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患者上个星期发烧,已经恢复,需要返校证明,询问如何获取。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医生建议
如果您曾经发烧,需要获取返校证明,建议去呼吸内科挂号,向坐诊医生说明情况,做核酸检测和血常规。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医生会开具诊断证明,上面写上检查无异常,可以返校。记得要加盖医院章,通常是导医台盖。同时,注意个人防护,尽量找个熟人,好说话。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相关问诊
我最近心跳停的次数多,感觉喉部噎,服用美托洛尔,希望能得到帮助。患者信息:无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9
医生建议:根据您的描述,可能是心律不齐引起的症状。建议将美托洛尔的剂量减少到四分之一片,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心率控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到心内科做进一步检查。
张立彬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查看详情
我在3月21日预约了HPV疫苗接种,但不确定是否需要带工作证明或居住地证明,想了解接种流程和所需材料。患者信息:石家庄居民。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8
医生建议:对于HPV疫苗的接种,首先需要预约接种时间。接种当天只需携带身份证即可。若在石家庄地区接种,建议直接联系当地的疫苗注射单位获取详细信息。接种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也是预防和早期发现相关疾病的关键。
张立彬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查看详情
患者上个星期发烧,已经恢复,需要返校证明,询问如何获取。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5
医生建议:如果您曾经发烧,需要获取返校证明,建议去呼吸内科挂号,向坐诊医生说明情况,做核酸检测和血常规。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医生会开具诊断证明,上面写上检查无异常,可以返校。记得要加盖医院章,通常是导医台盖。同时,注意个人防护,尽量找个熟人,好说话。
张立彬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如何运用中医来调理手术后病人出现的发热、出汗、心烦、乏力等症?
很多患者做完手术以后,无论是何种手术,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发烧,烦躁,恶心呕吐,身上没有力气。动不动就出虚汗,心慌。甚至有的患者术后每天下午,晚上就会疼痛加重,发烧。老百姓说是动手术伤了元气。我今天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营气和卫气的基本理论。中医认为:“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即为营血,卫既为卫外之气,一为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一为防御外邪的抵御能力。大多数手术术中病人一般需赤身裸体。以方便消毒和手术,易感受风寒外邪。感受外邪之后,卫气奋起抗邪,浮盛于外,故而出现发热。 另一方面对于血运丰富,手术时间长的手术往往会造成短时的大量失血。造成营阴不足,营属阴,卫属阳。阴阳互根互用,此消彼长,营阴不足,阴损及阳,导致营卫不和。表现为发热,出汗,出汗会进一步的损伤营气。 《伤寒论》有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讲的就是术后的这种发热,恶寒的状态。这种情况可以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桂枝辛温,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敛汗滋阴养血和营。桂枝配芍药,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在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为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术后病人又多出现恶心呕吐,桂枝汤中的生姜,温中降逆止呕。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养阴而和营。 对于术后经常出现的恶心,呕吐。是因为术中所用的麻醉药及术后所用的镇痛泵都会影响胃肠蠕动。另外术中患者赤身裸体,易感风寒外邪,正气抗邪于外,而不能顾护于里气。以上原因导致里气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出现这种情况。可在术后禁食水六小时结束后,先喂少量的姜糖水。生姜可温中祛寒,降逆止呕,称为呕家圣药。 对于术后出现心烦,心率过快,失眠,口渴口干的病人。中医认为心主血,主脉藏神。主神明,主神志。大家平时说谁谁谁,缺心眼儿,说的这个心眼儿就是心主神明,神志的意思。《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新的主血脉与藏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是神志活动的基础,手术失血则心血不足,不能化身养身,心血不足则为心阴不足,心阴是新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所以心阴不足,会出现烦躁,脉快等症状。治当服用滋养心阴的药物。如天王补心丹。还可以配合食疗选择百合,银耳等。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可思虑过度。对术后病人进行好安抚工作。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中西医结合。来解决病人的痛苦。如本篇所述,用西医手术的方法来解决病人的骨折,病灶切除,用中医的方法来调理患者术后的种种并发症。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老百姓有句话说的好。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不管中医,西医。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好医术。
张立彬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10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经方辨治思路
据中国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控专家共识》认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 9.7%,患者人数近 1 个亿,呈快速增长趋势,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11 月 14 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说,大约 10%的中国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且近一半的成年人是前驱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 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 90%都是 2 型糖尿病,与不良饮食习惯、肥胖和缺乏锻炼等生活方式有关。糖尿病防治形势相当严峻! 西医治疗糖尿病基本上是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每年发布一个更新版本),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现在也几乎每年更新)的治疗原则实施。 常用的抗糖尿病化学药物主要有胰岛素类、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双胍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吡格列酮等)、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等)。人们的共识是糖尿病须终身规范服药,以防治各类并发症。西医治疗糖尿病,一味地降糖。糖是能量,单纯降糖也是很难治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 实际上,在糖尿病中,2 型糖尿病多见,其发病除了与胰岛 B 细胞损伤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即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组织(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人体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物效应。 所以,2 型糖尿病并非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不能与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特殊的蛋白结构,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通道)相结合,从而无法打开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通道,葡萄糖不能从细胞内而完成葡萄糖运转,不能被人体组织器官细胞所利用,因此人体正常的糖代谢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用增敏剂?就是因为胰岛素受体不敏感,不能有效地与胰岛素结合而产生正常的生物效应,以增加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的敏感性,让胰岛素进入全身组织器官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 对于中医介入糖尿病的治疗,普遍有两种态度:一是无自信。不认为纯中药能够使血糖达标及有效防治并发症,或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二是多将中医药作为点缀、辅助。不论是中医糖尿病医院还是中医糖尿病专科,不用点儿中药似乎说不过去,一般大多是在主打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泛泛地开点儿中药作为点缀,给患者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印象,至于中药是否有效,基本上不会去过多地关注,而关注的重点全在于西药降糖是否达标。 为什么说是泛泛地开点儿中药呢?所谓“泛泛”,即是有两种开方思维: 一是不深入辨证,大多罗列一些经西医药理研究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如葛根、黄芪、黄连、玄参、生地,玉竹、石斛、西洋参等来治疗。 二是寻求走捷径,认定糖尿病就是阴虚燥热,总想找一个或几个方子以求通治,如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等等,方中再加上诸多的有降糖作用(西医药理研究)的中药。 本来,中医几千年来治疗类似于现代糖尿病口渴多饮消瘦乏力等证候,是有优势的,但因为不少中医治疗糖尿病辨证思路不清,以西医药理开方,疗效一般,所以患者得了糖尿病一般不首选中医治疗,以致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但消渴病不仅仅是指糖尿病,西医的垂体瘤、尿崩症、甲亢及内分泌病症的某一阶段等病症也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糖尿病症状涉及多个脏腑以及阴阳营卫气血,多属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一)病机层次简析 虚 早期(血糖值≥6.1mmol/L≤9mmol/L),包括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调节受损的两个层次: IFG,即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GT,即糖耐量减低),此期可无症状,病机以胃虚(胃虚寒、胃津虚)、营卫郁滞、津虚血弱多见。 中、晚期(血糖值>9mmol/L),包括发生了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此期可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以及合并心、脑、肾、眼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症状群。病机以津虚血弱、胃虚与肾气虚(真阳、真阴亏虚)营卫郁滞、津虚血弱并存多见。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素问集注》释曰:“二阳,阳明胃气也。消,消渴也。”《脉经》:“消中脾胃虚,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 实 气机郁滞,痰饮,脂浊,瘀血,营卫郁滞,卫虚营弱。痰饮,脂浊:饮食不合理。过食肉类等油腻,多吃零食,多吃甜食,多喝可乐等饮料及咖啡,夜餐丰盛,损伤胃气,吸纳运化失职,膏脂代谢失常是为浊邪,不被脏腑组织利用的血糖是为浊毒,浊邪浊毒蕴积体内,积热内蕴,消谷耗津,发为消渴(血糖升高)。 《素问·奇病论》论消渴病因病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肥贵人膏粱之疾也” 气机郁滞:工作和生活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等长期过度,情志失调、精神刺激(生气郁闷郁怒焦虑)所致气机郁结,郁而化火,损耗津血,发为消渴(血糖升高)。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瘀血:肥胖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血流不畅,久而成瘀;瘀血久之化热伤津,发为消渴。 营卫郁滞:津(卫气)血(营血)同源,津亏又可致营血少,津血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浊邪浊毒浸淫血中,营卫瘀阻(血糖升高)。 病机演变:胃虚——胃虚与肾气虚——营卫郁阻——卫虚营弱——阴阳俱虚 (二)用方基本思路 糖尿病初期主症:或口干口渴,饮水多,或口苦咽干,或尿频量多,或头懵不适,或精神不振,肢体困懒,或耐力减弱,或心烦焦虑,或莫名火起易发脾气,或纳差,或易饥多食,或易出虚汗,或皮肤干燥,或腹泻,或便秘,或阳痿早泄等等。或无任何不适症状(只能从舌脉等体征来辨)。 辨证用方思路:初期多见阳明病、少阳病、少阳阳明合病,阳明太阴合病。病机关键在于胃虚津伤,营卫郁滞,营弱卫虚。常用小柴胡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千金》竹叶前胡汤,《千金》黄芪竹叶汤,栀子类方,如栀子甘草豉汤、枳实栀子豉汤等。 糖尿病中、晚期主症:或口干口渴舌燥,饮水多,或口苦咽干,或尿频量多,或消瘦较快,或盗汗,或自汗多,或创伤溃疡久不愈合,或头晕心慌胸闷不适,或腰膝酸软,或神疲懒动,但欲寐,或四肢乏力,或皮肤干燥瘙痒,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或视物昏花,或纳差腹胀,或腹泻,或便秘,或畏寒,四肢不温,或水肿,或阳痿早泄等等。 辨证用方思路:中、晚期多见阳明太阴合病、少阳阳明少阴太阴合病,厥阴病。病机关键在于胃虚津伤,真阳亏虚,营卫郁滞,营弱卫虚。常用大阴旦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乌梅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茯苓四逆汤、大玄武汤、《千金》萸黄前胡汤,《千金》黄芪竹叶汤等。 我在临证辨治糖尿病时,明辨六经,细析病机层次,考量证候传变趋势,精准选用上述纯经方,疗效大都非常明显,既能降低血糖指标,又能改善患者症状和体质。
张立彬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101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1、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 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原文点睛】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家,浙渐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思风,桂枝汤主之。(13) 3.大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4.太阳病,出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 6.病常自汗曲,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2) 7.病人瓜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387) 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三十六条) 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一条) 11、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5~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方证】 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 【组成用法】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 【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用法】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S、生姜20—30 S\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3次。 【方证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组成用法】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20、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苹5~10g、杏仁10~15g。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 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21、小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水煎温服,分三次。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 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22、大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水煎温服,分三次。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24、葛根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 1.口噤、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25、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附子10~3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方证】 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用法】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水煎,分两次温服。如用雨后积水更优。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27、越婢汤 【组成用法】麻黄15~30g、石膏S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28、射干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29、厚朴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 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0~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臌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30、小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31、大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32、四逆散 【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33、柴胡桂枝汤 【组成用法】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34、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水煎,分3次服。 【方证】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 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谵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36、小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0~30g、生姜10~3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膈胀满,心以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37、大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38、半夏厚朴汤 【组成用法】半夏10~20g、厚朴10~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水煎,分四次温服,昼三次,夜一次。 【方证】 1. 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 39、旋覆代赭汤 【组成用法】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3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生姜10~15g、炙甘草6~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噫气频作,或呃逆,或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 2.心下痞硬,按之不痛。 4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用法】厚朴10~15g、生姜10~25g、半夏10~15g、炙甘草3~6g、人参3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腹胀满,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无力。 2.苔薄白,脉缓。 41、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用法】栝萎实20~30g、薤白10~1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水酒合煎,日三服。 【方证】 1.胸中痞闷疼痛,呼吸不畅,胸痛彻背,咳嗽痰多,不能平卧。 2.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42、麦门冬汤 【组成用法】麦门冬35~80、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方证】 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43、猪苓汤 【组成用法】猪苓10~15g、茯苓10~15g、泽泻10~15g、滑石10~15g、阿胶10~15g。水煎前四味,药成加入阿胶搅动使之融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呕而渴,心烦不得眠,口舌皮肤干燥,小便不利,尿色黄赤,淋漓涩痛伴少腹胀满者。 2,尿频、尿急、尿血或排尿后疼痛而渴欲饮水者。 3.舌质红苔滑,脉浮。 44、泽泻汤 【组成用法】泽泻30~50g、白术15~20g、水煎,分二次温服。通常上下午各一剂。 【方证】 1.头晕目眩,泛恶作呕,如坐舟车之中,动则加重。 2.小便不利而身重者。 3.舌胖大苔白腻,脉沉。 45、枳术汤 【组成用法】枳实15~60g、白术20~30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下痞坚、小便不利或心下满痛、身重纳减、消瘦者。 2. 胃脘痞硬,胀满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盘,有形可见,且饮食减少;,肌肉瘦消者。 46、白虎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爽甘草6g,粳米15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鼾,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残项强搐捐.或谵语遗尿等。 2.舌盾虹,舌面干,苔少残黄爆,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47、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50g、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1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2.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3.舌质暗红,脉浮滑或浮洪。 48、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参10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本方主要用治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疾病。如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外感热病伤津的口渴、糖尿病、小儿夏季热(高热、多渴、多尿)、甲亢(尤其是甲状腺危象)、中暑(如日射病)等。 2.其他如严重饥饿症、痿证、风湿热、产褥热、肿瘤、中风后中枢热等。 49、竹叶石膏汤 【组成用法】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10g、人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粳米6g。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50、栀子豉汤 【组成用法】栀子10~15g、香豉10~15g。水煎煮,分三次服。 【方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难以名状;或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舌苔黄腻。 51、茵陈蒿汤 【组成用法】茵陈10~80g、栀子10~15g、大黄6~10g。先煮茵陈,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证】 1.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 3.舌苔黄腻,脉滑数。 52、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水煎煮,顿服。 【方证】 1.烦躁不安,面部潮红或为大黄体质。 2.心下痞,便秘。 3.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燥(黄连舌)。 4.脉实有力,或数,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53、半夏泻心汤 【组成用法】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肠鸣等胃肠道症状。 2.烦躁、内热感、多梦、失眠。 3.舌苔薄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 54、小陷胸汤 【组成用法】黄连3~6g、全栝楼12~20g、制半夏6~10g。先煎栝萎,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胸胁部痞胀,按之疼痛。 2.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粘腻或便秘。 3.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55、葛根芩连汤 【组成用法】葛根30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先煮葛根,再加诸药,煮成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或胸中烦热,或午后高热,头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烦,心悸,或项背拘急,或胸闷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肛门灼热,上脘痞痛。 3.舌边尖偏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滑数。 56、黄连阿胶汤 【组成用法】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阿胶10g、鸡蛋黄2枚。先煎前三味,药成烊化阿胶,稍冷后,再搅入鸡蛋黄,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中灼热而烦,不得安卧,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诸出血证或出血倾向。 3.面色苍白,口舌糜烂;精神委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小便短黄。 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脓血。 5.舌质红或深红,苔黄薄或花剥、起裂甚或状若杨梅,脉细数,无力。 57、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 2.舌红苔黄,脉弦。 58、白头翁汤 【组成用法】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g。水煎,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舌红苔黄,脉数。 59、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30g、黄连6~15g。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 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60、大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30g、枳实12~25g、厚朴13~30g、芒硝12~30g。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大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入溶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为度。不下,续服取下。 【方证】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戢然汗出者。 2.舌红苔干焦黄,脉实有力而不大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心下硬,不大便,发热或日晡热、发狂、谵语者。 4.脉浮弦紧而剧烈腹痛、腹胀、腹皮热、坚满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脓血便者; 61、小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厚朴10~30g、枳实10~20g。水煎,分两次温服。 以下为度,不下续服。 【方证】 1. 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62、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63、大陷胸汤 【组成用法】大黄10~20g、芒硝12~15g、甘遂1~3g(为末)。先煎大黄,加芒硝,煮沸,入甘遂末搅匀,分2~3次温服,以利为度。 【方证】 1.心胸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胸腹积水,痛不可近,口干舌燥,脉沉紧有力,日晡发潮热者。 64、麻子仁丸 【组成用法】大黄10~20g、枳实10~15g、厚朴10~20g、火麻仁10~30g、白;10~20g、杏仁10~20g。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剂量为汤亦可。 【方证】 1.小便数、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2.心下痞、腹挛痛、大便干涩、外观壮实、肌肉坚紧者。 65、大黄硝石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栀子10~15g。先煎煮三味,药成后入芒硝,顿服,以下为度。 【方证】 身热发黄、小便涩赤、大便难、心胸结痛、懊依而口燥、苔黄、脉滑实者。 2.黄疸腹满或痛,便干溲赤,舌红鼻燥,脉沉滑数,潮热或谵语者。 66、桂枝茯苓丸 【组成用法】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g、桃仁6~10g。将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g,每日两次,饭前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方证】 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有包块。 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脉涩。 67、桃核承气汤 【组成用法】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黄10~15g、甘草3~6g、芒硝6~10g。将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每日服两次,服时将一半量芒硝放入药汁内,放火上稍沸腾,溶化后空腹服用,以泻下为度。 【方证】 1.大黄证。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精神亢奋不安,如狂。 5.面红、唇暗红、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脉沉涩。 68、抵当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桃仁10~20g、水蛭6~12g、虻虫6~12g。四味药水煎后,温服,以泻下为度。 【方证】 1.精神异常,狂躁不安。 2.下腹部急满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块。 3.大便秘结或下黑便,或身有黄疸,月经不调。 4.舌质紫绛,脉沉结或沉涩。 69、下瘀血汤 【组成用法】大黄6~15g、桃仁6~10g、廑虫6~10g。丸剂: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g,日服一次,黄酒送服。汤剂:黄酒煎服,不能饮酒者,水煎服。每日一次。 【方证】 1.少腹疼痛,腹中结块,按之有抵抗感而痛。 2.腹胀腹满,大便干结。 3.产后恶露不下或极少,少腹刺痛拒按,烦闷气粗。 4.舌质暗有瘀点,脉沉结或沉涩。 70、大黄牡丹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丹皮10~15g、桃仁10~12g、芒硝6~10g、冬瓜子20~30g。四味药水煎后,取汁,放入芒硝,沸腾融尽芒硝,一次服下。 【方证】 1.下腹肿痞疼痛,按之更甚。 2.便秘,烦躁,身热有汗。 3.舌质红而坚老,苔黄、脉紧、滑或迟。 71、大黄甘遂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先煎两味,阿胶另烊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 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72、理中丸(汤) 【组成用法】人参6~12g、于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l丸。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干渴或旧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7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 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溏。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75、桂枝人参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l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76、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用法】干姜14g、人参14g、半夏28g 【方证】呕吐不止,或恶心欲呕,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纳呆,舌淡苔白滑。 【现代应用】 妊娠恶阻、慢性胃炎、梅尼埃综合征、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以呕吐或恶心欲呕为主诉且病程较久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77、四逆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 以肢温厥回为度。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1.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78、真武汤 【组成用法】茯苓30~50g、白术25~35g、芍药30~60g、生姜30~50g、炮附子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头晕目眩,心悸,震颤,畏寒、浮肿或疼痛、麻痹,舌淡胖,苔白润,脉沉伏或微细无力者。 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喜暖恶寒、下肢冷痛、下利或咳或呕吐,脉沉者。 3.肢体痛痹失仁或痿跛不用而舌淡、苔白或苔黑而润、脉细小、精神倦怠者。 79、附子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30~50g、茯苓30~50g、白术40~60g、芍药30~50g、人参15~20g。用水1000ml先煎附子至600ml,再入余药同煎至200ml,分l~2次温服。 【方证】 1.后背恶寒、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头晕、小便不利而脉沉者。 2.各种痛证见手足冷(下肢更明显)、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悸动而脉沉细无力者。 3.妊娠胎胀,少腹如扇,发热而精神委靡,腹痛恶寒者。 80、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用法】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败酱草30~60g(鲜者连根用100g)。水煎,分1~2次服。 【方证】皮肤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虚软无力。 81、大黄附子汤 【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82、甘草附子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制附子10~50g,白术15~30g、桂枝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伴全身汗出恶风及小便不利。 2.舌淡苔白润,脉沉或浮细涩者。 83、桂枝附子汤 【组成用法】桂枝20~4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转动痛剧、心烦、脉沉细或寸浮虚者。 2.知觉障碍、肌肉拘挛、疼痛、上冲、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涩数者。 84、白术附子汤 【组成用法】白术40~6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肢节不利、纳少、身重、便秘、尿量少、脉浮涩数。 2.用于甘草附子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3.桂枝附子汤证而无气上冲,见小便不利、大便偏干者。 85、当归芍药散 【组成用法】当归10~20g、芍药10~30g、川芎6~15g、茯苓10~30g、泽泻10~30g、白术10~30g。上6味,共研细末为散,每服6g,酒和,日三次。或以水煎煮,日服三次。 【方证】 1.妊娠腹中急痛,或绵绵作痛。 2.头重,眩晕,心悸,小便不利,头面及足跗浮肿。3.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细缓或有弦滑之象。 86、当归四逆汤 【组成用法】当归10~20g、桂枝10~20g、白芍10~30g、细辛3~10g、炙甘草6~10g、通草3~6g、红枣10~30g。上七味,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3.脉细,舌淡苔白。 87、当归贝母苦参丸 【组成用法】当归10~30g、贝母10~30g、苦参10~30g。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3丸,加至10丸。亦可作汤,入蜂蜜30g冲服。 【方证】 1.小便淋漓不尽,溲时涩痛,尿色黄赤,大便干燥。 2.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88、肾气丸 【组成用法】干地黄15~50g、山药10~30g、山茱萸6~20g、泽泻10~30g、牡丹皮6~15g、茯苓10~30g、桂枝6~12g、附子6~12g。将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方证】 1.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多尿。 2.腰腹疼痛,小腰或拘急疼痛,或麻木,或软弱无力。 3.痰液、唾液、白带等量多且清稀如水。 4.严重的疲劳倦怠感,肌肤虚浮,或有水肿,手足常怕冷畏寒,时常出现烦热感。 89、复脉汤(炙甘草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5~30S、桂枝10—20 s、生姜10~20g、大枣20~30枚、人参10~15g、生地黄60~120g、麦冬15~20g、麻仁15~30g、阿胶10~15g。(黄酒或米酒和水各半,先煎八味,去滓,阿胶另烊后兑入药汁调匀,温服,每日三次。不宜饮酒者,水煎亦可)。 【方证】 1.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2.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无苔。 3.倦怠、动悸、虚烦、头昏、多梦或失眠、便秘。 90、胶艾汤 【组成用法】川芎6~10g、当归10~15g、芍药10~20g、阿胶10~15g、干地黄15~50g、艾叶6~10g、甘草3~6g。水煎,阿胶另烊后兑入,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出血不止或反复发作。 2.腹中痛,按之软弱无力。 91、三物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5~50g、生地黄30~100g、苦参15~30g。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用。 【方证】 1.心烦失眠,手足烦热,甚则灼热疼痛、肤色红。 2.唇舌干燥,口渴欲饮。 3.舌质红而少津。 92、黄土汤 【组成用法】灶心土12~60S、干地黄15~60g、阿胶10~20g、黄芩10~20g、制附子6~15g、白术10~20g、甘草3~10g。阿胶烊化后,兑入煎成的药汁中,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出血而精神不振,手足烦热。 2.腹痛、下利、或微有浮肿。 3,脉沉细、迟或紧。 93、酸枣仁汤 【组成用法】酸枣仁10~30g、甘草3~6g、知母6~12g、茯苓10~20g、川芎6~12g。将酸枣仁捣为粗末先煎15分钟左右,再放诸药,水煎两次后混合,分成两份,早晚温服。 【方证】 1.睡眠障碍,或失眠,或多梦噩梦惊醒,或睡眠浅而易醒。 2.性情急躁,易心烦、心悸,容易紧张、兴奋。 3.头痛、头晕,或胸腹痛,肢体疼痛。 4.脉弦细。 94、木防己汤 【组成用法】木防己10~15g、石膏30~50g、桂枝6~10g、人参10~15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颜面黧黑、或紫暗、或两颧暗红。 2.喘息、动悸,呼吸急促,心下痞坚,气短乏力或口舌干燥,多饮,腹满,甚则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3.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沉 95、吴茱萸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10~15g、人参10~15g、生姜20~30g、大枣12~20枚。水煎取汁,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干呕或呕吐涎沫。 2.头痛,或痛连及肩颈。 3.手足冷、烦躁而坐卧不安。 4.心下痞硬且满,按之痛或不适。 96、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用法】桂枝10~20g、芍药10~20g、甘草3~6g、麻黄6~15g、生姜10~20g、白术10~20g、知母10~20g、防风10~20g、附子10~2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痛、伴关节肿。 2.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 3.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有浮肿,脚浮肿。 97、续命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甘草5~15g、石膏40~200g、人参10~30g、当归10~30g、干姜10~20g、川芎10~20g。水煎分二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不汗,盖被助汗。若不汗,更服。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方证】 1.大青龙汤证咳而多涎唾,或心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黑胖病人,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伏不得卧,口干烦渴者。 3.肢体不遂、言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身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98、大黄廑虫丸 【组成用法】制大黄8g、黄芩6g、甘草6~10g、桃仁10g、杏仁10g、芍药12g、生地30g、干漆3g、虻虫10g、蛴螬10g、廑虫6g、水蛭10g。上药研成细末,炼蜜成丸。每次3~6g,温水或黄酒送下,每日二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可参照以上量或原方比例。 【方证】 1.少腹部疼痛或有硬块、腹有胀满感、饮食减少。 2.形体消瘦、面色暗晦、肌肤干燥如鳞甲、两目黯黑。 3.舌质暗紫、或舌见瘀斑,脉沉细涩。 99、乌梅丸 【组成用法】乌梅10~20g、细辛3~6g、干姜6~10g、黄连6~10g、当归10~15g、附子10g、川椒6~10g、桂枝10~15g、人参10~15g、黄柏6~10g。水煎服,每日二次。作九剂时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现代方法炼蜜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儿童酌减。 【方证】 1.手足厥冷、心中烦狂。 2.呕吐、腹中痛。 3.腹泻、大便稀溏或泻下粘液。 4.口苦、目赤、小便黄赤。 100、温经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6~10g、当归10~12g、芍药10~12g、川芎6~10g、麦门冬15~20g、半夏10~15g、人参10~15g、阿胶10~15g、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姜6~10g、甘草3~6g。水煎二次,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月经不调、血色暗淡或有血块。 2.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4.口唇干燥,舌质暗淡,脉涩。
张立彬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1007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