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这不禁让人沉思孩子们的精神健康到底怎么了?学业的压力、同伴的矛盾、老师的训斥、家长的不理解、前途的迷茫,很多因素都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原因。“青少年抑郁症”一词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愈加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帮助家长对“青少年抑郁症”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教会家长如何识别,并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给出初步的建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的发病率大约在 5%左右,我国目前 12-18 岁青少年大约有 1 亿人,按照这个发病率,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总量大概有 500 万左右。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可能更直观:那就是每一个 50 人的班级里,就可能会有 2 个孩子患有抑郁症。
WHO 在 2010 年有一个研究,就疾病导致的社会功能受损而言,在所有疾病里面,抑郁症排在第二。青少年正是一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青少年抑郁症非常重要!作为父母,能及时和准确地识别孩子的情绪状态、当孩子面临情绪困扰时可以及时自助和求助专业人员,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方面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识别青少年抑郁症?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抑郁情绪”、“抑郁心境”跟医学心理学诊断上的“抑郁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时期是情绪非常丰富的时期,也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波动的时期。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抑郁”“忧虑”“伤心”等情绪是很常见的,也是正常的。但通常这些情绪都不会持续很久,不会带来行为和功能显著和持久的改变,也几乎不会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
所以家长要着重观察孩子是短期、一过性的抑郁情绪?还是较长时期的改变?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可能表现为悲伤、不高兴、爱发脾气)或者兴趣下降、快感缺失,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且持续时长超过了两周的时间。那么家长就需要格外注意,孩子有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因为这两项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这两点可以是青少年自己的报告,也可以来自家长、老师等他人的观察)。这时候,家长需要给与孩子更多的关心,并且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必要时及时求助就医。
在上述核心症状之外,如果青少年还伴随着以下状况中的一种或多种,那么建议家长应该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与之前的行为有所不同
- 经常觉得厌倦和无聊,对之前感兴趣的事情丧失兴趣;对他人的行为更加敏感、产生极大的反应;忽然开始从事高风险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 社会功能出现退化
- 不去学校,考试分数大幅度降低;学习效率变低,注意力不能集中,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
- 身体机能出现退化
-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者睡眠过多;体重或食欲的显著增加或减少;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等。
- 出现无意义感或不恰当的内疚感
- 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将事情糟糕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等。
- 出现自杀的念头
- 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家长应如何看待青少年抑郁症?
如果孩子有患抑郁症的风险或者已经确诊抑郁症,家长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疾病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希望家长能够避免。
- “抑郁症不是病,就是太懒、矫情或者心理脆弱,没必要看医生。”
- “哪有这么多得抑郁症的,更何况你还是个孩子。”
- “得了抑郁症没事,又死不了人。”
- “孩子得了抑郁症,这辈子算是毁了。”
- “天天都活蹦乱跳的,怎么可能是抑郁症。”
- “孩子抑郁症我们却什么都不知道,作为家长太不称职了。”
- “我作为家长,孩子得了抑郁症,感觉真的帮不上什么忙啊。”
- “抗抑郁药有副作用,千万不要吃。”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
1. 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抑郁症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干预。药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药物改变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的水平,心理咨询则是通过心理层面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会如何调节情绪以及应对客观困难。
临床上将抑郁症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由精神科医生来给出诊断。重度的抑郁症通常医生会建议“必须要先服药治疗”,因为这时患者的症状较重,很难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调节的方式改善,需要先通过药物来改善身体层面的机能,等情绪稳定后再进行辅助的心理咨询。中度的抑郁症医生往往会根据个案情况建议采用药物治疗或心理咨询,或两者相结合。轻度的抑郁症通常可以不服药,通过心理咨询进行调整。但具体到每个个案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及时就医、严格遵循医嘱服药、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2. 情绪上,尽量保持平稳。
孩子得了抑郁症,父母肯定会有焦虑、难过的情绪,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家长的情绪如果不加以调节,可能就会传递给孩子。所以,家长也要调整好情绪,心态放平和,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状态,才能为孩子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 沟通上,多倾听、多理解、少说教。
避免批评孩子因抑郁症而产生的一些负面行为、情绪或态度,不要总是使用命令的语气。多倾听,多做出理解的表达,但是不要刻意鼓励。如果可能,在开放、平等的对话中,可以尝试讨论孩子抑郁症的症状,并给予适当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们明白,他/她并不是孤单的、是被关心的。
4. 态度上,接纳孩子,也包容自己。
孩子得了抑郁症,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变得愧疚、自责。关于抑郁症的成因是极为复杂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因此,不要怪罪自己,更不要怪罪孩子,学习心理健康、抑郁症相关的知识,积极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5. 行为上,鼓励孩子尝试运动、社交,多陪伴。
可以鼓励孩子经常出门散步或适量做些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情愿,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或者亲自陪伴孩子进行,避免强迫、威胁的态度。另外,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比如和同学、朋友一起聊天、吃饭等。
文章 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有什么?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了解我们的情绪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