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孙建宇

医生头像
执业证:1412********796
-
好评率
-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治疗主要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跟骨的解剖形态恢复正常,对跟骨进行再次塑型,使得关节恢复其正常功能。 非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单纯牵引、加压包扎等 适用范围为骨折部位没有移位或者是移位范围比较微小者 骨折部位大多在跟骨末端或者是距下关节,以及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手术治疗 撬拨复位加骨圆针固定 外固定支架 跟距关节融合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 微创技术及距下关节镜 关键词:跟骨骨折;临床治疗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在全身骨折中占 2%,跗骨骨折中占 60%。根骨骨折主要是因为患者从高处跌落时足跟直接接触地面,给予足跟过大压力导致的,多数为压缩性骨折,少数为撕脱骨折。对于人们而言,跟骨是足部较为重要的骨头,并且其骨折种类比较多样化,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对提高其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其治疗时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治疗主要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跟骨的解剖形态恢复正常,对跟骨进行再次塑型,使得关节恢复其正常功能。 (一)、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单纯牵引、加压包扎等,适用范围为骨折部位没有移位或者是移位范围比较微小者,骨折部位大多在跟骨末端或者是距下关节,以及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骨折类型为载距突骨折的患者,如果没有发生移位则进行石膏固定,卧床休息四周到六周;如果骨折部位发生移位者首先需要进行手法复位,随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骨折类型为跟骨前突撕脱骨折的患者,采用石膏进行固定,石膏固定类型为小腿管型,倘若患者没有痊愈则需要进行切除跟骨前突进行治疗。骨折类型为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的患者,如果没有发生移位则进行加压包扎固定治疗,如果骨折部位发生移位者首先需要进行牵引复位,随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骨折类型为跟骨结节水平骨折的患者,如果没有发生移位则进行石膏固定;如果骨折部位发生移位者首先需要进行手法复位,随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骨折类型为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的患者,如果骨折部位没有发生移位则进行石膏固定,如果骨折部位移位比较明显,则需要进行跟骨结节牵引整复跟骨增宽畸形治疗,随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 (二)、手术治疗 2.1 撬拨复位加骨圆针固定 部分关节压缩性骨折或者是舌状骨折的患者多采用撬拨复位加骨圆针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该手术治疗操作容易,对患者身体损伤比较小,治疗费用比较低。现如今,多采用 4 枚骨圆针交叉内固定,可以对骨折部位的骨头进行全方位的固定,同时避免跟腱对骨头的牵拉导致压缩性骨折段发生移位,促使跟腱恢复正常,降低跟腱膜发炎率,减轻患者痛苦。 2.2 外固定支架 患者跟骨周围软组织损伤者或者是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患者多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患者可以尽早进行术后康复,负重康复过程中不会对距下关节面产生压力。从而确保关节面不会发生磨损,此外还可以尽早促进肌肉锻炼,避免萎缩。 2.3 跟距关节融合术 距下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多采用跟距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距下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跟骨关节面损伤比较重,并且还存在多个软骨及软组织破坏,经手术治疗后跟骨仍旧无法恢复至完全解剖位置。 2.4 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 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作用于越来越多的骨折患者中。其优点为可以使跟骨骨折部位很好的恢复至完全解剖位,但是术后软组织肿胀明显,需要进行消炎等护理措施。 2.5 微创技术及距下关节镜 微创技术及距下关节镜手术步骤为:将斯氏钉以平行结节上端皮质的方向插入跟骨结节,随后根据骨折情况将关节镜伸入,通过关节镜观察、斯氏钉撬拨后使跟骨恢复至正常形态,随后固定破碎的骨折块。手术时间越短,术后软组织肿胀情况越轻,患者越早可进行康复,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二、小结 非手术治疗方法操作简单,费用花费少,但是常常因为手法复位过度、牵引复位力量不足等导致跟骨没有完全恢复基本的解剖位置,由此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大多数会出现疼痛、走路畸形、足跟变宽等并发症。手术治疗虽然操作略复杂,但是患者预后良好,但是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跟骨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孙建宇

主治医师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1354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条记录共1页
孙建宇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50 次
总文章 1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 次
患者评价 0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1-04-12 10:46:26
孙建宇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1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