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婴儿蛋白质过敏会自愈吗
夏季气温升高,细菌滋生,湿疹等皮肤病高发,特别是婴儿湿疹,给家长们带来了不少困扰。那么,如果孩子患有湿疹,我们该如何应对?下面,我们将从湿疹的成因、治疗、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原因是婴儿对某些蛋白质过敏,如奶粉或母乳中的蛋白质。一般来说,婴儿湿疹在出生后一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五六个月时最为严重,随后逐渐减轻,2岁后大多数孩子会逐渐自愈。 在护理方面,家长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喂食后及时清理宝宝嘴角、脸蛋、下巴等部位,避免食物残留刺激皮肤。 2. 如果湿疹症状较轻,可以不用特别治疗,1岁半后自然会好转。如果症状较重,可以涂抹湿疹膏缓解症状,但含有激素成分的药膏不建议长期使用。 3. 湿疹好转后,可以每天给宝宝涂抹氧化锌软膏和郁美净,以保持皮肤干燥。 4. 患有湿疹的孩子不建议使用刺激性香皂或浴液洗澡,清水冲洗即可。 5. 夏季注意保持皮肤干燥,避免使用过多的痱子粉,衣物要宽松柔软。 除了日常护理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缓解婴儿湿疹: 1. 避免阳光直射患处,以免加重痒感。 2.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适宜。 3. 注意穿着宽松衣物,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 4. 避免使用碱性洗液清洗患处。 5. 给宝宝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 如果湿疹症状严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湿疹膏,不要自行涂抹药物,以免产生副作用。
医者荣耀
167人阅读
文章
三种头癣的症状
头癣,这种常见于儿童却也不乏在成人中出现的皮肤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更可能导致脱发等严重后果。了解头癣的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三种常见的头癣类型及其症状,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 首先,让我们来看黄癣。这种类型主要见于儿童,但成人和青少年也有可能患上。起初,患者头皮会出现红色斑点,伴有炎症和潮红,随后会形成以毛发为中心的碟形黄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癣痂。这种痂皮紧粘在毛囊口周围,中间有毛发贯穿。剥去痂皮,下方会出现红色稍凹陷的糜烂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癣痂会逐渐扩大融合,形成大片污秽色痂皮,并伴有鼠臭味。患区病发颜色暗淡无光,但很少折断。长期患病者,毛囊可能会萎缩,导致毛发脱落,形成大片永久性秃发。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有轻度痒感。如有继发感染,可能会伴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接下来是白癣。这种类型主要侵犯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头部皮损早期呈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附近可能会出现一至数片较小的相同损害。脱屑斑一般无炎性反应,但亲动物性菌种引起的炎性反应较为明显,甚至可能变为脓癣。患区头发一般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白色菌鞘,这是因为真菌孢子寄生于发外形成。断发很容易拔除。患者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白癣到青春期后,由于头发皮脂分泌增多,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抑制了致病真菌,可能不医自愈,愈后不留瘢痕。 最后是黑点癣。这种类型比前两种少见,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头皮损害类似白癣,但损害小而数目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由于毛根内充满成串孢子,病发往往露出头皮即行折断,其残留端留在毛囊口,呈黑点状,或留有1~2mm长断发。黑点癣到青春期有的可以不治自愈。但长期患病者,治愈后常留有瘢痕,引起局灶性脱发。 头癣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及时发现病情,积极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日常的皮肤护理,预防头癣的发生。
智慧医疗先锋者
175人阅读
文章
不洁性生活会染性病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性传播疾病的担忧。有些人担心,如果有过不洁性生活,就一定会患上性病,例如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那么,不洁性生活真的会染上性病吗?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不洁性生活”。不洁性生活通常指的是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与固定性伴侣之外的人发生的性行为,例如一夜情、嫖娼等。这种性行为会增加感染性病的风险。 其次,不洁性生活确实会增加感染性病的风险,但并非一定会染上性病。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感染者的病原体数量、感染者的免疫力、性行为的方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及其传播途径: 1.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 2.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3. 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4. 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5. 滑膜疣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为了预防性传播疾病,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 使用安全套:安全套可以有效减少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2. 定期进行性病筛查:定期进行性病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性病。 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勤换内裤等。 4. 避免不洁性行为:避免与固定性伴侣之外的人发生性行为。 总之,不洁性生活会增加感染性病的风险,但并非一定会染上性病。为了预防性传播疾病,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医疗新知速递
192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