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放松疗法
发表人:
余倩
阅读量:
1123人
天分享的是《高效休息法》,作者是[日]久贺谷亮,耶鲁医学博士和医生,全书是主要是讲以呼吸和冥想来释放压力,核心的内容就是正念。
1.感觉脑袋昏昏沉沉时
——正念呼吸法
容易疲惫的大脑,无法关注“当下”
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焦躁不安等都是大脑疲劳的征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意识始终关注着过去和未来,就是不关注“现在”。当这种情况成为习惯时,便很容易造成大脑疲劳。不过,通过“内心练习”便可以塑造出不易疲劳的大脑,如图1所示。
对以下情况有效:
■ 减轻压力,抑制杂念
■ 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 控制情绪
■ 改善免疫力
图片
图1 正念呼吸法
1.采取基本姿势
•坐在椅子上,稍微挺直背部,离开椅背。
•腹部放松,手放在大腿上,双腿不交叉。
•闭上眼睛。如果采用睁着眼睛的方式,则双眼望向前方2米左右的位置。
2.用意识关注身体的感觉
•感受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脚底与地板、屁股和椅子、手和大腿等)。
•感受身体被地球重力吸引。
3.注意呼吸
•注意与呼吸有关的感觉(通过鼻孔的空气/因空气出入而导致胸部与腹部的起伏/呼吸与呼吸之间的停顿/每一次呼吸的深度/吸气与呼气的空气温度差异等)。
•不必深呼吸也不用控制呼吸,感觉就像是“等着”呼吸自然到来。
•为呼吸贴上“1”“2”……“10”的标签也很有效果。
4.如果浮现杂念……
•一旦发现自己浮现杂念,就将注意力重新放到呼吸上(呼吸是“意识的锚”)。
•产生杂念是很正常的,不必苛责自己。
5.Point(关键点):
•5分钟也好,10分钟也好,重要的是每天持续实践。
•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大脑最喜欢“习惯”)。
2.心事重重时
——动态冥想
摆脱让大脑疲劳的“自动驾驶状态”
当今时代,几乎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为了完成任务,人们往往同时要做好几件事情。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越是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大脑就越容易出现杂念。
这种情况一旦成为习惯,注意力和专注力就会下降。
现在,我们来一起尝试做一下谷歌公司员工研修“SIY”课程时的动态冥想吧,如图2所示。
对以下情况有效:
改善专注力和注意力
实现心流状态(Flow State)
图片
图2 动态冥想(站姿/坐姿)
1.步行冥想
•步行速度任意,但建议刚开始时走慢一点。
•有意识地留意手脚肌肉及关节的变化、与地面接触的感觉。
•给自己的动作分类,例如“左/右”“上/下”等(这样做能够进一步集中注意力)。
2.以站姿进行动态冥想
•站着并将双脚打开至与肩等宽,伸出双臂,在身体两侧缓缓抬高。
•将注意力集中在腕部肌肉的变化、血液下流的感觉上,还要感受重力。
•慢慢将手臂抬高后,再慢慢放下手臂至原位,反复重复几次。
3.以坐姿进行动态冥想
•坐在椅子上,从后向前慢慢转动肩膀。
•用心感受肌肉、关节的变化。
•转动一次后,反方向再次转动肩膀,以同样的方式集中注意力。
4.其他方法
•有意识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例如穿衣服、刷牙等。
•开车时可以关注屁股坐在椅子上的感觉、手握住方向盘的触感、控制方向盘以及刹车时肌肉和关节的变化等(注意安全驾驶)。
•一边做简单的体操,一边关注身体的变化。
5.Point:
•提前决定好进行动态冥想的时机有助于养成习惯。
例如,“今天决定从离开家门开始动态冥想”“刷卡进地铁站后开始动态冥想”等。
•吃饭时也可进行动态冥想。如关注食物的口感、食物在口腔内的触感、唾液的变化等。
3.压力导致身体状态不佳时
——压力呼吸化法
改善脑部结构,改变对压力的感知方式
压力虽然是一种大脑内部现象,但是逐渐积累后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刚开始可能只是身体疲乏或是肩酸背痛,但逐渐加重后会导致激烈的腹痛、胃肠炎等。
为了防止压力产生和恶化,可以尝试采取从大脑(前额叶和杏仁核)开始改善的“压力呼吸化法”,如图3所示。
对以下情况有效:
消除压力
消除压力造成的紧张感(肩膀僵硬等)
改善其他身体不适
图片
图3 压力呼吸化法
1.注意压力来临时自己的变化
•采取正念冥想的基本姿势。
•将造成压力的原因总结成“一句话”(这样做更易把握身体和内心的反应)。
•在心中默念这句话,同时感受身体和内心有何反应。
2.将意识集中到呼吸上
•给呼吸贴上“1”“2”……“10”的标签。
·•感受身体的紧绷慢慢舒缓、逐渐放松。
3.将意识扩散至全身
•将注意力扩散至全身(设想全身都在“呼吸”)。
• 吸入空气时,设想对压力有所反应的身体部位在“吸气”,随着呼吸起伏,有意识地保持该部位的放松。
•继续将注意力扩散至周围的空间。
4.Point:
•身体疲劳的主要原因仍是大脑疲劳。
•将导致压力的原因“呼吸化”后,能够使自己的“认知扭曲”客观化。
4.想跳脱思考怪圈时
——“猴子思维”消除法
让反复在脑海中出现的“猴子思维”安静下来。
本书将脑海中的过多思虑和杂念比喻成“猴子思维(monkey mind)”。
思虑和杂念过多就像猴子在大脑中喧闹一样,会消耗大量能量,导致大脑疲劳、睡眠质量下降。
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你对杂念的“认知”。
只要给那些反复出现的想法“取个名字”,就能摆脱这种状态,如图4所示。
对以下情况有效:
抑制某个想法的重复出现
提高注意力,避免自我厌恶
改善睡眠品质,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图片
图4 “猴子思维”消除法
1.扔掉“胡思乱想”
•给想法贴上标签,留心那些“想了很多遍”的事情。
•想象把那些已经“受够了”的想法踢出大脑的感觉。
2.找到例外
•一直出现同样的想法,是不是因为设置了同一个前提?
•想想一直纠结的这个想法是否有反例。
3.站在先贤的角度看待问题
•自己尊敬的人或历史上的伟人会怎么处理呢?
•他们是否会将“杂念本身”和“心怀杂念的自己”等同视之呢?
4.不要判断好坏
•你是否用了不属于“当下”的其他标准来评判事物?
•要注意“不做道德评判(non-judgmental)”。
5.探索原因
•为什么这个想法会出现这么多次?(是因为愿望没被实现吗?)
•从自己的“深层需求(deep needs)”开始重新思考。
6.Point:
•要意识到“杂念=列车”而“自己=月台”,这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显著。
•思考的重复回环会妨碍睡眠(大脑的净化)。
5.被愤怒冲动冲昏头脑时
——RAIN法
创造一个“不会被杏仁核挟持”的大脑结构。
大脑承受过多压力时,控制本能和情感的杏仁核就开始失控。
通常情况下,掌管理性思考功能的额叶可以抑制这种现象,只要持续冥想,你就能创造出实现两者平衡的大脑结构。
如图5所示,当发现自己怒不可遏时,就用RAIN法的四个步骤来控制这种冲动情绪吧。
对以下情况有效:
平息怒气
控制欲望,抑制冲动情绪
减肥
戒烟
RAIN法是以下四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1.Recognize(认知)
•认识到内心的愤怒。
•不把愤怒和愤怒的自己画上等号。
2.Accept(接受)
•接受自己愤怒的事实。
•对这个事实不加以价值评判,容许其存在。
3.Investigate(调查)
•观察一下愤怒时身体有何变化?
•心率变化如何?
•身体的哪个部位感到紧绷?
4.Non-Identification(保持距离)
•不要过分纠结自己的情绪。
•甩掉愤怒,把愤怒设想成是他人之事。
5.Point:
•RAIN法对于控制愤怒之外的其他冲动情绪(渴望)也很有效。
•目标性越强的人越不容易放松心情,更容易情绪激动。
6.看他人不顺眼时
——温柔的慈悲心
培养可以消除大脑疲劳的“正面情绪”
每个人都有无论怎么看都不顺眼的人。
实际上,人的压力大部分都来自人际关系。遇到看不顺眼的人或事时,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厌恶、嫉妒、愤怒这些消极情绪上,不如花些时间多多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如图6所示。
这样能够建立不易累积疲劳的大脑状态。
对以下情况有效:
抑制对他人的负面情绪
培养正面情绪
慈悲心
1.保持正念的意识状态
•将平常的正念冥想持续做10分钟。
•注意力从消极情绪重新集中到“当下”。
2.想起那个“让你不爽”的人
• 内心浮现那个造成你压力的人。
•关注想起他(她)时的身体感觉和心情变化。
3.在心中对他(她)默念以下句子
• “希望你能避开各种危险,平平安安”。
•“希望你幸福,安心自在”。
•“希望你身体健康”。
4.Point: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实践过这种方法。
•慈悲心”可以抑制DMN的过度活跃。
7.身体不适有痛感时
——扫描全身法
从大脑方面消除身体的疲劳与疼痛
大脑的状态会通过自律神经系统和激素反映到身体上。
大脑积累太多疲劳后,身体的一部分会开始感到疲劳,严重时局部会感到疼痛。
而正念冥想不仅能抑制短时间的疼痛,还能有效建立可应付疼痛的大脑结构,如图7所示。
对以下情况有效:
压力性疼痛
皮肤病、热潮红
调节自律神经
图片
图7 扫描全身法
1.平躺并关注自己的呼吸
•如果没有平躺的环境,也可以坐在椅子上进行。
• 有意识地关注呼吸时腹部的上下起伏变化。
2.将注意力集中在左脚尖
•脚接触鞋子或袜子的触感如何?
•脚趾与脚趾之间的触感如何?
3.扫描全身
•从左脚尖开始“扫描”全身。
•吸气时,设想空气从鼻腔进入,经流全身后进入左脚尖。
•吐气时,设想聚集在左脚尖的空气,经流全身,从鼻腔呼出。
4.全身各个部位都可以这么做
•从左脚尖到左大腿的扫描结束后,可以从右脚、左手和右手、头部及腹部等部位开始扫描全身。
•观察有痛感的身体部位(比如痛感的强烈程度),并“扫描”这一部位。
5.Point:
•对于肩酸和全身乏力效果显著。
•也要注意感受“身体的感觉是如何变化的”。
8.五日简单休息法
无论你是一个人生活,还是和家人、伴侣同住,都可以使用这份为期五天的休息计划。
请考虑在过年期间及暑假等较长的假期中使用。
基本观念
以下指南只是参考,大家不必严格按照该计划执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任务导向”下的“必须这样做才行”思维是一种认知扭曲,会让大脑疲惫不堪。
你是不是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严格按计划休息?
我劝你不要追求那种完美的执行力和计划性,而要有一种“不休息也无所谓”的意识。
要知道,大脑是一个爱唱反调的调皮鬼,你反过来思考反而能获得更深层的休息。
另外,这份休息指南不用花什么钱。
就制造非日常感而言,这份指南和去豪华度假胜地旅游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从消费和娱乐的意义上来看,它和普通的度假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不要只享受短暂的解放感,我们追求的是那种即使回到日常生活中后也能持续感到幸福的状态。
【每天要做的事】
•外出晒太阳。
•接触森林、大海等自然环境(要像第一次看见那样保持好奇心)。
•泡个舒服的热水澡。
•做伸展运动或是瑜伽这种比较温和的运动。
•不接触数码装备,尤其是别上社交网络。
GET READY
前一天的准备——
让大脑进入休息模式
为了让大脑顺利进入“为期五天的休息”这种非日常状态,前一天的准备非常重要。
前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请参考以下三种做法,开始进入休息模式。
①准备一个切换模式开/关的仪式
•就像巴甫洛夫的狗那个著名实验一样,如果用固定的音乐或香薰为大脑建立一个条件反射机制(conditioning),今后就更容易进入休息模式。
•推荐大家在进入休息模式之前去理发,让自己的外表发生些变化。
•当内心下达指令说“接下来就要开始休息了”,大脑就会乖乖开始进入休息模式。
②整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全都写下来,然后放到平常不怎么使用的抽屉中。
•用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整理也行。这些都是给大脑传达“我要休息”的信号。
③将自己的房间改造成非日常生活的样子
•最快的做法就是在室内或院子里搭一个露营用的简易帐篷。没条件做这一步的人可以发挥想象力,想想自己住在森林旁或小溪边。已经有实证证明这种意象导引疗法(Guided Imagery)对大脑有效。
DAY/01
第一天——让身体休息的“偷懒日”
第一天是偷懒日,也就是什么都不用做的日子。总之先让身体休息下来,就算出门也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
[早上] 可以睡到自然醒。起床后进行10分钟左右的正念呼吸,做10分钟就好
[白天] 只做最基本的家务。在做饭、打扫和洗衣服时进行动态冥想。做家务本身就是一个休息的机会,能让自己的大脑获得成长。
[晚上] 泡个舒服的热水澡(有数据表明,让全身温暖起来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泡澡时可以数数。有禅师认为,泡澡时数数和打坐或正念有共通之处。
不要熬夜,睡眠要充足。
如果睡不着或者半夜醒来,就在床上一边给呼吸贴标签一边进行正念冥想。
图片
DAY/02
第二天——逛逛附近没有去过的地方
身体获得休息后,接着换大脑休息。首先做一些前述中列举的“每天要做的事”,然后自由自在地过这一天。
[早上] 早点起床(前一天身体获得充分休息后,今天自然就能早起)。
沐浴在朝阳下,呼吸户外的空气。进行动态冥想,这对肩颈酸痛僵硬有效果。
[白天] 去一些不太远、你没去过的地方。
即使是去过的地方,也可以试着走走平常没走过的路。
只决定目的地,其他的顺其自然。无论是开车去还是骑自行车去,抑或是步行,都别忘了进行动态冥想。如果想要做伸展或瑜伽这种温和的运动,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视频跟着学。
图片
DAY/03
第三天——确认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这天是“半偷懒日”。
想一想你是不是为了好好休息而拼命了?
别忘了火焰和薪柴之间的关系,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不知不觉间用力过度了。
[早上] 只要做10分钟的正念呼吸即可。
[白天] 创造机会来确认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联系。最理想的方式是和朋友、家人一起愉快地用餐。另外,要有意识地对他人表达感谢与爱意。比如说,写感谢卡片、送花、做志愿者,等等。
当然,你不知道对方会做何反应,但这种行动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
除此之外,也非常推荐大家试着与老家的人或以前的熟人打个招呼联系一下。
第四天——释放欲望的“狂野日”
这一天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欲望。在此之前,大家都在尽可能地控制欲望,今天就来好好释放一下。期待感可以帮助大家调整心情,对于改善抑郁症非常有效。
[早上] 做完10分钟的正念呼吸之后,请认真感受自己的生理欲望(食欲、性欲等)和物质欲望。好好思考一下为何有这种欲望,以及满足这种欲望之后对个人和社会有何影响。正向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物质上的满足只占幸福程度的很小一部分,6个月之后就会消减。
[白天] 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说,想去购物就去购物,想吃美食就吃美食。事先设定好时间和金额限制后就能避免事后后悔。
[晚上] 大约从这个时间段开始,脑海中开始出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情。此时可以通过平和心冥想来保持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想要积极地思考工作上的事,则可以空出一段时间重新审视“工作是为了实现什么”。另外,在睡前做一下感恩的“慈悲心” ,举出10件现在的自己能够感谢的事情。
图片
DAY/05
第五天——为了让“下一次休息”变得更好
这一天是五日简单休息法中的最后一天。一边想想前述中“每天要做的事”,一边悠闲地度过这一整天。
这时候你肯定会在想明天开始的一如往日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家事)。但是,你已经连续五天实行各式各样的正念冥想,做完这些后,你对日常生活的看法应该已经有所改变。
[晚上] 做一些从非日常生活过渡到日常生活的仪式(具体什么仪式可自行决定)。
建议你准备一个笔记本,规划一下“下一次五天休息计划”。为了使“火焰”持续燃烧下去,必须需要一定的“空隙”。做休息规划就是为了事先安排好“空隙”。
经过这五天后,我想你已经发现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应该改正,把这些发现和感悟都写进笔记本里吧。
图片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高效的休息场所。
只要你的内心未被治愈,就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休息。
而最切实可行的休息方法,就是让你的大脑获得休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有什么?
摘要】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该组障碍的共同特征是悲伤、空虚或易激惹的心境。重性抑郁障碍以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患病率为 7% 。持续性抑郁障碍指慢性的抑郁心境,要求2年内半数以上时间存在悲伤、沮丧的心境。经前期烦躁障碍的患者在月经前1周开始严重抑郁、易激惹、紧张,症状随月经来潮而逐渐减轻、消失。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慢性的、严重而持续的易激惹,诊断对象为 6~18岁儿童或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电休克治疗等。 【关键词】 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治疗 郝凤仪1 ,张道龙2*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2.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精神医学系,伊利诺伊州 芝加哥 IL 60612 *通信作者:张道龙,E - mail:dzhang64@ yahoo. com) 四川精神卫生 2017 年第 30 卷第 4 期 悲伤、空虚或易激惹的心境是抑郁障碍的共同特征,常伴随躯体症状与认知改变。药物联合心理咨询比单独任意一种治疗对抑郁障碍效果更佳,约80% ~90% 的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 1 重性抑郁障碍[1 - 2] 1. 1 核心特征 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约为7% ,女性患者比 男性多 1.5 ~ 3 倍,高发期在二十多岁。在两周内, 出现下述9种症状中的至少5个,其中1种症状必须是抑郁心境或兴趣丧失: ①抑郁心境; ②兴趣丧失; ③体重减轻或增加; ④失眠或睡眠过多; ⑤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⑥精力不足; ⑦无价值感; ⑧注意力难以集中; ⑨自杀想法或企图。 1.2 风险因素 遗传方面:一级亲属中有抑郁障碍的个体易感性增高。 气质方面:消极情感,特别是儿童期低自尊是重性抑郁障碍明确的风险因素。 环境方面:儿童期负性生活事件是重性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例如童年受虐经历、父母离异、家庭经济条件差等,这类人群再次经历应激事件时更易促发抑郁发作。 1. 3 治疗 药物治疗:①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代表药物有盐酸氟西汀、盐酸舍曲林、草酸艾斯西酞普兰等,常被用于门诊患者;②选择性 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常被用于住院患者;③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DaSRIs),代表药物有安非他酮。 心理咨询:循证医学已经证明一些心理咨询方法对重性抑郁障碍有效。首选认知行为疗法( CBT)帮助患者调整负性认知,教会患者应对策略等;使用家庭治疗与人际关系治疗,帮助患者处理与家人、同事、领导等的人际关系;将有类似困扰的患者组成团体,使用团体治疗来大幅提升治疗效果。心理咨询应贯穿治疗的全阶段。 电休克治疗 (ECT):当药物和心理咨询效果不理想时,可使用 ECT。 治疗目标: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缓解症状;第二阶段,维持治疗。 2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1 - 2] 2.1 核心特征 持续性抑郁障碍是过去的慢性重性抑郁障碍和 恶劣心境障碍的综合,其患病率低于重性抑郁障碍, 约为1.5% ,也可与重性抑郁障碍共病。在抑郁状态时,须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 ①食欲不振或过度进食; ②失眠或睡眠过多; ③缺乏精力; ④低自尊; ⑤注意力难以集中; ⑥无望感。 2.2 风险因素 参见重性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 2.3 治疗 参见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此障碍是慢性疾病,因此药物治疗见效较慢。CBT 对持续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较好。 3 经前期烦躁障碍[1 - 2] 3. 1 核心特征 经前期烦躁障碍是 DSM - 5 中新增的女性疾病。病名中使用“烦躁”一词,说明其症状不同于单纯的抑郁或焦虑(更倾向于抑郁症状),患病率约为1.3% ~ 1.8% ,绝经后此障碍可自愈。该障碍的核心特征是在月经前期反复出现心境不稳、易激惹、烦 躁不安和焦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月经来潮前后达到顶峰,在月经来潮后数天内缓解,在月经来潮 1 周后消失。一般需要存在以下症状中的5 种(前4 种中至少1种必须出现): ①突然的心境波动; ②易激惹; ③抑郁心境; ④焦虑紧张; ⑤兴趣下降; ⑥注意力难以集中; ⑦疲惫感; ⑧食欲改变; ⑨入睡困难或睡眠增多; ⑩感到不堪重负或失控; ⑪躯体症状,如乳房胀痛、体重增加、身体肿胀等。 3.2 风险因素 遗传方面:半数以上的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存在家族史。 环境方面:生活应激事件,人际关系创伤史,季节更替以及女性的性别角色都与经前期烦躁障碍的表现有关。 3.3 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 SSRIs 治疗。 心理咨询: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应对压力,从而减轻症状。 3. 4 与经前期综合征相鉴别 经前期综合征导致患者感到不适,但不影响日常功能,或不显著影响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可不具备情感症状,属于生理反应。而经前期烦躁障碍属于精神障碍,必须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功能损害,即经前期烦躁障碍比经前期综合征更严重。 4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1 - 2] 4. 1 核心特征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是 DSM - 5 中新增的儿童 疾病,它在病因上更接近抑郁障碍,患病率为 2% ~ 5% ,男孩多于女孩。许多过去被诊断为儿童双相障碍的患者,现在更可能被诊断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存在两个显著的临床表现: ①频繁地发脾气; ②慢性、持续性易激惹。 诊断要求这些症状持续至少1 年,且不能连续3个月没 有症状。脾气爆发与其发育阶段不一致。适用于 6 ~18岁儿童。 4. 2 风险因素 气质方面:患有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儿童常 有慢性易激惹的病史。 4. 3 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 SSRIs 而不是情绪稳定剂,辅以个体及家庭心理咨询。 5 问 答[1 - 3] Q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常伴多种躯 体症状。但重性抑郁障碍并没有伴躯体症状的标注,这是为什么? A1:绝大多数重性抑郁障碍不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 现。老年人不仅基础疾病多,而且常有各类“丧失”,如退休、老伴或朋友去世、儿女离家工作等。老年人生活悠闲,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各种 “丧失”上,这种负性聚焦常常会放大不良的本体感受。还要考虑到,一些老年人并不是真的抑郁,而是思念老伴、害怕死亡的情绪反应。 Q2:重性抑郁障碍常伴易激惹症状,尤其是青少年,药物治疗应选择单纯的抗抑郁药物还是需要联用心境稳定剂? A2:“抗抑郁药”是一种命名方式,但其本身还具有抗焦虑、抗冲动的作用。冲动控制问题与脑内5-HT水平降低有关,其首选也是 SSRIs。所以不必联用心境稳定剂。 Q3:中风后抑郁怎么解释? A3:中风后抑郁一般是指脑血管疾病后 1 天到几天 的时间内(也有数周到数月才发生)抑郁的急性起病,有时也可伴记忆力、注意力、失语、瘫痪等,与中风后抑郁关系最紧密的脑区是左额叶。中风患者也可能因为疾病带来的挫折感而发展出适应障碍,要与抑郁相鉴别。 Q4:临床常见达不到重性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在 DSM - 5 中诊断什么合适? A4:在症状跨界时,要先看原发疾病是什么。一般来讲焦虑时间久了容易抑郁,但抑郁久了不一定焦虑。诊断时不能机械地对照诊断条目。如果患者的症状以抑郁为主且伴有焦虑,可以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或持续性抑郁障碍标注伴焦虑痛苦;若未达到任何一种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可诊断为其他未特定的抑郁障碍。 Q5: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与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重性抑郁障碍,应如何鉴别诊断? A5: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有两组症状,既有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思维言语紊乱、行为紊乱、阴性症状(至少 2 项,其中 1 项必须是幻觉、妄想或思维言语紊乱),又有在大部分病程(活动期和残留期) 存在抑郁心境,且在缺少抑郁发作的情况下,存在 2 周或以上的幻觉或妄想。而重性抑郁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在缓解期没有幻觉、妄想的症状。 Q6:很多女性在月经期间表现出躯体疼痛、呕吐、下 腹疼痛,影响工作和学习,这也属于经前期烦躁障碍吗? A6:月经周期伴随了内分泌水平的剧烈变化,你所述症状属于内分泌变化带来的生理反应,而经前期烦躁属于心理障碍。面对上述症状,心理咨询可以教会患者如何应对疼痛,如正念、规律锻炼、合理饮食、按时起居,药物治疗方面应与妇产科医生商榷。 Q7:您提到 SSRIs、SNRIs 是治疗经前期烦躁的首选, 有没有用雌激素治疗的呢? A7:在 SSRIs、SNRIs、心理咨询均无效的情况才考虑使用激素。如果情绪症状发生在使用外源性激素之后,有可能是激素所致,如果停用激素症状消失,则符合物质/药物所致抑郁障碍。 Q8:儿童双相与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如何鉴别? A8:儿童双相在发作间歇期可以回到基线水平,而破坏性心境失调是每天持续的易激惹。 Q9:间歇性暴怒与破坏性心境失调有什么关系吗? A9:有两派的说法,一派认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就是儿童期的间歇性暴怒。另一派认为间歇性暴怒接近冲动控制障碍,而儿童破坏性心境与抑郁障碍更接近。孰对孰错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这两组专家都承认破坏性心境失调不是儿童双相,过去有太多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儿童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Q10:严重抑郁患者用药后反而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这什么原因? A10:人在极度抑郁的时候,没有能量来执行自杀的 意愿,当药物治疗后抑郁好转,就有能量和勇气完成自杀计划了。所以抑郁刚开始好转的时候往往是自杀风险较大的时候。要用药物改善症状,同时用心理咨询处理心结,找到活着的意义。 Q11:B 类、C 类人格障碍也会有焦虑抑郁症状,有时会达到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对他们的治疗,是在治 疗抑郁的同时治疗人格障碍吗? A11:我们平时所说的抑郁、焦虑是指在没有人格障 碍的情况下。人格障碍主要是指人际关系障碍,C 类人格障碍的焦虑是人际关系问题带来的,心理咨询可以教会他们人际交往技巧、焦虑应对技巧。B 类人格障碍常有戏剧性的表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咨询主要是教会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控制情绪、减少自残等,辩证行为疗法是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重要方法。人格障碍在严重的抑郁、焦虑、易激惹状态下可以使用药物对症治疗,但其根本的治疗应是长程心理咨询。 Q12:临床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是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对这种理解能力较差、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如何进行心理咨询? A12: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可以选用内省为主的、认 知领悟为主的疗法,如短程精神动力疗法或CBT 等;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患者可以选择支持疗法、行为疗法、动机面询和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等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5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理解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真的很想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性心理问题。“我到底是充话费送的还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到底从哪儿来的?”“我怎么会住在妈妈肚子里?”“我能不能跟她亲亲?”“男孩会有月经吗?”……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性心理是如何发展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从出生到 2 岁 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刻起,性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如同他们学习其他东西,也会通过动作、互动等方式学习性。在这一时期,父母或主要照料者对婴幼儿的抚育、爱及感情投入将为现在和未来亲密关系、爱、性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所有恰当形式的抚摸、拥抱都能增强亲子联结,并进一步提高婴幼儿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 即使家长与婴幼儿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但在婴幼儿摆弄自己生殖器的时候,家长仍会控制不住大声批评或制止,还会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很“丢丢”、以后不能这样做了。实际上婴幼儿自己抚摸生殖器,或者男婴在吃奶或换尿布时出现阴茎勃起,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并没有性的目的,家长们也无需为此感到担心,更多的时候顺其自然就好。 从 2 岁到 6 岁儿童 童发展的飞跃和约束都发生在 2-6 岁之间,即童年早期。家庭在儿童生命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教给孩子如何表达爱,也包括社会性别和性。到 3 岁左右,一个儿童就能敏锐地分别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也开始使用父母或照料者的词汇去描述他们的性部位。 在这个时期,性行为和性游戏是非常普遍的。有时孩子会玩弄自己或别人的生殖器,这是对性的好奇和摸索;有时会与其他孩子接吻、摸胸部或裆部、不穿衣服走路等,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家长不用对此过分担心和紧张,更不要责骂孩子,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性心理的发展。扮演医生、过家家等游戏也给予了孩子们满足好奇心、探索身体奥秘的机会。一般来说,不引起害怕、羞耻和焦虑的行为被认为是健康的和适合此年龄段的。 从 7 岁到 11 岁 儿童进入快速发育期,尤其女孩的身体发育更快、变化更大,生殖器官的发展、对异性的认识在此时期依次到来。当孩子从童年进入青春期早期,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与同龄朋友的交往增加,尤其是同性朋友。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展现出对同性伙伴的偏好,性别的社会化也开始强化。比如异性同桌间可能会出现“三八线”,女孩只跟女孩玩,男孩只跟男孩玩,形成了一种“男女授受不亲”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同性恋,这只是他们探索、理解自身和环境的一种方式。 但有的孩子可能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如有男孩仍跟女孩混在一起玩游戏,对新衣服、女孩的事情感兴趣,不愿意跟男孩一起玩。他们的行为与自己的生理性别不符合,这时候需要家长用适当方法引导,莫要一味指责。 从 12 岁到 18 岁 更为显著的性心理变化发生在青春期阶段。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核心是身份形成,形成一种有别于父母的个性和身份,这种个性化的发展也会影响性心理的发展。浪漫关系对青少年来说愈发重要,但这种关系和成年人的浪漫关系并不一样。成年人更多的是彼此照顾、相互支持,寻找婚姻伴侣,而青少年主要寻求对方给予自己的支持和认同。这些在身份、亲密关系上的变化给青少年提供了体验性的新途径,包括开放的性态度和性表达。 在青春期,父母依然在很多关键方面影响着孩子。父母对性的态度是开放还是保守,如何看待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可以跟孩子主动恰当的讨论性相关的话题、提供性教育,青少年的性风险行为就会明显降低,可以帮助青少年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从 19 岁到 35 岁 在这个时期,人的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年轻男女既享受着独立的好处,也承受着独立带来的挑战。青年人会性欲增强,渴望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有人可能会出现一夜情或者网络约会陌生人寻找性伙伴等性危险行为。如果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性行为而反复与人发生性关系感到自责、内疚等,这时候最好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性教育 性的启发与性教育对于今日文明社会生活的意义,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大。因此,认识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孩子问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儿童单纯而自然地发问,不提出则已,一经提出,便应同样单纯而自然地加以答复,如此,TA 的性心理发育既不至于受阻,也不至于太早,性也不会成为孩子心中神秘的话题。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了解我们的情绪
情绪是身体的内部信号,给我们自己及他人传递信息,在认识了情绪之后周末学心理||从辩证行为疗法谈情绪管理系列之认识情绪,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情绪的功能。 情绪丰富了体验 人类社会要有情绪、情感的融入,如果丧失这些,那么生活的情趣和色彩也将不复存在。试想,如果人们没有了喜怒哀乐,不再因为获得成功而愉悦,不再因生灵涂炭而愤怒,不再因危险伤害而恐惧,不再因亲人离去而悲伤,那么世界将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人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林徽因曾说过,假如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痹的无情感”中叫她来拣一个,她毫无问题要拣前一个。在她看来,人活着的基本意义是能体验情感,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 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陷于某种让自己困扰的情绪之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体验的视角来感受这一情绪。当我们的情绪体验愈加丰富,我们也会对他人的体验有更深刻的了解。 情绪诉说着需求 一般来说,满足我们需求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愉快的情绪,符合我们意愿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喜悦的情绪;相反,愤怒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我们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洽谈很久的项目终于谈成了,我们会非常高兴,这就是一种愉悦的情绪,劳动成果被认可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排队等公交车,有人插队,我们会非常愤怒,这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希望公平公正秩序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在亲密关系中被冷落而悲伤、愤怒甚至发脾气等,我们的情绪在表达着我们被关注、被爱、被重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了解到情绪可能在诉说我们内心的需求,当我们处于糟糕的情绪当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下渴望的是什么,觉察自己内心的需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说出来,以寻求满足,亦或是转向其他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方式,从而摆脱当下持续的情绪困扰。同样,当我们感到愉悦、自在的情绪时,我们也可以觉察自己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给我们的积极情绪银行里增加储蓄。 情绪激发出行为 情绪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适应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绪会给我们传递关于处境的信息,激发我们的行为。在没有时间完整彻底地考虑事情时,情绪就尤为重要,有利于我们快速做出反应,保护自己。 比如危险逼近的时候,恐惧情绪跃然而起,心跳加速,促使我们尽快躲避危险;比如要做的事情没有做时,焦虑情绪随之而来,身体会感到一定的压力,促使我们做出有效的行动。 有些情绪激发的行为反应是积极的,但有些是有破坏性的,比如因孩子没有写作业打骂孩子。情绪是我们自身的体验,而行为则会涉及到他人,如何对情绪做出健康的行为反应,在自身情绪和产生的行为之间的空间中,正是情绪管理发挥作用的地方。 情绪联结了他人 当情绪出现时,除了内心的主观体验外,身体也是情绪表达的容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都在传递着情绪,并把我们的情绪传递给他人。身体的情绪表达往往非常诚实,他人接受到这些信息后,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跟我们产生联结。 比如遇到喜欢的人时,可能会脸红心慌、说话不知所措,对方可能会接受到这份情愫。同样,我们也时刻能接受到他人的情绪传递出来的信息,并因此体验到个中滋味。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联结是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是网络社交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交流的原因之一。 情绪具有丰富的功能,它也是我们体验生命的重要通道。在了解到情绪的功能后,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的情绪、更充分的接纳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情境之下,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有原因和功能的。事实上,与我们认为的情绪完全能够被控制自如的看法不同,情绪是心理和生理当下的本能的、真实的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如同自己的心率、体温一样,难以完全靠主观意志力去控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经历过情绪失控的情况。 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它们都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不对抗,不批判,没有对错,接纳此时此刻的感受,接纳正在经历的一切,允许自己和它共处。在体验、了解和接纳自身丰富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在情绪产生当下和激发出行为之前进行调整,从而避开在情绪淹没之下、理性退场之际做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后悔的行为。 如果把人的整体比作大海,情绪就是海浪,海浪和大海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情绪如同海浪一样,起起伏伏,时隐时现,但大海一直稳定地存在,宽广的容纳这些海浪,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余倩
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