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日光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急诊科 皮肤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日光性荨麻疹介绍
  • 常表现为风疹块,伴有发痒或有麻刺感
  • 严重者伴有寒战、腹痛甚至休克
  • 本病可通过服用抗组胺药或光疗进行治疗

简介

日光性荨麻疹(solar urticaria)是种罕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暴露在不同波长的日光后,立即出现皮肤红斑,肿胀,风团。反应严重时可伴有寒战、腹痛甚至休克。紫外线、可见光线或不可见的红外线都能引起此种荨麻疹,对波长为300nm的紫外线尤易发生[1]。日光性荨麻疹最常发生在30多岁的女性。日光性荨麻疹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抗组胺和联合治疗,经治疗后可改善生活质量,本病多数患者在数月或数年后症状缓解。

症状表现[2]

典型症状为日光照射后出现红斑、风团等皮肤损害,伴瘙痒与烧灼感,常在1~2小时后消退。

诊断依据[3]

依据暴露于日光的皮肤,在光照后发生红斑和小风团,伴瘙痒或刺痛,并结合光试验阳性或光试验阴性激发试验阳性确诊。

日光性荨麻疹有哪些类型[3]

日光性荨麻疹可根据不同的日光波长分为:

  1. 短波UVB型:不能通过玻璃或衣服,用遮光剂有效。
  2. 长波UVA型:可透过衣服。
  3. 可见光谱型:可透过衣服,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4. 广谱光谱型:对不连续或连续波段均有反应。

是否常见[4]

较少见,无明显种族和地理差异。20~40岁年龄段女性好发。

是否可以治愈[3]

日光性荨麻疹不可治愈,通常病程较长,但可以通过服用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或通过光疗、光化学疗法建立光耐受来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否。

日光性荨麻疹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我有慢性荨麻疹,吃抗过敏药半年了还痒,怎么办?

我叫小李,今年27岁,半年前我突然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红点,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这些红点开始扩散,变成一片一片的风团,伴随着剧烈的瘙痒感。每当我抓挠时,皮肤就会变得更加红肿,甚至有些地方会出现水泡。这种情况让我非常困扰,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去医院看了皮肤科医生,医生告诉我这是慢性荨麻疹,并开了一些抗过敏药给我。起初,药物的效果还不错,我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效果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耐药性。我开始感到绝望,担心自己会一辈子都被这种病折磨。 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我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注册了账号,并向医生描述了我的病情。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用药情况。通过在线问诊,医生初步判断我可能是慢性日光性荨麻疹,并建议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新的治疗方案。除了继续服用抗过敏药物外,医生还推荐我使用一些中药来调整免疫力。同时,医生也教我如何正确地使用药物,避免耐药性的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症状明显改善,皮肤不再那么红肿,瘙痒感也减轻了很多。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在线问诊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不仅专业知识丰富,而且非常关心患者的感受和需求。他们的耐心和细心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安心。现在,我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心情也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妨试试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重获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健康解码专家

1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光敏性疾病(二)

5. 慢性光化性皮炎 慢性光化性皮炎旧称光线性类网状细胞增多症,持续性皮肤病变主要累及光暴露部位。临床表现为斑片状或融合性湿疹样皮疹,重度病例表现为播散性红色浸润性假性淋巴瘤样丘疹或斑块,甚至红皮病。苔藓样变和细小脱屑常见。50% 的病例在 15 年内自发性缓解。 治疗方面,应严格避光,重度病例甚至经白炽灯照射也可发病。一线治疗为外用或短期间歇口服糖皮质激素加外用润肤剂;二线治疗有系统性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硫唑嘌呤或酶酚酸酯,小剂量 PUVA 疗法单独或联合大剂量外用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数月也可能有效。 6. 日光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相对少见,患者光暴露部位在日晒后 5~10 分钟内出现一过性风团,通常持续 1~2 小时,也可出现红斑而无风团,自觉瘙痒、灼热乃至疼痛,重度病例可出现不适、头痛、恶心、支气管痉挛或晕厥等症状。 日光性荨麻疹的少见表现还有固定性日光性荨麻疹,皮损局限于特定区域;迟发型日光性荨麻疹,在日晒后数小时发病;煤焦油、阿托伐他汀、特比萘芬、四环素和口服避孕药等可导致药物诱发的日光性荨麻疹。 轻症患者仅需避光,轻中度患者的一线治疗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逐渐增加户外紫外线暴露、UVA 光疗、PUVA 或 NB-UVB 光疗可诱导皮肤耐受。对于难治性病例,血浆置换、奥玛珠单抗、静注丙球或环孢霉素可能有益。 7.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是线粒体酶亚铁鳌合酶缺陷或活性降低所致的一种遗传性光敏性疾病,亚铁鳌合酶参与血红色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该酶功能障碍导致游离原卟啉在红细胞、血浆、胆汁和粪便中蓄积。 本病临床特征为日晒后急性疼痛,通常始于儿童早期,患者常描述在日晒后数分钟内出现鼻、颊、手背和前臂等光暴露部位灼热、刺痛和瘙痒感。最初无明显皮损,患儿在日晒后哭闹。局部逐渐出现红斑、水肿、结痂、瘀点和蜡样瘢痕,甚至前额和鼻部细线状瘢痕、口周苔藓样变和指关节伸侧鹅卵石样外观。基础治疗为避光,口服考来烯胺可用于结合和排泄原卟啉,口服活性炭可促进原卟啉排泄,口服β胡萝卜素有助于预防原卟啉所致的损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为阿法诺肽(皮下注射,每 60 天一次)刺激真黑素形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光耐受性。

胡德兵

主治医师

兴国县兴江乡卫生院

133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日光性荨麻疹?

JDH健康大讲堂

7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