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梅

糖尿病前期管理,药物和生活方式哪个好?

糖尿病前期管理,药物和生活方式哪个好?

有病友问糖尿病前期是吃药干预好还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好?

很多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管理能够阻止糖尿病前期变为糖尿病。

大庆研究

最初的一个研究是 30 多年前我国的大庆研究。那时候,大庆是一个先富裕起来的地方,糖尿病患者比我国其他地区多,而且有一些人是糖尿病前期。我国的内分泌专家就在大庆,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进行干预研究。

把这些患者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进行了糖尿病教育,通过定期随访监督他们进行规律的运动,严格的饮食控制,经过六年时间的严格管理,跟对照组(没有经过严格管理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相比, 20 年后发现,在严格管理的这部分患者,由糖尿病前期变成糖尿病的人数比非干预组(对照组)减少了 47%!

不仅如此,这些经过严格管理的病人,即使进入了糖尿病的队列, 30 年后发生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风险也比非干预组要低很多。大庆研究证明早期对糖尿病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而且还能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国际研究

后来国际上又做了很多类似的研究,对糖尿病前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效果都非常显著。在不同的种族,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能够减少 40%-60%。当然,用药物去干预糖尿病前期也有一定的疗效,这些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阿卡波糖以及近年研发的一些新型降糖药。这些药物同样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进入糖尿病。

管理方法选择

因此,管理糖尿病前期,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都是可以的。

如果患者能够严格的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每天能有 30 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一周至少坚持运动五天,饮食能够做到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而且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只用生活方式干预血糖就能够控制好,那么就可以不用药。

但如果您是一个上班族, 没有时间去严格的进行饮食、运动的管理,尽管主观上非常想去进行严格的饮食运动管理,但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很难做到,那么您可以辅助一些药物把您的血糖控制达标,也是可以的。当然并不是说用了药就可以放开的吃喝,完全不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而是尽量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实在做不到的时候辅助以药物治疗,把血糖控制达标,来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入糖尿病。

所以,管理糖尿病前期,生活方式管控和药物干预,不能说哪个方法更好,而是你更适合哪个方法,不管白猫黑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能把血糖控制达标,阻止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进展,或者即使进入了糖尿病,能够减少并发症,这样的方法都是不错的方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如何吃餐后血糖才不高呢?

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餐后血糖不这么高? 降低餐后血糖有很多的方法,包括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和调整药物。我们先来说说如何吃餐后血糖才不会飚升.首先要控制主食的量,也就是说每一顿主食的量一定不能多吃。那么吃多少为为宜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你自己的拳头作为量具。主食的量要控制在一拳头之内.如果一个人个子大,他的拳头也相应地大一些,他吃的主食就可以多一些。如果个子小,拳头也就小,他吃的主食就少一些。 总而言之,每顿饭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主食量,就是自己一个拳头大小。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有的时候吃土豆这类富含淀粉的食物,其实也属于碳水化合物,都应该计算在这一个拳头里面,所以如果你这一顿饭,吃了一碗米饭,还要吃一碗炒土豆,那你血糖肯定就高了,应该把炒土豆跟米饭算在一起是自己一拳头大小,这样主食量就不会超了。 第二,主食的种类要做到粗细搭配,精米白面生糖指数比较高,升血糖比较快, 谷薯类、豆类、玉米等粗粮生糖指数比较低,升血糖比较慢,但只吃粗粮会有胃肠道的不适;所以我们可以把粗粮和细粮混搭着吃,这样餐后血糖就会长得慢一些。 第三,我们一定要注意吃饭的顺序:先喝一碗清汤,再吃一碗蔬菜,然后吃肉、蛋、虾、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最后再吃主食,这样血糖就会长得慢一点。 第四, 要注意控制进餐的速度,延长进餐的时间 ,一顿饭尽量吃二十分钟以上,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每一口饭,至少要嚼 20 下,这样既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把进餐的信号传递给大脑摄食中枢,通过反馈调节避免摄入过多的食物,又能让餐后血糖涨得慢一点。

李梅

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117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控制糖化血红蛋白?

有网友问:糖化血红蛋白怎么控制?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搞清楚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血液中的红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输送氧气到全身的细胞,组织和脏器,它之所以能够输送氧气,是因为它有一个能够运输氧气的特殊的载体----血红蛋白。这个能干的美眉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在人体畅游的同时,努力地为人体工作着。 在这个过程中,她就有可能遇到她心仪的,同样能干的帅哥----血糖,他们俩一旦相遇,相知相爱,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牵手走入婚姻的殿堂,开启新的生活,肩负新的使命,同时,他们也会拥有一个新的名字----糖化血红蛋白。他们的婚姻非常美满,非常稳定,一旦牵手,永不分离,白头偕老,相伴终生。 他们婚姻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呢?血红蛋白的寿命有多长,糖化血红蛋白这庄婚姻就有多长! 我们知道红细胞的寿命是 100 到 120 天,血红蛋白的寿命,也是 100 到 120 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寿命就是 90 天左右,也就是两到三个月. 糖化血红蛋白非常稳定,反映的是过去两到三个月血糖整体的情况,平均血糖的水平。 但并不是每一个能干的血红蛋白美眉都能遇到自己心仪的白马王子血糖,缔结美好姻缘,形成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是 4%-6%,当血糖升高的时候,血红蛋白就有更多的机会去与血糖结合,但这种结合是需要时间考验的,不能一蹴而就,而一旦结合就密不可分。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两到三个月血糖变化的整体的情况,不会因为一两次血糖的变化而变化.是血糖监测的金指标.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也不是完美的,因为血糖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都在波动的,比如昨天吃的多,又忘记吃药了,有可能餐后血糖就飚升到 16,转天,胰岛素打多了,又吃的少,而且运动量还比平时大,就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另外,夜间发生了低血糖,身体保护性地调动升糖激素去应对低血糖,转天早晨到空腹血糖可能又高了.而这些瞬时的血糖变化,以及导致变化所发生的故事,糖化血红蛋白都视而不见,反映不出来.而这种血糖的瞬时变化,我们通过自我血糖监测(测指血血糖或者静脉血糖),就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我们随时去解决问题,而这些都是糖化血红蛋白的短板,(臣妾做不到呀).因此,如果想了解整体血糖控制情况,过去两到三个月,平均血糖的水平,我们要测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想了解各种因素(饮食,运动,睡眠,情绪,药物等)对血糖的影响,比如吃某种水果合适不合适,我们测一下血糖吃水果前后对血糖,用的药物。是否合适,胰岛素的剂量是否合适,就应该通过自我血糖监测来实现.要测空腹的,餐后的,睡前的,甚至夜间的血糖. 总之,控制血糖,要把自我血糖监测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起来.回到我们网友最初提的问题 ,糖化血红蛋白怎么控制?实际上是说我们如何能把血糖控制好,那没有别的办法,就是把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真正的拉起来,学习糖尿病知识,管住嘴,迈开腿,做好监测,遵医嘱用药。

李梅

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11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患者打上胰岛素还能停吗?

有网友问: 主任,我想知道我的胰岛素是短期应用还是要一辈子一直用下去。 这位网友提的问题比较笼统,我们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是 1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一定要终身替代治疗,因为你自身的胰岛已经没有功能了,不能分泌胰岛素,必须用外源的胰岛素来代替自身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正常,一旦停掉胰岛素,血糖就会居高不下,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的会昏迷甚至死亡,所以 1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不能停。 同样的道理,如果因为外伤或者胰腺炎已经切除了胰腺,自己的胰腺没有功能了,胰岛素也要持续的用下去。如果你是一个 2 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已经很长了,自身的胰岛也没有功能了,或者因为肝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不适合用口服药了,这些情况胰岛素也不能停,要持续的用下去。 哪些情况胰岛素是可以停呢? 1.妊娠糖尿病,如果怀孕以前就有糖尿病,用的口服降糖药治疗,因为怀孕的时候不能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而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分娩后可以停用胰岛素,换回口服降糖药.如果妊娠期间出现的糖尿病,也就是怀孕前没有糖尿病,妊娠期间血糖特别高,在妊娠阶段只能用胰岛素来治疗,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分娩后血糖都正常了,胰岛素也可以停掉 2. 2 型糖尿病的患者发病早期,血糖非常高,经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解除了高糖高脂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患者自身的胰岛β细胞又恢复了功能,经过短期强化治疗,胰岛素是完全可以停掉的.甚至可以一段时间内不用药或者换用少量的口服降糖药. 3.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需要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比如合并急性的肝炎,肾炎,这时候肝肾功能不好,需要胰岛素治疗, 待肝肾功能恢复正常后仍可以换回口服降糖药治疗。 4.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手术后也可以停用胰岛素。 5 应用一些升血糖的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导致自身的胰岛素分泌或者仅仅口服降糖药已经对抗不了外源性的升糖激素导致的血糖升高,需要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升糖的药物减量或者停用了,胰岛素也可以停用换为口服降糖药治疗。 因此,胰岛素能否停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李梅

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117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