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病人,你对一种医生推荐给你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最关心的莫过二条,一是有效吗?二是安全吗?那什么才能确定这二条(有效性、安全性)呢?
一种方法,是理论推导。即按一种既定的理论,(不管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推导演绎,判断出该药物或方法是否是有效、安全。但如果是靠这样,光是从理论到理论,靠推导,那不和猜差不多吗?推导出是有效和安全?嗬!估计您也未必敢用这药或方法!毕竟咱这身体也是自个的,也不是啥理论物理,随你推导来推导去!要用到自个身上治病,总得事先有证据证明这药或方法有效,并且还安全!别沒治好,还给整更糟!
那第二种办法就是要遵循"证椐"了!那什么是证据呢?您说"眼见为实"叫证据。医生把这药或方法给一个病人用了,嘿,这病好了,还没看出有啥不好副作用!得!这不是证据证明它有效、安全吗?
回答:这是证据,但强度太弱!因为,个案不一定说明问题。是偶然呢?那您也许会说:OK!这医生不光用了一个病人,他很有经验,用了一批病人,都把病治好了,还没副作用!那不是很强证据吗?
回答:这也是证据,比个案要强些,但还不算很强。这一批病人用了这药或方法,病好了,但如果另外一批同样病的病人,不用这药或方法也好了呢?因为,不少病会自愈(如感冒、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部分原发性膜性肾病)。还有一种叫做"安慰剂效应"不知您听说过没有?即一种药,内是淀粉,完全是无效,但病人不知道,医生开给病人吃,会有相当百分比的病人会觉得有效,病的确好了!所以,还得要有对照!即一组病人吃药,另一组病人吃安慰剂(外观一样,内是淀粉)。这样得出的证据要强了。
但且慢,如果这两组病人是医生精心挑选的呢?如果医生故意把相对轻一点的病人、年轻健壮一点的,都分在用药一组,而重一点的老弱一点的分在对照组。结果是用药一组的病人好的比对照一组的多。那能说这药是有效的吗?不能!因为这二组本身病情轻重、年令、体健等情况就不对等!所以产生的后果就会偏差!
那如何能使二组病人在开始实验时完全对等无偏差呢?那就不能让医生来分!怎么分?扔硬币!那叫随机!这样,二组病人无偏差,结果就要比不随机可靠!
当然,还有多中心比单中心更可靠;大样本比小样本更可靠。最高的是集合了多个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经科学方法荟萃,得出的结论。因此,证据强度如金字塔,以上排列。
现代医学模式已进入循证医学时代。该模式要求医生遵照最佳临床研究获得的证据(由高到低)提供给病人有效治疗,还需根据病人个体化(具体)的病情,尤其要尊重病人的意愿。
知道了以上这些,对您有什么用呢?
首先,在接受任何药物及治疗时(尤其是重大的、可能有很强副作用的或费用昂贵的),您应与医生讨论一下:这药或治疗方法效果有证据吗?证据很强吗?有沒有相反不同的证据?
其次,您应让医生给您解释:我的具体病情有哪些特点?需要特别考虑吗?
最后,你要根据这些信息,综合考虑,从您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您愿意采用哪种方案。您会很自信:医生会尊重我的意愿和选择!
知道了此上这些,您觉得对您会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