: 你从瑜伽馆、健身房或武术馆等方便的地方学习腹式呼吸,而且在这里学习腹式呼吸也有助于你通过适度健身缓解你的症状。 心理技巧:主要是人际关系技巧和思维技巧。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对人对己都尽量宽容,在言语和行为上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对日常的冲突纠纷要及时解决,无法自己解决的要及时求助他人协助解决。 很多患者倾向于极端的全或无、过度概括、心灵过滤等思维模式,所以需要通过更有建设性的自我对话,发现被自己忽略的积极方面、问题解决的中间地带或者其他的可能,以防止过激反应,保持心胸开朗、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稳定的心态。良好、和善、互助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获得安慰,感到心理安定,心身愉快、欢畅、融洽。 自我愉悦:包括音乐、旅行、钓鱼、看电影、唱歌、舞蹈、绘画、有氧运动、美食、香薰、沐浴、种植、绘画及其他任何你擅长并能令你快乐的事情,你可以选择其中3~5种,把它有机地加入到你的生活中,使你的注意力能够被分解,不在过度关注你的身体状况,同时这些自我愉悦的方式也可能令你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 3.第三阶段:完成、巩固和复发预防的阶段,大约需要四周时间。 主要是不断地适应新的思维、行为、人际模式和新的生活习惯,并将这种新的模式彻底变成自己的思维、生活模式,随着这些改变,症状会慢慢地缓解,乃至消失。 远离惊恐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本文章中提供的心理咨询案例所涉及人名均为化名并得到相关人士的同意,其他人士请勿对号入座。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焦虑状态的认知模型

情绪异常(包含焦虑)的认知模型的中心思想是:并不是这个事件的本身,反而应该说是这个人对事件的期待和解释,引起了这些负向的情绪。对忧郁而言,这个解释被认为与意识到关系上、地位上或功能上的丧失有很重大的相关;至于焦虑,主要的解释或认知牵涉到对身体或心理的威胁的感知。 在每一天的生活里面,客观上来说具威胁性的情境有很多,在这些情境里面,个体的知觉大多能够合乎现实地评估威胁到底有多大,然而,Beck(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焦虑状态中,个体有系统地高估了情境本身所具有的威胁性,这些高估自动地且反射性地活化了「焦虑程序」(anxiety programme),这是一系列我们从过去的演化中所继承而来的的反应,其原先的设计是为了保护我们在原始的环境中免于损伤,它们包括: 1.自动化唤起的变化以便逃跑(flight)、战斗(fight)、昏倒(fainting); 2.抑制进行中的行为; 3.有选择性地扫描环境中威胁的可能来源 在原始的环境中有许多的危险是身体上且危及生存的(例如遭受到肉食动物的攻击),这种焦虑程序将提供一个有用的功能好让人类能保护他们自己或从危险的情境中逃离;在现代的生活中,焦虑在很多包含着实际威胁的情境中同样提供了有用的功能(例如在路上闪躲高速行驶的车辆时),然而当这个威胁因为知觉的错误而升高的时候,由焦虑程序所活化的反应对情境而言是不适当的,不仅没有提供有用的功能,反而经常被解释为更进一步的威胁的来源,并导向一系列使焦虑反应倾向于维持或加重的恶性循环。例如:脸红可能会被视为是一个人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的征兆并引起进一步的困窘和脸红;一只颤抖的手可能会被视为是即将失去控制的征兆并引起更大的焦虑和颤抖;或一个急跳的心脏可能被视为是即将心脏病发作的证据并引起进一步的焦虑与心脏病症候。 因为察觉到威胁与焦虑的症状之间有这种交互的关系,认知行为治疗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处理对身体的、行为的和认知的焦虑症状的恐惧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解读广泛性焦虑:那些令你焦虑的成因和临床表现

适度的焦虑能推动人们积极向上发展,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令人们痛苦并难以释怀 广泛性焦虑,英文称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看到,自己、家人或者是朋友,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等症状。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恰当的,并且对自己的焦虑状况有自知之明。我们知道自己有焦虑的感受,有焦虑症,但我们不能控制,并常因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病症不定趋于波动或成为慢性心理障碍。我们可能常常因自主神经症状就诊于综合医院,进行过不少的检查和治疗(尽管我们知道担忧是多余的,但可能仍然会喜欢到处检查)。 这种情况下,通常是患上了广泛性焦虑的心理障碍。接下来我们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解读广泛性焦虑。 焦虑是人的本能,但焦虑过度就会让人内耗,内耗过多就会产生神经质症。就像那核反应堆,如果我们有焦虑症,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会追求完美,要做很多内耗,复杂了就会爆炸。然而,我们产生有效结果的实际行动太少了,我们想法太多,然后就变得焦虑。焦虑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强迫感,但我们这一类人有个特点:生存欲更强,没有太大的危险,可能我们的生活质量不算高,但能创造一个比较完美的结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效率可能太低。 广泛性焦虑可以造成很多心理和身体的症状,比如面容憔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指端震颤等,在某种程度上和抑郁症有相同的病因。 通常来说,焦虑患病率在4.1%到6%之间,人群特别普遍,四十五岁到五十岁比例高,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如果患上焦虑症一般是十年以上,这都是常见的。慢性焦虑患者,年龄在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再到五十五岁,正好是社会负担较重的年龄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原因在于女性创造物质财富精力会相对弱一些,并且一般怀孕两次的话,女性就会有更多担心和焦虑。另外,我们经常说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包括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母亲会更焦虑一些。 就生理心理两个方面来解释(我曾经是名医生,但是我后面选择的是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的临床心理医生为职业),从遗传学上讲,焦虑有一些遗传的因素,Ta的神经递质不能发生变化。 心理学中,行为主义派认为焦虑是对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应;动力学派认为焦虑原因是内在的心理冲突被童年潜意识激活;临床焦虑症患者中,往往有应激生活事件的经历,比如离婚、配偶死亡,这方面患者比率较高。 我们刚才说的结婚、离婚、生子、配偶死亡都是重要生活事件。那么这种社会事件是大家普遍的一种焦虑来源。从前我们就焦虑一件事情——吃饭。而当我们吃饱穿暖以后,我们担心房子比别人差、我们担心汽车比别人差,人们担心这担心那,所以二十一世纪是焦虑的世纪。 从心理学上讲,童年时期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也可能是焦虑成因之一(尤其是父母离异争吵),有些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男孩,有的人希望是个女孩儿,还有的是我不想要孩子的时候正好怀孕了。除此之外,奉子成婚的也特别多,很多人的婚姻都是没有做好准备,他所有事情都计划好了就怀孕没有计划好。那么孩子诞生以后父母就会很焦,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很多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都是慢性泛性焦虑、反复发作、病程呈迁延状况、社会功能下降。患者如果有精神性的焦虑主要会过度担心:焦虑会令他抑郁吗?我们通常称ta为万一先生,万一怎么又怎么,ta担心这担心那,ta很多时候不能明确自己内心的担心对象,而仅仅是一种提心吊胆——实际上,ta就活在提心吊胆的状态里面。下面我们举例一些泛性焦虑患者的临床表现。 ①预期焦虑 这一类的患者总是在透支,未来事情还没有发生,他的焦虑已经透支了,对于他们来说,缓解焦虑最好方法是有效的行动。对预期焦虑患者,在临床诊断中,我们需要做相关的测试,比如PDQ ,从PDQ 人格特质测试中评估患者有没有强迫性的人格特质。 ②躯体性焦虑 对于这种焦虑表现我们可以举三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有的人讲课时杯子拿来拿去,但就是一直没有喝,实际上他都不知道他的杯子在哪。再比如,有的人焦虑时会反复抖腿,大家知道只有在交流或者思考的时候,人们才会反复地去做抖腿一类的小动作。有的人也会出现游走性的疼痛,就是一会这疼一会那疼。抑郁症也有这样的情况。 ③结巴 这类患者说话的时候总是哒哒哒哒哒哒,大家一般会听到ta不带情感的声音。我们知道正常讲话是阴阳顿挫、高低起伏的,而这类患者就好像总是不自觉地想要把事情说完,并努力一定要把事情说得很完整。而实际上,有话可说的人总是慢慢娓娓道来,不慌不忙,而结巴患者不管什么事情,他都要说、说完了后还要反复说。 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这一类患者常出现比如心跳过速、恶心、胃部不适、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性冷淡的表现,所以广泛性焦虑合并是有疲劳、抑郁、强迫、人格的问题。很多疾病都合并焦虑,很多这些疾病患者都可以会有人格问题——焦虑性人格。 在我们临床治疗中,一般要询问很多,比如受虐、留守、与养育者过分分离等,这都可能是患上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原因,如果你省去这个询问环节,不仅患者不知道ta为什么会焦虑,作为心理医生你可能也会不知道。 焦虑和抑郁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翻来覆去就是强迫。叔本华说过,人生就是痛苦的,欲望不满足就焦虑,欲望满足了就无聊,无聊就产生抑郁,不甘心就产生强迫。我们从哲学上来讲,焦虑、抑郁和强迫,是人生的三大症状,也是三大意义。没有焦虑就没有动力,适度的焦虑能推动人们积极向上发展,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令人们痛苦并难以释怀。 关于广泛性焦虑的科普知识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后还会有更多相关的专业文章,望关注。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理抗疫 | 新冠疫情下,如何应对焦虑?

人类面对未知,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未知,产生紧张、焦虑、慌张、恐惧等等,都是很自然的情续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氛围,也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 有的人坚守在医疗前线,与新冠病毒做抗争;有的人坚守在生产线,为物资保障争分夺秒;有的人在指挥、运输、筹备、记录、宣传,科普,让人民安心,让社会运转;还有很多很多人自我隔离在家里,希望借助每一个个体的力量阻断病毒的传播。 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这种氛围下,我们每个人的心弦都被牵动着,稍有风吹草动便震荡不已。可能许多人都发现自己在这段时间会发生一些改变,比如对身体变化的极度敏感,精神的高度紧张、担忧和害怕等等,那么面对持续中的疫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己的焦虑呢? 一、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人类面对未知,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未知,产生紧张、焦虑、慌张、恐惧等等,都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是人类对“风险”的警示。感受并接纳这些情绪,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在的自己,去调动有效资源积极面对生活、面对疫情。 二、正确认识疫情,改变错误认知 疫情下的焦虑普遍来源于对感染的担忧。有些人可能正面临着真实的威胁,比如一线医护人员、重症住院患者,而大部分普通公众只是对潜在威胁的焦虑。可以通过卫健委的官方渠道,了解疫情的真实信息,去核实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是否有过度夸大感染的风险以及后果?是否根据政策要求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防护?即使出现了发热或腹泻等症状,是否有可靠的医学检查证实自己被感染?即使被感染了,是否只是轻中度?是否了解新冠肺炎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愈率…… 了解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能帮助你正确认识疫情,假如你可以确切的知道自己是不会被感染的或者是完全可以缓解或被治愈的,焦虑也会慢慢缓解。 三、采取积极的行动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于个人来说,健康的身体也会帮助我们免于病毒的侵袭。可以做一些简单有效的运动,比如太极、瑜伽,甚至只是简单地走步或帮助家人做家务。 也可以做自己可控的、喜欢的事情,比如听音乐、打游戏、写字、看电影。让自己行动起来,把思绪集中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很无聊的事情,对于焦虑情绪的缓解也是有意义的。 四、寻求有效的支持系统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跟你的家人或朋友多沟通一些,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了解你的状态,他们会给你有力的支持和爱。 五、心理健康小测评 评分方法:条目1-20按照“是”记1分,“否”记0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得到总分,总分超过7分及以上,提示需要引起关注。 如果您的焦虑比较严重,可以私信或评论区留言给我,我会及时给您回复! 更多精彩有趣的心身健康科普知识,持续更新中...... 史欣鹃心理医生致力于抑郁、焦虑、强迫、适应障碍、心身疾病等相关心理障碍的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治疗。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3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一旦患上焦虑症,就需要吃药治疗吗?

带你走出误区少走弯路 作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主要分类,相信焦虑症已经困扰了很多人。有一些朋友觉得自己情绪特别焦虑,失眠睡不着、没胃口、心慌,是不是得了焦虑症都要吃药? 首先,定位焦虑症的轻重程度 其实呢,焦虑症也是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的,在咨询过程中我们需要定位到相对的程度,方式方法主要是评估和访谈,同时我们要知道ta的这个焦虑情绪是否影响到了ta的工作或者学习,如果说影响不大,像一些轻度的焦虑症基本是不需要吃药的。 其次,焦虑症与营养膳食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如果自己的焦虑情绪对生活或者工作有一些影响,其实,这样的情况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用精神动力学及行为治疗的方式探索和治疗,或者用营养膳食的方式就可以解决得好焦虑的问题。 第三、焦虑症什么程度需要吃药? 真正需要吃药的,一般都是比较急的状态,比如说惊恐障碍,惊恐障碍是以焦虑、紧张、恐惧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患者的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的威胁所致,或其紧张、恐惧的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适,他们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但知道这种痛苦生理上是不存在的。 如果在进食方面已经存在障碍了,严重的会影响到人的生理健康,这时候就需要吃药来解决进食障碍;同时,像一些严重影响到工作、以及睡眠的情况,也是需要药物来进行辅助治疗。 最后,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药物只是辅助作用 在我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主体,是解决心理障碍的方法,药物是起辅助作用,能够适当地增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效果,或者暂时缓解焦虑者的情绪及其引发的失眠、进食等方面的痛苦。 我是史欣鹃心理医生,致力于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睡眠等方面的科普,如果你觉得对自己有用,请持续关注我的内容。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障碍的十条自助方法,望收藏

在网友的反馈下,我准备了一些有关于对抗抑郁障碍的自助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能自己、或者在亲友、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做到。 一、睡眠一定要充足 看诊时我常遇到病人回诊时说:“医师,我这星期睡得很好,心情就好很多了!”我常见到睡得好后并且急速好转的例子。失眠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的研究太多了,千万不会因为怕“依赖”安眠药、镇静剂而硬撑。长期失眠的副作用肯定大于服用一颗温和的镇静剂。 二、多做运动,还是多做运动 决心对抗抑郁障碍,就要多做运动。最好是每天做三十分钟运动,可交替做慢跑、骑脚踏车、韵律舞、健康操,等等,让身体放松、帮助睡眠,同时让大脑释放出天然的抗抑郁成分。运动也可帮助患者在复原时逐渐减少用药。 三、重新整理生活步调 许多抑郁障碍病人忙到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没办法运动、没办法放松自己,这在家庭主妇与必须加班赶工的上班族最常出现。这时,要试着舍去较不重要的事情,或请其他家人帮忙承担家务。当然,会来看精神科门诊的病人,大部分受限于客观环境做不到自我照顾(或已经失去决心、动力),所以要借助药物帮助。 四、不要害怕抑郁症药物 抑郁症药物有修复大脑神经的作用。越严重的抑郁症状(如整天不想动、失去兴趣、心情低落)对抑郁症药物反应越好,但服用抑郁症药物前三天常出现恶心想吐等副作用,有些人会害怕就不敢服药。但服用药物一个月后大幅改善的例子超过67%,比起前三天的副作用,这很值得尝试。 五、找到合适的药,别太快停药 一般抑郁症服用药物的疗程约3-6个月。服用满三个月后如果接近痊愈,后三个月就可以慢慢减药。多数人不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不用担心药物后遗症。只吃药一个月的复发率,是吃满三个月才减药的好几倍,所以不要急着太快把药停掉。 六、“比较轻”的药或健康食品,有时也会有效 如果你得到的是“中轻度”的抑郁症,然后不想吃抑郁症药物,或吃了抑郁症药物很不适应,有时只服用“比较轻”的抗焦虑药物克服胸闷、心悸、烦躁、焦虑等症状,搭配一些钙片、B群、鱼油加上运动与睡眠,有时也可加快恢复的速度。 七、学习放松训练 瑜伽是最方便学习的自我放松方法。有些医院与诊所也有配合“生理反馈仪”(我们团队也有),学习“腹式呼吸”的课程。学会这些技巧,一辈子都很受用。 八、早上起来晒太阳 固定时间睡眠、起床,然后晒太阳,一来可调整生理时钟,二来可促进分泌维生素D,三来可避免睡太晚影响晚上睡眠。早上散步晒太阳,傍晚跑步完洗澡吃饭,是最理想的抗忧郁节奏。 九、随时随地做伸展操 工作累了、读书累了,在茶水间、楼梯间就可以做做伸展操。小学生会在下课十分钟玩个球,大人反而忘记这么简单的道理。 十、不要一直看电视、看手机,不要持续呆在密闭的空间里 手里拿着遥控器,从新闻台、电影台一直换到戏剧团,电视剧一集集往后刷,综艺节目一期期往后看;或者拿着手机,刷完微博刷微信,刷完朋友圈刷小视频,这些都是最不好的休闲模式。如果习惯这样漫无目的地消磨时间,建议把电视机关上,把手机收好,打电话给朋友,约出去聊聊天或吃夜宵,或跟伴侣出去散散步,你会发现比呆在家里的密闭空间里要好很多。 如果你确实地照以上的方法做,但抑郁还是拖很久好不了,建议你试试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留守儿童:分离之痛让千万孩子长期饱受“被抛弃”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依恋、需要安全感、需要…… 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是14岁以下儿童,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给予孩子引导、关注和情感上的呵护。 儿童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阴影,使一部分儿童存在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怯弱、行为孤僻、沟通障碍、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情感问题,并存在逃学、辍学、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行为问题。留守儿童有时还会因为自我防护能力不足,造成各种无法预料的意外伤害。尤其是性侵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从2004年到20145年,我们发现,前来咨询的留守儿童中,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隔离 许多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而怨恨父母,疏远父母。而缺乏与父母的内在沟通,会使人的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 2、自卑心理 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常常会有没人喜欢自己,自己弱小无依等内心感受,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遇到问题倾向以逃避,心理成长被严重阻碍。 3、不良的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常常存在着的自我生活能力发展不充分的情况,如生活上常常会出现睡觉、起床、吃饭磨蹭、拖延等现象,不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 4、情绪问题 许多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性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爱生闷气,易怒。遇到挫折时,有的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有的则容易暴躁,伤害自己和他人。缺乏意志力,做事容易半途而费,做事缺乏果断性,也是许多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5、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心理问题或缺乏帮助和监督,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学业成绩下降,进而逃学、辍学。一些儿童沉溺于网吧,一些则沉溺于不良团体。 6、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缺乏合理的饮食搭配,生病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致使他们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7、人际关系问题 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孤独无依的感觉,有的会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有的则过度交流,但都缺乏深交。由于难以融入同龄团体,这类儿童只能自我发展,很容易造成心理偏差。有的留守儿童长期自我封闭,人际交往敏感,沟通能力减弱,易被激惹或陷入自怨自艾。 亲子分离造成的儿童成长中的缺陷是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孩子得不到有效呵护,产生被抛弃感、无助感和无能感,这是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些老人由于年迈产生无能感,使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儿童对外界产生的过度担心,导致儿童与外界的隔离。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93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史欣鹃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312 次
总文章 16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1 次
患者评价 3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2-04-29 10:01:45
史欣鹃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11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