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奉藏者少。”可以作为秋季养生的总则。
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使意志安宁清净,收神气敛。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秋季五行属“金”,对应的人体器官是肺,肺与心相邻,五行之中,木火刑金,金盛亦可侮心,因此秋季调养不慎,也可诱发心病,因此,秋季亦应“养心”。
饮食
肺藏气,主呼吸,通调水道,喜润恶燥。肺脏不喜欢燥气,因为它需要被滋润,但它又恰与燥气想通,因此更容易感受燥气,为其所伤,影响肺脏功能。因此,秋季饮食,当以“滋润”为首要。比如多喝水、奶制品等。秋燥的出现让人体内的燥气旺盛,导致上火、咽干、声嘶等不适,为五脏六腑津液不足表现。因此应适当进食“滋润多汁”的食物,及时补充体内水分。除了直接喝水为身体补充水分之外,也可以吃些雪梨、冬瓜、黄瓜等水分含量多的食物,吃饭时可多喝汤,亦可选择银耳、莲藕、百合等炖汤服用。
其次,在滋润的同时,要尽量避免辛辣干燥食品,尤其不要过量食辣。适当吃辣能够助热升温,从而起到暖身的作用。但秋季仍然比较干燥,过量吃辣的话,反而会加重体内的燥气,更容易上身体上火。
在进补方面,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进补方式,而不是跟随潮流盲目进补。平素脾胃虚损之人,要慎吃阿胶;体虚之人,可气血双补;素体血虚之人,要多吃肝类、干龙眼肉;阴虚为主的患者,则应该多吃鸭肉、牡蛎等有滋阴功效的食物。但总的而言,进补的选择也是以滋润为主,注意避免食用羊肉、肉桂、人参、狗肉等温燥之品,以免内外燥气共同作用人体,损及人体阴津。
起居
中医认为,秋冬为阴令,秋时阴收,冬时阴藏。所以秋冬之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提高,则事半功倍。建议晚上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弱、阴气盛之时,此时睡觉,能养阴,睡眠质量也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秋冬交接之际,天气转凉,亦要注意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腰腹要盖被子,以防受凉。此外,还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睡眠质量的改善,加上秋季食欲旺盛,饮食增多后,人体囤积了更多的脂肪和能量,此时摄取的热量要比消耗掉的热量更多。为了保持人体的均衡性,此时应该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摄入与消耗的平衡。理想的安排是一周进行两到三次高强度锻炼,并加入瑜伽、健走或负重训练等强度较低的项目。运动的时间,建议选择白天进行,因为秋季近冬,特别是晚秋时分,天气转凉,早晚温差较大,容易导致邪气侵袭人体,不宜过早、过晚进行运动。
情绪
《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秋忌悲”,进入秋季之后,人体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慢慢地会看到许多萧条的情景,内心忧郁的情绪便会油然而生。长时间保持忧郁情绪的话,反而会损伤器官,影响身体健康。此时,精神调养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收敛神气,以帮助自己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有助于减缓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更通畅。另外,人在开怀大笑时,可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健康三字经
晨早起,空气好,跑跑步,练练操,
日三餐,搭配好,慢慢吃,细细嚼,
每顿饭,别太饱,吃饭后,勿乱跑,
睡觉前,烫烫脚,勤换衣,勤洗澡,
不熬夜,早睡觉,心安然,做梦少,
一家人,要和好,老爱少,少敬老,
善待人,勿争吵,开玩笑,不要恼,
戒烟难,戒酒好,不得癌,不咳嗽,
少喝酒,量别高,耍酒疯,受不了,
君若能,全做到,能长寿,延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