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陈美英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3********410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临床心理科

可处方
99%
好评率
2689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你懂的心理自救吗?

不久前,在燕江河畔,一个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因父母离异等原因跳楼自杀,当场死亡;一个 17岁的少年只因跟父亲吵了嘴就喝下了除草剂,虽然花去家中的好几万元也无法挽回他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触目惊心,不寒而粟啊!它令人扼腕叹息,不得不引发人们更多的深思 …… 当前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位学生因为父亲赌博、父母不和就跳楼自杀;一位女中学生只是受了老师的批评就跳楼自杀,虽然没有摔死,却成了高位截瘫,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少女因为在外过夜母亲讲她二句后就用铁榔头将父母活生生地敲死;一少年因为父母仅仅是要他考清华、考北大就将母亲杀死……这些问题常常在报刊杂志上屡有报道。还有的学生因学习不好就逃学、离家出走或乱吃药、抽烟、喝酒,甚至吸毒,以为这样就可以解除烦恼…… 目前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对自我的认识问题、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所带来的问题。由于青少年缺乏遭遇挫折的思想准备和应付挫折的能力,当他们遇到挫折、失败和精神上的打击时,如果不能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忧虑、悲伤以及愤懑加以适当的宣泻,不懂的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是让它随意泛滥或长时间地持续存在,终日郁郁寡欢,那么将导致心理内在的失衡、心身疾病的发生,影响健康与生命,甚至酿成悲剧。因此,在遇到挫折和精神打击时,要学会进行心理自救,要能够尽快地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摆脱艰难困境,解除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以取得心理平衡,并使它转化为积极作用,在更高的水平上求的心理平衡,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完善起来。 心理自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学会性格开朗、热情友爱、处事豁达、能信任人、积极进取、有承受力、意志坚强、沉着冷静、自尊自信、自知之明、有自控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就能够活的轻松愉快。 心理自救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心胸开阔、宽以待人。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潜能,要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包括身上的弱点和缺陷。 实际上,真正健康的人接受自己和他个人的本性而毫无懊恼、悔恨和委屈不平的情感,他不为自己的某种缺陷而抱怨,甚至在生活中很少为它们操心。健康人看待自己的缺点就像看待这个远非美满的客观世界一样。不论生活带来什么,我一概加以接受(不否认、不拒绝、不掩盖回避),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关于自我的心情。在成功时不致“胜利冲昏了头脑”或得意忘形,而在遭遇挫折时又能不灰心、不计较小事,心胸开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正确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在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和挫折,对失败和挫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过分焦虑。如被异性的朋友拒绝友情;敬爱的爷爷突然去世;疼爱自己的妈妈患了癌症;或是父母离异;考试考砸了等等,都是很自然的,要正确对待,泰然处之。 3、要培养和保持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不仅要 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要善于休息和娱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可以调节紧张的神经,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有益身心健康。实际上,心理调节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一定有一点问题就要找心理医生。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心理有问题不高兴时,上街走一圈或是跟朋友聊一聊天或是去打一场球,就会得到放松的。 4、能跟周围的环境保持密切的接触。 很多人常沉浸于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体贴和爱中,却缺乏对周围人们的关心。因此,他们要发展主动爱别人的能力,积极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父母、老师建立恰当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发展友谊,并在交往中肯定的态度(如信任、友爱、尊重和安全等)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怀疑、憎恨、蔑视、和恐惧等),这样才有可能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5 、要端正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心理问题正如感冒问题一样,不是一感冒就会得肺炎、就会发烧。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有人问过我,我经过心理治疗后会不会跟别人一样好?我明确告诉他:不仅会好,而且比别人更好——因为你已经经历过了。 6 、要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学校要通过心理健康课让同学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对自身的状况能有所了解,并懂的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求助。 7 、冷静考虑自己的对策。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把自己不痛快的、想不通的事向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伙伴倾吐出来,您就会得到别人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的,这就是很好的心理治疗。必要是还可以求助于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其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心理较脆弱,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较敏感且易受影响,所以有时只要环境有点刺激,就可产生心理的反应与困难并常以动作及行为方式来直接表现其情绪的反应,可以说青少年期的行为常带有冲动性、一时性的特点。因此,他们如果长期有过多的焦虑、紧张、恐怖、抑郁、强迫等不良的体验,会诱发各种疾病,有时会因此导致情绪控制不了而酿成悲剧。 请大家都来了解关爱自己、懂的心理自救吧,它能使你的心理走向成熟、走向健康!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7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出现挤眉弄眼是得了什么病?

小强今年刚满7岁,已是一年级的学生。两个月前开始不停地挤眼、皱眉。当时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在意,可是两个月过去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最近又添了新毛病。他时常呲牙咧嘴、耸肩、清嗓子,不知被爸爸妈妈骂了多少回,可是却越骂越严重,并出现不由自主地重复缩鼻动作,自诉“控制不住,不动就难受”,紧张时严重,睡眠时消失,照常上学。爸爸妈妈不知道他怎么啦, 焦急万分地带着他来到了医院。 这是一个身体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躯体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现,思维、情感反应也正常。听他妈妈说,孩子病前性格活泼、好动、合群,有时任性,易急躁冲动,学习成绩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进行实验室检查 : 血、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抗O、血沉正常 , 心电图、脑电图正常。经医生诊断,孩子患的是多发性抽动症。 抽动症大多起病于5 — 7岁,最多见抽动症状为简单的运动抽动障碍,如眨眼、咧嘴、擤鼻、挤眉弄眼、耸肩、甩手、挺腹、抬腿踢足等不雅的表情和动作,它在短时间内可以被克制片刻,睡眠时抽动症状消失,但大多数患儿常常伴有睡眠不安的情况,有的患儿入睡浅,手脚可能还有点小的抽动动作。倘若持续超过1年便称为慢性抽动症。不少患儿的症状此起彼伏,如开始发病时表现挤眉弄眼、咧嘴,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消失,变成摆头、耸肩、甩手、跺脚、挺腹等动作。若抽动的一组肌肉处于喉部,因与发声有关,便可出现各种喉音,有如同鸡鸣、狗叫等单调的类似动物的吼叫声或骂人的脏话等,发声带有爆发性质,刻板、重复、不能控制,此种类型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的父母看见患儿出现抽动误认为是合并癫痫而万分紧张,怕孩子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抽死过去”或“抽傻了”。事实上,这种抽动的发生看起来很频繁,有的抽动幅度很大,但他们抽动时意识是完全清楚的,并且只在白天发作,夜间入睡后不发作,与癫痫发作的表现、发作规律、特点不一样,绝不会“抽傻了”或“抽死过去”。当然频繁大幅度的抽动,患儿会很痛苦,还合并其他躯体症状,如多汗、心悸、面色苍白、食欲不佳、体重下降,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影响很大 为什么会发生抽动症呢?本症属于一种心理、运 动功能障碍,其症状可以由于环境因素而变化,如过度紧张、兴奋、疲劳、睡眠不足、精神刺激、患躯体疾病,尤其是感冒、结膜炎、咽炎鼻炎、咳嗽等,常使抽动症状加重。抽动有时为心理应激的—种表现,起病后父母不理解而打骂,加重患儿心理紧张,常使症状加重。当孩子有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且睡眠充足、全身状况良好、精神比较放松时,症状就会减轻。如果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学习紧张、压力过大、父母粗暴训斥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情绪波动,常常会诱发和加重患儿的抽动。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时应该怎么办?应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病因、疾病表现特点和预后情况,使他们正确对待,免除不必要的心理紧张压力。对抽动不频繁的患儿,可暂不用药,调整环境和心理状态有时即能起效,往往也可减轻症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缓解。即使有部分的症状持续到成年,只要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没多大关系。有时过于积极的治疗,反而使患者关注疗效,引起心理紧张,加重病情或使症状复杂化。但对抽动严重且已影响学习、生活的孩子,尤其是发声性抽动,引起周围人嘲笑时,可酌情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并且不可忽视同时进行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感兴趣的活动中去,症状也会减轻。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9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怀疑患有孤独症怎么办?

不久前,我在报上登了一篇有关孤独症的报道,有一些家长打来电话咨询:“陈医生,看了报纸,我孩子好象有孤独症,孩子如果是孤独症应该怎么办呢?” 从他们焦急的话语中,我告诉他们,在孩子发育的过程中,如发现有孤独症的可疑症状,也不必惊慌失措、丧失信心或感到绝望。应该带孩子到有关的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给予诊断和指导,针对孩子的具体症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采取有计划的行为训练。 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些家长,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一味等待、观望,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长大点就会自然好;还有的家长,医生已经确定诊断,却不愿意接受,听信某些人的道听途说而四处求“医”或是宁愿相信一些巫医所谓的“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的许诺;更有一些人,甚至不惜重金地求神拜佛,到头来却耽误了孩子治疗和训练的良好时机。 孩子一旦确诊,就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还应该尽可能学习、获得有关孤独症教育训练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可以从医生、心理、教育工作者那里得到,也可以从有经验的患儿家长那里获得。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患儿及家长自己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家长尽快摆脱悲观绝望、郁闷自责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以平和稳定的心态面对现实和患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9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平日里,经常会有人说自己 ”抑郁“ 了,可以说,每个人都曾有过抑郁的体验,但并不都是“抑郁症”。 如果你有抑郁的情况,请你别犹豫,放下一切伪装和防备去找医生聊一聊。 抑郁,和喜怒哀乐一样,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抑郁不等于抑郁症,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通过一些化解途径较容易解决。而抑郁症则一种心理病症。从心理健康上来说,情绪低落不一定是抑郁症,但是抑郁症一定会情绪低落。 对抑郁症和抑郁的区分, 法国专家让.德 雷 是这样说的: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是与身体痛苦相似的精神痛苦。它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让人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了无生趣地活着,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表现为“三低”: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减退。 如何理解抑郁症的“三低”表现呢?情绪低落~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总是闷闷不乐,即使遇到涨工资、中大奖之类的好事也高兴不起来,一天中多数时间里无法高兴,或经常无原因的想哭。其次,就是兴趣下降,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严重时丧失原来的爱好和嗜好。如以前爱唱爱跳、爱旅游的兴趣爱好都没有一点的热情了。第三就是精力减退,也就是人显得特别累,一点精神都没有,甚至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些身体不适感。以上的这些状况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完全有可能出现,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千万不要误认为是闹情绪。 除了情绪低落外,抑郁症患者还常常有如下表现: 1、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而不稳,尤其是难以入睡,容易早醒,也就是睡眠的最后一次觉醒时间明显提前;; 2、身心疲惫。没有明显原因的持续疲乏感,总是感到劳累,即使不做事也常常觉得疲劳,不想活动,休息后也难以复原。 3、身体不适但医生又检查不出具体病因。患者常常感到头部闷痛、胃肠不适、胸闷憋气、肢体乏力等; 4、活动缓慢,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会因一些小事而发火,过后又后悔;有时又发脾气; 5、常自责,或有内疚感,感到对不起家人,自信心下降,自我评价过低,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得不够好,。 6、思维和注意力困难。患者也可能感到自己变笨了,头脑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记忆力和理解力显著降低,甚至丧失,听不懂他人的话,工作效率下降等。 7、经常想到死,甚至有自杀行为。 8、严重时可出现幻觉和妄想。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感到周围人在议论自己,甚至想迫害自己。 一旦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不开心的情绪和症状挥之不去,超过 2 周,而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自杀念头、自伤行为,则应引起注意,考虑是否得了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的诊治,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7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呵护心情,关注心灵感冒 ---谈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案例】 新学年开学不久,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丹丹变的喜怒无常,在家动不动就不高兴,每隔3-4天就要哭闹一次,家人也无法哄劝,有时也找借口不想去上学。刚开始,父母把12岁女儿的这种性情改变归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认为一向好强的女儿这种改变只不过是一种成长的必然,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哪知道,一切并没有像父母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丹丹整天愁眉苦脸,动不动就眼泪汪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并逐渐出现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也无法与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白天上课没精神、听课像听“天书”, 对自己、对前途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下降,常自责自己“真没用,什么都做不好”,还不时冒出“活着真没有意思”之类的话,曾悄悄用小刀划过自己的手腕,想一死了之,但又觉得对不起父母。 看到孩子的情绪每况愈下,焦急的父母赶紧带着她来心理门诊求助。经过我的详细检查,并根据丹丹的临床表现及心理测试,她患上了抑郁症。 【分析】 在许多人的眼里,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纯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美好花季,很难将孩子与抑郁症这个病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抑郁症已经成了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心灵感冒”,它像伤风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极其普遍。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抑郁症根本不是一种病,仅仅被认为是心情不好,而事实上,抑郁症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等一样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二十一世纪,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中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在我国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70%,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是自杀死亡的,在儿童青少年当中,自杀仍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意外。 眼下的独生子女一代,早已背负了太多超过他们年龄的压力,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矛盾、父母的高要求、竞争的压力……有关数据显示,学龄前儿童发病率约0.3%,小学儿童约为2%,青少年约为5%~10%,抑郁症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在我国,许多人甚至小学生都知道身体感冒的多种症状,但了解“心灵感冒”症状的人却少之又少。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常为自己的情绪感到困惑,是以情绪抑郁为核心症状,他们无法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于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可能抱怨自己躯体的不适、夸大自己的恐惧、觉得烦闷、缺乏精力,甚至谈论死亡。典型的抑郁症有节律性特征,表现为昼重夜轻的变化规律。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基本特征为: 1.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低沉,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什么都不想做,自暴自弃,无用感,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敏感,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不安,厌烦,孤立,愤怒,无故离家出走等。 2.精神运动迟滞:表现为行动迟缓,活动减少,行为退缩。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不语不动。 3.思维、言语障碍: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速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 4.躯体症状:常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5.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可能以行为障碍为突出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活动过度、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表现。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仅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人格、性情、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还将对孩子成年后产生影响。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暴躁、易怒、毫无理由地出现情绪波动,总是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连平常最喜欢的事都懒得做,还时有心慌、胸闷、头痛和胃痛,更加嗜睡,吃不下饭,整日感到很疲乏,在学校的表现变得越来越糟,抱怨生活太累或太无聊,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这些都可能是内动力不足,是抑郁的核心症状。如果持续时间有两周以上,而且由于症状的存已经影响了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很容易导致自杀,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警惕抑郁症,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咨询一下,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干预治疗,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摆脱“心灵感冒”的阴影, 降低自杀风险和减少功能损害,促进健康成长。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9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他为何总在偷笑---谈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案例】半年前,小明的妈妈发现上高一的孩子常常独自在偷笑,还以为孩子是因为自己争气考上一中而高兴呢。没有多久,小明的心情变的烦燥,情绪不稳,上课常常发呆,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对父母冷漠,也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一开始小明妈妈以为小明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明的状况越来越怪异,经常自言自语,精神显的紧张不安、敏感多疑。瞧着神情淡漠的小明,心急如焚的父母赶紧带着小明来到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我在心理门诊见到了神情呆滞的小明,经过交谈和精神检查,我告诉小明的父母:“孩子患了精神分裂症……”不等我说完,小明的父母都哭了:“这种病就是精神病吗?能治的好吗?我们家没有人得过这种病啊…” 【分析]小明常常独自在偷笑,其实就是患了精神分裂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病就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病因未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精神疾患。其临床特点是病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节。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学习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一般没有意识和智能障碍。本病可分为四种类型:  (1)单纯型:多在青少年时发病,起病缓慢,诱因不明显。可先有头痛、头晕、失眠、精神不振等早期症状,逐渐对环境不感兴趣,显得孤独懒散。与家人情感疏远,言语和动作缓慢减少,少有幻觉和妄想。预后多不良。  (2)青春型够在青春期发病,起病缓慢,表现孤僻怪诞。情感多变,易冲动,言语杂乱无章,妄想荒谬,常有幻觉,表现古怪愚蠢、淘气、幼稚、扮鬼脸等行为。此型预后不良,出现精神衰退较早。  (3)紧张型:青壮年起病。急性、亚急性起病居多。少数缓慢起病。早期精神不振、乏力、少动、对周围事情缺乏兴趣、缄默不语,动作被动或违拗、出现典型的木偶型状态,或紧张兴奋状态出现,此型预后较好。  (4)妄想型:发病较单纯型或青春型晚、起病多缓慢、常以敏感多疑开始,如怀疑别人陷害他,议论他。常有各种妄想和幻觉,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作用妄想,及评论性幻听多见。情感不稳定,行为常受妄想幻觉支配,有时会有攻击、自伤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早期发现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 由于精神分裂症起病比较缓慢,早期症状比较隐蔽,常不易被家属和周围人发现,甚至到了病情严重以后,有些家属还不能回忆起确切的发病时间。而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对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日康复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早期发现病人,家属和周围人必须充分重视下列症状: 1、生活懒散 原来爱整洁、生活有规律,突然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讲个人卫生,甚至不愿理发洗澡;原来对工作认真负责,突然对工作不认真,不遵守劳动纪律,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工,受到批评也觉得无所谓;原来学习不错的,突然上课不听,作业不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和家长教育帮助,仍无动于衷。 2、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的显著特点是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病人兴趣索然,少言寡语,独自呆坐,对人冷淡,有时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妻儿,也不理不睬。 3、回避社交 出现反常的怪僻、孤独、退缩,不易接近,不愿与外界主动接触,甚至足不出户;常诉说身体有莫名其妙的不舒服,强调失眠、头痛、头晕、头脑模糊、疲乏,并以此为理由,不去上学,不去上班,长期回避社交,安于现状,既不觉得这样有何不妥,也不积极地诊治身体的不舒服。 4、无端猜疑 无端怀疑别人都在议论、讥笑、讽刺、陷害他;无端怀疑别人的一举一动是冲着他来的;无端怀疑自己被监视、被窃听;无故紧张、恐惧,情绪易变,暴躁易怒。 5、自言自语 常能听到病人在喃喃自语,不知所云;或者独自发笑,令人不解。这可能是由于言语性幻听所引起的。 6、反复照镜 病人长时间呆坐在镜子前面,端详自己的面容,看到自己的脸变长了,头变大了,左右不对称了,人变得难看了,所以才长时间照镜子。这可能是由于感知综合障碍所造成的。 如果发现您的家人或周围人有以上症状,应尽早带病人到精神病院去诊断和治疗。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7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爱美少女为何变的贪吃

【案例】 面容憔悴的小玫来咨询时向我讲述了这样一段的痛苦经历:我得了一种贪吃而不能控制的古怪毛病始于半年前。那时,我刚上中学。因为以前总担心身体发胖,不敢多吃,结果慢慢地出现厌食症状。 可是不久后,情况却截然相反,常常竟然不可抗拒的要吃下大量的食品,每次非要吃到胃被撑得难受才算罢休。如果想吃的东西没吃,就会没心思上课或上自习,晚上连觉都睡不好。由于不断地暴食,我明显发胖,变得越来越臃肿。我真的很苦恼不已,一再发誓再不滥吃了,但又无法控制自己,尤其是心情不好时就吃得更多,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常常悄悄地落泪。心急如焚的父母曾带着我到医院进行过各种检查,可却没有发现身体有任何生理上的毛病。 这究竟是得了什么怪病呢? 【分析】 其实,这位少女是得了一种叫做神经性贪食症的病。 对不少中学生来说,引发焦虑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是来自学习和高考的压力。压力来了,怎么应对?很多人常常不由自主地选择“吃东西”来作为一种发泄,以排除紧张和不愉快的心情,虽然小玫在吃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发泄情绪。 心理专家认为,贪食症是用来处理压力以及不愉快感觉的一种方式,患者在生理上并不需要进食,而在心理上却有长期饥饿的感觉。需指出的是——它并不能真正起到解除心理压力的功能,反而使“吃”变成了处理焦虑不安、寂寞和生气的不当方式。通常,贪食症患者是为了处理比暴饮暴食和过分关注体重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才患贪食症的,如严重的焦虑。 一个人的情绪若与某种行为经常联系在一起,比如沮丧时就吃东西,经一定的强化后就很容易形成习惯,以后只要一沮丧,无论肚子饿不饿,都会很自然的去吃东西。这种“自然”出现,会使人感到宣泄和放松,而要改变这种习惯,则会感到十分的困难和不适。 那么,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呢? 首先及早发现病情。小玫及家人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而不要认为这只是嘴馋或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密切配合医生治疗,才有望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家长如发现孩子有神经性贪食或厌食迹象,应及时到专业机构找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进行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治疗中除用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外,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重新树立信心,纠正其异常行为和观念。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找到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内在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9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焦虑症有哪些表现?应如何治疗?

【典型案例】  案例1:罗某,女,38岁,公务员。2个月前一次开车途中突然出现心慌、呼吸困难,感觉自己快不行了,立即将车停在旁边,呼救,送入急诊科。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20次/min。约半小时缓解。1个月前休息时再次出现上述情况,感恐惧,打开窗户呼救,再次送入急诊科。此后患者怕出门,担心再次出现上述情况,渐不敢单独开车,外出需家人陪伴。 案例2:桑某,男,29岁,工人。1年前患者在一次乘公交车过程中,突然感到胸闷、心悸、气短,遂害怕是心脏病发作,强行恳求司机让其下车。从此害怕乘车,症状逐渐加重,以至于现在不敢乘公交、出租和火车飞机,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这究竟是怎么一种疾病呢?其实,他们都患上了焦虑症。 【专家答疑解惑】 焦虑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最突出的症状是焦虑,是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症。大多发病于青壮年期,以40岁以前发病为多见。这种病很普遍,无论何时,人群中的患病人数超过15% 。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焦虑患者常有什么不舒服? 焦虑症指一种内心紧张,害怕,不安的体验。焦虑状态时,人往往心神不定、烦躁易怒、紧张、坐立不安,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难以入睡、失眠,甚至有灾祸降临的不详预感。伴随的身体症状有:头晕、头痛、口干,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或潮红、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尿急尿频,性功能障碍及女性月经失调等。有的甚至有面肌抽动或肌肉跳动、不停地往返徘徊、捶胸撞头。 焦虑症有几种类型? 焦虑症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其临床表现不尽一致。 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惊恐障碍。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患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恐惧感。急性焦虑者,起病突然,发作时可出现极度恐惧、紧张、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瞳孔扩大、大汗淋漓、晕眩昏厥、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心跳极快、四肢发麻、甚至不能控制地全身发抖出汗,病人惊恐万分,犹如大难临头、死亡将至, 有濒死感或失控感的验。一次发作一般10分钟达到高峰,持续20至30分钟,常会突然发生,自行缓解。急性焦虑常常突然发作,发作时意识清楚。 急性焦虑极易误诊为心脏病发作。在突然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主要表现为:(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慢性焦虑症病人常处于持续的焦虑状态中,可几个星期或更长,在这段时间内病人有或轻或重的焦虑症状,如常为些小事而苦恼、自责,对困难过分夸大,遇事常往坏处着想,常无病呻吟,对躯体不适特别关注。 正常人的焦虑和焦虑症有什么区别呢? 正常人在面临重大事件时,如因病住院、等待手术、参加考试或紧张的人际关系等矛盾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些反应是继发性的焦虑,一般随着问题的解除,焦虑症状也随之消失,它并不属于焦虑症范围。焦虑症病人的焦虑常为一些小事而紧张不安,或者虽然事出有因,但反应过重,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如何应对焦虑? 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惊恐发作时首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在发作期效果不佳。心理治疗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松弛治疗、心理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合理情绪疗法、催眠疗法等。 治疗焦虑症的关键是患者要学会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大部分人在处于焦虑时,会发生某部位肌肉紧绷的现象。通过深呼吸、多运动松弛肌肉,自我疏导、自我催眠、自我放松、自我反省、转移注意、自我调节法,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信心。 运动并保持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最有效方法。多运动可消除烦恼及控制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另外,经颅磁刺激疗法、营养与饮食疗法、按摩、洗热水澡、听音乐、生物反馈疗法、芳香疗法等对治疗焦虑症也有良好的疗效。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6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抑郁症根本不是一种病,仅仅被认为是心情不好,而事实上,抑郁症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等一样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二十一世纪,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中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 现在有很多人受抑郁症的困扰,生活、学习、工作受到极大影响,而且还常常危及生命。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心灵感冒”,它像伤风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老年抑郁障碍的病因可能既与机体老化,特别是大脑的老年性进行性改变有关,也与老年频繁遭受的精神挫折有关。据统计,在55岁以上老年中罹患抑郁症的比例高达10%-15%,其中有的病人症状十分严重甚至实施轻生,死亡率竟可高至30%。据报道,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3000万,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死于自杀的人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 大家熟悉的“黄蓉”的扮演者翁美玲、作家三毛、歌星阮玲玉以及张国荣、陈百强、梦露、梵高、牛顿、老舍、海子……他们都因抑郁症而备受折磨,最终选择自杀。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中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每10位男性中就有1位患过抑郁,而女性则每5位中就有1位可能患过抑郁。世界卫生组织估计,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日常生活中不开心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是抑郁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候,这是抑郁的状态,有抑郁状态不代表着有抑郁症,但如果这些抑郁状态一直积压,就可能会演变成抑郁症。 其实,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早期识别并且能够治愈的疾病,然而对它的误解经常使人讳疾忌医,在我国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仅占10%,令人遗憾和痛心。所以我们提倡“用知识战胜抑郁”。 希望本期内容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做到早期识别,正确面对,积极治疗,主动预防。 一、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是心情低落、兴趣和乐趣下降或丧失,以及导致疲劳感增加、活动减少、精力下降。另外常见的症状还有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自信心下降、食欲和性欲下降、自责、自杀观念和行为等。如果你最近的主诉和症状体征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更长时间,则应引起注意,考虑是否得了抑郁症。 二、抑郁症的发病及危害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中危害人群最多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全球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该病患病人群仍在不断增加。据最保守的估计,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3000万抑郁症患者,其中有10%-15%的抑郁患者最终可能选择自杀。抑郁症是一个常见的疾病,男女老少、任何背景的人群都有可能患病。每10位男性中就有1位患过抑郁,而女性则每5位中就有1位可能患过抑郁。世界卫生组织估计,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 三、如何及时捕捉抑郁症的早期信号? 1、睡眠障碍,尤其是早醒。 2、身体不适但医生有检查不出具体病因。患者常常感到头部闷痛、胃肠不适、胸闷憋气、肢体乏力等。 3、情绪波动大。出现情绪失控,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因小事而发火,过后又后悔。 4、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行动迟缓,头脑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下降等。 四、抑郁症的基本症状 通常,抑郁症的表现可以归为三个“三” 。 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 三无症状:无助;无望;无价值感(无用)。 三自症状:自责;自罪;自杀。 五、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就如日常的不开心经历一样,抑郁症可能是由明显的原因所致,也可以是无 缘无故开始出现的。这些原因可以是一次失恋,一次失望、一次挫败的经历,或者是突然失去了重要的亲人或财物;不利的社会因素如婚姻状况不如意、经济收入低等皆容易引起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病通常是由遗传、神经发育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病史、婴幼儿期不良抚养方式影响神经发育、突发灾难和长期压力,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促发原因。 六、如何知道可能患了抑郁症?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两大方面。 1、心理症状群:1)心境低落。一天中多数时间里无法高兴,或经常无原因的想哭。2)兴趣下降乃至丧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严重时丧失原来的爱好和嗜好。3)身心疲惫。总是感到劳累,即使不做事也常常觉得疲劳,不想活动。4)自信心下降。5)自责。感到对不起家人。6)自我评价过低。7)经常想到死,甚至有自杀行为。8)思维和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和理解力显著降低,甚至丧失,听不懂他人的话等。9)严重时可出现幻觉和妄想。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感到周围人在议论自己,甚至想迫害自己。以上症状中,前3条为核心症状,是医生做出诊断的必要依据。 2、躯体症状群:1)睡眠障碍,尤其是早醒。2)食欲下降或体重明显减轻。3)性欲下降,甚至反感性生活。4)症状呈现出晨重晚轻的规律。有些患者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早晨最重,午后逐渐减轻,甚至在晚饭后基本达到正常状态。5)身体不适症状主要以头痛、胸闷、消化不良、肢体疼痛感最为常见。 七、抑郁能治好吗? 抑郁是常见病,就像是“心灵的感冒”。经专业医生的治疗指导,抑郁可以快速得到控制并治愈,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状态。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曾经受到抑郁的困扰,在医生的帮助下,他成功战胜了疾病。 八、如何面对抑郁症? 1、尽早识别。如果出现难以调节的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乏、伴有睡眠障碍、思维混乱、悲观想法等,应高度重视。早识别早治疗早康复,不仅减少痛苦,而且有利于预防复发。 2、正确面对。首先,要认识到抑郁症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可以治愈的疾病。其次,要强化这样的认识:目前的灰暗心情和悲观想法是病态的,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也是病态的,这些都是通过治疗可以恢复正常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在病中做出危机生命的前途的决定,更不能将危险的念头付诸实施。 3、积极治疗。在坚持服药的同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心理调节。尽量保持生活规律,做力所能及的事,每日保证力所能及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尤其是阳光充足的日间活动,可以起到“光疗”的作用。 4、主动预防。坚持遵从医嘱维持治疗,分析患病的原因,努力改善个性,锻炼适应能力,善于营造快乐心情。 九、家人如何对待抑郁症患者 1、充分认识抑郁症不是思想病,不是意志不坚强,更不是“装病”。 2、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不要指责批评。抑郁症患者本来就容易自责,对批评更加敏感。 3、鼓励患者表达痛苦,鼓励倾诉。多陪伴,多倾听。 4、鼓励患者寻求医生的帮助,督促患者医嘱服药。 5、和患者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活动计划,并鼓励执行。切忌强迫患者做他目前难以进行的活动。 6、对于强烈自杀观念乃至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要有专人全程看护,确保其人身安全。 7、适当作些保护,避免受刺激、受干扰。 如对令你伤感的地方不要去,对会惹你生气的人敬而远之,以避免生气,对于不可抗拒的刺激,要提高承受能力。 十、如何处理抑郁情绪,学会释放压力及自我缓解? 1、凡事避免上纲上线,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 2、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三个不”:对今天不生气,对昨天不后悔,对明天不担心。 3、尽量保持生活规律。起床、睡觉、吃饭的时间要有规律。平时多吃营养 美食,深海鱼、香蕉、葡萄柚、菠菜、樱桃、南瓜、全麦面包等。要设法睡好觉, 只要能睡好觉,就能预防抑郁症。 4、适量运动。走出家门多到户外活动是对抗抑郁症最有效和天然的药物。 5、积极培养自己适宜的兴趣爱好,经常聆听舒缓音乐。 6、妥善安排生活节奏,积极参与一些有助于调节情绪的活动。 7、日常注意心理疏导。结交朋友,烦心时向人倾诉,相互鼓励,排解忧愁, 愉悦心情。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进行心理调节,可以找专业的心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早期识别抑郁症的危险信号?

前不久, 职业围 棋手范蕴若八段 不幸从家中坠楼身亡,全网惋惜 。范蕴若 作为 国家围棋集训队员, 获得过 新人王赛、CCTV杯、天元赛等全国大赛亚军, 在国际赛场取得了 农心杯世界围棋团体赛终结者、感恩杯国际围棋精锐对抗赛冠军等成绩,他是时代的骄子,可他生前被查出患有抑郁症。 然而这已经不知是第N个因为抑郁症而离开我们的名人了:梦露 、 张 国荣、 三 毛 、 老舍、 海子、张纯如……他们都因抑郁症而备受折磨,最终选择自杀。 那么,如何早期识别抑郁症的危险信号呢? 1. 情绪低落,整天高兴不起来,抑郁、悲伤、容易哭泣。 2. 长期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尤其是早醒。 3. 躯体不适。身体各种不舒服但医生却检查不出具体毛病。患者常常感到 头部闷痛、胃肠不适、胸闷憋气、肢体乏力等。 4. 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脑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工作效率下降等。 5. 情绪波动大。出现情绪失控,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因小事而发火,过后又后悔。 6. 有自杀倾向。经常有活着没有意思念头,甚至自杀行为。 一旦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不开心的情绪和症状挥之不去,超过 2 周,而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自杀念头、自伤行为,则应引起注意,考虑是否得了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的诊治,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1577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4条记录共4页
陈美英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2760 次
总文章 34 篇
在线服务患者 2254 次
患者评价 2125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0-03-31 1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