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信息到底有多重要?
近年来,各科医生都逐渐有了共识,即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医院“看病”最重要的手段,即将疾病“可视化”,将病灶“亮”出来,明明白白看清楚,疾病诊断的可靠性加大,医患的交流也顺畅多了。
一幅图像上的信息,也许百、千、万字都难以描述清楚。因为各人表达能力不一,认识有差距,交流半天后反而可能走入歧途;而一看到图像,交流往往就会变得简单,达到所谓“一目了然”的效果。
一幅清晰的图像,往往胜过万语千言
2. 什么样的图像信息最为全面?
如果说到影像诊断所用的图像(也称医学影像),得出图像的那台检查设备的图像处理工作站上的信息应该是最为全面可靠的,因为那里才有包含最多信息的“原始图像”,其它的都是经过筛选、处理后传输、拷贝的,一般或多或少都有信息损失,还不免带有处理者的主观意图在里面(比如漏选了关键图层、参数失误等)。
有的人拿着打印出来的一、两幅图像,随意拿着普通手机翻拍,以致于变形严重,甚至可透见窗外杂乱的网格背景,这样的图像想让医生得出准确的结论,难度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CT图像,如果选错关键层,病灶就会漏掉
3. 网络上的咨询有没有价值?
肯定是有一些价值的,比如可以学些知识,少走弯路,提高后续看病的效率,等等;但想以此来完全代替现场问诊、体查、看病,就有点不靠谱了。要不然,看病难、看病贵、挂不到号之类的问题早就解决了是吧?
我也有在网上、在手机上为部分人给予过诊断或建议。有些还是靠谱的,有些可以得出指向性的建议,而有的就只能叹一口气,让其增加信息、带来图片,甚至是要求重新检查才行了。
这里面的原因,有图像本身的质量问题,有翻拍的技术性问题,当然还有病灶本身的大小和特征问题。比如,病灶很大,特征明确,即便图像不清晰,也能得出靠谱的结论;但病灶细小的早期病变,想要精准诊断,没有可靠的清晰图像,那就是难于登天了。
CT图像上的小结节,一般胸片或模糊的翻拍肯定会被漏诊
4. 如何向医生提供图片信息?
假如有医院提供的可直接在电脑上观看的数字化图片,直接下载上传为最好。假如只有打印的图片,我们就要将其拍成数码影像,再向医生传送。不过,在拍照之前,要分辨一下这个图像是“反射型”还是“透射型”的。
所谓反射型图像,是指类似我们看的书刊报纸那样的,即光线照射到图片或字迹上,再反射至我们的眼睛里被观察到的图像。这样的图像,只要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固定好数码相机或手机将其拍下,尽量做到不变形,不模糊就好。
所谓透射型图像,是指要让光线从其背侧透过,再直达我们眼睛里被看到的图像。这样的图像最好是有“观片灯”,但目前很多医院和科室都没有保留这种观片灯了,家庭里就更不用说了。那怎么办?我们可以利用大屏的电脑显示屏来代替, 将其背景设置成全白,把影像图片粘好后,再将其拍下来,也能基本上满足要求。
这幅透射型图片翻拍算不错了,但也有模糊变形,精细诊断难度大
5. 如何利用图上的文字信息?
向医生提供的图片,还要做到方位正确,不要倒放、反转,否则也会增加医生诊断的难度,降低效率。如何保障这一点呢?那就要合理利用图片上的文字信息,最好在翻拍的图片中也能保持清晰,为医生增加信息量(比如年龄、性别、检查时间等),这些信息有时还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图片上只要有文字,你根据文字的方位顺着来就行了,这样最简单。但有些图片上可能没有清晰的文字标记,那就不妨利用一下这个小小的窍门:即我们至少要懂一点基本常识,如心脏靠左,肝脏在右,脊柱位于后方,胸骨位于前方,如此等等;并对这些明显的解剖标志有点印象。然后,我们在看图像时,设想患者正面对着我们站着,在我们左手边的正是患者的右侧,反之亦然,而在观看CT、MRI等横断面片时,我们就设想患者正躺在床上,我们是站在他的脚端观察,他的右侧在我们的左边,左侧在我们的右边,上边代表他的腹侧(前),下面代表他的背侧(后)。
该图片没有文字信息,红字是我加的,如认识这些结构,就不会搞错方位
可能还有人会说,哎呀,这些我全部不知道那怎么办呀?没有关系,找一个懂的帮一下,或者多看看我的文章提升知识。终极办法当然是直接来找我,有时间我可以当面教一下,以后就方便了。人总是要不断学习才会进步嘛,谁也不是生而知之的。
主要参考:
[1]王芳军. (2013). 巧用光和影 病魔难遁形:医学影像学漫谈. 暨南大学出版社.
[2]王芳军. (2019). 影像让“看病”变得如此简单.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文章 哪些病应该做介入?看看文章找答案,消除顾虑和纠结
王芳军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文章 不孕、不育,该找哪个科看?也许还应该找找介入科看看(上)
王芳军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文章 不孕、不育,该找哪个科看?也许还应该找找介入科看看(下)
王芳军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转移症状明显,寻求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放疗、介入治疗等。考虑基因检测与靶向药物的选择。
就诊科室:介入与放疗中心
总交流次数:24
王芳军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患者不能长时间走路,腿部不舒服,怀疑是血管问题,已做过磁共振和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有动静脉畸形。
就诊科室:介入与放疗中心
总交流次数:34
王芳军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我的母亲的脚肿已经开始消退,但有时仍会出现肿胀,使用了几瓶药膏,想了解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和管理。
就诊科室:介入与放疗中心
总交流次数:15
王芳军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