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陈美英

如何早期识别抑郁症的危险信号?

如何早期识别抑郁症的危险信号?
前不久, 职业围 棋手范蕴若八段 不幸从家中坠楼身亡,全网惋惜 。范蕴若 作为 国家围棋集训队员, 获得过 新人王赛、CCTV杯、天元赛等全国大赛亚军, 在国际赛场取得了 农心杯世界围棋团体赛终结者、感恩杯国际围棋精锐对抗赛冠军等成绩,他是时代的骄子,可他生前被查出患有抑郁症。
然而这已经不知是第N个因为抑郁症而离开我们的名人了:梦露 国荣、 老舍、 海子、张纯如……他们都因抑郁症而备受折磨,最终选择自杀。
那么,如何早期识别抑郁症的危险信号呢?

1. 情绪低落,整天高兴不起来,抑郁、悲伤、容易哭泣。 

2. 长期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尤其是早醒。

3. 躯体不适。身体各种不舒服但医生却检查不出具体毛病。患者常常感到
头部闷痛、胃肠不适、胸闷憋气、肢体乏力等。

4. 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脑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工作效率下降等。

5. 情绪波动大。出现情绪失控,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因小事而发火,过后又后悔。

 

6. 有自杀倾向。经常有活着没有意思念头,甚至自杀行为。

 

一旦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不开心的情绪和症状挥之不去,超过 2 周,而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自杀念头、自伤行为,则应引起注意,考虑是否得了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的诊治,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你懂的心理自救吗?

不久前,在燕江河畔,一个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因父母离异等原因跳楼自杀,当场死亡;一个 17岁的少年只因跟父亲吵了嘴就喝下了除草剂,虽然花去家中的好几万元也无法挽回他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触目惊心,不寒而粟啊!它令人扼腕叹息,不得不引发人们更多的深思 …… 当前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位学生因为父亲赌博、父母不和就跳楼自杀;一位女中学生只是受了老师的批评就跳楼自杀,虽然没有摔死,却成了高位截瘫,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少女因为在外过夜母亲讲她二句后就用铁榔头将父母活生生地敲死;一少年因为父母仅仅是要他考清华、考北大就将母亲杀死……这些问题常常在报刊杂志上屡有报道。还有的学生因学习不好就逃学、离家出走或乱吃药、抽烟、喝酒,甚至吸毒,以为这样就可以解除烦恼…… 目前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对自我的认识问题、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所带来的问题。由于青少年缺乏遭遇挫折的思想准备和应付挫折的能力,当他们遇到挫折、失败和精神上的打击时,如果不能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忧虑、悲伤以及愤懑加以适当的宣泻,不懂的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是让它随意泛滥或长时间地持续存在,终日郁郁寡欢,那么将导致心理内在的失衡、心身疾病的发生,影响健康与生命,甚至酿成悲剧。因此,在遇到挫折和精神打击时,要学会进行心理自救,要能够尽快地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摆脱艰难困境,解除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以取得心理平衡,并使它转化为积极作用,在更高的水平上求的心理平衡,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完善起来。 心理自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学会性格开朗、热情友爱、处事豁达、能信任人、积极进取、有承受力、意志坚强、沉着冷静、自尊自信、自知之明、有自控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就能够活的轻松愉快。 心理自救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心胸开阔、宽以待人。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潜能,要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包括身上的弱点和缺陷。 实际上,真正健康的人接受自己和他个人的本性而毫无懊恼、悔恨和委屈不平的情感,他不为自己的某种缺陷而抱怨,甚至在生活中很少为它们操心。健康人看待自己的缺点就像看待这个远非美满的客观世界一样。不论生活带来什么,我一概加以接受(不否认、不拒绝、不掩盖回避),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关于自我的心情。在成功时不致“胜利冲昏了头脑”或得意忘形,而在遭遇挫折时又能不灰心、不计较小事,心胸开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正确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在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和挫折,对失败和挫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过分焦虑。如被异性的朋友拒绝友情;敬爱的爷爷突然去世;疼爱自己的妈妈患了癌症;或是父母离异;考试考砸了等等,都是很自然的,要正确对待,泰然处之。 3、要培养和保持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不仅要 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要善于休息和娱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可以调节紧张的神经,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有益身心健康。实际上,心理调节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一定有一点问题就要找心理医生。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心理有问题不高兴时,上街走一圈或是跟朋友聊一聊天或是去打一场球,就会得到放松的。 4、能跟周围的环境保持密切的接触。 很多人常沉浸于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体贴和爱中,却缺乏对周围人们的关心。因此,他们要发展主动爱别人的能力,积极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父母、老师建立恰当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发展友谊,并在交往中肯定的态度(如信任、友爱、尊重和安全等)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怀疑、憎恨、蔑视、和恐惧等),这样才有可能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5 、要端正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心理问题正如感冒问题一样,不是一感冒就会得肺炎、就会发烧。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有人问过我,我经过心理治疗后会不会跟别人一样好?我明确告诉他:不仅会好,而且比别人更好——因为你已经经历过了。 6 、要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学校要通过心理健康课让同学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对自身的状况能有所了解,并懂的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求助。 7 、冷静考虑自己的对策。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把自己不痛快的、想不通的事向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伙伴倾吐出来,您就会得到别人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的,这就是很好的心理治疗。必要是还可以求助于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其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心理较脆弱,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较敏感且易受影响,所以有时只要环境有点刺激,就可产生心理的反应与困难并常以动作及行为方式来直接表现其情绪的反应,可以说青少年期的行为常带有冲动性、一时性的特点。因此,他们如果长期有过多的焦虑、紧张、恐怖、抑郁、强迫等不良的体验,会诱发各种疾病,有时会因此导致情绪控制不了而酿成悲剧。 请大家都来了解关爱自己、懂的心理自救吧,它能使你的心理走向成熟、走向健康!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7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出现挤眉弄眼是得了什么病?

小强今年刚满7岁,已是一年级的学生。两个月前开始不停地挤眼、皱眉。当时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在意,可是两个月过去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最近又添了新毛病。他时常呲牙咧嘴、耸肩、清嗓子,不知被爸爸妈妈骂了多少回,可是却越骂越严重,并出现不由自主地重复缩鼻动作,自诉“控制不住,不动就难受”,紧张时严重,睡眠时消失,照常上学。爸爸妈妈不知道他怎么啦, 焦急万分地带着他来到了医院。 这是一个身体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躯体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现,思维、情感反应也正常。听他妈妈说,孩子病前性格活泼、好动、合群,有时任性,易急躁冲动,学习成绩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进行实验室检查 : 血、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抗O、血沉正常 , 心电图、脑电图正常。经医生诊断,孩子患的是多发性抽动症。 抽动症大多起病于5 — 7岁,最多见抽动症状为简单的运动抽动障碍,如眨眼、咧嘴、擤鼻、挤眉弄眼、耸肩、甩手、挺腹、抬腿踢足等不雅的表情和动作,它在短时间内可以被克制片刻,睡眠时抽动症状消失,但大多数患儿常常伴有睡眠不安的情况,有的患儿入睡浅,手脚可能还有点小的抽动动作。倘若持续超过1年便称为慢性抽动症。不少患儿的症状此起彼伏,如开始发病时表现挤眉弄眼、咧嘴,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消失,变成摆头、耸肩、甩手、跺脚、挺腹等动作。若抽动的一组肌肉处于喉部,因与发声有关,便可出现各种喉音,有如同鸡鸣、狗叫等单调的类似动物的吼叫声或骂人的脏话等,发声带有爆发性质,刻板、重复、不能控制,此种类型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的父母看见患儿出现抽动误认为是合并癫痫而万分紧张,怕孩子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抽死过去”或“抽傻了”。事实上,这种抽动的发生看起来很频繁,有的抽动幅度很大,但他们抽动时意识是完全清楚的,并且只在白天发作,夜间入睡后不发作,与癫痫发作的表现、发作规律、特点不一样,绝不会“抽傻了”或“抽死过去”。当然频繁大幅度的抽动,患儿会很痛苦,还合并其他躯体症状,如多汗、心悸、面色苍白、食欲不佳、体重下降,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影响很大 为什么会发生抽动症呢?本症属于一种心理、运 动功能障碍,其症状可以由于环境因素而变化,如过度紧张、兴奋、疲劳、睡眠不足、精神刺激、患躯体疾病,尤其是感冒、结膜炎、咽炎鼻炎、咳嗽等,常使抽动症状加重。抽动有时为心理应激的—种表现,起病后父母不理解而打骂,加重患儿心理紧张,常使症状加重。当孩子有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且睡眠充足、全身状况良好、精神比较放松时,症状就会减轻。如果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学习紧张、压力过大、父母粗暴训斥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情绪波动,常常会诱发和加重患儿的抽动。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时应该怎么办?应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病因、疾病表现特点和预后情况,使他们正确对待,免除不必要的心理紧张压力。对抽动不频繁的患儿,可暂不用药,调整环境和心理状态有时即能起效,往往也可减轻症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缓解。即使有部分的症状持续到成年,只要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没多大关系。有时过于积极的治疗,反而使患者关注疗效,引起心理紧张,加重病情或使症状复杂化。但对抽动严重且已影响学习、生活的孩子,尤其是发声性抽动,引起周围人嘲笑时,可酌情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并且不可忽视同时进行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感兴趣的活动中去,症状也会减轻。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9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怀疑患有孤独症怎么办?

不久前,我在报上登了一篇有关孤独症的报道,有一些家长打来电话咨询:“陈医生,看了报纸,我孩子好象有孤独症,孩子如果是孤独症应该怎么办呢?” 从他们焦急的话语中,我告诉他们,在孩子发育的过程中,如发现有孤独症的可疑症状,也不必惊慌失措、丧失信心或感到绝望。应该带孩子到有关的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给予诊断和指导,针对孩子的具体症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采取有计划的行为训练。 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些家长,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一味等待、观望,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长大点就会自然好;还有的家长,医生已经确定诊断,却不愿意接受,听信某些人的道听途说而四处求“医”或是宁愿相信一些巫医所谓的“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的许诺;更有一些人,甚至不惜重金地求神拜佛,到头来却耽误了孩子治疗和训练的良好时机。 孩子一旦确诊,就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还应该尽可能学习、获得有关孤独症教育训练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可以从医生、心理、教育工作者那里得到,也可以从有经验的患儿家长那里获得。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患儿及家长自己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家长尽快摆脱悲观绝望、郁闷自责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以平和稳定的心态面对现实和患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9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