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
发表人:张继红

胰腺是腹膜后位器官,位置深在,显露困难,传统胰腺开腹手术常需较大切口才能充分显露术野。在腹腔镜下,术野直观清晰,胰体尾切除具有显露优势,而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大大缩短了病人的在院时间。胰体尾切除术包括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和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996 年 Cushieri 首次报道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短短 20 年间,腹腔镜技术呈井喷式发展,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已然成熟,特别是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在治疗胰腺远端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已在各大医院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胰腺远端的良性病变来讲,应该首选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本人结合目前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论文、专著及个人体会概略介绍如下,供广大患者参考,并请腹腔镜手术爱好者指正。

一、腹腔镜胰体尾切除的适应证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适应于胰腺远端肿瘤的治疗,包括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和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主要适应于胰腺体尾部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适应于远端胰腺癌的根治性切除以及不能保留脾脏的胰腺远端良性肿瘤的治疗。

1、腹腔镜胰体尾切除的主要适应证

  • (1)胰体尾部各种良性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浆液性囊腺瘤等;
  • (2)胰体尾部各种交界性肿瘤: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
  • (3)胰体尾部各种恶性肿瘤,且术前评估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无远处转移者,如胰腺癌;
  • (4)胰腺损伤、慢性胰腺炎;
  • (5)胰腺炎合并假性囊肿。

2、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适应证

  • (1)胰腺体尾部的良性肿瘤及低度恶性肿瘤,如胰腺囊腺瘤、内分泌肿瘤、囊腺癌等;
  • (2)病变主要集中于左半胰腺、症状明显的慢性胰腺炎;
  • (3)慢性胰腺炎合并胰体尾囊肿。

3、腹腔镜下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适应证

概括起来适应于两种情况:一是恶性肿瘤,为了保证肿瘤治疗的彻底性而切脾(不得不切脾):二是病变影响了脾脏的血运而被迫切牌(不得以切脾)。具体适应证如下:

  • (1)胰腺各种恶性肿瘤;
  • (2)胰腺各种交界性肿瘤,肿瘤较大或已侵犯脾脏血管者;
  • (3)肿瘤已累及脾脏血管,或距脾门较近,或与脾门发生粘连者;
  • (4)胰腺慢性炎症重,与脾血管致密粘连,强行分离可能导致致命大出血者。
  • (5)肿瘤较大,直径大于 5.0cm。

二、胰体尾切除手术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为:

  • 1、难以纠正的凝血机能障碍;
  • 2、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全麻的病人;
  • 3、胰腺恶性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难以分离,术中可能损伤周围脏器或重要血管;
  • 4、急性胰腺炎发作期;
  • 5、术前考虑腹腔主要血管侵犯或恶性肿瘤邻近器官转移;
  • 6、有上腹手术史导致腹腔严重粘连无法植入器械及显露脾脏。

相对禁忌证:

  • 1、合并妊娠;
  • 2、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及高度肥胖。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绝对禁忌证可转为相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可转为适应证。

三、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术式

1、Kimura 法:保留脾血管。优势在于保留了脾脏动静脉,避免术后血运障碍或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术后发生脾梗死的几率较低。

2、Warshaw 法:不保留脾血管,依靠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提供脾脏血运而保脾,但应保留脾门侧支循环。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降低,对胰体占位性病变压迫紧贴脾动静脉者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但术后术后有继发脾下极梗死的风险。脾肿大者,单独依靠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难以维持重大脾脏的血供,Warshaw 法应列为禁忌。

四、操作方法

1、术前置胃管胃肠减压,减小胃的体积,利于腹腔镜下观察。

2、麻醉与体位:全麻后病人取头高脚低位,术者和第二助手站在病人右侧,第一助手站于病人左侧。也有主张病人取膀胱截石位,因为这种体位对右利手的术者来说手术操作更方便。

3、穿刺孔部位:多数作者采用五孔法。即采用 5mm、10mm、12mm 的套管针在腹壁上打 5 个孔,打孔部位分别为:一个观察孔位于脐周,用来插入腹腔镜镜头;二个操作孔位于左、右锁骨中线稍高于脐水平,用于分离、切断血管等主要操作;二个辅助操作孔位于左右肋缘下(一般位左侧于腋前线、右侧位于锁骨中线)。手术中根据需要可改变主操作孔和辅助操作孔。

4、建立人工气腹(气压 2kPa )后插入腹腔镜探查:进入腹腔后先行探查,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细针活检。

5、手术要点:胰腺上缘入路找到脾动脉,预置血管阻断带;胰腺下缘入路找到脾静脉,预置血管阻断带。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则分别将脾动、静脉结扎后切断,离断胰腺实质,然后将胰体尾向左侧翻转,游离、切除胰体尾及脾脏。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最好应用 Kimura 法,将胰体尾部从脾动、静脉上分离出来,操作需仔细轻柔,遇到脾动、静脉出入胰腺的血管需妥善结扎,脾动静脉损伤用小号 Proline 线缝合止血。对脾动静脉确实无法修补的出血或胰体尾实质与脾动静脉紧密粘连无法分离时采用 Warshaw 法保脾,注意保留脾门侧支循环。如 Warshaw 法仍无法保留脾脏,则行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将胰体尾及脾脏一并切除。脾脏游离的方法同脾切除。离断胰腺实质的方法可用用 Endo-GIA 离断、环形结扎或 U 型缝合胰腺近端后用超声刀或 Ligasure 离断。也可扩大左锁骨中线切口直视下离断在 U 型或尖端缝合胰腺残端,并从此切口取出切除物。

6、取出标本:经腹壁左锁骨中线打孔处送入非渗透性收集袋,打开后将胰体尾及脾脏移入袋中,将收集袋的开口经脐部打孔处提起,使其贴近腹壁,随后排出腹腔内二氧化碳,撤走脐部的套管,在左锁骨中线打孔处做一 3~4cm 的切口,先取出胰腺体尾部,再用手指、剪刀或其他器械将脾脏搅碎后取出。

五、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术者习惯选择适当的操作孔位置,有利于手术操作。

2、术中有效控制出血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术中出血的主要来源是脾动、静脉,预先处理好脾动、静脉是保障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3、手术操作应仔细、轻柔,避免锐性器械损伤脾动静脉及脾脏,防止不必要的副损伤。

4、妥善处理胰腺残端,尽可能降低胰瘘发生率。

5、胰体尾切除术是否保脾的原则是“生命安全第一,保留脾脏第二”。

6、术中出血不易控制时,“生命安全第一,微创手术第二”,应及时转开腹手术。

六、术后注意事项

1、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内出血发生,以便及时处理。

2、术后胃肠减压 2-3 天至胃肠功能恢复正常,防止胃扩张;合理液体治疗,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和尿量正常。

3、密切观察腹部体征,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性状,检查腹腔引流液、血尿淀粉酶,早期发现胰漏并及时处理。

4、早期超声检测以便发现上腹部及左膈下积液,必要时重新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

5、常规使用制酸剂,防止应激性胃溃疡。

6、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膈下和腹腔感染。

7、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生长抑素防治胰腺炎及胰漏。

七、并发症

1、术中术后出血: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出血导致中转开腹的重要原因,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可能因为损伤脾动、静脉而导致出血,切牌手术时可能因为损伤胃短血管及胃左血管而出血,手术过程中误伤其他脏器血管也可引起出血。预防的关键是术中动作轻柔,操作确实可靠:脾动静脉预置阻断带有利于紧急情况控制出血;横断胰腺时注意切割闭合器在视野范围内,避免损伤其他血管;保留脾脏时须仔细结扎出入胰腺实质脾动静脉分支与束支;切牌时先行结扎、离断脾动脉既能减少出血又能使脾脏缩小。术后严格观察生命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性状,一旦发现出血,根据出血量及出血速度判断出血来源,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及手术探查止血。

2、术后胰腺炎或胰瘘:术后胰瘘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胰体尾切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可继发引起腹腔感染、腹腔出血等严重后果。胰瘘的发生与近端胰管梗阻、残端缝合或闭合技术、胰腺基础疾病以及是否合并脾切除等有关。临床上表现为左上腹剧痛,血淀粉酶增高、腹腔引流液淀粉酶高于血淀粉酶。预防的措施在于术中操作准确、轻柔,胰腺断端处理确实可靠。一旦发生胰腺炎或胰瘘,应充分引流,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同时加强抗感染、支持治疗。

3、术后脾梗死:与保留脾脏而未保留脾动、静脉有关。预防的关键是术中尽可能保留脾动、静脉,对严重脾肿大不可用 Warshaw 法;应用 Warshaw 法的病例,切断脾动、静脉后须观察脾脏色泽变化,如血运不良,说明脾门侧支循环破坏,应联合脾切除。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象变化,超声检查有助于脾梗死的诊断。对局灶性脾梗死,早期使用抗生素多能治愈;对于广泛性脾梗死或已继发脾脓肿,应早期行脾切除。

4、膈下感染或脓肿:多继发于膈下积血,表现为术后 3-4 天体温突然增高,超声、CT 等检查可放心膈下积液积脓。预防的措施在于术后充分的膈下引流。如已经形成脓肿,最佳措施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5、肺部并发症、切口感染、裂开:微创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的机会相对较少。

6、胃、结肠等邻近脏器损伤。

八、临床评价

优点:

1、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麻醉药用量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2、胰体尾切除术是目前开展最多、最成熟的胰腺手术,安全可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可接受。

存在缺点:

1、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相对开腹手术较大;

2、出血是中转开腹和保脾失败的主要原因,胰漏是最主要的并发症;

3、腹腔镜下手术缺乏接触内脏的手感,有时难以辨别病变边缘;

4、需使用穿刺器、切割闭合器、结扎夹等腔镜专用耗材,增加手术费用。

九、腹腔镜胰体尾切除常见问题释疑

1、腹腔镜胰体尾切除的技术关键是什么?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技术难点有三:腺上缘入路找到脾动脉、胰下缘入路找到脾静脉、控制出血。

所有腹腔镜手术最为关键的技术是控制出血。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控制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脾动、静脉出血;不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控制出血的关键在于首先结扎脾动脉,妥善处理脾蒂和胃短血管。

2、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游离胰腺的手术入路有哪些?各自作用是什么?

(1)胰腺上缘入路:寻找脾动脉。

(2)胰腺下缘入路:寻找脾静脉。

(3)胰尾入路:显露脾门及脾蒂血管。

3、腹腔镜胰体尾切除中转开腹的原则是什么?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中转开腹的原则是“生命安全第一,微创技术第二”,当微创手术危及病人生命安全或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时,必须当机立断中转开腹。中转开腹不是手术的失败,而是手术的延续,达到治疗目的才是手术成功的标志。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有:

(1)进入腹腔探查时,不能明确肿瘤的位置;

(2)肿瘤与腹腔重要血管关系密切,如肠系膜上动静脉、肝总动脉等,易损伤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3)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需联合切除其他脏器及淋巴结清扫;

(4)腹腔严重粘连,显露分离胰腺困难;

(5)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6)重要脏器损伤难以在腔镜下修复。

主要参考文献(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做胃镜,是做常规的还是无痛的呢?因为对二者的不了解,临床中经常有患者询问这个问题,这里就给大家讲一下二者的区别,以及医生对二者选择的依据。

     

    对胃镜大家都很熟悉了,提起胃镜,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做胃镜太难受了,能不做就不做”。事实恰好相反,通过胃镜我们可以对口腔到食道、胃、十二直肠的内部形态进行直观的观察,及早发现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早期食道癌、早期胃癌等疾病,这是钡餐透视、彩超、CT等检查所不能比拟的。然而,许多人因为畏惧胃镜造成的不适,选择放弃胃镜检查或者仅通过服药对病症进行维持治疗,错过了发现癌症的最佳时期,最后悔之晚矣。

     

     

    那么,无痛胃镜跟常规胃镜有哪些区别呢?

     

    事实上,无痛胃镜所使用的检查器械、检查方式与常规胃镜并没有区别。无痛胃镜是在常规胃镜操作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短期的身体麻醉,使患者在“睡梦”中完成胃镜检查,避免常规胃镜操纵造成的不适,如恶心、呕吐等,同时消除患者对胃镜检查的恐惧。

     

    此外,无痛胃镜可以扩大胃镜检查的适用人群,如不能耐受常规胃镜的老人及儿童。老人因身体机能减退,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度降低,比做普通胃镜的风险性大,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无痛胃镜。

     

    儿童因其年龄较小,对外界认知不足,常常对胃镜检查强烈恐惧并会有严重的哭闹行为,若对其进行胃镜检查,则可能造成检查中断、疾病检出率差或因哭闹造成检查伤害。如:临床中常见的儿童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若儿童配合不良,常常造成操作时间延长、儿童较痛苦、甚至操作失败。

     

     

    研究发现,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因麻醉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可有效的减少胃肠道的蠕动,为内镜下的组织观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疾病检出率,降低漏诊率、误诊率。

     

    因常规胃镜有不适感,患者耐受时间短,一些创伤小、效果好的胃镜下手术,常规胃镜便不适用了。如,内镜下胆管取石、息肉的切除、早癌的治疗等,这些方面无痛胃镜有常规胃镜不可取代的优势。

     

    无痛胃镜这么好,难道就没缺点?

     

    无痛胃镜需在麻醉师的监控下使用镇静药物,因药物作用及考虑患者安全性,检查结束后患者需待完全清醒并休息20分钟左右方能离开。因此,无痛胃镜检查较常规胃镜耗时久。无痛胃镜临床常采用丙泊酚作为镇静剂,少数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治疗后恶心、呕吐、头疼等,有麻醉药物过敏史的人不能进行胃镜检查。无痛胃镜因增加了麻醉操作,费用较常规胃镜昂贵500元左右,具体价格可以咨询就诊医院。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会对常规胃镜和无痛胃镜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在就诊或体检时,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并结合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胃镜检查。

  • 我们说目前还没有针对胆囊息肉治疗的特效药物,所有的治疗都是对症治疗。你的息肉比较小目前不需要手术,可根据以上原则调节饮食、改变生活习惯延缓息肉的发展,有炎症时消炎治疗,密切注意息肉的发展情况,一旦增长明显(直径超过1公分)、症状加重建议手术为安。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治疗.我们说直径小于2cm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超过2cm或高度怀疑恶变,应剖腹手术,以便于行根治切除。

     


    有些人对于患了胆囊息肉做什么手术感到困惑?其实,我们说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其实,大家多点了解胆囊息肉,有利于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胆囊息肉,以防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为了让大家对胆囊息肉有更深入的认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医疗知识吧。


    我们知道胆囊息肉分多种,其中主要的就是胆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和瘤样息肉,其中胆固醇息肉又占大多数。我们说,一般情况下,胆固醇息肉和炎症息肉是不会恶变的,瘤样息肉长到一定程度会有恶变的,机率在10%左右,几率与大小成正比。我们说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


    我们说目前还没有针对胆囊息肉治疗的特效药物,所有的治疗都是对症治疗。你的息肉比较小目前不需要手术,可根据以上原则调节饮食、改变生活习惯延缓息肉的发展,有炎症时消炎治疗,密切注意息肉的发展情况,一旦增长明显(直径超过1公分)、症状加重建议手术为安。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治疗.我们说直径小于2cm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超过2cm或高度怀疑恶变,应剖腹手术,以便于行根治切除。

     


    好了,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胆囊息肉做什么手术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了,我们说大家一定要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忌过分担心而加重病情,我们建议患者要尽早就医,听从医生的叮嘱,按时服药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我国有一句俗语,即存在即为合理,虽然这话不完全正确,但是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对于人体来说,我们身上存在的器官或者组织都有一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在一起,人体能够正常运转。


    就拿胆囊来说吧,虽然它的重要性虽然比不上脑部、心脏、肾脏等脏器,但是它对人体来说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胆囊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既然胆囊对人来说不是多余的,那胆囊被切除以后,对人体有哪些坏处呢?

     


    1.对于人体来说,胆囊有何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胆囊属于消化系统的一个脏器,从“囊”字来看,胆囊就相当于储存物资的一个仓库。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胆汁是胆囊分泌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分泌胆汁的最主要的脏器是肝脏,胆囊只是负责储存胆汁而已。当人体需要胆汁的时候,它就会被排出胆囊来帮助消化。


    胆囊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浓缩胆汁。我们的肝脏每天大约能分泌1000ml左右的胆汁,一部分胆汁会被直接排入胆道,剩余的胆汁主要进入到胆囊被储存起来。每天进入到胆囊的胆汁大约有500ml,但是胆囊的容积只有几十毫升,这么小的容积肯定是没办法装下500ml的胆汁的。


    但是胆囊有着自己的特点,它能浓缩胆汁,这样的话容积只有几十毫升的的胆囊就能装下500ml的胆汁了。可能大家对“浓缩”二字不太理解,通俗地说就是胆囊把500ml的胆汁变成了几十毫升。


    大家可不要小看胆囊的储存功能,肝脏每天分泌这么多的胆汁,如果没有胆囊的话,那胆汁就会直接被排入胆道内,这无疑会增加胆道的压力,胆道的压力增高以后,就会增加胰腺炎、胆管炎等的风险。


    我们可以把胆囊和胆道看做是大海的两个分支,胆囊储存一部分胆汁可以降低胆道内的压力。


    另外,胆囊还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只不过它的分泌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弱,它每天分泌的液体可能对保护胆囊内壁有一定的作用。

     


    2.切除了胆囊以后,对人体有何影响?


    上面之所以介绍胆囊的功能,其实就是为了写切除胆囊以后对人体的影响做铺垫的。


    胆囊对人体来说,主要的作用就是储存和浓缩胆汁,不管我们是否吃饭,胆汁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会有一部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


    当人在吃饭的时候,食物进入到肠道以后,会刺激肠道分泌一种名为胆囊收缩素的物质。单纯从这个名字来看,胆囊收缩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胆囊收缩的,胆囊收缩以后就会促进胆汁排出胆囊,进而帮助人体消化食物。


    如果胆囊被切除以后,人体就失去了储存胆汁的仓库,胆汁也不会被浓缩了。不管你是否吃饭,胆汁都会不断地被排入消化道内,虽然肝脏分泌的胆汁的量不会减少,但是这会降低胆汁的消化能力,所以会有一些人在胆囊被切除后出现腹泻的症状。


    可能大家会有疑惑,既然胆囊切除不会影响肝脏分泌胆汁,那为何切除胆囊后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正常情况下胆囊是能够浓缩胆汁的,但是现在胆囊被切除了,虽然胆汁的分泌量几乎不变,但是当你吃饭的时候,排入肠道内的胆汁浓度是低的,这无疑会降低人体的消化能力。所以做了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在吃高脂肪食物的时候,会出现腹泻的症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大家也并没有必要而担心,因为大多数胆囊切除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腹泻、消化不良的症状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个主要是因为切除胆囊以后,排出胆道的胆汁增加,这会增加胆道的压力,引起胆总管管壶腹代偿性扩张,增大的胆总管壶腹就代替了胆囊的部分功能。


    胆囊切除以后,可能会增加肠癌的风险。有人对肠癌患者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曾经做过胆囊切除手术,而且后来的调查还发现胆囊切除以后得肠癌的风险也比正常人高数倍。


    至于为何胆囊切除增加肠癌的风险也并非没有科学依据,胆囊被切除以后,就会生成更多的次级胆酸,这些次级胆酸进入到结肠以后就会损害结肠,结肠长期受到刺激以后就会增加癌变的风险。虽然胆囊切除后会增加肠癌的风险,但是其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胆囊切除以后,还会增加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这个主要是因为胆囊切除以后,胆管的压力就会增加,进而引起胆总管扩张,这使得胆总管内物质的流动速度变慢,而且还会形成涡流。


    胆汁本身可以溶解胆固醇,但是切除了胆囊以后,胆汁的浓度下降,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就会下降,胆总管内的胆固醇溶解的减少以后,也会增加胆总管结石的风险。


    3.既然切除胆囊有这么多的不好之处,那能否选择不切胆囊呢?


    胆囊对人体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一般来说医生是不会建议患者切除胆囊的。医生在做出决定之前,肯定会权衡胆囊切除后的利弊的。


    试想如果胆囊结石症状比较明显,通过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那不手术肯定是不行的。


    胆囊结石数量比较多,而且直径在3cm以下,这也是胆囊切除的并发症。因为胆囊结石小,它可能会随着胆囊的收缩进入到胆道,这肯定会增加胰腺炎、胆管结石的风险。胰腺炎可是一种比较危重的疾病,它不仅花费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


    虽然有的胆囊结石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胆囊结石的病史超过了10年,那还是有胆囊切除的并发症的。这个主要是因为结石长期反复刺激胆囊会增加胆囊癌变的风险。

  • 位在腹腔深处的胰脏,与胃、十二指肠、空肠、胆道、脾等都有关连,使相关疾病手术相对困难,其中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困难度更高,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外科的圣母峰。

     

     

    根据统计,近年来胰脏肿瘤个案死亡率将近9成,要知道,因为胰脏位在后腹腔,时常会被忽略,而且早期病变症状不是很明显,如果癌细胞持续扩大则有可能会有上腹痛、背痛、黄疸、体重减轻,甚至会有拉肚子的症状发生。

     

    近7成左右的胰脏癌好发在胰脏的头部,这种情况下癌细胞有可能侵犯到胆管,导致胆汁无法畅流到十二指肠,这时病人会有皮肤发黄、眼角膜黄、尿液呈现深茶色或皮肤会有发痒的情形,严重者甚至会有发烧或畏寒等症状。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会需要动手术将肿瘤清除,但由于胰脏的位置较为深层,附近又有大血管分布,切除的脏器包括胰脏头部十二指肠、肝外胆管、部分的胃与小肠等器官,甚至还需要作血管的切除与吻合,在切除后仍需进行精密且复杂的重建手术,包括胰肠、胆肠与胃肠吻合,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

     

    腹腔镜手术让手术伤害降到最小

    不过,不必过分担心,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来执行腹腔镜手术,能够兼顾微创手术伤害小、恢复期快的特性,并将肿瘤病灶清除干净,是目前最理想的手术方式。腹腔镜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被称为现代外科的圣母峰,是一般外科中最具挑战性的手术,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医院有能力执行这项手术帮助病人。

     

    这项手术,我们年纪最大的病人是99岁,腹腔镜手术透过器械可以在手术时,放大5到10倍的视野有利于重要组织、器官及血管的辨识,而且相比传统的传统开腹手术,伤口小、出血少、伤害也能尽量减轻,就能大大放宽适用的年龄范围,让许多长者也能接受这样困难的手术。

     

    这项手术队团队来说也是个挑战,通常病人在术后的饮食状态恢复较慢,起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胃和小肠配合,所以,在接受术后除了配合用药之外,还会提醒病人要清淡饮食,减少高蛋白、高油脂食物,以避免腹泻,同时也要注意淀粉摄取量。

    “外科的圣母峰”胰脏癌该怎么手术?我们首推腹腔镜

    位在腹腔深处的胰脏,与胃、十二指肠、空肠、胆道、脾等都有关连,使相关疾病手术相对困难,其中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困难度更高,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外科的圣母峰。

     

    根据统计,近年来胰脏肿瘤个案死亡率将近9成,要知道,因为胰脏位在后腹腔,时常会被忽略,而且早期病变症状不是很明显,如果癌细胞持续扩大则有可能会有上腹痛、背痛、黄疸、体重减轻,甚至会有拉肚子的症状发生。

     

    近7成左右的胰脏癌好发在胰脏的头部,这种情况下癌细胞有可能侵犯到胆管,导致胆汁无法畅流到十二指肠,这时病人会有皮肤发黄、眼角膜黄、尿液呈现深茶色或皮肤会有发痒的情形,严重者甚至会有发烧或畏寒等症状。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会需要动手术将肿瘤清除,但由于胰脏的位置较为深层,附近又有大血管分布,切除的脏器包括胰脏头部十二指肠、肝外胆管、部分的胃与小肠等器官,甚至还需要作血管的切除与吻合,在切除后仍需进行精密且复杂的重建手术,包括胰肠、胆肠与胃肠吻合,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

    腹腔镜手术让手术伤害降到最小

    不过,不必过分担心,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来执行腹腔镜手术,能够兼顾微创手术伤害小、恢复期快的特性,并将肿瘤病灶清除干净,是目前最理想的手术方式。腹腔镜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被称为现代外科的圣母峰,是一般外科中最具挑战性的手术,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医院有能力执行这项手术帮助病人。

     

    这项手术,我们年纪最大的病人是99岁,腹腔镜手术透过器械可以在手术时,放大5到10倍的视野有利于重要组织、器官及血管的辨识,而且相比传统的传统开腹手术,伤口小、出血少、伤害也能尽量减轻,就能大大放宽适用的年龄范围,让许多长者也能接受这样困难的手术。

     

    这项手术队团队来说也是个挑战,通常病人在术后的饮食状态恢复较慢,起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胃和小肠配合,所以,在接受术后除了配合用药之外,还会提醒病人要清淡饮食,减少高蛋白、高油脂食物,以避免腹泻,同时也要注意淀粉摄取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北京天坛医院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但似乎大家对它有所“误解”认为是抽脊髓,容易留下后遗症。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腰椎穿刺术。

     

       

     

     

    什么是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是将腰椎穿刺针通过腰椎间隙刺入蛛网膜下腔进行抽取和注射的一种临床诊疗技术。临床上常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腰椎穿刺术操作简单、安全。

     

    哪些病人需要做腰椎穿刺术?

     

    无明显颅内高压的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了解颅内压力高低、蛋白含量等;诊断可疑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病变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出血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的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脊髓病变和多发性神经根病变的患者;需要实施椎管内注入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释放脑脊液,减轻炎性刺激的患者.......

     

    腰椎穿刺术在哪个部位穿刺?

     

    成人一般取第3-4腰椎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腰椎穿刺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体位?

     

    腰椎穿刺时医生和护士会协助您采取去枕侧卧位,背部齐床沿,头向胸前弯曲,两手抱膝,双膝向腹部弯曲,要背尽量向后弓起,使椎间隙增宽,更加有利穿刺。

     

    腰椎穿刺术后我们可以下床活动吗?

     

    为了避免您术后低颅压性头痛的出现,腰椎穿刺术后您需要去枕平卧4-6小时,平卧期间不可抬高头部,但您可适当转动身体,可以进行翻身。

     

    腰椎穿刺术后,伤口需要注意什么吗?

     

    穿刺术后为防止穿刺点伤口感染,穿刺点24小时内尽量保持局部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有特殊红肿需要找专业医生咨询。

     

    一想到要做腰椎穿刺术我就紧张怎么办?

     

    请您别紧张,医生和护士都在您身边,腰椎穿刺时医生和护士会指导和协助您保持腰椎穿刺的正确体位,消除您的紧张情绪,放松心情会减少您的不适感。

     

    最后给大家进行温馨提示:

     

    术后如您有头痛、恶心、呕吐、腰背痛等穿刺后并发症,请及时通知护士和医生;

    术后请保持局部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有渗出液请及时告知医生和护士;

    术后患者要多饮水。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日常保护腰部很重要,否则很容易出现腰肌劳损的问题,扰乱我们正常的生活规划。出现腰肌劳损前身体会有这些表现。

    1、弯腰困难

     

    腰肌劳损的一些表现很容易被忽视,最终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比如我们在日常中做家务想要弯腰时,如果感觉腰部坚硬很难完成这个动作,很可能是出现了腰肌劳损,要及时去医院骨科接受检查。

     


    2、腰部疼痛乏力

     

    腰肌劳损的患者还会出现腰部疼痛的现象,时常会伴随腰部僵硬,并且还会出现腰部无力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患者腰部活动正常,没有明显的疼痛感,但是在久坐,或者久站之后会感觉直腰困难,也是其中一个征兆。

     

    3、频繁出现腰背部酸痛

     

    如果腰部损伤不及时医治,患者会出现频繁腰背部酸痛的情况,尤其是在搬重物之后,这种酸痛感会加剧。所以,如果经常感觉腰部不适,要及时去医院检查,不要耽误治疗。

      
    3个原因,容易造成腰肌劳损,在日常中要多留心。

     

    气候环境

     

    环境因素是引起腰肌劳损的主要原因,比如长时间生活在气温过低,过于潮湿的环境中,会加快腰肌劳损的发作,并且还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我们需要重视腰部的保暖,在较潮湿时,要及时通风,保持室内干燥,这些可以降低腰肌劳损出现的机率。

     

    腰部常扭伤

     

    如果腰部经常扭伤,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会出现后遗症腰肌劳损。很多人都认为没有疼痛感就表示完全康复,没必要去医院复诊,仍然继续搬重物,使腰部过度劳累,很容易使腰肌劳损发作或者加重。

      
    久坐

     

    长时间坐着,会使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而有些人坐在座位上时还喜欢弯腰,这会加重腰部肌肉的紧张度,长此以往使腰部肌肉感到疲惫,很容易出现酸痛的现象,诱发腰肌劳损。所以对于久坐的人,要注意多活动一下,不要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

     

     

    那么,日常中有 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腰肌劳损的症状呢?

     

    适度运动

     

    很多人认为出现了腰肌劳损就应该躺着不动,这样会恢复的更快,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躺着会减少腰部的压力,但是不利于病情的缓解。所以,患者要进行适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减轻疼痛,也可以尝试倒着走路,对颈椎和腰部都有一定的好处。

     

    切记不要运动强度过大,很容易损伤腰椎。

      
    不要睡软床

     

    软床虽然睡着舒服,但是很容易让腰部出现变形的情况,腰肌劳损的患者尽量睡硬板床。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感觉不舒服,很难受,但是慢慢就会适应,并且也能够缓解腰肌劳损的症状,避免反复发作。

     

    注意腰部保暖

     

    腰肌劳损患者注意不要让腰部受凉,如果受凉会使疼痛加重,甚至会影响正常活动。在平时多穿一些衣服,在夏季不要长时间待下空调屋中,避免冷风直接吹到身上。如果出汗或者淋雨,要及时更换衣服或者擦干身体。

      
    可以选择穿厚底鞋

     

    如果腰部感到不适,尽量穿厚底,轻便,质感较软的鞋子,可以减少对腰部的冲击,能帮助减轻疼痛。如果穿的鞋子过硬,会加重对腰部的冲击,会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适当坐下休息

     

    腰部压力过大,会引起腰部疼痛,比如长时间站立,要抽出时间坐下休息,否则会使腰部肌肉变得僵硬,紧张,最终会引起剧烈疼痛,切记每天坐下休息5分钟,对保护腰部是有很大帮助的。

     

    希望这些保护腰部的小妙招可以对你们有所帮助。

  • 常见病中,由于乳腺癌是摸到的,大家警觉度较高;而子宫颈癌由于大力推行“六分钟护一生”,近年来也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唯独卵巢癌,摸不到,也没有感觉,预后又奇差无比,是妇癌急需攻克的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卵巢癌是妇女常见癌症的第8位,是除乳腺癌之外,妇女发病率第二位。即使是女性癌症,唯一上升的也是卵巢癌,并且上升的都是年轻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2岁,比世界平均年龄年轻11岁。

     

    仅靠光追踪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不够的!

     

     

    百分之十的女性都有过子宫内膜异位症,如巧克力囊肿、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不论症状大小,一定要积极治疗,因为医学界普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卵巢癌、类子宫内膜癌、亮细胞癌等两类癌症的高危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患上这两类癌症的风险比非子宫内膜异位症高4倍。

     

    该报告还指出,卵巢癌患者中同时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例高达25%,这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高度相关,不要因为囊肿较小,还未达到需要处理的大小而不去处理,医学不是大小相加,不是所有小的都可以通过追踪观察得到。

    这种症状还需要注意是否是卵巢癌。

    卵巢癌是一种妇科癌症,病程变化快,易复发,但最难发现,由于卵巢位于骨盆内,因此在卵巢癌的早期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6成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晚期患者复发几率高达4-5成;另外,3成患者由于身体不适,无法找到病因,辗转就医才被确诊为卵巢癌,这表明卵巢癌“不易察觉,难以诊断”。所以,如果您有下列问题,建议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腹胀痛:如前所述,腹部胀痛感,是指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再加上腹水状态,使病人经常感到腹胀。如果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痛,请尽快到妇产科做检查,尤其在绝经期后一定要注意此警讯。

     

    腰背痛:当卵巢癌细胞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或浸润时,压迫周围组织的神经,引起下腰痛,痛的感觉是隐隐作痛,直至变钝,再煮开后转为剧烈疼痛。

     

    经期过短或过短:当卵巢的正常组织被癌细胞破坏时,会使病人的经期缩短或停止,并导致病人的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

     

    雌激素紊乱:当雌激素过高引起卵巢肿瘤时,会出现月经紊乱,性早熟,后阴道停止出血;而雄性激素过多引起卵巢癌,则象征女性是男性。

  • 纵隔占位病变有可能是纵隔肿瘤引起,也有可能是纵隔炎症、纵隔囊肿、纵隔结节等因素导致。

    1.纵隔肿瘤:纵隔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占位病变之一,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纵隔囊肿、甲状腺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恶性肿瘤如纵隔淋巴瘤、胸腺瘤和肺癌的纵隔转移等。

    2.纵隔炎症:纵隔炎症可能由感染、结核、真菌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引起。可导致纵隔内脓肿、纵隔炎性假瘤等。

    3.纵隔囊肿:纵隔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纵隔占位病变,通常是先天性的,可以是液体或半固体物质充满的囊袋。

    4.纵隔结节:纵隔结节可以是良性的,如纵隔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也可以是恶性的,如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

    此外,纵隔脂肪肿瘤、纵隔血管异常等,都可导致纵隔占位病变。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 谁是前列腺增生的罪魁祸首?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前列腺如栗子,底朝上,与膀胱相贴,尖朝下,抵泌尿生殖膈,前面贴耻骨联合,后面紧邻直肠,因此可以通过直肠指诊,触知前列腺的背面。

     


    人的前列腺自出生后到青春期前,前列腺的发育、生长缓慢;青春期后,生长速度加快,约至24岁左右发育至顶峰,30~45岁间其体积较衡定,以后一部分人可趋向于增生,腺体体积逐渐增大,若明显压迫前列腺部尿道,可造成膀胱出口部梗阻而出现排尿困难的相关症状,即前列腺增生症。由于此种增生属良性病变,故其全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简称BPH),旧称为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一般在40岁后开始发生增生的病理改变,50岁后出现相关症状。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但有四种理论颇值得重视:


    1、性激素的作用:功能性睾丸的存在为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睾酮是男性体内的性激素,在前列腺内睾酮通过5α-还原酶作用,转化成具有更强作用能力的双氢睾酮,双氢睾酮能促进前列腺细胞的增多,使得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加。抑制体内5α-还原酶作用,使得双氢睾酮的产生减少,前列腺细胞数量就会减少,从而使得前列腺体积缩小。也有人认为,前列腺增生发生发展变化中存在着雌、雄激素的相互协同作用,雌、雄激素的平衡改变是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原因。


    2、前列腺细胞为胚胎再唤醒:有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最初的病理改变即增生结节的形成只发生于占前列腺腺体5%~10%的区域内,即接近前列腺括约肌的移行区和位于此括约肌内侧的尿道周围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最初改变是腺组织的增生,即以原有腺管形成新的分支,长入附近间质内,经过复杂的再分支后形成新的构架结构(即结节),McNeal根据胚胎发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形成新的结构提出了前列腺增生的胚胎再唤醒学说,认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形成是某个前列腺间质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自发地转为胚胎发育状态的结果。

     


    3、多肽类生长因子:多肽类生长因子为一类调节细胞分化,生长的多肽类物质,有研究表明多肽类生长因子可直接调节前列腺细胞的生长,而性激素只起间接的作用。目前发现在前列腺增生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等,其中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bFGF)被证实具有促人类前列腺匀浆中几乎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在前列腺增生发病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


    4. 生活方式:肥胖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即脂肪越多,前列腺体积越大。尽管结论不太一致,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营养元素可以影响BPH和LUTS的风险。总能量、总蛋白摄入的增加,以及脂肪、牛奶及奶制品、红肉、谷物、禽类、淀粉类摄入的增加均可潜在增加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手术的风险;而蔬菜,水果、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维生素D则有潜在的减少前列腺增生风险的作用。

  • 治疗慢性牙周炎的药物比较多,如抗生素、抗炎药物、漱口液等,需根据患者病情和症状选择。

    1.抗生素:抗生素可用于治疗慢性牙周炎中的细菌感染。常用的口服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多西环素等。

    2.抗炎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轻慢性牙周炎引起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漱口液:口腔漱口液中含有抗菌和抗炎成分,可用于口腔内局部消毒和抑制细菌生长。常见的漱口液有氯己定等。因为每个患者病情和体质不同,所以具体的药物服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其次也可以通过牙齿清洁和口服卫生,以及牙周外科手术等进行治疗。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