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睿医生介绍
专业擅长
焦虑抑郁情绪的处理,睡眠障碍,重型精神疾病的治疗,成瘾性疾病的诊疗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自2012年7月开始参加精神科临床工作后轮转焦虑抑郁科、老年科、重症精神科、物质依赖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进修学习,师从北大六院心理课负责人李冰主任。代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家核心期刊及SCI论文十余篇。擅长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酒精使用障碍及重型精神障碍的诊疗。
患者评价
99%好评率
回复质量
99%好评
服务态度
99%好评
回复速度
99%好评
抚***今
评价详情:伟大的医生,感恩义诊。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1-18
j***y
评价详情:回复速度快,认真解答患者问题!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1-03
G***e
评价详情:很好的大夫,耐心回答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非常好,还帮忙解答其他问题,谢谢。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0-29
j***3
评价详情:陶医生服务态度好,谢谢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0-27
j***Y
评价详情:急病人所急,专业,耐心,非常好的医生,谢谢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0-22
科普文章
文章 哪些人群容易得抑郁症?
通常来说,抑郁症多于 20-30 岁左右起病,女性多于男性,各个群体中都有发生,但也需要注意在一些特定人群中容易发生的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 进入老年期,身体机能日趋衰退,大脑功能发生变化,视觉、听力减退,反应行动迟缓,生理上疾病增多,面临衰老和死亡带来的丧失和恐惧,老年人的心理上经历着很多变化。 对生活悲观绝望,觉得自己没有用了,是家庭的累赘和负担,活着毫无意义,以前的兴趣爱好不再有吸引力,不愿见人,人际关系疏远,或者各种检查不出明显异常的身体不适,易烦躁好发脾气,认知功能迅速明显减退等,出现这些情况,需要警惕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抑郁情况也越来越常见,一方面与遗传的易感因素、儿童青少年心理调节能力尚未成熟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时代背景下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偏远乡村,父母进城打工,留守儿童面临的与父母分离、失去家庭欢乐、孤独;学业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有来自父母、社会的考试、升学压力等。抑郁障碍在儿童的发病率约为 2%,在青少年中约为 4%-8%。 由于儿童青少年描述自身情绪及感受能力尚不充分,抑郁通常通过行为来表达,如对游戏兴趣丧失、不愿上学、伙伴关系不良、各种躯体不适、厌烦、孤僻、愤怒等。 孕产期抑郁症 部分女性怀孕或分娩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严重的抑郁发作,可能原因有:生理因素,激素分泌紊乱,女性在怀孕时,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孩子出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降低,此外,还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等;心理社会因素,孕期应激压力大、家庭中的性别歧视、无法应付产后的生活等。 更年期抑郁症 更年期是女性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更年期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减弱,身体上出现容易出现失眠、易疲劳、潮热等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很多女性会在这个阶段出现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等表现,需要密切注意情绪的变化,及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
陶睿
副主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1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境障碍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现?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可分为抑郁障碍与双相障碍两个疾病亚型: (1)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常见类型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脑或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等; (2)双相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其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不是两个独立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在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陶睿
副主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16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青春期焦虑、迷茫、抑郁该如何专业疏导?
焦虑、抑郁,大家现在都不太陌生,这些已经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而且近年来通过一些新闻和各种报道也能看出焦虑症、抑郁症的患病率在逐年升高,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患病率也是逐年上升了,甚至,还时不时有一些自杀自伤的情况发生。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是7.4%。这个比例也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9月18日,少年儿童抑郁症防治会议在成都举行,呼吁大家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且建议大家关注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家庭预防、父母教育、专业干预。 哪些性格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现在已经被戏称为心灵上的小感冒,一说起感冒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感冒是每个人都会得的,同理,每个人都可能会抑郁,但是能不能发展到抑郁症的程度?还得看自我的调节的能力。 所以,不管哪种性格的孩子,我们都需要去关注,关注孩子自我情绪的调整。比如说有的孩子看起来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但是很多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抑郁症爆发很厉害,有的甚至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残、反复自杀的冲动。 别看表面上嘻嘻哈哈的,内心可能很敏感很脆弱 很多外表活泼的孩子,其自我的调控能力并不见得是像你想象的高,因为表面上嘻嘻哈哈的孩子,家长会认为他抗压能力挺强,可能他心里的脆弱的地方就不容易被接受,或者是不容易被发现。 尤其是女孩儿,小时候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比如说繁重的课业、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睦等情况下,就可能会爆发出抑郁症。 为什么用爆发来形容部分孩子的抑郁情况? 因为家长一开始不认为孩子是抑郁了,一直当正常孩子,但是等到爆发的时候就很严重了,临床上很常见这种爆发的抑郁情况,孩子不得不住院,需要在医院里严密观察,否则会有危险的行为。 所以家长要注意了:表面上嘻嘻哈哈、看起来很乐观的孩子,他在情绪调控能力不好、外界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也会患抑郁症,家长对这类孩子要引起重视。 原来听话的孩子怎么到了青春期像是变了一个人? 另外一类孩子,就是另外一个极端了,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是家长心目当中的就是乖乖女,或者是乖乖男,很听话,看起来也挺上进,但是,这类孩子的抑郁情绪可能在青春期的时候会触发出来,突然的狂躁、暴躁,甚至跟父母动手打架。 回顾这样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家长就感觉很痛心,为什么孩子以前小的时候挺乖挺听话,但是到了青春期像换了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尊重了,感觉很困惑也很痛心。 需要注意,面对此类孩子,我们家长不适合用一些道德的标准来评判孩子,而更多的是要思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可能是抑郁情绪严重,家长没发现,要从疾病的角度去考虑。 家长千万不能去逃避这些问题,有的家长会说,不想给孩子用药,也不想带孩子去医院,觉得去了医院孩子的状态会状况会更糟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说,我心情不好,我想去医院,建议家长一定要认真严肃对待孩子的这种表达,孩子这时候肯定是心理状态很难受了,才跟家长去说。 每一种性格的孩子,都需要家长去关注情绪的健康。一个让人痛心的数据是:有30%-50%的学前儿童有明显的消极情绪。我们都觉得学龄前的儿童应该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实际上并不是,所以不管是小孩子,还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要多一些对孩子情绪上的关注,不能只关注孩子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孩子精神方面的情况、情绪方面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
陶睿
副主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13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心这些“看不好”的毛病,可能是“心病”
10 年前,65 岁的赵阿姨因为家庭变故搬新家后,一直感觉疲劳乏力、胸闷心慌、有时喘不过气,还觉得肩颈部紧绷得厉害,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郁郁寡欢、心情糟糕。她和家人都以为她得了心脏病,10 年里在上海的各大医院心内科、呼吸科和骨科求诊,实验室检查、心超、血管造影、CT、磁共振等检查做了一大堆,只是发现一些血脂升高、阵发性的早搏的问题,服用药物后,血脂指标控制了,早搏也消失了,但是症状依然没有任何减轻。赵阿姨觉得自己得了“看不好”的毛病,看病花了十几万也毫无头绪,心情更加低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经综合医院心身结合门诊转诊到精神科,明确诊断“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给予治疗后,症状很快得到了改善。起初,她不能接受自己得了“精神病”的结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服用了药物,结果 1 个月就真的有了改善,于是积极配合心理治疗,接受心理咨询。现在治疗 1 年,以前的症状基本没有了,每天的心情都变好了。赵阿姨逢人就说,这个“看不好”的毛病原来是“心病”。 这些“看不好”的病,到底是什么呢? 在精神专科被称为“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等,常伴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在 ICD-10 诊断标准中,心境障碍、轻中度抑郁中也有伴躯体症状的诊断类型;甚至有一些隐匿的抑郁和焦虑以躯体症状为首发症状。 躯体化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特征是患者陈述多种、反复出现或者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者器官,各种医学检查均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不适症状,同时由于真实感受到的躯体不适,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出现反复的就诊行为。 躯体化症状与个性特征、神经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症状的出现、病情变化和持续时间与心理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存在一定相关。躯体化症状形成过程比较隐秘,患者一般不容易察觉、或者并不承认心理问题,在综合性医院的多次求诊,也很难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从而导致症状长期不能得到改善、迁延不愈。 躯体化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消化、神经、呼吸、循环、运动、内分泌、泌尿和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如失眠、神经衰弱、头痛、头晕等;还有可能出现一些皮肤感觉症状或者疼痛症状等; 消化系统: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或反胃、腹胀或胀气,嘴里无味或者舌苔过厚;大便次数多、稀便或者水样便; 循环系统:胸闷、胸痛、心动过速等; 呼吸系统:呼吸不畅、憋气、哮喘、气短、胸痛等; 运动系统: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或刺痛感; 内分泌系统: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等; 泌尿系统:尿频、尿不尽感、排尿困难等; 生殖系统: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异常或大量的分泌物,痛经等。 由于躯体化症状多与情绪、心理因素相关,但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常常重视身体疾病,而忽视了真正的根源——抑郁、焦虑和情绪心理问题。很少有人走进精神专科医院,即使经过躯体化障碍的量表评估后,得到专业医生的诊断,一时也难以接受患上了“精神疾病”的结果,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因而受到影响,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所以,这一类心身结合的疾病尤其需要得到大家警惕和重视。 广大患者如果得了“看不好”的毛病,一定要警惕可能是“心病”!
陶睿
副主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1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缓解焦虑症,这里有几招
1、 放松法; 焦虑症会使人感到心慌意乱,还会出现肌肉紧张和身体颤抖等不好症状。采用放松方法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深呼吸可以缓解紧张现象,从而克服焦虑心理。 2、自适应方法; 对于焦虑的出现,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疾病,这是克服焦虑的很好方法。焦虑症患者应将一种恐惧状态分成几个小目标,然后逐步进行,这样他们才能逐渐适应这种情况,而在未来,他们面对这种情况时不会出现焦虑症状。 3、好好休息; 平时,我们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好好休息可以放松身心,减少心理焦虑状态,睡前洗个热水澡,可以促进睡眠,使睡眠质量更好; 4、披露方法; 说话是解决心理焦虑的好方法。你可以表达你内心的想法,找到你最信任的知己做一个倾听者。然后心中的不快和烦恼就会消失,这样你就可以完全放松自己了。 5、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 平时,我们需要学会放松,对自己充满信心。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克服它。这样,就可以解决我们的心理焦虑。当我们缺乏自信时,我们不妨提出一个自我建议。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平时要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自信心。 6、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当你感到更难过时,你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放松自己。这样你就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了。你可以和朋友一起旅行,也可以出去听音乐。这些是分散你注意力的好方法。坚持体育锻炼,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可以达到分散注意力的作用。 经常焦虑怎么办,怎样消除焦虑紧张?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过去,与其每天过着悲伤的生活,不如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有身心放松,才能真正解决自己内心的焦虑问题。
陶睿
副主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11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