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柞水精神病医院,成立于2016年,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是一家以从事卫生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超过了79%的陕西省同行。
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策略。近年来,随着新的研究证据的不断公布,“三高一抗”的干预策略也得以不断完善。遵循新证据,对于进一步改善 ASCVD 的防控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多年以来,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 mmHg、老年患者血压<150/90 mmHg、部分心血管高危患者血压<130/80 mmHg,一直是国内外主要指南所推荐的血压控制目标。然而,自 2015 年 SPRINT 研究结果公布之后,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开始朝向更严格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近来先后发表的两项 BPLTTC 荟萃分析以及刚刚揭晓的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 STEP 研究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更为严格的控制血压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对于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高血压患者,<130/80 mmHg 应该成为血压控制的基本目标。在患者能够良好耐受的前提下,降到更低水平(例如收缩压<120 mmHg)也是合理的。相信在随后几年的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更新过程中,这一趋势将会得到充分体现。
始于 1994 年 4S 研究的“他汀革命”,有力论证了应用他汀降低胆固醇水平在 ASCVD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积极作用。2014 年揭晓的 IMPROVE-IT 研究证明在他汀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依折麦布不仅可以更为显著的降低胆固醇水平,更可以进一步降低 ASCVD 事件风险。2017 年结束的 FOURIER 研究以及次年公布的 ODYSSEY-CV outcomes 研究证实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应用 PCSK-9 抑制剂具有更为强大的降胆固醇疗效以及更为显著的降低 ASCVD 事件的作用,充分证实了“降胆固醇是硬道理”以及“胆固醇低一些更好”的理念。正是基于这些研究,近年来先后更新的国内外相关指南逐渐下调了降胆固醇治疗目标值,将<1.4 mmol/L 作为心血管极度高危(extreme risk)患者的 LDL-C 控制目标。不仅如此,各大指南还在不断扩大“极度高危”这一危险分层所涵盖的患者范围。目前看来,将确诊 ASCVD 者以及合并靶器官损害(视网膜病变、蛋白尿或神经病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 LDL-C 降至<1.4 mmol/L 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对于其他心血管高危或很高危人群,将 LDL-C 降至 1.8 mmol/L 以下也可使其更多获益。在药物选择方面,以常规剂量他汀为基础、必要时联合依折麦布和(或)PCSK-9 抑制剂应作为我国降胆固醇治疗的主要手段。
自 2008 年 ADANCE、ACCORD 以及 VADT 研究三大降糖试验之后,试图通过更为严格的控制血糖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预后的理念已被放弃,以 HbA1C<7%为基本目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已成为广泛共识。近年来降糖领域最大的进展在于 SGLT-2 抑制剂与 GLP-1 受体激动剂两类新药的临床研究证据的积累。这两类药物不仅具有可靠的降糖作用,更具有非降糖依赖性的心血管保护、肾脏保护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作用。就目前研究证据而言,对于合并糖尿病的 ASCVD 患者、慢性心衰患者和 CKD 患者乃至其高危人群更为积极地应用这两类新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除欧洲两部指南外,目前多数国际指南仍将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但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SGLT-2 抑制剂与 GLP-1 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地位势必逐渐提升,其临床应用范围必将越来越大。
在 ASCVD 二级预防中,积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基石,这一点不存在争议。但在 ASCVD 一级预防人群,是否应用阿司匹林一直存在不同观点。2018 年 ASCEND、ARRIVE、ASPREE 三项大型临床试验揭晓之后,关于阿司匹林在 ASCVD 一级预防中应用价值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平息。目前来看,除了在少数心血管风险显著增高且不存在出血风险的人群中可以谨慎考虑应用阿司匹林,在多数未确诊 ASCVD 的患者中,一般不建议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孩子早早乳房凸起,也不明白怎么回事,这要到医院找专科医生看看,是不是早熟了。性早熟是指女孩在 8 岁、男孩在 9 岁以前,呈现第二性征。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表现为青春期特征提早出现。有研究指出,性早熟的发病率为 1/5000~1/10000 ,女:男 =5-10 : 1 。如今,性早熟成为儿童生长发育中最受热议的话题,也是最担心的事情。如今,性早熟成为儿童成长发育中最受热议的话题,也是最担心的事情。家长们应该理性面对性早熟,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性早熟有那些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性早熟,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一、假性性早熟
假性性早熟是非受控于下丘脑 —垂体—性腺功能所引起的性早熟,有第二性征发育,有性激素水平升高,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不成熟,无性腺的发育。假性性早熟控制、治疗不得当会转化为真性性早熟。
二、部分性早熟
部分性早熟表现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单纯性阴毛早发育、单纯性早初潮。起病年龄常小于 2 岁,乳腺仅轻度发育且呈周期性变化。生长加速和骨骼发育不提前阴道不流血。患者可演变为真性性早熟。单纯乳房早发育 是女孩不完全性性早熟的表现。起病年龄小,常小于 2 岁,乳腺仅轻度发育,且常呈现周期性变化。这类患儿不伴有生长加速和骨骼发育提前,不伴有阴道流血,体内相关激素有所升高。由于部分患者可逐步演变为真性性早熟,故此类患儿应注意追踪检查。
三、真性性早熟
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 —垂体—性腺轴功能过早启动, GnRH 脉冲分泌,患儿除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外,还有卵巢或睾丸的发育。性发育的过程和正常青春期发育的顺序一致,只是年龄提前。症状:乳房发育,阴毛、腋毛出现,月经来潮,骨龄提前,身高、体重迅速增长,除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外,还有卵巢或睾丸的发育,真性性早熟已经具备生育能力。真性性早熟需要及时于预治疗,尽量降低性发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性早熟的治疗目标主要有三个:①抑制过早或过快的性发育;②改善孩子的成年最终身高;③避免孩子或家长因性早熟所致的相关社会或心理问题。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一般会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剂 (GNRHA) 抑制性发育。用药后孩子性发育的进程减缓,停药后其性发育过程会在原水平上继续向前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了解了性早熟的分类以及应对的策略后,对性早熟不必惊慌,应该理性面对性早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
疫苗是医学界的里程碑式的研发,对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妇科疫苗通常指宫颈癌疫苗,也叫做HPV疫苗,是一种预防宫颈癌发病的疫苗。宫颈癌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引起,宫颈癌疫苗通过预防HPV病毒感染,进而有效预防了宫颈癌的发病。
妇科疫苗是指能够预防妇科疾病的疫苗,通常指宫颈癌疫苗。宫颈癌疫苗也叫做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疫苗之一。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通常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人乳头瘤病毒简称为HPV。HPV疫苗能够预防HPV病毒对人体的感染,有效预防宫颈癌发病,该疫苗覆盖可导致人体感染的各种人乳头状瘤病毒亚型变异。那么,妇科疫苗什么时候打比较好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妇科疫苗的相关知识。
宫颈癌疫苗的临床应用。有研究数据表明,人乳头瘤病毒宿主的免疫反应会影响HPV感染及相关的病变。对HPV的低免疫状态容易导致宫颈癌病变。宫颈癌疫苗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两种类型,前者能够诱发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以中和病毒,还可以协助T淋巴细胞清除病毒。宫颈癌疫苗的接种对象包括9~26岁的女性,部分地区已延长到45岁。
宫颈癌疫苗的种类。宫颈癌疫苗目前有三种类型,包括2价疫苗、4价疫苗和9价疫苗。2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高,由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生产,于2016年上市。2价疫苗针对HPV16和18型,这两种类型的病毒感染率非常高,可导致宫颈癌、肛门癌和外阴癌等癌症。4价疫苗由默沙东公司研发,能够防治HPV16、18、6、11型病毒。9价疫苗由默沙东研发,可防治6、11、16、18、31、33、45、52和58型病毒。
本文回答了妇科疫苗什么时候打这个问题,介绍了宫颈癌疫苗的相关知识。宫颈癌疫苗的接种年龄在9~26岁之间,部分地区将接种年龄延长到45岁。宫颈癌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妇科癌症,对女性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要预防宫颈癌,除了接种疫苗,还要养成健康的性生活。
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 其病变主要是指胆总管的一部分呈囊状或梭状扩张,有时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的先天性畸形。女性发病高于男性。
临床分型
肝内胆管扩张:但随着对肝内胆管扩张了解的深入,目前多数作者认为这是一独立的病症。其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有着本质的区别。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对本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了解的深入,特别是对与胰胆管合流异常关系的逐步探明,本症治疗经历过不同的手术处理阶段。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国内外学者都多采用外引流手术或囊肿、肠管吻合的内引流手术。手术后死亡率高达 20%~30%,尽管部分病例手术后可以解决胆汁排出梗阻的问题,近期疗效尚可,但由于胆总管囊肿仍然存在,术后经常出现反流性胆管炎、囊肿感染、吻合口狭窄、胆道结石,特别是胆道的癌变等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