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需要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基本需要满足的基础之上,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而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看来,需要是来自无意识层面是本能的需要,性和攻击驱力是根本动机,同时也是人格、经验和精神病理的组织着。但是这些根本的发展-心理需要在科胡特哪里被认为并不是本能的衍生物,在科胡特哪里这些必须被满足的需要被称为自体客体需要,这些需要的必须满足是保证个体在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以及在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关系中能够有足够好的发展。当这种需要在关系中能够被足够的回应,那么回应就能被个体主观地体验为个体的重要的自体组织的功能组件。
在科胡特的概念中,自体客体需要是一类特定的重要发展需要,它的满足要求他人的参与,尤其在生命的早期母亲的回应,母亲是婴儿自体客体需要的提供者,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交互调节,维持了婴儿的内环境平衡。每个孩子都需要被母亲镜映的感觉---被喜悦的双亲愉快且赞许的注视着,这被视为“母亲眼里的光芒”。这些需要被聚焦于三个特定的发展需要群集,镜映需要,与建立和维持自尊感有关。理想化需要,与安全、平静和抚慰体验有关。孪生或另我体验的需要,与他人相像或类似的感觉有关。对于第三个需要国内有的分析师认为其是理想化需要发展的一个阶段。个体对自体客体需要的体验回应的能力是在发展中渐进成熟的。在婴儿期,需要几乎是绝对依赖母亲来得到满足的。儿童期,能与母亲拉开距离且能忍受,需要不那么紧急迫切和全然,其他相近的人的回应也可以替代。到了青春期,同伴群体成为镜印另我回应的重要提供者,需要常常在某种程度上被象征性的满足,服饰、音乐、偶像等等。成年后,个体将具备以各种方式满足需要,具体的-及时的,符号的-远离的。
虽然成年后,我们的自体客体体验成熟了,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那早期的古老的最初的自体客体仍然将继续留存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当我们体验成熟的支持时,它就会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海底,荡起从从波澜。
母亲的目光
作者,岳海,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医师
安徽省心理学会会员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员 安徽省咨询学会理事
文章 我如何通过绘画作品向医生咨询———绘画通向无意识的媒介 岳海 治疗师
岳海
主治医师
东航安徽分公司航空卫生所
文章 抑郁障碍躯体相关问题
岳海
主治医师
东航安徽分公司航空卫生所
文章 性和身体虐待
岳海
主治医师
东航安徽分公司航空卫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