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依西美坦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依西美坦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依西美坦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一、依西美坦的作用机制 依西美坦是一种不可逆的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阻断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由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往往依赖于雌激素的刺激,因此依西美坦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能够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二、依西美坦的适应症 依西美坦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具体来说,它适用于以下情况: 晚期乳腺癌:对于经过他莫昔芬或其他抗雌激素疗法治疗后病情仍有进展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依西美坦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治疗选择。 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在完成他莫昔芬辅助治疗2-3年后,对于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依西美坦可以作为序贯治疗的一部分,继续完成总共5年的辅助内分泌治疗。 三、依西美坦的用药方式 依西美坦通常以口服片剂的形式给药,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25mg。对于合并使用细胞色素P-450(CYP)3A4强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妥英)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至每日50mg。依西美坦应在餐后服用,并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服用,以确保药物浓度的稳定。 四、依西美坦的疗效与安全性 疗效:依西美坦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它能够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于一线内分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依西美坦往往能够作为有效的二线治疗选择。 安全性:依西美坦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潮热、关节痛、疲劳、头痛等。这些副作用通常较为常见且多数为轻至中度。然而,也有可能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骨折等。因此,在使用依西美坦时,需要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以监测疾病进展和药物耐受性。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绝经前妇女:依西美坦禁用于绝经前妇女。对于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如果需要使用依西美坦进行治疗,通常需要先进行卵巢切除或采用药物的卵巢去势方式进行处理。 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对于中至重度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依西美坦。 其他注意事项:依西美坦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依西美坦期间,如果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包括处方或非处方药、天然产品、维生素等),一定要先经过医生允许。 六、总结 依西美坦作为一种有效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适用于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无论是晚期乳腺癌还是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适应症、用药方式、疗效与安全性以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依西美坦,并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以监测疾病进展和药物耐受性。
吴建兵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1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阿那曲唑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阿那曲唑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且广泛的话题。阿那曲唑,作为一种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减少体内雌激素的生成,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以下将详细阐述阿那曲唑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一、阿那曲唑的适应症 晚期乳腺癌:阿那曲唑适用于绝经后妇女的晚期乳腺癌治疗,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过他莫昔芬或其他抗雌激素疗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它能够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帮助控制晚期乳腺癌的进展。 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对于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阿那曲唑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手术和放疗等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它通常用于曾接受2-3年他莫昔芬辅助治疗的绝经后妇女,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二、阿那曲唑的用药方式 阿那曲唑是一种口服类药物,通常建议每日一次,每次一片(1mg),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但建议固定服药时间,以确保药物浓度的稳定。在服用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三、阿那曲唑的疗效与安全性 疗效:阿那曲唑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通过抑制雌激素的生成,它能够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阿那曲唑并不能治愈乳腺癌,而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安全性:阿那曲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潮热、乏力、关节痛、头痛、恶心、皮疹等。这些副作用通常较为常见且多数为轻至中度。然而,也有可能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因此,在使用阿那曲唑时,需要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以监测疾病进展和药物耐受性。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绝经前妇女:阿那曲唑禁用于绝经前妇女。对于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如果需要使用阿那曲唑进行治疗,通常需要先进行卵巢切除或采用药物的卵巢去势方式进行处理。 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对于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30ml/min)或中至重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阿那曲唑。 其他注意事项:阿那曲唑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雌激素衍生物、美沙酮等。因此,在服用阿那曲唑期间,如果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包括处方或非处方药、天然产品、维生素等),一定要先经过医生允许。 五、总结 阿那曲唑作为一种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适用于绝经后妇女的晚期乳腺癌治疗和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适应症、用药方式、疗效与安全性以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阿那曲唑,并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以监测疾病进展和药物耐受性。
吴建兵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1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内分泌疗法应对癌症
分泌疗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使用内分泌疗法治疗乳腺癌: 一、内分泌疗法的概述 内分泌疗法是通过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减少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或阻断其作用,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这种疗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安全可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二、内分泌疗法的具体方法 1. 药物治疗 (1)绝经前女性: 主要药物: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托瑞米芬等。这些药物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治疗周期:一般需要持续治疗5年,以巩固疗效并降低复发风险。 (2)绝经后女性: 主要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AI),如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等。这些药物能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治疗周期:同样需要持续治疗5年,高危患者可能会延长至10年甚至更久。 (3)SERM类药物:如氟维司群,是雌孕激素受体拮抗剂,近年来主要用于中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特别是出现转移或复发的情况。 (4)CDK4/6抑制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CDK4/6抑制剂等靶向药物也被用于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或与化疗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2. 卵巢功能去势 (1)药物去势: 常用药物: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这些药物能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优势:相比手术去势,药物去势更为简便、安全,且可逆性较高。 (2)手术去势: 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卵巢和腹腔镜卵巢切除。手术去势在药物去势发明之前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已较少采用。 适用情况:对于需要快速降低雌激素水平或药物去势无效的患者,手术去势仍是一个选择。 三、内分泌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包括Luminal A型和部分Luminal B型乳腺癌。 晚期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特别是皮肤软组织及骨转移者。 禁忌症: 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 对内分泌治疗药物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四、内分泌疗法的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内分泌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激素水平、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指标,以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调整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以确保最佳疗效。 副作用管理:内分泌治疗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子宫内膜增厚等,需采取相应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五、总结 内分泌疗法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卵巢功能去势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然而,内分泌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乳腺癌患者,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需严格把握。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最佳疗效和安全性。
吴建兵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1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癌症患者营养问题的筛查与诊断
营养不良在肿瘤患者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和死亡率。因此,准确诊断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至关重要。以下是我对肿瘤营养不良诊断方法的详细阐述。 一、临床表现观察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肿瘤营养不良的直观依据。肿瘤患者若出现体重显著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精神萎靡等症状,应高度警惕营养不良的可能性。特别是当体重在短时间内(如6个月内)下降超过5%,或BMI(身体质量指数)低于18.5时,更需引起注意。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体征,这些都是营养不良的重要表现。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患者的身高、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的测量,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特别是体重和BMI的测量,能够直接反映患者的营养储备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弹性、皮下脂肪厚度、肌肉力量等,也能为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在肿瘤营养不良的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常规检查项目,可以反映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和营养代谢情况。特别是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能够直接评估患者的营养储备和蛋白质代谢状况。此外,肿瘤标志物检查虽然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和监测,但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也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器械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器械检查如内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胃肠镜检查等,可以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估,从而间接判断患者的营养吸收能力。这些检查能够直观地观察患者的消化道黏膜情况、有无溃疡、炎症等病变,以及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情况,为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五、综合评估 除了上述单项检查外,综合评估是诊断肿瘤营养不良的关键。医疗专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治疗方案等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 六、动态监测 营养不良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动态监测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BMI、血液检验结果等关键指标,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营养不良状况。同时,还需要关注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体力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结论 综上所述,肿瘤营养不良的诊断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多方面信息。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应高度重视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营养不良状况,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与营养师、康复师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吴建兵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7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癌症营养问题的诊断手段
BMI(身体质量指数)是我在日常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工具,用于筛查和诊断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BMI通过计算患者的体重(公斤)与身高(米)的平方之比,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数值,用于评估个体的营养和体重状况。以下是如何使用BMI检查诊断筛查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的详细步骤和考虑因素。 一、BMI计算与解读 计算BMI:首先,需要准确测量患者的身高和体重。身高应以米为单位,体重以公斤为单位。然后,使用BMI的计算公式:BMI = 体重(kg)/ 身高²(m²)得出结果。 解读BMI: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在18.5至24.9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对于肿瘤患者而言,由于疾病的消耗性和治疗的影响,BMI的正常范围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一般来说,肿瘤患者BMI低于18.5kg/㎡时,应高度警惕营养不良的风险。 二、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考虑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肿瘤患者,其BMI的正常范围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的BMI标准可适当放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量减少和脂肪重新分布是正常现象。 关注体重变化:除了BMI的绝对值外,患者体重的变化趋势也是重要的评估指标。肿瘤患者如果在短时间内(如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或者BMI持续下降,即使仍在正常范围内,也应视为营养不良的预警信号。 结合临床表现:BMI只是评估营养状况的一个方面,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例如,患者是否出现乏力、消瘦、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以及是否有恶病质的表现。 三、动态监测与干预 定期监测BMI:对于肿瘤患者,应定期(如每2周或每月)监测BMI和体重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营养不良状况。 营养评估与干预:对于BMI低于正常范围或体重持续下降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包括饮食摄入情况、营养素需求、胃肠道功能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使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等。 多学科协作:营养不良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肿瘤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医生应与营养师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指导。 四、注意事项 个体差异:需要注意的是,BMI并不能完全反映个体的营养状况,特别是对于肌肉量较多的患者,BMI可能偏高但并不一定表示营养过剩。因此,在评估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影响: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手术等)可能会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产生负面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营养支持措施。 综上所述,BMI是筛查和诊断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的一种有效工具,但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应高度重视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营养不良状况,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吴建兵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1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炎性肠病与癌症的关联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与特定类型癌症之间的复杂关系。炎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这两种疾病均为非特异性肠道慢性炎症,其长期存在可能增加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以下是对炎性肠病能导致的癌症及其相关机制的详细阐述。 一、炎性肠病与大肠癌的关系 1. 癌变风险与病程 炎性肠病患者,尤其是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其肠道黏膜在慢性炎症的持续刺激下,容易发生异型增生,进而可能演变为癌症。大量研究表明,UC和CD患者发展成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UC和CD的癌变风险相似,患者病程越长,癌变风险越高。据文献报道,IBD患者10年内发生CRC的癌变率为2%,20年为8%,30年为18%。 2. 癌变部位 UC相关的大肠癌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这是因为UC的病变主要累及这些部位。而CD相关的大肠癌则可累及全消化道,除了大肠癌的风险外,CD患者还可能发生小肠癌变。 3. 风险因素 组织学评价肠粘膜的严重程度与IBD-CRC的发生密切相关。粘膜愈合后能显著降低癌变风险。 长期存在的结直肠息肉具有恶变潜能,经结直肠镜息肉切除后能有效降低癌变发生率。 UC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共存能显著增加UC相关性大肠癌的风险。此外,疾病的持续时间、肠道炎症的解剖病变部位、疾病的初发年龄以及是否有大肠癌家族史等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 二、炎性肠病癌变的机制 慢性炎症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可能导致一系列基因改变,其进展过程通常为慢性炎症—非典型增生—异型变—腺瘤—癌。异型增生是IBD-CRC最敏感、最可靠的癌变标志,75%—90%的IBD癌变患者粘膜可见异型增生。 IBD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及免疫因素等,这些因素可作用于CRC发病的各个阶段。 三、临床管理与预防 对于长期患炎性肠病的患者来说,提高对于肿瘤的警惕性尤为必要。定期进行结直肠镜检查以筛查早期恶性病变并及早进行干预是预防CRC的重要手段。 规范用药、定期接受随访以及及时的抗炎和化学干预治疗也有助于减少炎症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从而降低日后CRC发生的危险性。 综上所述,炎性肠病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长期存在可能增加患者罹患大肠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因此,对于IBD患者而言,密切监测病情、及时干预治疗以及定期进行癌症筛查至关重要。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应与患者共同努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以降低IBD患者癌变的风险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吴建兵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11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6条记录共1页
吴建兵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90 次
总文章
6 篇
在线服务患者
0 次
患者评价
0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3-11-28 17:49:10
吴建兵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0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