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为什么到医院血压就高?
临床上经常遇到有的人在家血压不高,但是到体检站查体或到医院就诊时血压就升高。这称为“白大衣高血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的人见到医生护士就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再说医院的环境比较噪杂,有的人在这种环境里感到烦躁不安,血压也会升高。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我们建议家庭自测血压,并做好记录以便就诊时供医生参考。同时每个家庭都要备一台电子血压计,经常自我监测血压,这样有利于高血压的早发现,早治疗,也有利于血压控制达标。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61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夜间咳嗽常见原因
一年轻女子,主诉夜间咳嗽,无感染病史。应考虑什么原因?夜间咳嗽常见原因:(1)心衰。(2)胃食管反流。(3)过敏。患者无心脏病史,白天活动正常,了排除心衰。患者无反酸,基本排除胃食管反流。患者有过敏体质,因此,考虑过敏性大。首先考虑环境因素,嘱其将卧室清扫,重点暴晒枕头。第二天咳嗽症状消失。枕头长期使用,出汗滋生螨虫或霉菌,暴晒可消毒杀菌。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59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压需要联合用药,长期服药。
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既有遗传因素,又有后天因素。譬如,年龄、动脉硬化、工作压力大、焦虑、高盐饮食等。因此,高血压的治疗需要联合用药,已增加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高血压的治疗称为控制,不能称治愈。所以还要长期用药。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60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胸闷
胸闷春天万紫千红,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然而,也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高发季节。很多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胸闷,常被误诊为冠心病,但心电图、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可正常。治疗方法,应以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噻托溴铵为主。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60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时间就是大脑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60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眩晕
眩晕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大多数都诊断为脑缺血。实际上是由于前庭病变所致。最常见的是位置应眩晕。特点是,发病快,好的快,不留后遗症,反复发作。然而,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往往同时伴有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定位体征,如果眩晕伴有上述症状应考虑是脑梗塞。颅脑磁共振可发现相应的梗塞灶。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59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胰岛素转换
根据说明书上的信息,甘精胰岛素U100与甘精胰岛素U300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 甘精胰岛素U100与甘精胰岛素U300不具备生物等效性,不能直接转换。 在将甘精胰岛素U300转换为甘精胰岛素U100时,应减少剂量(约20%)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这位患者正是由甘精胰岛素U300转换为甘精胰岛素U100,因此应减少剂量约20%,应减少14U*20%即2.8U,因此给患者建议是甘精胰岛素U100的用量是11-12U。 在将甘精胰岛素U100转换为甘精胰岛素U300时,可以以等量单位为基础进行转换,但为了使血糖水平达到目标范围,所需的甘精胰岛素U300剂量可能更高(约10-18%)。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58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胰岛素转换
天后必须废弃。一旦开始使用,不可再存放于冰箱内保存。 药师提示 甘精胰岛素U300和甘精胰岛素U100,包装相似,但用药剂量、药品规格、注射时间、药效持续时间和贮藏方法均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注射时不能等量替换,一定要遵从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以免出现血糖控制不佳或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58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人工心脏辅助
人工心脏国产化了!能代替真人心脏移植吗? 2023-09-10燕小六来源:医学界 我国人工心脏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患者生存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已经接近心脏移植的治疗效果。 8月下旬,《中国左心室辅助装置候选者术前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年)》(以下简称《共识2023》)正式发布。《中国循环杂志》发表述评称,以2017年6月的首例国产设备植入为起点,我国人工心脏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患者生存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已经接近心脏移植的治疗效果。 今年以来,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为代表的“人工心脏”连续取得突破。 3月,一家主打LVAD临床应用的企业完成近1亿美元A轮融资。夏初,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小、最轻全磁悬浮LVAD获批上市。 质控、培训等工作都在加强。4月,中国心室辅助技术临床应用质控委员会、首个心室辅助技术培训基地相继成立。首建的中国机械辅助循环支持注册登记研究(CMACS)机制已有50余家中心参与。 靠人工心脏续命 心脏有力收缩、搏动,促使全身血液循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就是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循环的动力不足。 在全球范围内,心衰是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中国是“重灾区”,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总数的29.9%,心衰患者总数约达900万,3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3%。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经原发病控制,药物、起搏器等综合治疗,每年仍有5%-10%、约90万左右的心衰患者会进展至终末期,此阶段的年死亡率高达50%。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衰的有效手段。但能成功接受此类治疗者寥寥无几。 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数据显示,2015-2020年期间,我国年均心脏移植量约470例。要成为90万人中的400多个,几率是非常低的。 《共识2023》委员会成员、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任黄克力告诉“医学界”,这些年,心脏外科医生非常努力,但每年成功的心脏移植例数只有几百例。美国总人口远少于我们,每年约有两三千例。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心脏移植要使用脑死亡者的捐献器官,我国这部分捐献很有限。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即使航空业发达,仍需较长时间转运器官。心脏是所有移植中,对器官保存时间要求最严格的。肝肾可以保存24小时,心脏的保存上限约是8小时,最好控制在6小时内。 “这6小时涵盖了手术取出供体、转运、移植准备、完成植入,时间非常紧张。”黄克力感慨,就在不久前,他有一台心脏移植手术,供体已经到位,但病人来不了。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逝去,是大量心衰患者的生命结局。 人工心脏成为很多心衰患者的“救命稻草”。根据功能,它分成全人工心脏(TAH)和心室辅助装置(VAD)。后者包括左心室、右心室和双心室等辅助装置。如今提到长期植入的人工心脏,一般多指LVAD。 临床应用显示,如今人工心脏的应用范围广。它能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为患者争取等待时间;也能短期或长期地替代人体心脏,延续患者生命。2021年7月21日,在“带机生存”742天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撤除一枚人工心脏,患者自身心脏顺利复工。 2022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传出消息,最新一代人工心脏能将58%晚期心衰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至5年甚至更久。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最新代人工心脏导致的中风、凝血和出血相关死亡更少。黄克力表示,在美国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比例已近1:1,有患者“带机”生活接近20年。 破解“卡脖子”问题 第三方公司调研称,2022年全球心室辅助装置市场规模到达到110.58亿元人民币,预估到2028年,将以4.56%的幅度增至144.48亿元。 早在上世纪中叶,西方科学家开始研究人工心脏,到80年代初步形成现代人工心脏的设计理念,即模拟、实现“泵血”功能。1986年,美国完成首例第一代人工心脏植入术。八九十年代,我国也启动相关研究。但真正要做出来,不是一般的难。 人工心脏一般有4个组成部分,包括血泵、出入血管、电源及控制器。血泵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旨在替代心脏功能,担起“人体发动机”的作用。血泵转速太快,会破坏血细胞,转得慢了又达不到有效泵血。体积小了,泵内放完齿轮、电磁铁等内容物,剩余的血液流道会很狭窄;体积大了,重量跟着增加,植入体内的负担较重。 血泵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体内、插入心室。一根绝缘线缆穿过人体,一头连接血泵,一头连接体外控制器。这里会用到的材料包括金属、橡胶等。它们与血液接触,可能触发人体对非己物质的排斥。血小板试图附着、包裹住这些材料,易形成血栓。 21世纪初,美国开启第三代离心泵的研究。它采用磁液悬浮、磁悬浮、纯水悬浮等技术,能使血泵推进装置呈悬浮状态,以减少器械摩擦,避免破坏血液成分,降低血栓风险。2015、2017年,欧盟、美国先后批准首个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Heartmate Ⅲ上市。 对比欧美产品的快速迭代,我国的研发进度一度不太理想。“整个技术曾停滞一段时间,现在是厚积薄发。”黄克力说。 转变发生在2010年前后,一些曾在欧美参与人工心脏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归国,陆续填补技术空白,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 2017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首例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该名患者恢复良好,至今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运动,享受生活。“在这(2017年)之前,我国没有审批、注册进口人工心脏。可能有研究团队从特殊渠道拿到产品,展开科研等特殊用途,但不属于商用或临床运用。”《共识2023》委员会成员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董爱强告诉“医学界”,我国人工心脏的临床运用,主要走的是自主生产、自主研发之路。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上市4款LVAD产品,各有所长。其中,2017年临床首用、2019年率先上市的一款产品,核心技术、液力悬浮技术引进自日本,在重庆生产,是目前唯一一款同时获准长期和短期植入的产品。 2021年,我国首个全磁悬浮产品正式上市。研发方介绍,为保证表面光滑,其产品内部有个“鼻锥”部件,要历经数万次精密打磨,一粒灰尘都不能附着。次年7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所有零部件均在中国制造的人工心脏获批临床运用。前述两款产品被获准用于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或短期植入。 今年刚获批的采用单轴磁悬浮技术的LVAD,主打小体积、轻重量,小体型成人和儿童患者都能用。 2021年后,我国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22年后,患者增加很明显。因为产品多了,患者选择就多了。”董爱强说。 我国已有人工心脏“出海”,在美国准备展开临床研究。“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年调研称,一些国内企业已进入全球人工心脏研发的第三梯队。 “中国心衰人工心脏治疗的时代已经来临。”2022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在《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力衰竭现状和未来思考》中表示。 手术更精妙,术后管理更成熟 和设备进步并行的,是植入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优化。 早年,人工心脏植入术会采用传统方法,于正中开胸,竖直切口长约20厘米,从患者脖子下方,延伸至肚脐上5厘米处。如今,有些医生只需在左前胸、右前胸分别开一个五六厘米的刀口。通过肋骨间隙进行手术,不用锯断骨头,就能完成人工心脏的嵌入、缝合。 手术技巧则越来越精细。比如,一项企业主导的术后并发症统计显示,比起血栓、出血,人工心脏引发的最多问题,是绝缘电缆相关的伤口感染。一些手术团队不断琢磨,发现连接血泵和控制器的电缆若是斜着穿透皮肤,感染几率会降低。 “植入只是很小一部分工作。更难的是术后管理和随访,要帮助患者顺利回归家庭。”董爱强说,患者出院时,其医疗团队会交代很多事。乘坐公共交通要避开安检仪器,洗澡注意别弄湿控制器。如果突发心梗骤停,千万别做胸外按压。“我们不光教患者,还要教家属,甚至当地医院医生。” 董爱强、黄克力所在团队都会给植入者建立“聊天群”,里面有主刀和管理医生、护士,以及厂家工程师。患者可以咨询问题,汇报一些数据。医疗团队定期提醒其回来复查,调整设备参数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最新的单中心随访结果显示,我国的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4.7%、92.0%和90.7%,接近心脏移植治疗效果。“人工心脏或能替代心脏移植”等说法甚嚣尘上。 黄克力表示,“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不能说谁替代谁。前者的适应证更窄、不适于全心衰竭者。全心衰的病人需要全人工心脏的植入,现在正在临床研发阶段。此外,每个患者的治疗要求不一样。有些人因为电源、感染等细节,觉得人工心脏不方便,带机几年还是想做心脏移植。有的人顾虑心脏移植后要吃免疫抑制剂,会增加恶性肿瘤、肝肾功能损害等风险,以及移植物衰败问题,更倾向于人工心脏。” 先做精做深,再做大做强 2021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心室辅助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室辅助技术。同年末召开的第二届重症心脏病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医疗质量与评价处处长马旭东提出,要严控人工心脏产品质量,加强行业监管,制定人工心脏相关技术规范并在全国推广,让心衰患者受益。 “当下颁布《共识2023》意义重大,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有序、持续地将人工心脏植入做下去。”董爱强解释,它明确、梳理了一系列医疗细节和问题,包括适应证、绝对禁忌证等,并解读了术后管理等细节。相较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共识2023》针对LVAD植入的描述更具体,针对性、操作性更强。 黄克力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LVAD手术量可能会增加,但不会出现手术量“井喷”,价格或是主要阻力。“在我国,目前植入人工心脏者多是因扩张性心肌病致心衰。我们把这部分病人做精、做深,总结出经验,医疗投入、医保报销或随之而来。那时,我们再去做其他终末期心脏病。使用量增加、产品继续更迭,费用会下降的。若现在就主张大幅降价,可能影响创新、无异于杀鸡取卵。” 董爱强、黄克力等还提出,《共识2023》提醒我们,不要重蹈别人的弯路,要避免技术快速地遍地开花而降低有效率。 《中国循环杂志》述评显示,截至今年3月,全国有70家医院、共完成363例LVAD应用。植入数量超过10例的有8家;10家医院植入数量在6-9例。其余42家医院的植入数量为1-5例。 黄克力表示,《共识2023》提出,每个中心都能独立且同质完成植入。这涉及到组建人工心脏植入团队,包括心脏外科、心内科、麻醉、护理、心理健康等多专业人员,共同照护患者,将手术一例例开展下去。 产品本身也有进一步精进的空间。“第三代人工心脏不会是终结版技术。”黄克力说,比如,人工心脏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抗凝性或能再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会明显加强,从充一次用6-8小时,增至10小时及更长。无线充电设备可能问世。国外有公司通过60天的体内临床前研究,已经成功验证“无线充电”技术的可行性。届时,植入者不用再随身带包、兜着控制器和电池了。 参考文献 共6篇 [1]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手术技术与策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3,39(5):279-282. DOI:10.3760/cma.j.cn112434-20220920-00303 [2]中国左心室辅助装置候选者术前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8月第38卷第8期(总第302期) [3]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力衰竭——现状和下一步思考.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8月第38卷第8期(总第302期) [4]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力衰竭现状和未来思考.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22,6(2):77-79. [5]比起芯片,这个领域的卡脖子更“要命”. 新华社 [6]2023-2028年中国心血管接入器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
苏洪山
主任医师
东营市人民医院
403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9条记录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