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介绍
  • 因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导致的骨质疏松
  • 表现为腰背酸痛、乏力、肢体抽搐、活动困难
  • 以药物治疗为主,及时停止服用糖皮质激素

简介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出现持续性骨形成下降伴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而形成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被广泛用于慢性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疾病及器官移植,骨质疏松为其最严重的副作用之一,即使是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也可引起骨量丢失,绝经后妇女及50岁以上的男性为高危人群。本病常见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是骨科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病因,表现为腰背酸痛、乏力、肢体抽搐、活动困难。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及时停止服用糖皮质激素,预后较好,若延误治疗会导致病理性骨折。

症状表现: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典型症状是腰背酸痛、乏力、肢体抽搐、活动困难等。

诊断依据:

依据患者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史,出现腰背酸痛、乏力、肢体抽搐、活动困难等症状,X线检查发现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骨密度测定发现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值≤-2.5,可以明确诊断。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类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较常见。好发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的患者[1]

是否可以治愈?

本病可以治愈。及时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再使用药物治疗,预后良好。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什么是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简称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这种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导致的,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等。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骨质疏松,主要机制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最终导致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痛、骨折、身材变矮、驼背等。骨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腰背痛、关节痛等。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包括脊椎、髋部、腕部等。

为了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可能,应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或使用时间,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2. 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可以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来增加摄入。

3. 进行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预防骨质疏松。推荐的运动包括散步、游泳、瑜伽等。

4.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可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5. 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于严重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可能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

家庭医疗小助手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早期发现和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特征是骨量低下、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而容易发生骨折。该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身高降低、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系统受影响等,好发于中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该病发病过程隐匿,患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中后期会表现出躯体疼痛特别是腰背痛常见,很多患者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检查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具有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长期(通常>6个月)使用糖皮质激素就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引起骨质疏松。目前的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条途径抑制成骨和促进破骨导致骨重建失去动态平衡,使得骨的吸收大于骨的形成,最终发生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具有骨量低下、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四大特点,此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实这也是这种类型骨质疏松发生的根本原因。因而,糖皮质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见于中老年人,也可见于年轻人甚至青少年,这与患者长期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史紧密相关。

对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首先需要在原发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或更换剂型、给药途径等。同时,应采取以下两种方案之一进行治疗:

方案一:防止骨量继续进一步丢失、逐步提升骨量。该方案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及其活性,降低骨破坏,从而抑制骨量丢失起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该方案能有效维持并增加骨量、防止骨量进一步丢失;研究报道,应用3年以上,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破骨细胞,达到骨形成和骨丢失的平衡,从而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风险。

方案二:帮助重新生长骨骼,较快提高骨量。该方案是目前有证据支持、能够显著促进成骨(骨形成)、提升骨量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大多数患者在使用1年后可有效提升骨量或骨密度,最大程度降低骨折风险。研究表明,应用该方案半年即可明显提升骨密度,对于骨量丢失严重或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最为合适。

医者仁心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状、治疗与预防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特点是骨量减少、骨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在骨折发生后才被发现。疼痛,尤其是腰背痛,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这种骨折可以在日常活动或轻微碰撞中发生,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手腕部。骨折的发生会大大增加病残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防治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非常重要。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是由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骨质疏松症。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甾体激素,具有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以及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的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短效、中效、长效三类,通过口服、注射、局部外用或吸入等方式使用。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严重急性感染或炎症、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水肿、满月脸、水牛背等外貌改变,以及骨质疏松。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成骨和促进破骨,导致骨重建失去动态平衡,最终引起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特点与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症相似,包括骨量低下、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等四大特点。不同之处在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密切相关,因此不仅可以见于中老年人,也可能发生在年轻人甚至青少年身上。

如果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并发生骨折,应及时就医,通过X线或骨密度检查来诊断是否患有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合理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治疗建议包括:在原发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或更换给药途径;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早期使用二膦酸盐类药物;如果骨痛明显,可以加用降钙素类药物;对于已引起严重骨质疏松和多发椎体骨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特立帕肽促进成骨,随后使用二膦酸盐进行后续治疗。

中医养生之道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李凯群

主治医师

骨科

三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2例) 颈椎病(1例)
专业擅长:擅长关节疼痛(膝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等),腰痛,颈椎痛,四肢骨折与畸形矫形、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断裂、肩袖损伤等运动损伤,骨质疏松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糖尿病足、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肢体毁损伤与功能重建、创面修复、关节运动损伤,筋膜炎,腱鞘炎,骨与软组织肿瘤等
好评率:100% 接诊量:1126
贾红蔚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三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糖尿病(3例) 甲减(1例)
专业擅长:擅长糖尿病 甲状腺结节 甲亢 甲减 甲状腺炎 骨质疏松 性腺疾病 垂体肾上腺疾病 身材矮小等内分泌代谢病诊治
好评率:99% 接诊量:8758
王志宏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三甲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糖尿病足病(253例) 病毒感染(76例)
专业擅长:1.糖尿病(血糖高,低血糖,降血糖,糖尿病用药指导,胰岛素用药指导,儿童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轻度乏力,口渴,胰岛素缺乏,糖代谢调节异常)2.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便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足)3.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促甲状腺激素调理)4.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血压异常,血压高,降血压)5.高血脂(血脂高,降血脂,清血管)6.高尿酸(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高尿酸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痛风,降尿酸,祛湿)7.内分泌疑难杂症(脑垂体瘤,生长激素,乳房早发育,肢端肥大,库欣综合征)8.肥胖(减肥,减重,祛湿,脾胃调理,减肥塑身)9.增重(增体重,BMI,增肥)1
好评率:99% 接诊量:39561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