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章建飞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3********452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可处方
99%
好评率
1356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脑膜瘤可怕吗?

在神经外科,每天都会接触到脑膜瘤患者,脑膜瘤与其他肿瘤一样,大多都需要手术切除。无论在临床上,还是生活中,都常被患者及家属问到:脑膜瘤可怕吗?得了脑膜瘤怎么治疗? 颅内脑膜瘤是起源于蛛网膜细胞,是颅内仅次于胶质瘤的第二大发病率的肿瘤,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最常见的部位如大脑凸面,其次是矢状窦旁、蝶骨嵴等部位。目前脑膜瘤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外伤、病毒感染、放射线、家族史及激素生长因子受体等有关。 01、临床表现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一般2-4年。但少数生长迅速,病程短,易复发,特别见于儿童脑膜瘤。病人往往以头疼和头晕及肢体乏力麻木、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听力、视力、视野、嗅觉障碍、语言障碍及大小便失禁等。肿瘤巨大者可有颅内高压症状如恶心呕吐症状等。 02、脑膜瘤的治疗 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治疗,介入栓塞治疗,放射外科治疗等。手术切除治疗是主要首选治疗方法,全切除后复发率低。对于血供特别丰富,术前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可以降低开颅手术风险,减少术中出血。放射外科治疗适用于肿瘤直径较小(一般小于3cm)为宜,尤其适合于术后肿瘤残余、复发、颅底或海绵窦内肿瘤,伽马刀治疗后4年肿瘤控制率达90%,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03、脑膜瘤的预后 一般良性的脑膜瘤手术切除干净就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复发几率较小,即使手术后有残留,如鞍区脑膜瘤不能完全切除的,术后也可进行头部伽马刀治疗,可以达到对肿瘤杀死并治愈的目的。 脑膜瘤虽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并不是绝对的,有少部分肿瘤可发生恶性病变,特别是多次复发的脑膜瘤或生长速度较快的脑膜瘤,要警惕恶变的发生。还要注意脑外是否伴有转移。极少部分为脑膜肉瘤,恶性程度更高,特别是小于10岁的儿童患此病时,更应当警惕。如有发现应及早治疗,且莫忌医。 得了脑膜瘤该怎么办? 意外发现脑膜瘤,暂时观察,一般半年后复查;半年后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可以每隔一年复查一次,直至出现症状或者肿瘤长大需要手术。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61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颅内动脉瘤筛查知多少?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很多脑内动脉瘤基本没有什么症状或表现,有些会有偶尔的头痛或是头晕,但是头痛和头晕又往往由其他感冒、血压、心情、睡眠等等原因也是会引起的,正式由于这两个没有特殊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太常见的症状,从而使患者忽略脑内动脉瘤这个问题,很多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这个问题。 而且脑内动脉瘤破裂后往往对患者造成很大伤害,以至于脑内动脉瘤的死亡率很高,甚至1/3动脉瘤患者未到医院就已经死亡了,而能赶到医院的病人里面,等不到手术再次出血死亡的也不在少数。可见脑动脉瘤危害之大,那么怎么来及早干预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呢? 通过主动筛查发现体内的脑动脉瘤,及时将这个“定时炸弹”拆除,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瘤最好的模式。 事实上,不少吃瓜群众常言:我每天坚持锻炼健身,每年都进行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啊。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体检很少涉及脑血管的检查,而普通的体检根本无法查出潜在的脑动脉瘤,即使是头颅CT/MR平扫也只能发现较大的动脉瘤,对于更为常见的中等动脉瘤检出率极低。目前可以作为脑动脉瘤常规筛查的只有头颅CTA和头颅MRA相对可靠。 由于脑动脉瘤最常见的发病人群集中在40-60岁,因此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头颅CTA和头颅MR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患有先天性脑动脉瘤异常等疾病。当怀疑脑动脉瘤等血管性疾病时,则必须做DSA(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对脑血管病进行精准诊断,这样可以提早发现那些未破裂动脉瘤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大大减低因脑动脉瘤破裂造成的死亡。 所以,人到中年,一定要记得每年做个头颅CTA/MRA!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62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颅内动脉瘤筛查知多少?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很多脑内动脉瘤基本没有什么症状或表现,有些会有偶尔的头痛或是头晕,但是头痛和头晕又往往由其他感冒、血压、心情、睡眠等等原因也是会引起的,正式由于这两个没有特殊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太常见的症状,从而使患者忽略脑内动脉瘤这个问题,很多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这个问题。 而且脑内动脉瘤破裂后往往对患者造成很大伤害,以至于脑内动脉瘤的死亡率很高,甚至1/3动脉瘤患者未到医院就已经死亡了,而能赶到医院的病人里面,等不到手术再次出血死亡的也不在少数。可见脑动脉瘤危害之大,那么怎么来及早干预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呢? 通过主动筛查发现体内的脑动脉瘤,及时将这个“定时炸弹”拆除,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瘤最好的模式。 事实上,不少吃瓜群众常言:我每天坚持锻炼健身,每年都进行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啊。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体检很少涉及脑血管的检查,而普通的体检根本无法查出潜在的脑动脉瘤,即使是头颅CT/MR平扫也只能发现较大的动脉瘤,对于更为常见的中等动脉瘤检出率极低。目前可以作为脑动脉瘤常规筛查的只有头颅CTA和头颅MRA相对可靠。 由于脑动脉瘤最常见的发病人群集中在40-60岁,因此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头颅CTA和头颅MR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患有先天性脑动脉瘤异常等疾病。当怀疑脑动脉瘤等血管性疾病时,则必须做DSA(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对脑血管病进行精准诊断,这样可以提早发现那些未破裂动脉瘤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大大减低因脑动脉瘤破裂造成的死亡。 所以,人到中年,一定要记得每年做个头颅CTA/MRA!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61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头痛!

您是否有过如下相同经历:后脑勺总是一下一下的疼?有时候像刺痛,有时候像撕裂样疼痛,也有像刀割样、针扎样、烧灼样的疼痛,这是什么问题啊? 一提到“头痛”,很多人普遍会认为是不是“脑袋里面”出了什么问题。可是查了头颅CT、头颅磁共振,都没问题,到底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 其实头痛还有一种常见病因,就是--枕大神经痛。 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是第2颈神经后支(内侧支)。第2颈神经后支粗大,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经头下斜肌下方穿出,分为较小的外侧支和较大的内侧支 。内侧支即枕大神经,先斜向后内上,穿过头半棘肌,斜向外上,神经干与后正中线的夹角为40°,在斜方肌腱膜深面潜行2.4cm后,穿出该肌腱膜及项部深筋膜至皮下。分成数支,与枕动静脉的分支伴行,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部的皮肤。 01枕大神经痛的解剖学基础 头下斜肌是枕下肌四对中最粗大的肌肉, 主要功能是使头左右旋转和后仰, 受损机会较多。枕大神经穿行于头下斜肌与枢椎弓板之间, 此处的深筋膜相对致密, 损伤后易形成粘连。头下斜肌的病变或筋膜的粘连都会刺激或卡压枕大神经。临床上枕下痛患者深压此处会出现难以忍受的酸痛感。枕大神经出头下斜肌深面后, 走行于头上下斜肌与头半棘肌之间的结缔组内, 且行程较长, 此处筋膜炎也可刺激枕大神经。枕大神经斜穿头半棘肌, 该肌痉挛收缩, 可压迫枕大神经。 02枕大神经痛的主要表现 起病形式:突然发作,可自发性疼痛,也可能是由特定的动作引起的,比如刷头、枕枕头的动作、暴露在寒冷中或移动脖子 疼痛位置:主要位于后枕部位,可起源于颈项区,并立即向头顶扩散,疼痛通常是单侧的,但也有双侧的病例 疼痛性质:疼痛发作时为锐痛,如像一下一下的刺痛、刀割样、电击、烧灼样疼痛。每一次的剧烈疼痛可能会持续约几秒钟或者几分钟,阵痛可能是自发开始的,在疼痛发作之间,可能会出现枕部隐隐不适感。 医生的体格检查:检查时,枕神经分布区域的压力、触摸或敲击可诱发发疼痛发作,或引起沿受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 03枕大神经痛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局部热敷治疗可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同时避免诱因,如避免寒风吹还有不正确的姿势;另外在外伤性颈椎拉伤/扭伤引起的急性枕神经痛的情况下,用颈圈固定2-3周可以缓解疼痛发作。 药物治疗: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的药物可以减轻疼痛,另外三环类抗抑郁药也观察到对枕神经痛有益。 枕神经阻滞:局部枕神经阻滞治疗(阻滞药物通常是局部麻醉剂加糖皮质激素的混合物),需要正规医院有经验的医生操作。 其他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在正规医院经有经验的医生评估后可行肉毒素注射、脉冲射频(PRF)或枕神经减压术。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震荡了,该怎么办呢?

人如果从高处坠落,或者受到猛烈撞击,头部都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各种类型的脑外伤,脑震荡就是其中的一种。然而,很多数人对脑震荡并不了解。 脑震荡 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无明显变化,一般腰椎穿刺和CT检查都不会有异常,但是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发生机制至今仍有许多争论。 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昏迷、逆行性遗忘以及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它是最轻的一种脑损伤,经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其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其他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合并存在,应注意及时作出鉴别诊断。 那怎么判断是否是脑震荡? 人的大脑位于颅骨内且小于颅脑体积,由脑膜保护,悬浮在脑脊液中。当人体发生意外时,头部受到猛烈撞击的一瞬间,脑脊液会在脑室内猛烈移动、脑血管运动功能的紊乱、脑干的机械性牵拉或扭曲,从而会引起脑干网状结构功能障碍,轻者意识模糊,重者完全昏迷,不省人事,短至数秒钟或数分钟,但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无法回忆受伤时的情景,但能清楚记得受伤前的事情;同时,还有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症状, 血压、呼吸、 脉搏、神经系统和脑部CT检查正常,这种情况,通常会诊断为脑震荡。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竞技体育运动中,一些运动员摔倒后会陷入短暂意识模糊,四肢无力等情况,过一段时间后意识和力量才能慢慢恢复。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竞技体育运动中,一些运动员摔倒后会陷入短暂意识模糊,四肢无力等情况,过一段时间后意识和力量才能慢慢恢复。 脑震荡危险吗? 事实上,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关键取决于大脑对撞击作出的反应。临床上,根据脑部受伤后的症状,可以将脑震荡分为三度: ●轻度脑震荡:受伤后,只有短时间的(有时只有几秒钟)头晕眼花,眼前发黑,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 ●中度脑震荡:受伤后可能会发生数分钟甚至1小时的昏迷,大部分病人在清醒后有头晕头痛的现象,数日或更长的时间不消失,持续时间长。 ●重度脑震荡:昏迷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有的病人数日还无法完全清醒,清醒后头晕头痛严重,会产生记忆力下降。中、重度脑震荡痊愈后,常常会有“脑震荡后遗症”的发生,除经常性头痛外,记忆力还会大大降低。 单纯性脑震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发现其他更严重的头部创伤。所以,对脑震荡应给予正确的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脑震荡该怎么做呢? 脑震荡即使病情并不严重,但是毕竟属于颅脑损伤,还是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立刻就医,进行病情观察。伤后可在医院观察24小时,看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在家观看,需要在24小时内密切注意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情况,如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对症治疗。头痛较严重时,需要卧床休息,减少外界刺激。在休养过程中,脑震荡患者需要多休息,多数脑震荡患者在2周内会恢复正常,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但有少数患者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应密切注意患者状态,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无敌的 它需要我们保护他,不受伤害 受伤时,及时帮助他进行恢复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2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出现哪些症状要到神经外科就诊?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各种各样,如果有下列症状通常应该到神经外科就诊: 一、头痛 这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经常看到病人一有头痛就怀疑是不是头脑里长肿瘤了,其实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头痛都是功能性的,没有脑的器质性病变,只有下列情况要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 急性发作的头痛。病人平时无头痛症状,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甚至伴呕吐,可见于颅内出血、急性炎症、肿瘤卒中等。 反复阵发性的头痛、多见于血管性头痛、癫痫性头痛、枕大神经痛或颈椎病等。 逐渐加重的头痛。往往提示头颅内的压力逐渐增高,如果在头痛加重时视力逐渐下降,并在头痛时伴有喷射性的呕吐,则是典型的颅高压“三主征”,多为神经外科的疾病所致。 二、面部疼痛 包括面部、眼睛、鼻、口腔和牙齿等的疼痛。 如果出现一侧面部突然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感觉就像刀割、电击、烧灼或针刺一样,在洗脸、刷牙、吃饭或说话时容易突然出现,那就要考虑三叉神经痛的可能性。特别要指出的是,三叉神经痛有时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牙痛,患者常现到口腔科就诊,迫不及待地要求拔牙,结果往往被拔掉半边的牙齿,疼痛仍无明显缓解,最后才找到神经外科。 如果有面部持续的隐隐作痛,钝痛或胀痛,无明显的间歇期,则要考虑三叉神经周围性病变,应到神经外科就诊。 有舌根、口腔深部、外耳道深部的一过性剧痛,吞咽时常可诱发疼痛,则可能是舌咽神经痛,应及时就诊神经外科。 三、抽搐 脑部疾病引起的抽搐,其发作有突然性、一过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肢体抽搐,可扩展到全身,可伴有意识障碍或大小便失禁,每次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发作剑气完全正常。 四、肢体无力 可逐渐加重或突然出现。较轻的往往早期表现为握持动作不灵活,如果足下肢无力,则表现为行走拖沓,膝盖容易发软甚至跌倒,患病一侧的鞋底磨损明显比健康一侧的严重。如果手或脚不能抬起,甚至意识无法控制手脚的运动,就是所谓的“瘫痪”。 五、不自主运动 抽动:表现为不固定的四肢、面部或胸腹肌的不自主抽动,突然发作和停止。 震颤麻痹:身体的一部分或全身不自主节律性抖动,伴有肌肉的僵硬、运动迟缓。 六、感觉障碍 人体的感觉有浅感觉和深感觉之分。浅感觉有痛觉、冷热觉、轻触觉和压力觉,深感觉是指人在闭目时对肢体所处位置的感觉、震动的感觉和运动的感觉,神经系统的疾病可能引起这些感觉的异常。 七、视力视野缺损 视力突然或逐渐下降,视物范围缩小,如果到眼科检查未发现眼科疾病或眼底有水肿表现,应到神经外科就诊,这些症状常常是颅内的病变引起的。 八、多尿 每天 尿量 4000ml 以上, 尿液颜色淡或无色透明,病人感觉口渴,每天需要大量饮水。 九、失语 主要指后天性的语言功能障碍或丧失,就是说原来没有聋、哑,后来才出现语言功能的问题。多数为左侧大脑半球高级语言中枢受病变影响所致。可表现为下列几种情况: 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能发音,但不能说话或只能说出个别单音节字,无法复述。 感觉性失语:表现为听不懂别人和自己的言语,虽发音正常,说话连贯,但经常用词错误,答非所问。 命名性失语:表现为指导一个东西的用途,却无法说出这个东西的名称。 完全性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完全丧失,既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也不能说话。 失写:手部活动正常,但不能书写。 十、月经异常泌乳 月经不规律,每次来的时间不固定,量少,甚至完全不来月经,在没有生育时出现乳房分泌乳汁,量少的需挤压乳房才溢出,量多者可自动溢出乳汁,多为双侧性,多数为垂体瘤所致,可伴有视力下降。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4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中风中了什么“风”?

“中风”一词源于我国传统医学-中医,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1.病因 (1)高 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的原因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3)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5)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6)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7)各种外伤、中毒、脑瘤、脑肿瘤放射治疗以后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另外,气温变化,环境、情绪的改变,过度紧张、疲劳等也是脑中风的原因。吸烟、过度饮酒者中风发病率也会大大增加。 2.症状 1、头痛:无论是脑出血或脑梗死,头痛非常常见,亦是一个重要的脑中风症状和信号。 2、呕吐:一般是伴随头痛一起出现的,也非常常见,其特点是多为喷射状呕吐。如遇有呕吐咖啡色(酱油样或棕黑色)液体,表示病情非常严重。 3、眩晕:眩晕还多伴有呕吐或耳鸣,是脑中风的症状中比较常见的。 4、一侧肢体和面部的感觉异常。 5、口角流涎(流口水):出现口角斜、流口水或食物从口角流出的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6、突发的视感障碍:表现为看不见左或右的物体或视觉缺损,也可以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前发黑或眼前突然飞过一只蚊子的感觉。 7、突发的言语不清和吞咽呛咳症状:表现为病人说话不清,吐词困难,喝水或吞咽时呛咳。 8、意识障碍:变现为神志模糊不清、呼吸不应、打呼噜,严重的可出现深度昏迷。 3.检查 1.CT检查 脑CT检查显示脑梗死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 2.MRI检查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 3.常规检查 血、尿、大 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 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4.特殊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B超、磁共振、 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4预防 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对于特定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有效体检,定期做脑血管检查。抽烟会增加脑中风的发生率,所以一定要戒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睡眠,早睡早起,既有益身体,也有益心情。因为情绪也是影响此类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能降低脑中风的发生率。如出现四肢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45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眼跳面抽,需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跳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很常见的事,很多人眼皮一跳,就会想到“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眼皮跳虽不能预知祸福,但在神经外科医生眼里,却可能预示着某些疾病。 眼皮在医学中称为眼睑,组成眼睑的肌肉中包括眼轮匝肌,它环绕着眼睛,就像一个扁圆的车轮。两只眼睛的眼轮匝肌分别被两根“面神经”掌控。   事实上,眼皮跳是眼轮匝肌、眼睑提肌在神经的支配下进行收缩,带动表面皮肤随之而动。发生眼皮跳时,首先需观察是双侧还是单侧、是逐渐减少还是在增加,有没有发展至面颈部。另外还要注意有无眼部感染、眼睑内翻倒睫等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短时间眼皮跳可自行缓解,不必过分担心。引起这种短时间内的单侧眼皮跳动,多半是由于紧张、疲惫、压力过大引起的。用眼过度,熬夜劳累时,也会出现。 如果是长时间持续出现眼皮跳,需要引起警惕,应去医院就诊。当然,首先要排除排除眼部疾病。如病菌感染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出现眼睛不适、发痒、疼痛、眼皮跳等症状。如果排除了眼睛问题,且眼皮跳的幅度较大,并有逐步加重的趋势,甚至引起一侧面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无痛、阵发性抽搐,那很可能是面肌痉挛引起的。 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面肌痉挛的治疗 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的药物事实上并没有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可选的药物包括 卡马西平、 巴氯芬、氯 硝西泮、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和 唑尼沙胺,但疗效不满意。此外,还有困倦、头晕、乏力、低钠血症等不良反应,并不作为首选。肉毒素注射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多数病人能在1周内起效,但仅能持续约12周。 微血管减压术(MVD)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外科常用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也是唯一可根治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MVD手术的理论基础是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乙状窦后入路是目前的主流手术入路。后颅窝操作空间狭小,越来越多的术者开始进行内镜辅助下的MVD手术,内镜能获得更好的观察视角,有益于消除视野盲区,提高手术成功率。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4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颅内不定时炸弹~脑动静脉畸形

说起颅内炸弹,可能有些人会想到颅内动脉瘤。事实上,还有一种隐形炸弹-脑动静脉畸形(AVM)。但是如果问您什么是AVM,相信绝大多数人可能只能去猜,因为根本不了解脑动静脉畸形是什么。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brain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bAVM)是由毛细血管网发育不良引起的先天性血管异常,其多见于年轻人,发病年龄平均20~40岁。脑出血是bAV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年出血率约为2.10%~4.12%,初次就诊时出血的患者约占36%~68%。 由于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原始血管通路持续存在,造成局部血管的结构和数量异常。这种血管异常影响正常脑血流,同时随着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而发生变化。根据形态学的不同,脑血管畸形可以分为5种类型:动静脉畸形(AVM)、静脉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曲张,其中脑动静脉畸形最为常见。 01AVM的临床表现 1.出血 多发生于年龄较小者,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波动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丧失。 2.癫痫 可见于40%~50%的患者,约半数为首发症状,多见于较大的、有大量“脑盗血”的动静脉畸形者,以部分性发作为主。 3.头痛 60%的患者有长期头痛史,多局限于一侧。 4.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运动或感觉性瘫痪(见于40%的患者,10%为首发症状)。 5.智力减退 多为巨大型动静脉畸形因严重的“脑盗血”引起的弥漫性缺血和脑发育障碍,也可因反复癫痫发作和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引起。 6.颅内杂音见于较大、较表浅的动静脉畸形。 7.眼球突出 见于某些病侧,特别是颞叶前端动静脉畸形有较大引流静脉导入海绵窦时。 02AVM的诊断 对于证实为自发性颅内出血或无明显诱因长期头痛、癫痫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平扫及CTA和(或)MRI及MRA,必要时以排除bAVM;而对于CT及CTA和(或)MRI及MRA明确或可疑bAVM的患者,应行DSA检查,明确bAVM的血管构筑特征;脑出血原因不明、急性期行DSA阴性的患者,推荐2~4周后再次行DSA检查,排除血肿占位效应引起的假阴性。 03AVM的治疗 脑AVM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血、清除血肿、改善盗血和控制癫痫。治疗方法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这几种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联合应用。 事实上,bAVM的治疗需要建立在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应进行如下思考:(1)是否需要治疗:即治疗风险是否高于自然风险,干预性治疗后患者是否受益;(2)如何治疗:即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能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4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蛛网膜囊肿知多少!

蛛网膜囊肿,亦称软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 01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袭,多无症状。一些体积大的蛛网膜囊肿可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临床表现。如头痛、癫痫、恶心及发育迟缓等。 02 检查 常规应用 CT 和 MRI 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仅在少数情况下针对中线部位鞍上和后颅凹病变,应用脑脊液对比剂或流量测定检查。 03 治疗 多数学者认为,无占位效应或无临床症状者,无论其大小和部位如何均不需手术治疗。而针对有症状者,则需手术治疗对囊肿进行内减压及囊壁切除,治疗方式包括: 1.引流囊肿,囊肿-腹腔分流,将囊液引流至腹腔内;2.囊壁切开,开颅手术切除囊肿;3.钻孔或针刺抽吸引流囊液。 要点 1、一种先天性畸形,常见于颅中窝、脑桥小脑三角、鞍上区和颅后窝。 2、通常为偶然发现。 3、颅骨改变常见,CT 及 MRI 信号大多与脑脊液相同。 4、成人偶然发现的蛛网膜囊肿建议:每 6~8 个月行影像学检查除外病变增大,如果出现症状可进一步检查。

章建飞

主治医师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448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5条记录共4页
章建飞医生寄语
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擅长脑出血,脑外伤,颅内动脉瘤,胶质瘤以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等疾病的诊治,发表SCI文章4篇,市级课题三项,参与国自然课题一项。
章建飞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6671 次
总文章 35 篇
在线服务患者 935 次
患者评价 1328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0-04-02 16:13:17
章建飞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935 人
随访中的患者 1 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