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我们每个人都有产生泪液的泪腺和排出泪液的泪道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由泪腺分泌的泪
液,一部分被蒸发掉了,一部分便通过泪道流入鼻腔内,多数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泪水的存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你有没有经历这样的场景:
当你因为一些事情感到委屈难过时,还没哭几声,就被父母训斥:哭什么哭!丢不丢人啊!
同伴对我们哭泣的反应则是:你不会哭了吧?这没什么啊?你怎么这么脆弱?
外界对我们的哭泣好像从来都是限制,而不是允许。
这些要求就像是枷锁,生生地套牢了我们,一旦接受了这种的情绪模式,便无法允许自己再哭泣。
看似长大的我们,但实际上情绪模式仍然处于儿童时期的压抑阶段,它并没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成熟。
我们做不到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更确切地说,我们一直都在压制自己的情绪。
但事实上只有允许自己哭、允许悲伤难过、允许各种情绪出现,我们才能慢慢地形成稳定的情绪,真正地做到与情绪和平共处。
流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方式,它能够减少我们的压力和痛苦,是缓解我们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那为什么对哭泣的偏见如此严重?尤其对男性哭泣现象的歧视,好像男性哭泣就很奇怪?
可能大部分原因是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认为哭泣就是矫情、脆弱,好像不动声色才是最大的成长。
因此我们习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咬紧牙关让自己故作坚强。越长大好像就越不会哭泣,我们逐渐失去了哭泣的能力。
其实哭泣、流泪并不分男女,哭泣并不代表软弱,不哭泣也并不代表你一定坚强。
哭泣只是情绪的宣泄方式而已,它不能作为评判我们人格、性格的标准,要正视流泪、哭泣。
过去那些嘲笑我们哭泣的人们只是在扭曲这种表达方式,因为「哭泣=软弱」这种标签已经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压抑、克制自己的情绪以避免被人认为是情绪不稳定、脆弱,然后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哭、发泄、表达情绪的能力。
慢慢地自己也会变得更加麻木,情感越来越疏离,不知不觉间切断了自己的情感连接,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别人有血有肉地活着。
这种一次次忍耐、克制、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会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得更加糟糕,被自己的情绪压抑的无法呼吸,久而久之可能会感到整个世界变得灰暗而无望,直至陷入抑郁的困境中。
若是你已经感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和丧失快乐感,一定要提前寻求帮助,避免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
哭泣是缓解情绪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哭泣时体内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比平时要多很多。去甲肾上腺素有缓解痛苦、紧张的作用,能让我们的情绪恢复平静。
也就是说,哭泣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你情绪非常激动、强烈时,哭泣能让你更好地平静下来,稳定过度激烈的情绪。
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哭泣,而是哭泣背后的羞耻感。
哭泣是一种健康而且非常必要的情绪表达,允许自己哭泣,才敢于真正面对那些平时不敢也不想面对的事实和真相,敢于和自己真实自然的情绪相连接。
情绪没有好坏,它是一过性的,但我们不仅给它加了正面和负面的判断,还叠加了激发的情绪。如悲伤是脆弱的,然后产生了羞耻感。
还记得《头脑特工队》里的五个情绪小人吗,他们各有所长且各司其职的帮助莱利平衡她的生活。蓝色的忧忧,掌握了主控台,因为她能使莱利冷静思考。
所以让你的蓝色情绪自然的在身体里流淌流走,不要排斥它,去感受它们存在的意义。
接受我们所有的情绪,并正视长久以来不敢面对的内在真实感受,认识到情绪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本就会有的感受。
正是因为不同的情绪我们才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尤其是哭泣,哭泣能让你感受到自己是真实存在的,感受到真正的情绪与需求。
当你哭泣的时候,你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发生了什么?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接下来该怎么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你哭完了,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了答案;即使没有,你也在这个过程中更走进自己的内在,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和答案了。
哭泣也是一种信号,渴望他人的支持与安慰。
学会哭泣才能更好地在朋友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也能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获得更强大的社会支持。
它能成为关系的纽带,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将矛盾转化为支持、理解与宽容。
别再压抑内心的那些情绪了,想哭的时候,就哭出来吧,抱一抱自己。
正常情况下,眼泪是流不干的。眼泪是泪腺的分泌物,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只要泪腺没出问题就一直流,一直有。但是在某些时候,眼泪还真就没有了。
眼泪
眼泪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即使没有哭过,至少也看到过别人哭过。尤其是人在伤心难过或者过于激动高兴时,从眼睛里流出的液体,味道略咸。但是大家也要注意一点,正常情况下,也会有少量的泪液分泌,因为眼睛需要滋润,而易于运动,只是通过泪道流走了。
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透明的无色液体,其组成中绝大部分是水(98.2%),并含有少量无机盐、蛋白质、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补体系统等其他物质。
眼睛没有眼泪?很可能是泪腺萎缩。
泪腺萎缩,也可以称为泪腺分泌功能减退,主要原因有老年性泪腺萎缩、先天性泪腺缺失、相关支配泪腺的面神经、三叉神经等发生神经麻痹、高热、伤寒、急性肠道传染病等使泪腺分泌细胞直接受损。
还有,上面也提到,眼睛里有泪道,可以排出少量的泪液的,所以有的人本身眼泪比较少的话,泪液就直接通过泪道流走了,是不会流出眼睑以外的。
干眼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眼病,干眼症不是没有眼泪,有时眼睛太干,泪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而造成常常流泪。病因比较复杂,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的改变等是干眼症发生的因素。
眼睛总流泪,是怎么回事?
1、外界刺激,如冷空气、风的刺激等,眼睛就会流泪增多。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流泪,不用治疗。
2、眼睛有炎症,不管是结膜炎、沙眼,还是泪道本身的炎症,都会使泪道狭窄,泪道被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排泪功能降低,就从眼睑溢出来了。
专家提醒,如果眼睛总是流泪,应该及时到医院排查眼疾,否则严重的会造成角膜穿孔而失明。
眼睛干涩流泪,与缺乏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有很大关系,平时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西兰花、蓝莓、玉米动物肝脏等,都有助于缓解眼睛干涩流泪。
【不药博士】简介:滚吧!疾病!来!健康!关注不药博士,就是关注健康!药健康!
笑一笑,十年少,良好的情绪是古今中外所公认的长寿“灵药”。
2019年,《美国国家科学学院刊》上发表了这样一项研究,在七万名志愿者中,男性乐观人群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1%,女性乐观人群则延长了15%。健康时报也提到,笑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而在中医理论中,快乐则有助于调畅情志、保护脏腑,最终为我们带来长寿。今天就让我们来具体聊一聊这一过程。
生命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古人认为,人体中存在着一些极其精微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对生命活动的维持和调节至关重要,它们就是精气。
在中医理论中,“人始生,先成精”,精藏于五脏,是各种代谢反应的物质基础;精再化生为气,气运行于全身,则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动力源泉。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人体的精神活动就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反过来,这些不良情绪也会过多地消耗五脏精气,从而影响到其他功能的正常“运作”,最终造成五脏亏虚。
喜伤心,心主神明,心动则会加重情志不调;怒伤肝,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机运行不畅;思伤脾,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悲伤肺,肺主宣降,肺劳则精液输布失调;恐伤肾,肾主藏精,肾虚则精气固定无能。
可见,种种不良情绪都会对五脏造成伤害,更会进一步影响到全身,最终引起早衰的发生。
心情愉悦能让我们远离不良情绪,从而有效保护我们的脏腑器官。笑口常开,身体健康;圆梦长寿,指日可待!
1. 知足常乐(节制法)
《道德经》告诫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处心积虑地追逐金钱与名利只会让我们深陷欲望的泥潭中,疲惫不堪、不得其乐。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当节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更容易得到满足,让快乐常伴身边。
2. 移情为乐(移情法)
移情法,又叫做注意力转移法,是常见的调节情志的方法。生活中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时,我们不妨移开自己的目光,与其一味地忧心,不如多注意周围。我们可以“取乐琴书,颐养神性”;也可以忘情于山水间,专注于欣赏大自然的秀美;还可以投身于事业,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3. 苦中作乐(宣泄法)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人生难免遇到挫折,如何苦中作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不能一味地忍耐、压抑自己的情绪,而要学会合理宣泄,让自己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向朋友倾诉,大声喊出声、痛快哭一场、做自己喜欢的运动,都有助于情绪的释放。
还在为一些生活小事所烦恼?别让它们影响了我们的长寿大计!每日快乐一点,长寿更近一步,你还在等什么?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用“眼眶浅”来形容一个人爱哭。
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人的眼眶,好像也太浅了……
比如前几年,网上就有一个词叫“泪失禁”体质,指那种情绪稍微一激动,就控制不住地想哭的人,有时明明做好了准备大吵一架,眼泪却总是不争气往外涌,结果话没说几句,自己就变成了哭腔,一点气势都没有了,还显得委屈巴巴……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也因此,很多“泪失禁”体质的人会觉得自己很“怂”,没出息。
但其实,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要讨论泪点高低,首先需要追根溯源:我们为什么会流泪。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这种由泪腺分泌出的、含有少量盐分的无色透明液体,都可以叫做眼泪。
不过,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通常把眼泪分为三种:基础性眼泪、反射性眼泪和情绪性眼泪。
基础性眼泪是指我们眼睛角膜表面那一层薄薄的液体膜,它的产生是为了保持我们眼球的湿润。我们每天都会分泌200g左右的基础性眼泪,只不过我们可能不太会注意到;
反射性眼泪,最典型的就是切洋葱时流的泪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就反射性地分泌眼泪,以便将异物冲走。
而人们最关心的,应该是第三种:“情绪性眼泪”——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哭”。
当我们心里涌现出强烈的情绪,包括伤心、委屈、感动、喜悦等等……大脑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便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刺激泪腺分泌出情绪性眼泪。
事实上,在目前已知的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大象、猩猩等少数几种动物才会哭。所以,或许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泪失禁”意味着对于情绪的感知更加敏感,而这就要从生理层面上找原因了——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意图、体验他人的感受。所以,镜像神经元发达的人,普遍更加敏感,心思细腻,情绪体验深刻。或者,可以简单理解为:“共情能力强”。
而如前所述,我们的“哭”其实就是在强烈的情绪刺激下的一种反应,因此我们才说:“泪失禁体质”,非但不是因为“怂”,反而可能是因为大脑过于发达,对情绪的体验太强了。
很多“泪失禁”的人都很想改变自己的这种情况,以避免关键场合“失禁”的尴尬。
对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放平心态。正如古希腊的德尔斐神谕所言:“认识你自己”,面对这件事,我们首先要平和地接纳它,明白这是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不要焦虑。然后,仔细反思一下:当自己“泪失禁”的时候,究竟是在为什么而哭?是愤怒?委屈?还是其它?待找出原因之后,有的放矢地锻炼、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承受力,或是找到其他途径,将这种情绪发泄出来。
不过,我们也要明白:哭其实是有好处的。
首先,哭泣这件事也属于一种运动,会使得肌肉和情绪更放松。特别是情绪性眼泪,更是能够帮助人体排出某些毒素。比如,有研究者就发现:因情绪而流的眼泪中,蛋白质的含量就比切洋葱时流的泪要高。其中包括一些能改变人体情绪的蛋白质,如苯邻二酚和胺作用的盐类,它们对人体有害,且只能通过眼泪才能排出。
所以,我们不必把“哭”这件事看得这么沉重,它本身是有很多益处的。而所谓的“泪失禁”体质,也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怂”的表现,反而说明你的内心更加敏感、大脑更加发达。想改变的话,也不要着急,首先要接纳它,慢慢来~
老太太78岁被下病危,80岁能坐48小时火车去看儿子,她感叹:活着真好!
2年前的暑期,休完年休假回来,接同事的班,同时也接了一个被下病危的老太太,那一年她78岁。
她有一个和我一样不太多见的姓氏,为了患者隐私,文中就用她或者老太太代替吧。
有着6年心梗的她,这次再次出现胸痛、胸闷,不缓解,并且出现了心房颤动,伴着短暂的室速,成对儿的室早,一波接一波,她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IV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短暂室速、室早、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2型糖尿病。
这是同事和我床头交班,我了解到的信息,昨天夜间刚从急诊收上来的,一晚上没有明显好转。
交完班同事如释重负,轻松的去度假了。
刚刚放松1周,还没有适应紧张、忙碌工作的我,一下倍感压力,看着成对的室早,短阵的室速,仿佛下一秒病魔就有可能夺走患者的生命。
她危在旦夕,我则如芒在背!
经过一夜的折腾,她基本上没有睡觉,就在我和同事交班的时候,也没有睁眼睛。
看着似睡非睡的她,我决定先和家属交流。从陪床的2个女儿那得知:
老太太,有2个儿子,2个女儿,大儿子在海南,小儿子因车祸早已经离开了。
从小儿子离开后,老太太从东北老家,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和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
还没有等我和她两个女儿说完话,她睁开了眼睛。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深懂得,这个时候的病人,是最脆弱的。历经了疾病的折磨,此时一定是紧张、恐惧、焦虑,绝望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的。
最难受的时候,他们往往丧失了信心,似乎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求生的欲望却不会消失。
不难受的时候,他们往往变得敏感而多疑,焦躁不安,生怕一下秒病情变化,再次陷入绝境。
一方面是面临疾病的折磨,痛不欲生
一方面是又是与人生俱来的对生命的渴望
对疾病的绝望
对生命的渴望
就这样在矛盾中煎熬,身心俱疲!
要想治好患者的病,先要温暖患者的心。看到老太太睁眼,我赶忙上前,拉住她冰冷的手,亲切的问道:“您睡醒了?怎么样好点了吗?我是您的主治医师医生。”
她努力的睁了睁眼睛,我感觉到我手被她拉紧了。这一个细微的动作,能让我感觉到她内心的喜悦,她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我还能活下去吗?我想我的儿子”她的语气,像是咨询,又像是自言自语。
“只要您好好配合,一定没问题的”没有多大把握的我,给了一个直接肯定的答案。
这其实是一个医者大忌,医生从来工作中从来不会盲目肯定或者否定,他们的语言从来的都是可能,因为医学有太多的未知性,疾病有太大的变化性。
其实这种可能,这种不一定才是真的,所谓的“一定”其实反而是夸大、不符合实际的。
但是这种情况之下,容不得你去犹豫,我需要给她勇气和信心,我也需要得到她对我的信任、信赖,我要让她感觉我是的依靠,是她疾病时候的医靠!
好的医生就是要和患者见第一面,就应该让患者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一定要让患者感觉到,你一定会帮助他祛除疾病。这是看病的第一步,也是我多年的体会。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患者不信任医生了?医生冷淡的态度恐怕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良好的沟通,是信任的开端。看病和修车不一样,一定要有人文关怀在里面,好多医生把自己当成了修理工,而好多患者把自己当成了消费者。
有了良好的开始,接下来才会有美好的结局!
经过细心的治疗,老太太和家属的配合,闯过一关有一关!她逐渐平稳,胸痛消失了,心功能改善了,短暂是室速消失了,成对的室早没有了,偶发的室早,已经对她够不上威胁了。
儿子也从海南赶来!
见面之前,我 提前还是先给她先上了一课,让她千万不要太激动。因为大悲大喜都可能会诱她疾病的再次发作。
儿子如期到来,老太太自然欣喜万分,怕她因为激动发病,我也陪在了床旁。有了之前的预防针,一切很顺利。
老太太拉着儿子的手,把目光投向我,示意儿子都是我的功劳,把她治好了。她的儿子也对我是千恩万谢,出院后给我送来了锦旗,并且老太太又让女儿录了视频,发到了我的患者群里。
儿子陪了她一段时间,就匆忙回去工作了。隔三差五的电话,并不能解她的思儿之心。因为儿子不能来看她,她决定去海南看儿子。至于为什么儿子不能来看他,后来我了解到,一是儿子太忙,二是她儿子心脏也很不好。
于是老太太女儿联系我,把要去海南的情况告诉我。开始我是极力反对的,因为老太太的病还是有很大 风险的,坐飞机就会面临更多风险,一旦途中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后来又提到坐火车去,但是几千里的路程,48个小时甚至更长的车程,老太太的身体也吃不消啊。
但是老太太心意已决,我也只好建议让她们常备急救药物,如果发病离哪近就去哪的医院。当老太太的女儿再次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她们 已经安全的返回了我们的城市,最后老太太托女儿告诉我:
活着真好!
剧情完美落幕,一个曾经有过心梗、心衰病史80岁老太太,从命悬一线,到感叹活着真好,见证了疾病是可以战胜的,生活是美好的!
通过医疗故事,讲述医学知识,今天的内容就是慢性心衰的管理。
第一.坚持用药。长期口服药物治疗是维持病情稳定、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键措施。若其病情有变化,应及时就诊,不要自行改变药物治疗方案。停药之前咨询主治医师。
2.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运动。适宜的运动训练对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至关重要,急性期或病情不稳定者应限制体力活动卧床休息,以降低心脏负荷,稳定的心衰患者应主动运动,运动量因人而异,一般以不诱发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为宜。适宜的运动能提高骨骼肌功能,改善活动耐量。
3.合理饮食。心衰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心衰本身会使体内的钠盐不能顺利排除体外,过度的盐造成水潴留,加重心脏负担。轻度心衰患者盐控制在4克,中度到重度的心衰患者每天不超过2克。另外需要限制水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1500毫升,可以记录每天的入量和出量情况,最简单的就是监测体重,建议每天监测,如果3天内,体重升高超过2千克或每天体重的增长达1千克,说明有水分潴留,必须及时加用利尿剂。
4.抵制烟酒的诱惑。听话的人群不用再说原因,不听话的人群说多少也白扯,因此不在赘述烟酒危害。
5.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6.要有像亮哥一样既专业有负责的医生指导!和医生做朋友,有好处!
综上避免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尽量避免感冒、呼吸道及其他各种感染;不要擅自停药、减量;饮食不当,如食物偏咸;擅自加用其他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都容易引起慢性心衰急性发作。若出现如疲乏加重、运动耐力降低、静息心率增加≥15~20次/分、活动后气急加重、水肿(尤其下肢)再现或加重、体质量增加等情况,很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病情平稳的患者可3~6个月随访一次。病情有变化时随时就诊。若患者发生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严重气短、突发喘憋、吐粉红色泡沫样痰、面色青紫等症状,提示急性心衰的可能,立即呼叫急救系统,尽快到医院就诊。若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但出现双下肢水肿,可尝试增加口服利尿剂剂量。自行调整3~5天后如病情无明显好转,亦应去医院就诊。
「我的心情就好像在坐过山车,在谷底和高峰起起落落」,是否这样的体验也同样出现在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群中。
时而信心满满、时而低落消沉,心情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所以,我的情绪到底怎么了?
关于情绪难以控制的两极切换,就是通常讲的「躁郁症」。
究竟什么是「躁郁症」,如何判断我是不是得了「躁郁症」,得了「躁郁症」又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躁郁症」。
躁郁症,即医学上常说的「双相情感障碍」,指情绪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极端状态下的循环往复。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连续几天出现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及烦躁不安等,通常持续时间在四天以上,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存在以上症状。
「抑郁发作」:连续两周,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里,感到悲伤、空虚或无望,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愉悦感都明显减少。
(*如果您存在以上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并因此而感到困惑和烦恼,请注意及时就诊筛查。)
除了上述典型的躁郁症表现外,另外一些不是很典型的情绪不稳定状态(易激惹)也可能是躁郁症的表现。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躁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愈发年轻化,已经等同甚至超过「抑郁症」的危害,是应该被大家重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无论情绪是处于极端兴奋还是处于过度萎靡不振,都是偏离正常的疾病状态,长期的疾病困恼、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减退,都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最重要的是,反复出现的情绪两极切换对大脑是存在危害的,我们的大脑就好比是电脑的中央处理器,反复疯狂模式和开关机带来的是电脑的提前报废。
同样,大脑的损伤也是不可逆的,增加了后期脑部其它疾病发生的风险,且长期情绪的忽上忽下使得「躁郁症」患者承受了较「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生活、人际挑战和困境,也造成了「躁郁症」患者较「抑郁症」患者存在更高的疾病自杀风险。
那如何判断我是不是得了「躁郁症」?时而兴奋、时而抑郁,就是「躁郁症」吗?
其实不然,很多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脑部肿瘤、脑炎和其它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也会引起相应情绪问题的出现。
如果在你既往经历中或当前情况下符合上述症状的部分或全部,同时满足对应症状持续时间,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后即考虑存在「躁郁症」的可能性,建议及时到专业的精神心理门诊或者寻求正规的线上就诊渠道进行筛查和诊治。
疾病最终的确诊有赖于专业的精神科医师进行诊疗和判断。
有人说过,躁郁症是拥有天才属性的疾病,在情绪低落时守护自己的灵魂,感受世界的痛苦;在情绪高涨时意气风发,迸发无数灵感,挖掘创造潜能,很多著名人物如梵高、牛顿等都存在躁郁症的表现。
因此,最终确诊躁郁症不必过于沮丧、绝望和担心,经过系统的治疗,躁郁症是可以好转并恢复良好社会功能的。
药物治疗
作为情绪障碍的一种,一旦确诊躁郁症均建议以药物治疗为主,综合配合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情绪控制
躁郁症作为情绪稳定性出问题的疾病,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一些情绪控制的练习,例如做一些有氧运动,作为有效释放压力和缓解负面情绪的手段之一。
运动经常被很多精神心理科医生推荐作为日常情绪调节方式,研究表明坚持半小时以上的有效运动可以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增加情绪调节药物的获益。另外,冥想和呼吸训练等也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问题,增强心理韧性。
最后,我们不必惧怕「躁郁症」,关键是我们在面对波动情绪时的态度,秉持积极的心态,严格遵循医嘱和拥有良好生活方式,切忌病急乱投医,延误治疗和康复。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没有什么事物只有绝对的一面,如太极中的阴和阳,生物中的雄性与雌性,空间中的上与下……这些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一面性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完整地看清楚一件事其中的利与弊,十全十美的处理好一件事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身处事物的其中,虽然我们不能够做到十全十美,但至少我们要去追求十全九美,追求好的一面。
大家都知道硬币都有两个面,情绪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生气时会愤怒,伤心时会低落……硬币从被抛出后到落到地面直至静止,我们很难判断出、掌握它的正反面,可是情绪是可以掌握的,我们可以让它保持正面或者反面,既然情绪可以改变,那我们就不要总执著于悲伤。
与其悲伤,不如振作起来选择自信,不能选择正面的硬币,可以选择正面的情绪。
情绪犹如双刃剑,自信之人容易取得成功,情绪低落之人往往会丧失机遇。
为什么不选择每天自信的笑一笑,执著于悲伤的你除了悲伤,让别人看到你欲绝不振的样子,还能做什么?
既然有选择的余地,并且有主动选择的权力,那就选择正面的情绪,不要执著于悲伤,悲伤虽然没有自卑那么可怕,可它也会慢慢磨灭掉我们的信心。我们可以化悲伤为力量,争取取得最大的成功。
尼克是一位探险家,他征服过许多高山和沙漠,这次他准备征服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准备充足的他来到撒哈拉,开始了他的征途。尼克不知走了多少天,行程已经超出了他的预计,水快没有了,指南针也失灵了,眼看着食物快没了,而他还身处这茫茫的沙漠中,他有些着急了。
终于,他的食物告罄,水袋里剩最后一口水,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着走出去,想起自己刚结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尼克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喝完最后一口水,尼克想把食物袋丢掉,减少不必要的负担,他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个苹果,尼克带着这个苹果在气候恶劣的沙漠中走着,每当他倒下时,他都会对自己说:“我不能死,我还有我的妻子、我的父母要去照顾,我还有最后一个苹果,我一定能走出去!”
虽然悲伤的尼克不知到能否成功,可他没有放弃。就这样,尼克凭借着对自己的信心花了两天三夜走出了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沙漠。另外一个年轻的探险者杰瑞可没有这么幸运,他同样被困在沙漠中,他身上的补给还算充足,只是指南针丢了。
迷失方向的他没有选择去寻找新的出路,而是待在原地等待救援,他还边哭边抱怨:“该死的上帝,你为什么会这样对我!”直到他的食物告罄。驼队的主人发现他的尸体时替他感到惋惜,因为他只要朝前走半天的路程就可以走出沙漠了,在那里有个小绿洲和一个小镇。
两个同样被困绝境的人,面对死神的威胁,因情绪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尼克能从悲伤中走出来获得了生存,而执著于悲伤的杰瑞则被沙漠夺取了年轻的生命。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只因为一个选择了情绪的正面,另一个选择了情绪的背面。他们都有选择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决定权在他们自己手中,成功或是失败由自己来选择。
职场上的竞争很激烈,如果被对手打败一次,你只会执著于失败的悲伤之中,那么你很难再次取得成功,甚至还会被对手鄙视。只有从悲伤中走出来,向对手发出战书,才可能有实力战胜昔日的对手。
适时的悲伤可以发泄我们压抑的情绪,执著于悲伤之中则会让我们一事无成。换种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只有悲伤。
人不可能不会悲伤,但悲伤要有度,不要执著于悲伤之中。如何迅速地从悲伤之中解脱出来,在这里笔者教大家几招。
第一,转移情绪
当你感到伤心、难过时,可以想想自己平时最开心的事,做一些自己平时喜欢做的事情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情绪。
第二,合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可以向亲朋好友和你信赖的人倾诉,但一定要选择你信任的倾诉对象;
大大方方地哭一场然后好好地睡一觉,醒来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没有原来那么压抑了;
可以做一些激烈的运动,找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将自己心中让你伤心、难过的事喊出来。
第三,去看看周围一些美的事物
感受一下优美的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悲伤随风而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时而开心,时而焦虑,时而多愁善感,时而无故叹气……你是不是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或焦虑症?一般患有抑郁症的患者确实会焦躁不安,敏感多疑,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就是这种病症,气郁体质的患者也有相同的症状表现。
气郁质是中医划分的九种体质中的一种,但提及“气郁质”,很多人会将其与“抑郁症”等同,那么“气郁质”等同于抑郁症吗?其实两者虽有联系,但还是大不相同的。关于气郁质,你首先得了解这4大常识。
“气郁”为中医专用术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会以气为动力,方可推动脏腑气化、输布津液、宣畅血脉、消化水谷等多项生理活动。
而气郁质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一种体质状态,当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便形成“气郁”。我国中医认为,气郁多由忧郁烦闷、心情不舒畅所致,长期气郁会导致血循环不畅,严重影响健康。此外,气郁体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先、后天条件和现实因素。
“气郁”是中医专用名词,是指患者气机不畅的失衡状态,而“抑郁症”属于西医名词,属于精神方面的范畴,是一种心理性疾病。
同时,两者在判断严谨度上也存在不同,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抑郁症是非常谨慎的,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后才能做出诊断,而一时的气郁,或者是气郁体质,通过日常的行为表现便可以推断一二。
气郁质与抑郁症两者又存在关联,气郁质患者进行调理后,这种体质是可以逆转的,但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和调养,这种抑郁的状态超过了人的自我调整能力,便很容易发展成抑郁症。而且一般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大多数属于气郁质,所以说,两者虽然存在不同,但还是一种相互发展的关系。与男性相比,女性较容易出现气郁,这与女性所承担的外界压力和自身的生理有关。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大多是家庭和工作两手抓,在精神层面承担了较多的压力。
每月还有月经、排卵等生理活动,这些都需要在内分泌调节之下完成,加之女性大多心思细密、情感敏锐,外界的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她们的情绪。而一旦情绪大起大落,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内分泌失调,也最容易出现中医所说的肝郁和气郁。所以说,气郁质一般是女性偏多。
气郁体质最大的危害便是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和心态,好的心态和情绪是健康美丽的第一步,相反则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美丽,部分人群因为气郁质的影响会出现体型柔弱消瘦、面色苍暗萎黄、皮肤敏感粗糙、易长黄褐斑或长痘等状况,这些都是因为气机郁结造成的。
同时气郁质的患者容易患有抑郁症、失眠、惊恐、脏躁、肺结核等病症,虽然部分患者可自愈,但大部分需要治疗且康复较缓。而对于女性而言,长期的气郁还会导致乳腺增生、胸闷胸痛、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肿瘤等严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严重威胁女性的身体健康。
当代年轻人,什么最重要?头发!
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秃了头,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白了发。
影视剧里常常出现角色一夜白头的情节,或是为情所困、或是修炼走火入魔,剧中的白发为故事赋予了戏剧性,甚至有部分角色因为一头白发而变得仙气飘飘、颜值倍增。
但在现实生活中,少白头的少男少女并不会一夜白头,也没有影视剧中演员的颜值,只有黑白掺杂的一头花发,忍受着周围人诧异的目光,欲哭无泪。
首先我们要知道头发的颜色是怎么来的。
其实人身上的毛发刚刚生长出来都是没有颜色的,是被“染”黑的。
一根毛发,露在皮肤外面的叫做毛干,皮肤里面的叫做毛根,毛根被毛球包裹。毛根毛干就像一棵植物,而毛球则负责提供养料。
毛球中的毛母细胞不断分裂增长,头发才能茁壮成长。同时,毛母细胞还有一些色素细胞,它们生产黑色素颗粒,将刚刚生长出来的无色头发染上颜色。至于是什么色素,不同人种各有区别。
黄种人的头发呈黑色,是黑色素细胞分泌了真黑素和棕黑素。
头发逐渐变白,是色素细胞功能衰退,产生的色素颗粒逐渐变少,等到没有色素颗粒再产生时,这时候长出来的头发就全部是白色了。
正常人到了中年,头发才会慢慢变白,但有些人在少年、青年时期就有白头发,所以我们称之为少白头。
少白头一般很少满头白发,大多数是在头部后部或顶部开始出现少量白头发,黑发掺杂着白发。
好好的头发怎么就变白了?
少白头病因复杂,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
遗传是主要因素。
后天性
精神因素
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过大,导致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的功能衰退,或者精神因素引起内分泌紊乱,影响黑色素的生成。
营养不良
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1、B2、B6,以及酪氨酸缺乏、微量元素铜、铁等等,导致黑色素生成减少。
疾病引起
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混乱、贫血、斑秃、白癜风等疾病也会影响黑色素的生成。
心理调节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饮食调节
饮食营养均衡,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等。例如瓜果蔬菜、豆制品、谷物粗粮,保证饮食的多样化,可以改善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少白头。
治疗疾病
治疗原发疾病,也有利于缓解少白头,例如重症斑秃患者病情改善时,白色的绒毛会逐渐变黑。
按摩头皮
按摩头皮有助于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在按摩时,用指腹按摩,切记不要用指甲,以免刮伤头皮。
加强锻炼
规律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强身健体。
另外,提醒大家注意,以下这些办法请勿依赖:
染发
可以暂时遮住白发,但要注意频次,过于频繁的染发会对头发造成伤害。
迷信特效药
“一抹就黑“,“吃了就黑“,治疗白发的偏方总是层出不穷,骗子就是掌握了白发人焦虑的心理,生产出一些并没有实际效果的偏方骗人购买,最后的结果就是又花钱又受罪。
迷信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
黑芝麻营养丰富,确实对身体有好处。但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吃黑色的食物就能把头发“染”黑。黑素细胞是利用体内的酪氨酸转化生成黑色素,而吃进肚子的黑色食物并不会对黑素细胞有帮助。
拔白头发
拔白头发的效果是短暂的,即使拔掉,同样的毛囊长出来的头发依旧是白色。
传言说,白头发越拔越多,并非如此,拔掉白头发,并不会影响到其他毛囊长出白发,只会让你的头发越来越少。并且过多拔白头发,容易造成头皮损伤,引发毛囊炎。
虽然少白头不会对人体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少年长了白头发总会觉得自己是异于常人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其实,他们只是头发颜色不同而已,白头发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论是少白头人群还是普通人群,都应该以平常心看待。
无论你多大年龄,在母亲眼里你永远是孩子!
无论你多大年龄,都想有个妈,因为有妈才有家!
这是发生在医院病房里的真实医疗故事,故事里的老太太那年90多岁,守寡多年,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在外地,三个儿子都在当地,三个儿子轮流去照顾妈妈。
老太太70多岁的时候患了心梗,一直坚持服用药物,平素里生活能够自理。心梗之后,吸烟多年的她毅然戒烟,但是仍然坚持每天1两白酒。
日子如水般流过,近2-3年开始,她身体逐渐不像以前那样硬朗,特别是秋冬季节,特别容易感冒,随后就诱发心衰,所以也逐渐成了医院的常客。
起初住院有个3-5天,心衰就很快缓解了,在家接着吃药,还能维持一段时间,随着心衰的加重,住院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出院3-5天,就躺不下了,到最后家里人都不敢让她出院了。
老太太的身体急转直下,心衰导致脑供血不足,逐渐有些糊涂了。以至于小女儿从外地赶来,她都不太认识了。而一直陪在床前的就是她的大儿子,也就是文章的第二主角,其他儿子都是请了护工,间断来看望。
自从老太太成了医院的“常客”,几乎所有医生都管过床,而我则成了老太太最后一次的管床医生。
老太太的病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好两天坏三天,就这样维持着,也不知道能到哪天,钱自然也是越花越多,每次我们去催费,大儿子总是毫不犹豫的去交钱,常规用药不好用,需要用一些比较昂贵的药物,他也总是一口答应。用他的话说:让我妈少受些罪,花钱点值,我想让我妈活下去,多大岁数都想有个妈。
有的时候我也会劝他多注意身体,毕竟70多岁的人了。而他则总是表现出自己还很年轻的样子,总是满脸幸福的说:我身体挺棒的,在我我妈眼里,我还是孩子呢!
心衰的终末期,似乎任何药物、仪器都不能阻止病情的恶化,老太太进入了生命的最后尽头。而她大儿子似乎也觉察到这一点,他把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喊到了医院,向我打听老人的情况。
这个时候,作为医生也很为难,明知道没有好办法,但还要给患者家属一定的建议,因为医生并没有代替患者和家属做主的权利。
所以我建议他们如果积极一点,可以考虑转入ICU,考虑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
但是也许能一时有效,能维持多久我也没有把握,费用要比CCU贵些。
其实从我内心来讲,我并不希望他们会做出插管上机的选择,终末期的患者,无论你花多少钱,也会无济于事,结局就是人财两空。但是作为医生,我无法明讲,还是要看家属的态度。
短暂的商议,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我,想让我帮忙做个决定。
其实这个时候也是医生最难受的时候,患者家属信任你,想让你给个肯定的答案,可即便是我有肯定的答案,我也不会直接表明的,也不敢直接表明。是出于自我保护也好,还是职业敏感性也好。
所以我表明我的态度:“我不能帮大家做决定,我没有这个权利。我只是从老太太目前情况,和大家分析下情况,老太太病情很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如果去插管上机,也许只能维持几天,也许只能维持几个小时,但是挽回生命的机会比较渺茫,谢谢你们的信任,最后的定夺还是要你们家属!”
听完我的话,他们这次很快有了统一的意见,维持治疗,能维持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吧。
也就是这天的夜班,老太太呼吸微弱,心跳、血压逐渐下降,我赶忙告知家属,老太太可能不行了,还用抢救吗?
家属面面相觑,这次大儿子却毅然绝然的表态,不用抢救了!
当他说完这些话,老二和老三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最后关头,如果连抢救都不抢救,那岂不是太不孝顺?
老大仍然态度很坚决:活着的时候孝敬就行了,孝敬不孝敬不在这个时候,就让妈安静的走吧,别最后再让受罪了!我是老大,这事我定了!
很快老太太呼吸心跳停止了,再也没有生命气息,当我通知他们这些的时候,老大已经老泪纵横,抽泣的呼喊着:妈!妈!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仍然能清晰的回忆起那画面,一声妈妈,催人泪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逝水不停,行孝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