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余倩

神奇的快速眼动疗法

神奇的快速眼动疗法

1987 年,年仅 39 岁的夏皮罗被告知患了癌症,她决心要与命运抗争。于是她辞去工作,开始周游美国,去寻找、探索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一天,她正在某地公园散步,突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等这一短暂的时刻过去,她竟然奇迹般的平静下来。为什么那些烦恼忽然间烟消云散了呢?她仔细回想了一下,当时她的双眼曾飞快地左右移动了好多次。为了彻底弄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她开始到圣迭戈大学生学习,成了一名心理医生。她同几十名志愿者试验了她的”疗法”,终于找到了它的原理……——Psy525.cn

但令人不解的是,夏皮罗经过研究,还发现患者自己不能自我施行这种疗法,必须靠专业人员在患者眼前移动手指,同时用提问来引导他们回忆时才能有效。

但从我的亲身实践看,即使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条件下,只要领会得当也能起到一定效果(当然,如果要取得完全的效果,还得深入学习或者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理论假设:人会遭遇到不幸的事件,但人们也有一种内在的本能(我始终相信,我们的许多疾病,都是可以靠人自身的力量去恢复的,只是我们不信任这种力量,或者尚且没有发现,或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泯灭了这种力量)去冲淡和平衡不幸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并从中学习使自己成长和茁壮。

至于其如何起作用的机制,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搞明白。

█关于“创伤”:EMDR 治疗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创伤性事件的受害者,可以使他们减轻心理创伤程度并帮他们重建希望和信心。但不要以为只有灾难、事故、强奸、战争这些才是创伤性事件。我这里引一段《痊愈的本能》第五章“神奇的快速眼动疗法”中的话:

其中的一种处境是创伤实在太强了,例如酷刑、强奸,或者痛失孩子。(在我的经验里,痛失孩子,甚至只是孩子病重,可能是人所承受的最痛苦而且最难复原的经历之一。)另一种严重处境是当创伤,哪怕是轻微的创伤,发生在我们特别脆弱的时候。也许事情发生在童年,那个时候我们在肉体上无法保护自己,神经系统还未完全发展;也可能是发生在成年,正当我们肉体或者情感因某种原因变得特别脆弱的时候。不论是哪种情况(严重的创伤或脆弱的受害者),逆境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具“创伤性”。

█基本过程:在一次 EMDR 的疗程中,通常患者被要求在脑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创伤画面、影像、痛苦记忆,及不适的身心反应(包括负面的情绪),然后根据治疗师的指示,让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平行来回移动约 15~20 秒。完成之后,请患者说明当下脑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觉。同样的程序再重复,直到痛苦的回忆、及不适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过快、肌肉紧绷、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递减”为止。若要建立正面健康的认知结构,则在程序之中,由治疗师引导,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画面植入患者心中。

治疗程序:

  • 采集一般病史和制定计划
    • (1)采集一般病史
    • (2)分清创伤所处的阶段(Ⅰ型或Ⅱ型)
    • (3)与求助者商讨治疗计划
  • 稳定情绪:安全岛技术(当再次对创伤场景进行暴露时,主动权和掌控权应该交给求助者。而安全岛就是为求助者提供一种心灵的庇护所,为及时处理过于激烈的情绪反应做的准备)
  • 采集创伤病史确定治疗计划。
    • (1)引导求助者用一句话说出场景和事件(我……)
    • (2)引导求助者建立一个理想的目标,也用一句话说出来(我……)但不得说出负性词语。(如:不、不再等)
    • (3)连续说三遍这个理想的目标,做到声,情,貌,和谐统一。
    • (4)确定事件中的情绪感受,找出事件或场景中哪部分做产生的情绪最强烈,确定其景象。
    • (5)引导求助者确定主观负担指数 SUD 和 0——10 级评分,一般情况下,初始的主观负担指数可达 7、8 分,这种负面情绪所代表的颜色,形状等征象(一般情况下可见到较深的颜色和明晰的形状)
    • (6)对治疗进行恰当的说明和解释:如:“我们现在要对您的这个问题进行治疗,治疗中,要对您的眼睛进行刺激,但不要造成什么问题。”
  • 脱敏修通
    • (1)坐姿。咨询师与求助者 90 度斜对(不应对面),对右利手的求助者而言,咨询师坐在求助者的右侧较好,对于左利手的求助者则反之。
    • (2)一根木棒或笔,顶端有可识别的标志。(或者直接以手指为标志)
    • (3)引导求助者想象那个场景或唤起那种情绪,双眼凝视标志,咨询师将小棒置其眼前 30—45 厘米处,平行移动,初始速度为每秒一次。求助者视线随棒端移动,幅度以 90 度为宜,头固定不动(为确保求助者真正的眼球运动,可用手扶住求助者的下巴,令其不能转动头部),心中保持那种情绪或场景。
    • (4)20—30 次后停下,问一下求助者现在那种恐惧或焦虑的征象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若有改变,则深呼吸保持目前的场景(若出现眼痛,头晕,恶心等,则停止治疗)
    • (5)第二次,移动速度加快 50%—10%。后再停下,问颜色和形状,若有改变,深呼吸,保持目前的场景或情绪(若异常,则停止)
    • (6)第三次,移动方向改为斜线,速度与第一次相同,20—30 次后,停止,询问征象和深呼吸。
    • (7)最后一次,改为画圈,让求助者在眼动的同时,口中说出而设定好的理想目标:“我……”初始时标志距眼睛 35 厘米—40 厘米,画圆的直径大于 30 厘米,渐渐由大而小、由慢而快,求助者声音也由小而大,由慢而快,当声音最大时,咨询师将小棒或笔尖快速指向求助者胸前 3—6 厘米处,停止 8—10 秒,此时可能观察到求助者丰富的表情变化。
  • 躯体测验:让求助者闭上眼睛,再回忆那个场景和情绪,问一下颜色和主观负担指数 SUD(0—10 级评分)以及征象。若负面情绪的征象有明显的改变(一般是颜色变浅、形状边模糊),主观负担指数降至 4 分或以下,可视为治疗有效,若主观负担指数没有明显下降,硬检视上述过程中哪一点不够到位,调整后再行治疗。
  • 结束,再次引导求助者回到“安全岛”,体验轻松愉快安全的情境。
  • 反馈,下次治疗时,反馈得分在 3 分以上时,则需要再进行治疗,若低于 3 分,则可治疗其他创伤。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有什么?

摘要】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该组障碍的共同特征是悲伤、空虚或易激惹的心境。重性抑郁障碍以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患病率为 7% 。持续性抑郁障碍指慢性的抑郁心境,要求2年内半数以上时间存在悲伤、沮丧的心境。经前期烦躁障碍的患者在月经前1周开始严重抑郁、易激惹、紧张,症状随月经来潮而逐渐减轻、消失。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慢性的、严重而持续的易激惹,诊断对象为 6~18岁儿童或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电休克治疗等。 【关键词】 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治疗 郝凤仪1 ,张道龙2*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2.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精神医学系,伊利诺伊州 芝加哥  IL  60612 *通信作者:张道龙,E - mail:dzhang64@ yahoo. com) 四川精神卫生 2017 年第 30 卷第 4 期 悲伤、空虚或易激惹的心境是抑郁障碍的共同特征,常伴随躯体症状与认知改变。药物联合心理咨询比单独任意一种治疗对抑郁障碍效果更佳,约80% ~90% 的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 1  重性抑郁障碍[1 - 2] 1. 1  核心特征 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约为7% ,女性患者比 男性多 1.5 ~ 3 倍,高发期在二十多岁。在两周内, 出现下述9种症状中的至少5个,其中1种症状必须是抑郁心境或兴趣丧失: ①抑郁心境; ②兴趣丧失; ③体重减轻或增加; ④失眠或睡眠过多; ⑤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⑥精力不足; ⑦无价值感; ⑧注意力难以集中; ⑨自杀想法或企图。 1.2  风险因素 遗传方面:一级亲属中有抑郁障碍的个体易感性增高。 气质方面:消极情感,特别是儿童期低自尊是重性抑郁障碍明确的风险因素。 环境方面:儿童期负性生活事件是重性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例如童年受虐经历、父母离异、家庭经济条件差等,这类人群再次经历应激事件时更易促发抑郁发作。 1. 3  治疗 药物治疗:①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代表药物有盐酸氟西汀、盐酸舍曲林、草酸艾斯西酞普兰等,常被用于门诊患者;②选择性 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常被用于住院患者;③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DaSRIs),代表药物有安非他酮。 心理咨询:循证医学已经证明一些心理咨询方法对重性抑郁障碍有效。首选认知行为疗法( CBT)帮助患者调整负性认知,教会患者应对策略等;使用家庭治疗与人际关系治疗,帮助患者处理与家人、同事、领导等的人际关系;将有类似困扰的患者组成团体,使用团体治疗来大幅提升治疗效果。心理咨询应贯穿治疗的全阶段。 电休克治疗 (ECT):当药物和心理咨询效果不理想时,可使用 ECT。 治疗目标: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缓解症状;第二阶段,维持治疗。 2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1 - 2] 2.1  核心特征 持续性抑郁障碍是过去的慢性重性抑郁障碍和 恶劣心境障碍的综合,其患病率低于重性抑郁障碍, 约为1.5% ,也可与重性抑郁障碍共病。在抑郁状态时,须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 ①食欲不振或过度进食; ②失眠或睡眠过多; ③缺乏精力; ④低自尊; ⑤注意力难以集中; ⑥无望感。 2.2  风险因素 参见重性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 2.3  治疗 参见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此障碍是慢性疾病,因此药物治疗见效较慢。CBT 对持续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较好。 3  经前期烦躁障碍[1 - 2] 3. 1  核心特征 经前期烦躁障碍是 DSM - 5 中新增的女性疾病。病名中使用“烦躁”一词,说明其症状不同于单纯的抑郁或焦虑(更倾向于抑郁症状),患病率约为1.3% ~ 1.8% ,绝经后此障碍可自愈。该障碍的核心特征是在月经前期反复出现心境不稳、易激惹、烦 躁不安和焦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月经来潮前后达到顶峰,在月经来潮后数天内缓解,在月经来潮 1 周后消失。一般需要存在以下症状中的5 种(前4 种中至少1种必须出现): ①突然的心境波动; ②易激惹; ③抑郁心境; ④焦虑紧张; ⑤兴趣下降; ⑥注意力难以集中; ⑦疲惫感; ⑧食欲改变; ⑨入睡困难或睡眠增多; ⑩感到不堪重负或失控; ⑪躯体症状,如乳房胀痛、体重增加、身体肿胀等。 3.2  风险因素 遗传方面:半数以上的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存在家族史。 环境方面:生活应激事件,人际关系创伤史,季节更替以及女性的性别角色都与经前期烦躁障碍的表现有关。 3.3  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 SSRIs 治疗。 心理咨询: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应对压力,从而减轻症状。 3. 4  与经前期综合征相鉴别 经前期综合征导致患者感到不适,但不影响日常功能,或不显著影响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可不具备情感症状,属于生理反应。而经前期烦躁障碍属于精神障碍,必须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功能损害,即经前期烦躁障碍比经前期综合征更严重。 4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1 - 2] 4. 1  核心特征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是 DSM - 5 中新增的儿童 疾病,它在病因上更接近抑郁障碍,患病率为 2% ~ 5% ,男孩多于女孩。许多过去被诊断为儿童双相障碍的患者,现在更可能被诊断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存在两个显著的临床表现: ①频繁地发脾气; ②慢性、持续性易激惹。 诊断要求这些症状持续至少1 年,且不能连续3个月没 有症状。脾气爆发与其发育阶段不一致。适用于 6 ~18岁儿童。 4. 2  风险因素 气质方面:患有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儿童常 有慢性易激惹的病史。 4. 3  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 SSRIs 而不是情绪稳定剂,辅以个体及家庭心理咨询。 5  问 答[1 - 3] Q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常伴多种躯 体症状。但重性抑郁障碍并没有伴躯体症状的标注,这是为什么? A1:绝大多数重性抑郁障碍不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 现。老年人不仅基础疾病多,而且常有各类“丧失”,如退休、老伴或朋友去世、儿女离家工作等。老年人生活悠闲,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各种 “丧失”上,这种负性聚焦常常会放大不良的本体感受。还要考虑到,一些老年人并不是真的抑郁,而是思念老伴、害怕死亡的情绪反应。 Q2:重性抑郁障碍常伴易激惹症状,尤其是青少年,药物治疗应选择单纯的抗抑郁药物还是需要联用心境稳定剂? A2:“抗抑郁药”是一种命名方式,但其本身还具有抗焦虑、抗冲动的作用。冲动控制问题与脑内5-HT水平降低有关,其首选也是 SSRIs。所以不必联用心境稳定剂。 Q3:中风后抑郁怎么解释? A3:中风后抑郁一般是指脑血管疾病后 1 天到几天 的时间内(也有数周到数月才发生)抑郁的急性起病,有时也可伴记忆力、注意力、失语、瘫痪等,与中风后抑郁关系最紧密的脑区是左额叶。中风患者也可能因为疾病带来的挫折感而发展出适应障碍,要与抑郁相鉴别。 Q4:临床常见达不到重性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在 DSM - 5 中诊断什么合适? A4:在症状跨界时,要先看原发疾病是什么。一般来讲焦虑时间久了容易抑郁,但抑郁久了不一定焦虑。诊断时不能机械地对照诊断条目。如果患者的症状以抑郁为主且伴有焦虑,可以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或持续性抑郁障碍标注伴焦虑痛苦;若未达到任何一种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可诊断为其他未特定的抑郁障碍。 Q5: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与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重性抑郁障碍,应如何鉴别诊断? A5: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有两组症状,既有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思维言语紊乱、行为紊乱、阴性症状(至少 2 项,其中 1 项必须是幻觉、妄想或思维言语紊乱),又有在大部分病程(活动期和残留期) 存在抑郁心境,且在缺少抑郁发作的情况下,存在 2 周或以上的幻觉或妄想。而重性抑郁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在缓解期没有幻觉、妄想的症状。 Q6:很多女性在月经期间表现出躯体疼痛、呕吐、下 腹疼痛,影响工作和学习,这也属于经前期烦躁障碍吗? A6:月经周期伴随了内分泌水平的剧烈变化,你所述症状属于内分泌变化带来的生理反应,而经前期烦躁属于心理障碍。面对上述症状,心理咨询可以教会患者如何应对疼痛,如正念、规律锻炼、合理饮食、按时起居,药物治疗方面应与妇产科医生商榷。 Q7:您提到 SSRIs、SNRIs 是治疗经前期烦躁的首选, 有没有用雌激素治疗的呢? A7:在 SSRIs、SNRIs、心理咨询均无效的情况才考虑使用激素。如果情绪症状发生在使用外源性激素之后,有可能是激素所致,如果停用激素症状消失,则符合物质/药物所致抑郁障碍。 Q8:儿童双相与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如何鉴别? A8:儿童双相在发作间歇期可以回到基线水平,而破坏性心境失调是每天持续的易激惹。 Q9:间歇性暴怒与破坏性心境失调有什么关系吗? A9:有两派的说法,一派认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就是儿童期的间歇性暴怒。另一派认为间歇性暴怒接近冲动控制障碍,而儿童破坏性心境与抑郁障碍更接近。孰对孰错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这两组专家都承认破坏性心境失调不是儿童双相,过去有太多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儿童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Q10:严重抑郁患者用药后反而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这什么原因? A10:人在极度抑郁的时候,没有能量来执行自杀的 意愿,当药物治疗后抑郁好转,就有能量和勇气完成自杀计划了。所以抑郁刚开始好转的时候往往是自杀风险较大的时候。要用药物改善症状,同时用心理咨询处理心结,找到活着的意义。 Q11:B 类、C 类人格障碍也会有焦虑抑郁症状,有时会达到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对他们的治疗,是在治 疗抑郁的同时治疗人格障碍吗? A11:我们平时所说的抑郁、焦虑是指在没有人格障 碍的情况下。人格障碍主要是指人际关系障碍,C 类人格障碍的焦虑是人际关系问题带来的,心理咨询可以教会他们人际交往技巧、焦虑应对技巧。B 类人格障碍常有戏剧性的表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咨询主要是教会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控制情绪、减少自残等,辩证行为疗法是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重要方法。人格障碍在严重的抑郁、焦虑、易激惹状态下可以使用药物对症治疗,但其根本的治疗应是长程心理咨询。 Q12:临床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是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对这种理解能力较差、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如何进行心理咨询? A12: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可以选用内省为主的、认 知领悟为主的疗法,如短程精神动力疗法或CBT 等;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患者可以选择支持疗法、行为疗法、动机面询和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等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5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理解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真的很想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性心理问题。“我到底是充话费送的还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到底从哪儿来的?”“我怎么会住在妈妈肚子里?”“我能不能跟她亲亲?”“男孩会有月经吗?”……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性心理是如何发展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从出生到 2 岁 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刻起,性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如同他们学习其他东西,也会通过动作、互动等方式学习性。在这一时期,父母或主要照料者对婴幼儿的抚育、爱及感情投入将为现在和未来亲密关系、爱、性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所有恰当形式的抚摸、拥抱都能增强亲子联结,并进一步提高婴幼儿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 即使家长与婴幼儿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但在婴幼儿摆弄自己生殖器的时候,家长仍会控制不住大声批评或制止,还会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很“丢丢”、以后不能这样做了。实际上婴幼儿自己抚摸生殖器,或者男婴在吃奶或换尿布时出现阴茎勃起,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并没有性的目的,家长们也无需为此感到担心,更多的时候顺其自然就好。 从 2 岁到 6 岁儿童 童发展的飞跃和约束都发生在 2-6 岁之间,即童年早期。家庭在儿童生命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教给孩子如何表达爱,也包括社会性别和性。到 3 岁左右,一个儿童就能敏锐地分别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也开始使用父母或照料者的词汇去描述他们的性部位。 在这个时期,性行为和性游戏是非常普遍的。有时孩子会玩弄自己或别人的生殖器,这是对性的好奇和摸索;有时会与其他孩子接吻、摸胸部或裆部、不穿衣服走路等,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家长不用对此过分担心和紧张,更不要责骂孩子,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性心理的发展。扮演医生、过家家等游戏也给予了孩子们满足好奇心、探索身体奥秘的机会。一般来说,不引起害怕、羞耻和焦虑的行为被认为是健康的和适合此年龄段的。 从 7 岁到 11 岁 儿童进入快速发育期,尤其女孩的身体发育更快、变化更大,生殖器官的发展、对异性的认识在此时期依次到来。当孩子从童年进入青春期早期,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与同龄朋友的交往增加,尤其是同性朋友。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展现出对同性伙伴的偏好,性别的社会化也开始强化。比如异性同桌间可能会出现“三八线”,女孩只跟女孩玩,男孩只跟男孩玩,形成了一种“男女授受不亲”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同性恋,这只是他们探索、理解自身和环境的一种方式。 但有的孩子可能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如有男孩仍跟女孩混在一起玩游戏,对新衣服、女孩的事情感兴趣,不愿意跟男孩一起玩。他们的行为与自己的生理性别不符合,这时候需要家长用适当方法引导,莫要一味指责。 从 12 岁到 18 岁 更为显著的性心理变化发生在青春期阶段。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核心是身份形成,形成一种有别于父母的个性和身份,这种个性化的发展也会影响性心理的发展。浪漫关系对青少年来说愈发重要,但这种关系和成年人的浪漫关系并不一样。成年人更多的是彼此照顾、相互支持,寻找婚姻伴侣,而青少年主要寻求对方给予自己的支持和认同。这些在身份、亲密关系上的变化给青少年提供了体验性的新途径,包括开放的性态度和性表达。 在青春期,父母依然在很多关键方面影响着孩子。父母对性的态度是开放还是保守,如何看待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可以跟孩子主动恰当的讨论性相关的话题、提供性教育,青少年的性风险行为就会明显降低,可以帮助青少年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从 19 岁到 35 岁 在这个时期,人的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年轻男女既享受着独立的好处,也承受着独立带来的挑战。青年人会性欲增强,渴望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有人可能会出现一夜情或者网络约会陌生人寻找性伙伴等性危险行为。如果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性行为而反复与人发生性关系感到自责、内疚等,这时候最好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性教育 性的启发与性教育对于今日文明社会生活的意义,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大。因此,认识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孩子问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儿童单纯而自然地发问,不提出则已,一经提出,便应同样单纯而自然地加以答复,如此,TA 的性心理发育既不至于受阻,也不至于太早,性也不会成为孩子心中神秘的话题。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了解我们的情绪

情绪是身体的内部信号,给我们自己及他人传递信息,在认识了情绪之后周末学心理||从辩证行为疗法谈情绪管理系列之认识情绪,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情绪的功能。 情绪丰富了体验 人类社会要有情绪、情感的融入,如果丧失这些,那么生活的情趣和色彩也将不复存在。试想,如果人们没有了喜怒哀乐,不再因为获得成功而愉悦,不再因生灵涂炭而愤怒,不再因危险伤害而恐惧,不再因亲人离去而悲伤,那么世界将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人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林徽因曾说过,假如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痹的无情感”中叫她来拣一个,她毫无问题要拣前一个。在她看来,人活着的基本意义是能体验情感,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 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陷于某种让自己困扰的情绪之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体验的视角来感受这一情绪。当我们的情绪体验愈加丰富,我们也会对他人的体验有更深刻的了解。 情绪诉说着需求 一般来说,满足我们需求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愉快的情绪,符合我们意愿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喜悦的情绪;相反,愤怒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我们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洽谈很久的项目终于谈成了,我们会非常高兴,这就是一种愉悦的情绪,劳动成果被认可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排队等公交车,有人插队,我们会非常愤怒,这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希望公平公正秩序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在亲密关系中被冷落而悲伤、愤怒甚至发脾气等,我们的情绪在表达着我们被关注、被爱、被重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了解到情绪可能在诉说我们内心的需求,当我们处于糟糕的情绪当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下渴望的是什么,觉察自己内心的需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说出来,以寻求满足,亦或是转向其他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方式,从而摆脱当下持续的情绪困扰。同样,当我们感到愉悦、自在的情绪时,我们也可以觉察自己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给我们的积极情绪银行里增加储蓄。 情绪激发出行为 情绪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适应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绪会给我们传递关于处境的信息,激发我们的行为。在没有时间完整彻底地考虑事情时,情绪就尤为重要,有利于我们快速做出反应,保护自己。 比如危险逼近的时候,恐惧情绪跃然而起,心跳加速,促使我们尽快躲避危险;比如要做的事情没有做时,焦虑情绪随之而来,身体会感到一定的压力,促使我们做出有效的行动。 有些情绪激发的行为反应是积极的,但有些是有破坏性的,比如因孩子没有写作业打骂孩子。情绪是我们自身的体验,而行为则会涉及到他人,如何对情绪做出健康的行为反应,在自身情绪和产生的行为之间的空间中,正是情绪管理发挥作用的地方。 情绪联结了他人 当情绪出现时,除了内心的主观体验外,身体也是情绪表达的容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都在传递着情绪,并把我们的情绪传递给他人。身体的情绪表达往往非常诚实,他人接受到这些信息后,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跟我们产生联结。 比如遇到喜欢的人时,可能会脸红心慌、说话不知所措,对方可能会接受到这份情愫。同样,我们也时刻能接受到他人的情绪传递出来的信息,并因此体验到个中滋味。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联结是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是网络社交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交流的原因之一。 情绪具有丰富的功能,它也是我们体验生命的重要通道。在了解到情绪的功能后,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的情绪、更充分的接纳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情境之下,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有原因和功能的。事实上,与我们认为的情绪完全能够被控制自如的看法不同,情绪是心理和生理当下的本能的、真实的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如同自己的心率、体温一样,难以完全靠主观意志力去控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经历过情绪失控的情况。 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它们都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不对抗,不批判,没有对错,接纳此时此刻的感受,接纳正在经历的一切,允许自己和它共处。在体验、了解和接纳自身丰富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在情绪产生当下和激发出行为之前进行调整,从而避开在情绪淹没之下、理性退场之际做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后悔的行为。 如果把人的整体比作大海,情绪就是海浪,海浪和大海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情绪如同海浪一样,起起伏伏,时隐时现,但大海一直稳定地存在,宽广的容纳这些海浪,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