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于1948年11月,其前身是晋察冀边区医院。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目前是山西医科大学、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山西中医药大学、长治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等院校的教学医院,2014年成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占地面积3.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3万平方米,开设床位1000张,设有86个科室(职能科室24个,临床科室43个,医技科室19个);截止至2023年7月31日,我院共有在职职工1618人,离退休职工463人(含返聘32人)。按人员类别分,在编981人,单位人事代理544人,非编93人;按人员身份分,专业技术人员1535人,管理20人,工勤63人。按学历分: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29人,本科1343人,大专115人,中专及以下30人;按职称分:正高69人,副高189人,中级420人,初级857人;卫生技术人员1393人,其中,医疗494人,护理757人,药剂68人,检验41人,医技33人。医院紧跟时代发展,引进了128排双源螺旋CT、3.0T磁共振、数字化X光摄影机、高能直线加速器、钬激光“双子星”治疗平台、蓝激光胃镜、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仪、宫腔镜刨削系统等现代医疗设备3722(台)件。医院秉承“重德博识,善思敬业”院训,强服务、重效率,面向临床,精益求精,承担着全市60%以上急危重症诊治,医疗服务范围辐射至晋中昔阳、左权、和顺及河北井陉等地,为山西晋东的区域医疗中心,年门诊量在全省地级医院中名列前茅,保持在80万人次左右,年出院量达3万余人次。医院以学科建设为本,致力打造有优势、有特色的专业品牌,推进内分泌内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骨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心胸外科和泌尿外科为“三特兴医”重点科室。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老年内科、心胸外科、急诊科、麻醉科、妇科、产科、甲状腺乳腺科、护理专业、眼科、新生儿科、普外科、神经内科、肾内科等17个专业为市级重点专科,神经外科、儿内科、皮肤科等3个专科为市级重点建设科室。新增设了康复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全科医疗科等。同时积极推行大部制管理,实现了骨科、心血管内科、药学部、影像科等在发展模式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统一配置。近年来,医院积极加强“三医联动”,持续推进“互联网+居家慢病舒适化医疗”,2021年建设了阳泉市互联网医院,在线指导患者累计突破12万人次、慢病处方配送覆盖全市,为新时期医改提供了“急慢分治、医防融合”的思路,各项线上服务指标走在了全国前列,《基于“互联网+”慢性病居家舒适化医疗案例》入选2022年度“互联网医院实践百强案例”。医院十分重视医、教、研协同发展,荣膺了山西医科大学“优秀教学基地”称号,开展的“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术”等达国家级水平。近三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85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一直以来,医院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兴公益、惠民生,积极参与救灾、抗疫、扶贫、对口支援等工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医院先后荣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山西省五星级基层工会单位”“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优秀定点医疗机构”“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山西省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山西省医院协会后勤管理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科室服务
科室医生
科普文章
文章 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心脏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趋于年轻化。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了解心脏病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一、心脏病概述 心脏病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病的症状多样,包括胸闷、心悸、气促、乏力等。 二、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压药物、降血脂药物等。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降低病情进展的风险。 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对心脏血管进行扩张、成形、支架植入等操作。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部分心脏病患者。 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适用于部分心脏病患者。常见的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 4.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心脏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心脏病风险。 三、心脏病的预防 1. 健康饮食 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 坚持适量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提高心肺功能。 3.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脏造成损害。 5.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并及时治疗。 总结 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了解心脏病的治疗方法、预防和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降低心脏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药事通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脏疾病,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心脏疾病混淆。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以下是一些容易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混淆的其他心脏疾病: 1. 风湿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与链球菌感染有关,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心脏杂音等症状。 2. 中毒性心肌炎:多由药物、毒素等引起,表现为发热、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3.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表现为气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4.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可累及心脏,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心脏杂音等症状。 5. 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表现为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6. 原发性心肌病: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变,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7. 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内膜增厚,导致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水肿等症状。 8.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表现为心动过缓、晕厥等症状。 9.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站立时心率加快,平卧后心率恢复正常,表现为心悸、头晕等症状。 10. 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某些药物可引起心电图改变,如QT间期延长等,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以下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1. 心电图:可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等。 2. 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可反映心肌损伤程度。 3. 心脏超声:可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4. 心肌活检:可明确心肌炎的诊断。 总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病史,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生命守护者联盟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肌梗死后再住院率25年来基本不变
近年来,心肌梗死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然而,尽管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心肌梗死患者的再住院率在过去25年里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 一项发表在《内科学文献》上的研究显示,从1987年到2010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30天再住院率基本保持不变。尽管再住院率从1987年的23%降至2010年的19%,但这一差异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研究指出,再住院率之所以没有显著下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并发症: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心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再次入院。 2. 合并症:许多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合并症可能会增加再住院的风险。 3. 治疗方式:虽然治疗手段不断更新,但一些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这些治疗方式可能会导致血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 4. 患者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也是影响再住院率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不按照医嘱服药或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那么再住院的风险就会增加。 为了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再住院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2. 优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尽量降低治疗风险。 3. 加强随访: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 提高患者依从性:通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老年健康守护者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