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接上回,了解了痛风的病因、临床表现等等,现在我们学习一下如何治疗?尿酸降不下来啊,不知道啥时候就发作了......
zen me ban !
西医对于痛风的治疗,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二是长期治疗高尿酸血症,防止尿酸钠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和肾脏损害。
痛风的急性期治疗
对于痛风的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
1.发作时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另外还需关节制动,注意保暖。一般应休息 72 h 至关节疼痛缓解后才可开始活动。
2. 去除诱因、碱化尿液。
3.避免劳累、受伤、受寒、暴饮暴食及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
药物治疗
1.秋水仙碱——秋水仙碱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物, 但是秋水仙碱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除胃肠道反应外,还可有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细胞损害、脱发等不良反应,且肝、肾功能不全者亦需慎用。
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环加氧酶2(COX-2)发挥抗炎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双氯芬酸钠、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等药。但某些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加氧酶1(COX-1)导致胃黏膜中具有保护作用的内生前列腺素减少,削弱胃肠道的保护机制,并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等方式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而一些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塞来昔布却又常常出现心血管血栓等方面的严重不良反应。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早期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等,从而迅速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但如果长期使用则会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诱发感染或致感染扩散,加重骨质疏松、血压升高、糖耐量降低。
痛风的间歇治疗
痛风间歇期治疗:对于急性发作的痛风患者应在控制症状治疗 2~ 3
周后才开始加降尿酸药治疗,已服用降尿酸药者出现急性痛风发作时不必停药。治疗目标是将血尿酸降至 357 μmol / L 以下,降至297.5
μmol / L最为理想。
常用药物分为两大类——
一、促尿酸排泄剂如丙磺舒、苯溴马隆;
二、抑制尿酸生成剂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等。但促尿酸排泄剂常常可以引起尿酸盐结晶在尿路沉积引起肾脏损伤,而某些抑制尿酸生成剂如别嘌醇片等亦会导致骨髓移植,严重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HS),甚至导致死亡。同时降尿酸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损伤等亦常出现。
痛风的中医治疗
上面简单介绍了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物,我们再来谈谈祖国医学对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痛风属于中医学 “痹病”“历节病”“痛风”“脚气” 等范畴。中医认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年高体衰是共同发病基础,脾肾不足、湿热内生是重要的发病机制,湿热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是关键病理环节,病位在肾,与肝、脾等脏密切相关,病久及肾形成关格是疾病发展的不良结局。
本病常起病于饮食失慎,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湿邪停聚, 郁久化热, 或者素体火旺阴虚血热, 化燥伤阴, 导致湿热内生,
湿热阻滞日久, 经脉气血长期不得通畅, 久病入络, 生瘀生痰, 痰留关节, 瘀阻经脉, 更加重了痹阻, 使气血失荣, 而见疼痛、麻木、肿胀,
甚至关节变形, 活动受限。其中湿热是起病的重要始动因素, 湿热、痰浊、瘀血三者之间往往形成恶性循环。热得湿而愈积,
湿得热而愈横,从而形成病情错综复杂的局面。同时, 湿热阻滞日久, 阻遏气机, 妨碍血行, 炼液为痰; 血瘀痰浊阻滞日久, 郁而化热,
则湿热更盛。湿热、瘀血、痰浊, 三者交阻为患, 彼此加重, 互为因果, 导致痛风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因此, 中医治疗痛风常常以淡渗利湿、苦寒清热、活血通络法为治则治疗痛风,常用中药如苍术、黄柏、清热燥湿、健脾,
桂枝温通经脉; 威灵仙、防己、羌活驱风除湿、止痛、利关节;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 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结合现代药理学知识,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很多中药成分本身对于止痛、降尿酸就有很大裨益,比如,葛根具有良好的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而且能缓解由于炎症引起的脾肿大及肾损伤作用,并降低尿酸水平。秦艽亦能够溶解尿酸并解除尿酸所致疼痛;车前子使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不能转化成尿酸,因此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减少尿中尿酸的排泄量,抑制痛风石及肾结石的形成; 土茯苓、萆薢、山慈菇等均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对于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均有着各自的特点,且本病常常迁延难愈,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对于痛风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