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鼻窦炎,定义为一个或多个副鼻窦黏膜的炎症,可根据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划分为急性(<30天)、亚急性(30-90天)和慢性(>90天)。急性鼻窦炎可由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环境刺激和过敏引起。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BS)通常由鼻窦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引起。据估计,约7.5%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URI)合并ABS。尽管ABS很常见,但由于临床表现往往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一般儿科医师均认为细菌性鼻窦炎在这个年龄段很少见,所以在幼儿中常常被忽视。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ABS可能导致亚急性或慢性鼻窦炎,以及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ABS可能会对不熟悉这种情况的儿科医生构成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
据估计,大约10%的儿童在3岁前将至少患有一次ABS,7.5%的URI并发ABS。在对294名6至35个月的儿童进行的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中,1年内记录了1295次URI发作。其中,103次(8%)73名儿童中伴有ABS。在另一项对236名年龄在48到96个月之间的儿童进行的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中,在一年的时间里记录了327次有症状的URI。在327次有症状的URI中,有29次(8.8%)的鼻窦炎发生在24名儿童中。在病毒性URI发作后,参加全托早教的儿童患ABS的可能性是其他儿童的两到三倍,ABS最常发生在4至7岁的儿童中。
ABS的发病机理
鼻窦炎的病因可能为鼻窦分泌物引流不畅,这是由于功能受损或纤毛器数量减少、鼻窦孔阻塞和/或鼻窦分泌物的黏度过度分泌所致。临床上,URI是ABS的最重要原因。对于URI的患者,鼻腔的纤毛假复层柱状上皮的功能受到损害,导致不能彻底清除来自副鼻窦和鼻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最终导致了在副鼻窦中捕获出现了细菌生长的有利环境。因为上颌窦的开口位于鼻窦的最上部,并且考虑到上颌窦开口的尺寸较小,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上颌窦更容易受到鼻窦真菌病的影响。
另外,病毒性URI是黏膜肿胀的最常见原因,可导致鼻窦口阻塞。其他引起黏膜肿胀和吻合口阻塞的原因包括变应性鼻炎、囊性纤维化、免疫缺陷、面部外伤、潜水、游泳和过度使用鼻喷剂。由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异物、鼻中隔偏曲、颅面畸形和后鼻孔闭锁引起的机械性阻塞是鼻窦口阻塞的重要原因之一。鼻窦分泌物的产生持续并在鼻窦内积累,从而为细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假复层柱状上皮的纤毛活动是人体清除鼻窦分泌物和污染细菌的主要方式,部分原因可导致鼻窦黏液和颗粒物的纤毛清除率降低。常见导致纤毛功能受损或数量减少的因素包括病毒性URI、干燥或冷空气、空气污染物、吸烟、囊性纤维化、Kartagener综合征和静止纤毛综合征。尤其是病毒性URI,可呼吸道黏膜的纤毛细胞进行性功能丧失。
ABS的临床表现
ABS有三个特征性表现,最常见的表现是持续的URI症状和体征(咳嗽、鼻塞/分泌物)超过10天。其中鼻塞比鼻分泌物更突出,鼻分泌物通常是前鼻道,分泌物可以是多种情况,如脓性的也可以是清水样的。第二种表现是URI起病时症状比通常更严重(体温>39°C,持续至少3天的化脓性浓稠鼻分泌物),可能伴随面部疼痛或眼眶周围水肿。第三种表现是反复不愈,儿童最初表现为普通的病毒性URI症状。经过几天的治疗后,症状又会出现恶化,鼻塞/流涕或咳嗽加剧,也可能出现新的发热症状。
ABS的检查诊断
ABS目前临床上以CT和磁共振检查为主,确诊指标一般是鼻窦存在气液平面和受累窦的黏膜增厚(大于4 mm)(图1)。但应该注意的是,异常的放射学表现不能作为确认ABS的诊断指标,因为患有病毒性URI或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儿童也可能有异常的鼻窦表现。异常的鼻窦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加以解释判断,临床医生不应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区分ABS和病毒性URI。 CT扫描和MRI对窦腔及其内容物的可视化程度比平片更好。还可以更好地评估涉及颅内间隙和眼眶的感染并发症。
图1(图片来源于文献)
ABS应与普通URI、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百日咳、肺炎、毛细支气管炎、鼻异物、感染性腺样体肥大、药物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相鉴别(图2)。
图2(图片来源于文献)
ABS的临床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根除病原体,降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并预防化脓性并发症以及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由于大约40%-45%的ABS儿童有自限性,一些临床医生质疑是否需要抗菌治疗。一项涉及310名急性无并发症细菌性鼻窦炎儿童的三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对于症状严重伴有发热和脓性鼻涕的患儿,需要立即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对于复发的患者也应考虑抗菌治疗。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曲松、头孢泊肟、头孢呋辛、氨苄西林舒巴坦等是治疗儿童ABS的有效药物。目前的共识是持续抗生素治疗,直到患者症状消失,然后再持续7天,这可能需要10-21天的抗生素疗程。
通过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临床状况有望在72小时内改善。最新的指南建议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ABS,因为引起儿童ABS的流感嗜血杆菌越来越多,而且这种微生物产生β-内酰胺酶的速率也在增加。建议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标准口服剂量为45 mg/kg/d,分两次口服。阿莫西林90 mg/kg/d,分两次口服。对重度ABS或无并发症的急性鼻窦炎有严重疾病或抗生素耐药性风险的患者,大剂量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90 mg/kg/d,分两次口服),大剂量阿莫西林的替代疗法可采取头孢地尼14mg/kg/d单次口服或分成两次。对于呕吐或不能耐受口服药物的儿童,可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头孢曲松50mg/kg/d,每天一次。一旦呕吐消失,建议抗生素应改为口服途径。
鼻内类固醇可用作辅助治疗,以减少导致鼻窦口阻塞的黏膜炎症,从而促进鼻窦引流。初步研究表明,使用鼻内类固醇可降低儿童鼻窦炎的严重程度并加速其症状的缓解。另外的一项研究表明,鼻内类固醇即使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手段,在ABS的治疗中也仅具有边际或局限的效果,因此不能证明其在ABS治疗中的常规使用是合理的。
一些医师建议使用盐水喷雾剂、盐水滴鼻剂和/或盐水冲洗鼻腔,以防止鼻腔干燥结痂,从而促进鼻窦引流。在一项随机、前瞻性安慰剂对照研究中,69例儿童急性鼻窦炎,30例儿童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生理盐水冲洗,患儿在ABS症状、生活质量评分和鼻峰值呼气流量率上有一定改善,但仍缺乏大样本的研究。
参考资料:Drugs in Context 2020; 9: 2020-9-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简介:李敏,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主攻儿童呼吸科,擅长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发表相关领域论文6篇。
儿童时期的肥胖,不仅影响体形,还可导致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的损害,影响儿童智商、行为、心理及性发育。肥胖程度越严重,对健康的危害越大。
(1)血脂高:肥胖儿童脂代谢异常是诱发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胆石症的高危因素。家长们不要以为这些疾病只有成人会有哦。
(2)易患呼吸道疾病:肥胖儿童胸壁脂肪堆积,压迫胸廓扩张受限,顺应性降低,横隔运动受限,影响肺通气功能,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易患呼吸道疾病。
(3)免疫功能低下:肥胖儿童免疫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因而易患感染性疾病。
(4)性早熟:肥胖儿男童血睾酮含量及女童血清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体脂增多可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使下丘脑对循环中性激素阈值的敏感性降低,出现性早熟。
(5)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儿童为维持糖代谢需要,长期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胰岛分泌功能衰竭,引起糖尿病。
(6)心理障碍:肥胖小儿常有心理障碍如性格孤僻、自卑感等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群,比正常体重儿有更多的焦虑,幸福和满足感差。
(7)扁平足:由于肥胖,小儿学步的时间会推迟,容易出现扁平足。
(8)小儿肥胖又是形成成人期肥胖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痛风、骨关节疾病、癌症等的高危因素,会给健康带来许多潜在危害。
小儿肥胖的治疗主张促进生长发育、保持脂肪适度增长、增进身心健康为内容的综合生理-心理调控理论。针对儿童的治疗措施必须以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前提,禁止过度节食或运动减肥、手术减肥、药物减肥。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小儿肥胖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引起肥胖有湿、痰、水、瘀等因素,治宜健脾益气、化痰除湿、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为主,辅以行气消食、降脂消痰、疏理三焦等法,从而调解整个机体功能,加速体内多余的脂肪分解,达到减肥消胖之目的。常用推拿按摩法、针灸、耳针、食疗法等。
视频简介
作者: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外科 主治医师 朱亚辉
辣椒作为一种日常辅助调料,很多人爱吃,也有部分人不敢吃或者不喜欢吃。吃辣椒,对我们的身体,会产生哪些影响呢?究竟是好是坏呢?
目前市场上的 HPV 疫苗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二价、四价和九价,二价疫苗可预防 HPV16/18 型两种病毒,接种年龄为 9-45 岁女性,四价疫苗可预防 HPV16/18/11/6 型四种,接种年龄为 9-45 岁,九价疫苗可以预防 HPV6/11/16/18/31/33/45/52/58 九种,接种年龄为 16-26 岁女性。
二价疫苗可预防 70%宫颈癌发生,四价疫苗不仅可预防 70%宫颈癌,还可预防 90%尖锐湿疣,而九价疫苗能在四价疫苗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实现约 90%宫颈癌的预防。
但是 HPV 疫苗并不能 100%预防宫颈癌,与人类生殖系统疾病相关的 HOV 有四十几种类型,目前没有哪一种 HPV 疫苗可以完全覆盖。另外 6%-10%的宫颈鳞癌和 20%以上的宫颈腺癌可能与 HPV 感染无关,临床检测 HPV 为阴性。而且疫苗只是预防,对已经感染的 HPV 病毒,没有治疗作用。
无论你是否接种过疫苗,有性生活的姐妹都应该进行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定期进行宫颈 HPV 和 TCT,是有效预防宫颈癌前病程。
发热为儿科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通常肛温≥38℃或腋温≥37.5°C 即可被定义为发热。
电子体温计或者红外线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但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能提高测量准确性。
以腋温温度为例,37.5℃以上为发热,可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热,高热和超高热:低热(37.5~38°C )中热(38.1~39°C)高热 (39.1~41°C )超高热(>41°C )发热还会引起小儿多种不适:出汗虚脱、头晕头痛、躁动不安、影响休息等发热的原因——致热原发热致热源:感冒可能引起发热,但是发热的原因还有很多!
外源性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内源性致热原(多由外源性致热原引起):来自体内的致热物质,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以引起发热。如免疫反应相关的白细胞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TNFa ),
干扰素等其他致热物质:如类固醇、前列腺素等也会导致体温升高小儿发热所带来的危害发热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目的是保护机体,恢复机体“恒温”状态,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发热可导致诸多身体不适: 1 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发热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系统)2 高热惊厥:体温超过 42℃将导致患儿神经系统受损(神经系统)3 消瘦/体重下降:体温升高 1°C,基础代谢率提高 13%(基础代谢)4 心力衰竭:体温升高 1℃,心率增加 18 次/分,从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腋温≥38.2°C 或因发热出现不适即需进行退热剂治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指出:腋温≥38.2°C 或因发热出现不适即需进行退热剂治疗。
温度不是唯一的用药条件,发热患儿有不适表现也应考虑用药的。16 版儿童发热指南用药条件:腋温≥38.2℃(口温 38.5℃,肛温 39℃)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年龄下限:≥2 月龄,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6 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不干扰机体对致热原的正常免疫机制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状态,有效降温,改善患儿的舒适度物理降温:只增加散热,无法有效改善患儿的舒适度 2016 版儿童发热指南不推荐适用物理降温(可以温水擦浴)选择正确的剂型有助于小儿退热 3 岁以下婴幼儿首选滴剂,3 岁以上儿童首选混悬液滴剂浓度>混悬液浓度以布洛芬滴剂和布洛芬混悬液中布洛芬有效药物成分浓度为例 20mg/ml 有效成份含量 40mg/ml 常见用药误区 1、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不能成人用药掰一半 2、谨慎使用含有退热剂的感冒药退热 3、使用中药需谨慎 4、谨慎使用退热贴总结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不适即需进行退热剂治疗国内外指南推荐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用于儿童退热(0-2 月龄不宜使用退热药;2 月龄,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26 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选择儿童专用退热药,选择大品牌:美林(布洛芬)/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儿童用药,
0-2 月龄一旦出现发热,不宜使用退热药,需要建议立即去线下儿科医院就诊。
2 月龄及以上:原因不明,不能凭体温高低评估严重程度,建议儿科门诊就诊。
原因明确,但出现高热,应在使用退热药的同时,建议儿科门诊就诊。
原因明确,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后,仍反复发热,超过 3 天,建议儿科门诊就诊。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