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包涵体肌炎

包涵体肌炎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风湿免疫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包涵体肌炎介绍
  • 病因不明,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病程进展缓慢
  • 典型症状为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可致瘫痪
  • 尚无特效药,不可治愈,预后差

简介

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特征是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包涵体,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统称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一种常见病。包涵体肌炎占炎性肌肉疾病的15%~28%,好发于中老年人,与年龄密切相关,多在50岁以上发病。该病病程进展缓慢,受累肌肉具有特定部位,可能与免疫介导有关,也可能为一种肌肉变性病。包涵体肌炎早期出现肢体不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晚期四肢呈均匀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甚至累及咽喉肌。但本病无感觉障碍症状,一般不伴有相关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没有家族遗传特征。包涵体肌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可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在发病后数年而致残。

症状表现:

包涵体肌炎以肢体在早期出现不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晚期呈均匀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疾病特点。

诊断依据:

依据患者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的症状,结合肌肉活检病理检测可见程度不等的肌坏死、炎症、再生。肌细胞内常见边缘性空泡,细胞质包涵体中可见单个、多个嗜酸性细胞质包涵体,空泡附近可见大的、囊状肌纤维膜,核数量增多,增大的肌核周围的空泡样间隙亦可见嗜酸性或无形性包涵体等特点,可确诊。

包涵体肌炎有哪些类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包涵体肌炎占炎性肌肉疾病的15%~28%,好发于中、老年人,与年龄密切相关,多在50岁以上发病[1]

是否可以治愈?

本病不可治愈。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包涵体肌炎的病程也呈现出反复缓解与复发的特点。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包涵体肌炎相关问诊记录

我被诊断出患有包涵体肌炎,想了解血浆置换和中医治疗的效果。同时,想知道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的区别以及包涵体肌炎的治疗效果。患者女性25岁

就诊科室:

总交流次数:27

医生建议:对于包涵体肌炎,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该病,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有可能有效或无效。中医可以尝试治疗,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望闻问切,开具相应的药物。生活上,建议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查看详情

我被诊断出包涵体肌炎,想知道有没有新的治疗方法和如何延缓病情进展?患者男性82岁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34

医生建议:对于包涵体肌炎,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和运动功能,需要定期进行。同时,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低头喝水,改喝浓汤,避免固体食物和液体同时在口中等。长期卧床者还需要定时翻身,按摩四肢,叩背排痰等护理措施。若有吞咽困难,可以请教康复科医生,并可能需要鼻饲管或胃造瘘手术来保证营养。

查看详情

我想了解包头医学院的体检检查费用和地点,是否可以在这里进行?患者男性36岁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总交流次数:6

医生建议:根据您的描述,体检检查的费用在包头医学院是统一的80元,结果一般第二天出。建议您去医院的挂号处咨询具体的检查科室。同时,如果有其他健康问题,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胡青

主任医师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武汉中心医院

查看详情
包涵体肌炎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需要与什么疾病相鉴别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包涵体肌炎: 无力非对称性、远端肌肉受累、CK 正常或稍高。病理可见镶边空泡、嗜酸性包涵体。激素治疗无效。 2.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两者症状类似,但该病病可见肌纤维肥大、萎缩,脂肪、结缔组织增多、偶见炎症细胞。 3.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常伴有胸腺增生,眼肌型最常见,波动性无力,晨轻暮重。新斯的明试验、疲劳试验阳性。AchR 抗体阳性。

许多

主治医师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146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包涵体肌炎

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 ) 是一组慢性炎症性骨骼肌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进行性的四肢无力为临床特点,以屈指、屈腕及伸膝力弱最为显著。有以下特点: 1、发病年龄多大于 50 岁,男性更常见,男:女为 3: 1。 2、病理特点为骨骼肌内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内出现空泡肌纤维和类淀粉物质沉积, 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肌浆或肌核内有管状细丝包涵体,镶边空泡为 IBM 的特征病理学表现。 3、血清肌酶升高不超过正常的 10~12 倍。 4、诊断依靠肌肉活检发现包涵体肌炎的病理特点。 5、对免疫治疗不敏感。

许多

主治医师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14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运动神经元病鉴别诊断:深入探讨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和原发性侧索硬化症(PLS)等。鉴别诊断是确诊MND的重要步骤,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MND的鉴别诊断过程。 首先,需要了解MND的临床表现。MND的主要特征是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痉挛。然而,这些症状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因此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MND的鉴别诊断可以分为三类: 同时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患者需要与颈椎病、副肿瘤综合征和乳糜病等疾病鉴别; 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需要和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亚急性联合变性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疾病鉴别; 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需要和平山病、脊髓性肌萎缩症、脊髓延髓肌萎缩症或肯尼迪病、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多灶性运动神经病、Lewis-Summer综合征、己糖胺酶A缺乏症、包涵体肌炎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等疾病鉴别。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例如,颈椎病患者通常不会出现手部的下运动神经元体征或广泛性肌束颤动,而这些症状在MND患者中较为常见。同样,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可能会降低,而这在MND患者中不太可能发生。 总之,MND的鉴别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MND并与其他可能的疾病进行鉴别。

医疗数据守护者

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