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余倩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1********693
100%
好评率
1809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有什么?

摘要】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该组障碍的共同特征是悲伤、空虚或易激惹的心境。重性抑郁障碍以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患病率为 7% 。持续性抑郁障碍指慢性的抑郁心境,要求2年内半数以上时间存在悲伤、沮丧的心境。经前期烦躁障碍的患者在月经前1周开始严重抑郁、易激惹、紧张,症状随月经来潮而逐渐减轻、消失。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慢性的、严重而持续的易激惹,诊断对象为 6~18岁儿童或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电休克治疗等。 【关键词】 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治疗 郝凤仪1 ,张道龙2*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2.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精神医学系,伊利诺伊州 芝加哥  IL  60612 *通信作者:张道龙,E - mail:dzhang64@ yahoo. com) 四川精神卫生 2017 年第 30 卷第 4 期 悲伤、空虚或易激惹的心境是抑郁障碍的共同特征,常伴随躯体症状与认知改变。药物联合心理咨询比单独任意一种治疗对抑郁障碍效果更佳,约80% ~90% 的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 1  重性抑郁障碍[1 - 2] 1. 1  核心特征 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约为7% ,女性患者比 男性多 1.5 ~ 3 倍,高发期在二十多岁。在两周内, 出现下述9种症状中的至少5个,其中1种症状必须是抑郁心境或兴趣丧失: ①抑郁心境; ②兴趣丧失; ③体重减轻或增加; ④失眠或睡眠过多; ⑤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⑥精力不足; ⑦无价值感; ⑧注意力难以集中; ⑨自杀想法或企图。 1.2  风险因素 遗传方面:一级亲属中有抑郁障碍的个体易感性增高。 气质方面:消极情感,特别是儿童期低自尊是重性抑郁障碍明确的风险因素。 环境方面:儿童期负性生活事件是重性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例如童年受虐经历、父母离异、家庭经济条件差等,这类人群再次经历应激事件时更易促发抑郁发作。 1. 3  治疗 药物治疗:①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代表药物有盐酸氟西汀、盐酸舍曲林、草酸艾斯西酞普兰等,常被用于门诊患者;②选择性 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常被用于住院患者;③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DaSRIs),代表药物有安非他酮。 心理咨询:循证医学已经证明一些心理咨询方法对重性抑郁障碍有效。首选认知行为疗法( CBT)帮助患者调整负性认知,教会患者应对策略等;使用家庭治疗与人际关系治疗,帮助患者处理与家人、同事、领导等的人际关系;将有类似困扰的患者组成团体,使用团体治疗来大幅提升治疗效果。心理咨询应贯穿治疗的全阶段。 电休克治疗 (ECT):当药物和心理咨询效果不理想时,可使用 ECT。 治疗目标: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缓解症状;第二阶段,维持治疗。 2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1 - 2] 2.1  核心特征 持续性抑郁障碍是过去的慢性重性抑郁障碍和 恶劣心境障碍的综合,其患病率低于重性抑郁障碍, 约为1.5% ,也可与重性抑郁障碍共病。在抑郁状态时,须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 ①食欲不振或过度进食; ②失眠或睡眠过多; ③缺乏精力; ④低自尊; ⑤注意力难以集中; ⑥无望感。 2.2  风险因素 参见重性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 2.3  治疗 参见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此障碍是慢性疾病,因此药物治疗见效较慢。CBT 对持续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较好。 3  经前期烦躁障碍[1 - 2] 3. 1  核心特征 经前期烦躁障碍是 DSM - 5 中新增的女性疾病。病名中使用“烦躁”一词,说明其症状不同于单纯的抑郁或焦虑(更倾向于抑郁症状),患病率约为1.3% ~ 1.8% ,绝经后此障碍可自愈。该障碍的核心特征是在月经前期反复出现心境不稳、易激惹、烦 躁不安和焦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月经来潮前后达到顶峰,在月经来潮后数天内缓解,在月经来潮 1 周后消失。一般需要存在以下症状中的5 种(前4 种中至少1种必须出现): ①突然的心境波动; ②易激惹; ③抑郁心境; ④焦虑紧张; ⑤兴趣下降; ⑥注意力难以集中; ⑦疲惫感; ⑧食欲改变; ⑨入睡困难或睡眠增多; ⑩感到不堪重负或失控; ⑪躯体症状,如乳房胀痛、体重增加、身体肿胀等。 3.2  风险因素 遗传方面:半数以上的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存在家族史。 环境方面:生活应激事件,人际关系创伤史,季节更替以及女性的性别角色都与经前期烦躁障碍的表现有关。 3.3  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 SSRIs 治疗。 心理咨询: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应对压力,从而减轻症状。 3. 4  与经前期综合征相鉴别 经前期综合征导致患者感到不适,但不影响日常功能,或不显著影响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可不具备情感症状,属于生理反应。而经前期烦躁障碍属于精神障碍,必须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功能损害,即经前期烦躁障碍比经前期综合征更严重。 4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1 - 2] 4. 1  核心特征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是 DSM - 5 中新增的儿童 疾病,它在病因上更接近抑郁障碍,患病率为 2% ~ 5% ,男孩多于女孩。许多过去被诊断为儿童双相障碍的患者,现在更可能被诊断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存在两个显著的临床表现: ①频繁地发脾气; ②慢性、持续性易激惹。 诊断要求这些症状持续至少1 年,且不能连续3个月没 有症状。脾气爆发与其发育阶段不一致。适用于 6 ~18岁儿童。 4. 2  风险因素 气质方面:患有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儿童常 有慢性易激惹的病史。 4. 3  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 SSRIs 而不是情绪稳定剂,辅以个体及家庭心理咨询。 5  问 答[1 - 3] Q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常伴多种躯 体症状。但重性抑郁障碍并没有伴躯体症状的标注,这是为什么? A1:绝大多数重性抑郁障碍不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 现。老年人不仅基础疾病多,而且常有各类“丧失”,如退休、老伴或朋友去世、儿女离家工作等。老年人生活悠闲,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各种 “丧失”上,这种负性聚焦常常会放大不良的本体感受。还要考虑到,一些老年人并不是真的抑郁,而是思念老伴、害怕死亡的情绪反应。 Q2:重性抑郁障碍常伴易激惹症状,尤其是青少年,药物治疗应选择单纯的抗抑郁药物还是需要联用心境稳定剂? A2:“抗抑郁药”是一种命名方式,但其本身还具有抗焦虑、抗冲动的作用。冲动控制问题与脑内5-HT水平降低有关,其首选也是 SSRIs。所以不必联用心境稳定剂。 Q3:中风后抑郁怎么解释? A3:中风后抑郁一般是指脑血管疾病后 1 天到几天 的时间内(也有数周到数月才发生)抑郁的急性起病,有时也可伴记忆力、注意力、失语、瘫痪等,与中风后抑郁关系最紧密的脑区是左额叶。中风患者也可能因为疾病带来的挫折感而发展出适应障碍,要与抑郁相鉴别。 Q4:临床常见达不到重性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在 DSM - 5 中诊断什么合适? A4:在症状跨界时,要先看原发疾病是什么。一般来讲焦虑时间久了容易抑郁,但抑郁久了不一定焦虑。诊断时不能机械地对照诊断条目。如果患者的症状以抑郁为主且伴有焦虑,可以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或持续性抑郁障碍标注伴焦虑痛苦;若未达到任何一种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可诊断为其他未特定的抑郁障碍。 Q5: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与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重性抑郁障碍,应如何鉴别诊断? A5: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有两组症状,既有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思维言语紊乱、行为紊乱、阴性症状(至少 2 项,其中 1 项必须是幻觉、妄想或思维言语紊乱),又有在大部分病程(活动期和残留期) 存在抑郁心境,且在缺少抑郁发作的情况下,存在 2 周或以上的幻觉或妄想。而重性抑郁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在缓解期没有幻觉、妄想的症状。 Q6:很多女性在月经期间表现出躯体疼痛、呕吐、下 腹疼痛,影响工作和学习,这也属于经前期烦躁障碍吗? A6:月经周期伴随了内分泌水平的剧烈变化,你所述症状属于内分泌变化带来的生理反应,而经前期烦躁属于心理障碍。面对上述症状,心理咨询可以教会患者如何应对疼痛,如正念、规律锻炼、合理饮食、按时起居,药物治疗方面应与妇产科医生商榷。 Q7:您提到 SSRIs、SNRIs 是治疗经前期烦躁的首选, 有没有用雌激素治疗的呢? A7:在 SSRIs、SNRIs、心理咨询均无效的情况才考虑使用激素。如果情绪症状发生在使用外源性激素之后,有可能是激素所致,如果停用激素症状消失,则符合物质/药物所致抑郁障碍。 Q8:儿童双相与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如何鉴别? A8:儿童双相在发作间歇期可以回到基线水平,而破坏性心境失调是每天持续的易激惹。 Q9:间歇性暴怒与破坏性心境失调有什么关系吗? A9:有两派的说法,一派认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就是儿童期的间歇性暴怒。另一派认为间歇性暴怒接近冲动控制障碍,而儿童破坏性心境与抑郁障碍更接近。孰对孰错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这两组专家都承认破坏性心境失调不是儿童双相,过去有太多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儿童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Q10:严重抑郁患者用药后反而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这什么原因? A10:人在极度抑郁的时候,没有能量来执行自杀的 意愿,当药物治疗后抑郁好转,就有能量和勇气完成自杀计划了。所以抑郁刚开始好转的时候往往是自杀风险较大的时候。要用药物改善症状,同时用心理咨询处理心结,找到活着的意义。 Q11:B 类、C 类人格障碍也会有焦虑抑郁症状,有时会达到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对他们的治疗,是在治 疗抑郁的同时治疗人格障碍吗? A11:我们平时所说的抑郁、焦虑是指在没有人格障 碍的情况下。人格障碍主要是指人际关系障碍,C 类人格障碍的焦虑是人际关系问题带来的,心理咨询可以教会他们人际交往技巧、焦虑应对技巧。B 类人格障碍常有戏剧性的表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咨询主要是教会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控制情绪、减少自残等,辩证行为疗法是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重要方法。人格障碍在严重的抑郁、焦虑、易激惹状态下可以使用药物对症治疗,但其根本的治疗应是长程心理咨询。 Q12:临床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是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对这种理解能力较差、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如何进行心理咨询? A12: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可以选用内省为主的、认 知领悟为主的疗法,如短程精神动力疗法或CBT 等;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患者可以选择支持疗法、行为疗法、动机面询和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等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5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理解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真的很想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性心理问题。“我到底是充话费送的还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到底从哪儿来的?”“我怎么会住在妈妈肚子里?”“我能不能跟她亲亲?”“男孩会有月经吗?”……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性心理是如何发展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从出生到 2 岁 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刻起,性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如同他们学习其他东西,也会通过动作、互动等方式学习性。在这一时期,父母或主要照料者对婴幼儿的抚育、爱及感情投入将为现在和未来亲密关系、爱、性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所有恰当形式的抚摸、拥抱都能增强亲子联结,并进一步提高婴幼儿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 即使家长与婴幼儿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但在婴幼儿摆弄自己生殖器的时候,家长仍会控制不住大声批评或制止,还会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很“丢丢”、以后不能这样做了。实际上婴幼儿自己抚摸生殖器,或者男婴在吃奶或换尿布时出现阴茎勃起,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并没有性的目的,家长们也无需为此感到担心,更多的时候顺其自然就好。 从 2 岁到 6 岁儿童 童发展的飞跃和约束都发生在 2-6 岁之间,即童年早期。家庭在儿童生命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教给孩子如何表达爱,也包括社会性别和性。到 3 岁左右,一个儿童就能敏锐地分别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也开始使用父母或照料者的词汇去描述他们的性部位。 在这个时期,性行为和性游戏是非常普遍的。有时孩子会玩弄自己或别人的生殖器,这是对性的好奇和摸索;有时会与其他孩子接吻、摸胸部或裆部、不穿衣服走路等,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家长不用对此过分担心和紧张,更不要责骂孩子,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性心理的发展。扮演医生、过家家等游戏也给予了孩子们满足好奇心、探索身体奥秘的机会。一般来说,不引起害怕、羞耻和焦虑的行为被认为是健康的和适合此年龄段的。 从 7 岁到 11 岁 儿童进入快速发育期,尤其女孩的身体发育更快、变化更大,生殖器官的发展、对异性的认识在此时期依次到来。当孩子从童年进入青春期早期,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与同龄朋友的交往增加,尤其是同性朋友。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展现出对同性伙伴的偏好,性别的社会化也开始强化。比如异性同桌间可能会出现“三八线”,女孩只跟女孩玩,男孩只跟男孩玩,形成了一种“男女授受不亲”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同性恋,这只是他们探索、理解自身和环境的一种方式。 但有的孩子可能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如有男孩仍跟女孩混在一起玩游戏,对新衣服、女孩的事情感兴趣,不愿意跟男孩一起玩。他们的行为与自己的生理性别不符合,这时候需要家长用适当方法引导,莫要一味指责。 从 12 岁到 18 岁 更为显著的性心理变化发生在青春期阶段。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核心是身份形成,形成一种有别于父母的个性和身份,这种个性化的发展也会影响性心理的发展。浪漫关系对青少年来说愈发重要,但这种关系和成年人的浪漫关系并不一样。成年人更多的是彼此照顾、相互支持,寻找婚姻伴侣,而青少年主要寻求对方给予自己的支持和认同。这些在身份、亲密关系上的变化给青少年提供了体验性的新途径,包括开放的性态度和性表达。 在青春期,父母依然在很多关键方面影响着孩子。父母对性的态度是开放还是保守,如何看待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可以跟孩子主动恰当的讨论性相关的话题、提供性教育,青少年的性风险行为就会明显降低,可以帮助青少年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从 19 岁到 35 岁 在这个时期,人的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年轻男女既享受着独立的好处,也承受着独立带来的挑战。青年人会性欲增强,渴望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有人可能会出现一夜情或者网络约会陌生人寻找性伙伴等性危险行为。如果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性行为而反复与人发生性关系感到自责、内疚等,这时候最好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性教育 性的启发与性教育对于今日文明社会生活的意义,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大。因此,认识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孩子问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儿童单纯而自然地发问,不提出则已,一经提出,便应同样单纯而自然地加以答复,如此,TA 的性心理发育既不至于受阻,也不至于太早,性也不会成为孩子心中神秘的话题。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了解我们的情绪

情绪是身体的内部信号,给我们自己及他人传递信息,在认识了情绪之后周末学心理||从辩证行为疗法谈情绪管理系列之认识情绪,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情绪的功能。 情绪丰富了体验 人类社会要有情绪、情感的融入,如果丧失这些,那么生活的情趣和色彩也将不复存在。试想,如果人们没有了喜怒哀乐,不再因为获得成功而愉悦,不再因生灵涂炭而愤怒,不再因危险伤害而恐惧,不再因亲人离去而悲伤,那么世界将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人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林徽因曾说过,假如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痹的无情感”中叫她来拣一个,她毫无问题要拣前一个。在她看来,人活着的基本意义是能体验情感,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 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陷于某种让自己困扰的情绪之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体验的视角来感受这一情绪。当我们的情绪体验愈加丰富,我们也会对他人的体验有更深刻的了解。 情绪诉说着需求 一般来说,满足我们需求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愉快的情绪,符合我们意愿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喜悦的情绪;相反,愤怒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我们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洽谈很久的项目终于谈成了,我们会非常高兴,这就是一种愉悦的情绪,劳动成果被认可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排队等公交车,有人插队,我们会非常愤怒,这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希望公平公正秩序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在亲密关系中被冷落而悲伤、愤怒甚至发脾气等,我们的情绪在表达着我们被关注、被爱、被重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了解到情绪可能在诉说我们内心的需求,当我们处于糟糕的情绪当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下渴望的是什么,觉察自己内心的需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说出来,以寻求满足,亦或是转向其他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方式,从而摆脱当下持续的情绪困扰。同样,当我们感到愉悦、自在的情绪时,我们也可以觉察自己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给我们的积极情绪银行里增加储蓄。 情绪激发出行为 情绪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适应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绪会给我们传递关于处境的信息,激发我们的行为。在没有时间完整彻底地考虑事情时,情绪就尤为重要,有利于我们快速做出反应,保护自己。 比如危险逼近的时候,恐惧情绪跃然而起,心跳加速,促使我们尽快躲避危险;比如要做的事情没有做时,焦虑情绪随之而来,身体会感到一定的压力,促使我们做出有效的行动。 有些情绪激发的行为反应是积极的,但有些是有破坏性的,比如因孩子没有写作业打骂孩子。情绪是我们自身的体验,而行为则会涉及到他人,如何对情绪做出健康的行为反应,在自身情绪和产生的行为之间的空间中,正是情绪管理发挥作用的地方。 情绪联结了他人 当情绪出现时,除了内心的主观体验外,身体也是情绪表达的容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都在传递着情绪,并把我们的情绪传递给他人。身体的情绪表达往往非常诚实,他人接受到这些信息后,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跟我们产生联结。 比如遇到喜欢的人时,可能会脸红心慌、说话不知所措,对方可能会接受到这份情愫。同样,我们也时刻能接受到他人的情绪传递出来的信息,并因此体验到个中滋味。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联结是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是网络社交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交流的原因之一。 情绪具有丰富的功能,它也是我们体验生命的重要通道。在了解到情绪的功能后,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的情绪、更充分的接纳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情境之下,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有原因和功能的。事实上,与我们认为的情绪完全能够被控制自如的看法不同,情绪是心理和生理当下的本能的、真实的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如同自己的心率、体温一样,难以完全靠主观意志力去控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经历过情绪失控的情况。 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它们都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不对抗,不批判,没有对错,接纳此时此刻的感受,接纳正在经历的一切,允许自己和它共处。在体验、了解和接纳自身丰富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在情绪产生当下和激发出行为之前进行调整,从而避开在情绪淹没之下、理性退场之际做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后悔的行为。 如果把人的整体比作大海,情绪就是海浪,海浪和大海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情绪如同海浪一样,起起伏伏,时隐时现,但大海一直稳定地存在,宽广的容纳这些海浪,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情绪一家子

生活中,有没有辅导熊孩子写作业时就鸡飞狗跳,有没有面临夫妻冲突时总是批评指责,有没有面对领导催活时忍不住怼天怼地,事后我们往往会又懊悔不已,然而下一次面临类似情景,我们依然周而复始。世事纷纷扰扰,在情绪来临时我们该如何调整行为,保持优雅和理性呢? 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但情绪引起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情绪激发的行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具有破坏性。我们接纳所有的情绪出现,但并非接纳情绪反应之下的任何行为。认识情绪,接纳情绪,选择适应性的行为,这正是情绪调节技能发挥作用的过程。我们以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个场景作为例子讲解如何改变情绪的行为反应。 天才总是少数,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中少不了不断的失败和尝试。在一天工作辛劳之后,父母要面对孩子写作业时展现出来的磕磕绊绊,很难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面对来自他人的责难,人的本能就是否认和拒绝,孩子也不例外。于是很容易形成父母和孩子对抗的局面,陷入恶性循环。 对父母而言,每次打骂孩子后,往往又会后悔和内疚,想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又控制不住。孩子内心也非常委屈。如果不做有意识的调整,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发生。父母始终是亲子关系中强势的一方,我们怎么做才能打破这种局面?辩证行为疗法对改变情绪的行为反应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让我们一起练习起来吧。 STOP 技能 Stop:停下! 不要立即反应,停下,僵住!保持对自己的控制,不要移动身体,停下要说的话,停下要做的动作,放下手中的物品,放下要做的事情,让身体安顿下来。这是最重要的! Take a step back: 后退一步 休息一下,放手,深呼吸,不要让你的感受控制你的行为。停下来后,身体不动了,但各种情绪在发展,想法在翻腾,痛苦在蔓延,不着急,允许它们存在,带着觉知去呼吸。 Observe: 关注 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情绪、想法以及它们的进展,对这一切保持温和、开放、慈悲,让这样的自己待一会。如果我们能感受自己所承受的痛苦,看到自己教养中承受的压力,试着温柔地对待自己。 Proceed mindfully: 保持正念 留意自己的目标,有意识的行动。你可以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能做些什么,如果我继续对孩子喊叫,将给我带来什么,将对孩子带来什么,这与我的初心是否一致,这样的应对是否有助于我以后的生活;如果不这样,我还可以做什么? 检验事实 大部分家长平时都很理性,知道要温柔地、耐心地教导孩子,但当强烈情绪来临时,理性往往被情绪左右,甚至被完全抑制,在强烈的情绪冲击之下逃之夭夭。我们可以通过提前练习“检验事实”的方法来找回理性。 很多时候,情绪都是由想法引起的,而不是事件本身。在强烈情绪的驱动下,我们往往把想法当成事实,沉浸其中。比如遇到孩子不写作业,我们的想法可能是“孩子太不听话了”、“不写作业以后考不上好大学”等等。那么,我们要检验一下这个想法是不是符合事实,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是否只是假想了一个威胁,如果所假想的灾难真的发生了,我是否可以应对?比较理性的想法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试着检验一下: 采取相反行为 在检验事实之后,所采取的行为是我们智慧的体现。当我们识别到打骂孩子的冲动时,询问以往这样的行为反应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如果不能,如何调整?采取相反的行为可以是一种替代选择。 比如与发脾气、吼叫、打孩子等相反的行为是:停下来,离开当下的环境(到另一个房间、阳台或外出喘口气),给自己一点时间,进行缓慢的深呼吸,改变身体的姿势(例如松开手,手心向上,手指放松,放松面部肌肉等)。再次沟通时,试着降低语音语调,让内心的爱能够传递给孩子,而不是被情绪淹没和阻挡。我们有时无法做到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只要有一点改变就值得高兴,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爱的表达。 打破原来伤害性的行为反应,建立新的反应模式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如果在一次又一次尝试调整的过程中感到挫败,这也是正常的学习过程。可能第一次第二次练习仍然没有任何改变,第三次第四次可能只调整了一点点,不必评价每次练习的效果,坚持有意识的反复、规律地练习,可以三个技能一起练习,或者选择其中之一练习,改变会在练习的过程中自然发生。 学习情绪管理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在认识情绪、接纳情绪、调整情绪的行为反应的练习中,我们会看到自己的痛苦及承受的压力,学习对自己释放慈悲和关爱。我们练习如何对待孩子、家人、同事、朋友的过程中,也在练习如何对待自己。练习表达爱,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最值得的一门功课。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压如何调理

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高危人群如下: 肥胖者:肥胖和超重会造成血压升高,建议平时多监测体重,防止肥胖和超重; 高龄者: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 长期运动减少者:长期运动减少、无规律运动,可以造成血压明显升高; 不良生活习惯者:如吸烟、饮酒等,可造成血压升高和波动; 有精神因素者:情绪紧张可造成血压异常和升高; 高盐饮食者:盐分升高会造成身体内血容量增加、钠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有家族史者:父母、兄弟姐妹患有高血压,其近亲属发生血压升高的危险增加。 应配合吃一些食用菌类,其中比较好的比如信和安堂虫草花,其含有的甘露醇等物质,能够帮助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从而达到稳定血压的作用。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4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自我诊断失眠

失眠的夜都很漫长,为了睡个好觉,精心做好入眠的准备:喝牛奶,泡热水澡,远离手机,11 点准时躺到床上,心里祈祷着:千万别再失眠了! 但是越是这样就越睡不着……直到凌晨 2 点,脑子里各种声音和精彩的画面还在转来转去,眼睛都开始发绿光了。 今天我们就聊一下在夜晚如何让大脑停止蹦迪,好好休息。 如何自我诊断失眠? 不是所有「睡不着」都叫失眠 世界上成人失眠率为 29%;中国成人失眠率为 32.8%。 从数据来看失眠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加入失眠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医学对于失眠的定义是: 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 扩展成失眠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下列 A-F 所有情况,才能诊断「失眠症」。 A:下列情况至少 1 项: 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困难 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早醒) B:以下日间症状至少 1 项: 疲倦,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 易怒 工作/学习/社交能力下降 日间瞌睡 易犯错误 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 C:以上这些情况不适用于无良好睡眠机会的情况。 比如睡眠环境吵闹,无法入睡。 E:持续至少 3 个月 F:这些睡眠困难和日间症状不能用其他的睡眠障碍来解释。(睡眠障碍有多种,失眠是其中一种。) 满足上诉标准,可以诊断「慢性失眠症」。病程少于 3 个月的,是「短期失眠症」。 为什么会失眠 人困了要睡觉,我怎么就不睡? 1987 年以来,很多研究认为,失眠的原因有「三因素」。 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 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 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 易感因素:完美主义的痛,指某些人因为遗传或性格原因(神经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这些人发生失眠的门槛很低,就算没有诱发因素,也容易失眠。 诱发因素:指诱发失眠的一些因素。比如:工作压力,人际交往矛盾,生活变故等等「应激事件」。如果你本来就有「易感因素」,再加上「诱发因素」,你就很容易发生「急性失眠」,也叫「短暂性失眠」。 这种急性失眠非常普遍,工作压力大的职场人士经常会面临。不过这种失眠是一过性的,在这些应激事件造成的压力解除后,失眠就会好转。所以,急性失眠不可怕,我们要关注的是,要防止急性失眠转为慢性失眠。 在由急变慢的过程中,「维持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睁眼躺在床上的时间过多就是最重要的「维持因素」。 发生急性失眠后,你可能会: 担心失眠的不良后果,如影响明天的工作; 害怕睡不够,早早上床,醒着躺在那; 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行为,比如玩手机; 以上这些行为会造成「醒着躺在床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持续下去,急性失眠就会变成慢性失眠。 另外,醒着躺在床上做一些睡觉无关的事,时间久会形成一个条件反射:床=不睡觉。使得在心理上「床」和「不睡觉」紧密连接在一起,结果就是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 不吃药,也能睡好觉 认知行为治疗比药物有效 失眠者对于服用药物的担心有很多,不吃药睡不着、药越吃越不管用、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药物成瘾; 这些问题让失眠者变得更加焦虑,反而睡眠更差了,所以首选的治疗方案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即用正确的行为切断床=不睡觉,重新回归或者新建一个条件反射:床=睡觉。 CBT-I 的主要内容包括: 认知治疗 睡眠卫生 刺激控制 睡眠限制 放松训练 认知治疗:纠正对睡眠和失眠的错误认知。如必须要睡够 8 小时等。 睡眠卫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睡眠习惯。 改善卧室的环境(温度,噪音,床,光线) 避免睡前吸烟,喝酒,喝茶或咖啡等 抽空处理脑子里的问题,可以写下来,而不是把问题带到卧室 不要在床上做和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手机,电视,读书等(床只能用来睡觉和享受性生活) 如果半夜醒来,不要看钟,继续睡 每天定时起床,包括周末 定期运动可以帮助睡眠 避免长时间午睡,或者尽量不要午睡 刺激控制疗法:不要在床上醒着,不要在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 睡眠限制疗法:进一步减少在床上醒着的时间,增加睡眠驱动力,提高睡眠效率。 放松训练:任何一种有效的放松技巧都可以用来减少肌肉紧张,促进睡眠。具体方法包括冥想、正念、渐进式肌肉放松、呼吸技巧等等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人的健康指导

1.1、糖尿病患者由于要长期注意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病人容易产生厌倦、烦躁、痛苦的心理,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时。因此,应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教育患者戒怒、戒躁、戒忧、戒悲,喜要适度,知足长乐,自得其乐,自我调节,自我放松,避免紧张超负荷。 1.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每餐定时定量,一般只吃七八成饱,细嚼慢咽。不吃甜食,甜品如可乐、橙汁、果汁、甜面包等应严格限制,可用非热卡性、非营养性甜味剂(如阿斯巴甜、木糖醇等)。 1.3、适当的运动可以减低血糖及体重,增强体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对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不典型症状一些 2 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 ),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1、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常见的有 7 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糖尿病破坏视力最常见的合并症。 2、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它涵盖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合并症。周围神经病变又分为多发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病变可单侧,可双侧,可对称,可不对称。突出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胀痛、伴有针刺样、烧灼样异常感,很难忍受。有的患者可出现自发性疼痛闪电样痛或刀割样痛。 1、糖尿病的预防,是对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已有糖尿病潜在表现人群,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减少不利环境和行为因素,采用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发生。糖尿病临床上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性,好发于青少年,而我们多见的是Ⅱ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 90%以上。 2、对Ⅱ型糖尿病的预防来说,预防的主要对象有: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从我国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为现代生活方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体力活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由主食为主改变为肉副食为主;肥胖者,特别是体重指数 bmi 大于 25 者,是糖尿病高危险人群;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年龄 40 岁以上者;饮酒过多者。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血压中的舒张压总是升高,该怎么办?

有很多中青年朋友,都受到血压低压高的困扰,这种情况的特点是,在血压的两个测定值中,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而低压却总是超标,比如血压 130/95 这样的低压值,就属于单纯低压高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特点 相比于高压低压都高的高血压问题,以及很多老年朋友出现的单纯高压高的问题。随着高血压低龄化比例的增加,单纯舒张压升高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了,这种情况往往多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以收缩压不超过 140mmhg,而舒张压超过 90mmhg 为特征,通常以一级高血压为主,一般不伴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出现单纯低压高的朋友,往往伴有肥胖、代谢异常等问题,比如高血脂等问题,而且由于没有明确症状,往往容易被忽略,血压控制的依从性也更差。 但单纯低压高并不是对身体健康就没有危害,低压高同样会对心血管、脑血管、肾脏健康等靶向器官形成影响,而且如果不注意控制,低压高的问题也会逐渐发展。由单纯低压高发展为低压高压都高的高血压问题,血压的升高程度也会更严重,由一级高血压发展为中重度的高血压问题,血压控制的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加。 图片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发生原因 很多朋友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低压就高了?实际上,单纯低压高的发生,通常与生理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 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是导致低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在 40 岁以下高血压人群中,儿茶酚胺明显升高的患者比例占 64%,而>40 岁高血压患者中,这个比例仅占 23%。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会刺激儿茶酚胺的释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青年人单纯低压高的问题,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心率的增加。在单纯低压高的患者中,有很多人都伴有心率偏快的问题。如果您有单纯低压高的问题,同时心率还超过每分钟 80 次的话,就应该考虑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原因了。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过度活跃,是导致低压升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AS 系统的过度激活,会产生过多的血管紧张素,导致血管紧张,从而使血管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出现舒张压升高的问题。我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RAS 系统的活性会逐渐降低,因此,RAS 的过度活跃,在中青年单纯舒张压升高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图片 单纯低压高一定要吃药控制吗? 对于这个问题,真的不一定。 对于单纯舒张压升高,血压升高幅度不大,属于一级轻度高血压问题的中青年朋友,通常都建议先不用考虑用药,可以先考虑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调理的方式来加强低压高的控制。健康生活方式调理的注意事项,我们说过很多次了,在这里再简单总结几点—— 控制饮食:这里说的控制饮食,不单单是控制低盐饮食,除了低盐饮食以外,也要注意控制低脂低糖,减少身体代谢负担,同时对于饮食的摄入量也要多加注意,尽量避免暴饮暴食,造成身体的能量过剩。 加强运动锻炼:如果你原来有久坐不运动的习惯,低压升高了,就更要注意加强运动锻炼了。运动锻炼能够从改善身体代谢,调节自主神经平衡,增强心肺功能,减缓心率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健康获益,而这些方面,也恰恰是导致血压低压升高的具体原因。因此,如果能够坚持规律合理的运动锻炼,对于调节低压高问题,往往有很好的效果。 调节好心理状态: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都有可能导致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出现问题,使血压升高。想要控制好血压的平衡稳定,想要稳定控制低压高的问题,首先要从心态上学会放松,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改掉其他坏习惯: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熬夜等坏习惯,同样也是影响身体代谢平衡,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的重要生活因素。建议对于已经出现低压高问题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调整和控制。 如果能够严格自律,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健康生活调理,有很多朋友单纯低压高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控制;如果通过 3~6 个月的生活调理,仍然无法有效降低的朋友,则应该考虑加用药物来加强血压的控制了。 图片 单纯低压高,哪些药可以用? 对于单纯低压高的朋友,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朋友,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心率情况。如果存在单纯低压高,心率也超过 80 次/分的情况,建议还是首先应该通过运动锻炼来加强心率的控制。如果坚持合理的运动锻炼,心率能够有效的降下来,但血压还是偏高的话,则建议选择 RAS 抑制剂类药物来加强血压的控制,临床上主流的两大类降压药,沙坦类和普利类,都属于这类药物。 这类药物的特点是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达到舒张动脉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除了能够降低血压以外,这两类药物都有改善微量蛋白尿,保护肾脏的作用,是很好的降压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女性禁用,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对于单纯低压高,而心率超过 80 次/分,而且通过生活调理干预无法降低的朋友,则应该考虑以控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为治疗方向。这种情况的低压高患者,选择高选择性的β1 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常见的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等药物,就都属于此类药物。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控制儿茶酚胺释放,并减缓心率,对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的低压高问题,往往有不错的疗效。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4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脂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管理

血脂升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成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朋友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的减少,都出现了血脂异常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为啥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人们称为“坏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相关,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到身体各处加以利用,如果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运送的胆固醇增加、身体消耗不了,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引发心梗、脑梗等并发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好胆固醇”,也是与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相关。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送回肝脏,经过加工重新利用。如果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就会把周身多余的脂胆固醇运回肝脏,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这就是为什么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称为坏胆固醇,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称为好胆固醇的原因。 图片 应该把胆固醇降低到什么水平? 其实这两种脂蛋白只是运输工具,并没有所谓的谁好谁坏,医生们习惯于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减少肝脏向周身输送胆固醇的数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将过多的胆固醇运回肝脏,那么需要把这两种胆固醇控制在多少水平比较理想。 低密度脂蛋白需要降到多少? 对于正常人来说,只要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即可。但如果自身有一定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吸烟、饮酒的朋友,建议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 2.6 以下。如果患有冠心病、心梗、脑梗的朋友,建议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 1.8 以下,如果既有心脑血管疾病,又有危险因素,医生会要求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 1.4 以下。 高密度脂蛋白需要控制在什么水平? 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医生认为越高越好,一般要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低于 1,如果能够升高到 1.2 以上,就是非常好的了。 如何做才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朋友们知道吗?80%的胆固醇来源于肝脏的合成,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仅占 20%。这两种机制可以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如果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减少了,消化道就会增加胆固醇的吸收,反之亦然。 图片 要想调整这两种胆固醇的水平建议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健康饮食:虽然饮食因素对胆固醇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作用有限,就放松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有:动物内脏、大脑、蛋黄、肥肉等。控制了这些食物的摄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胆固醇的水平。 控制体重:肥胖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朋友仅仅通过把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内,胆固醇水平就恢复正常了。 合理的运动: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胆固醇的水平,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有氧运动,也可以选择无氧运动。张医生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才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熬夜、紧张等都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出现异常,因此,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调整胆固醇水平也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朋友,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不高于 4.9,可以通过上述生活方式的改善降到正常水平。如果超过 4.9 或 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就需要应用药物治疗。最常用的是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总结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对人体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治疗的过程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治疗方法主要依靠健康饮食、调整体重、合理的体育锻炼,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还不能达标,则需要药物治疗。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3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病人能不能喝酒?

一直以来,适量喝酒对身体有益还是有害,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今天,我们尚且不谈喝酒对普通人的影响,只来探讨喝酒对糖尿病人的影响。中国人喜欢喝白酒,尤其是男性朋友,习惯于在吃饭的时候喝几盅,久而久之就有了酒瘾,一天不喝就浑身难受。但是,糖尿病人能不能喝酒呢?喝酒对血糖有什么影响呢?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糖尿病人老王做了一个试验。 实验过程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老王,他今年 53 岁,5 年前被确诊为 2 型糖尿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实验前,老王测量了空腹血糖,为 8.3mmol/L。然后老王开始喝白酒,他还准备了一小碟酱牛肉做下酒菜。10 分钟过去了,老王喝了 2 两白酒,吃了三四块酱牛肉,之后便停止进食。 一个小时之后,测量血糖,为 6.0mmol/L; 两个小时之后,测量血糖,为 5.5mmol/L。 结果出来之后,老王非常震惊,自己的餐后血糖从来没有低过 6.0,现在居然到了 5.5,而且喝酒之后,血糖是不断下降的,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还要低很多。难道喝酒可以降血糖?老王心中充满疑惑。 喝酒真的能降血糖吗? 喝酒之后,可短时间内降低血糖,多发生在空腹饮酒的情况下。从老王的试验来看,喝酒之后,餐后血糖确实在不断下降,而且低于空腹血糖。但是,尽管如此,仍不建议糖尿病人饮酒。主要原因有: 第一,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缺乏肠道葡萄糖来源,此时人体主要依靠肝糖原来维持血糖水平,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若此时饮酒的话,会抑制肝糖原输出入血,导致血糖降低,容易诱发低血糖反应。在某些情况下,低血糖甚至比高血糖还危险,严重时会损伤脑组织,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第二,很多降糖药物都在肝脏代谢,如磺酰脲类(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DPP-4 抑制剂(沙格列汀等),而酒精也在肝脏代谢,会竞争肝脏中的药酶,抑制药酶的活性,导致药物蓄积,降糖作用增强,也容易引起低血糖。 第三,是药三分毒,即使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也会有副作用,而酒精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而且,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是乙醛,降糖药会抑制乙醛分解,导致血液中乙醛浓度增加,可引起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出汗、口渴、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甚至会导致休克。 第四,喝酒引起的血糖下降,是暂时性的,通常出现在喝酒后的 3~5 小时内,但是时间一过,血糖会反弹性升高。而且,长久来看,喝酒会影响胰岛素发挥作用,影响糖代谢,导致胰岛受损,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除此之外,若糖尿病人经常喝酒,会增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梗、脑梗等疾病的发生风险。综上,喝酒对糖尿病的危害非常大,所以糖尿病人最好滴酒不沾。如果实在做不到的话,也要限制饮酒量,成年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相当于啤酒 750mL 或 38 度的白酒 75g;女性不超过 15 克,相当于啤酒 450mL 或 38 度的白酒 50g。 温馨提示: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理念已经被推翻,越来越多的权威研究证实,滴酒不沾是最安全的。因此,不管您是不是糖尿病患者,都不建议饮酒,如果您有喝酒的习惯,建议您尽早戒酒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49条记录共5页
余倩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8118 次
总文章 49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353 次
患者评价 1737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0-11-20 14:46: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