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乳腺良性肿瘤中的另类--乳头状瘤
乳房良性肿瘤很常见,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纤维腺瘤,其它的还包括腺纤维瘤、良性分叶状肿瘤、乳头状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错构瘤等少见的肿瘤。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里的“少数民族”,但行为上却比较特立独行,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管内乳头状瘤简介
乳头状瘤都生长乳腺导管内,来源于导管的上皮,故称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带蒂并有很多绒毛,血管丰富且壁薄、质脆,极易出血。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目前病因不明,国外文献报道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病率为 1~5%。
该病可以分为孤立(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前者是起源于乳腺大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一般位于乳头后方及乳晕周围。绝经前期 40 岁~50 岁妇女比较多见,约占乳头状瘤总数的 3/4。后者多发生在乳腺中、小导管内,甚至终末导管以及小叶单位,肿瘤距乳头导管开口较远,发病年龄较前者年轻,约占乳头状瘤总数的 1/4。2012 年 WHO 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这两种情况同归于导管内乳头状增生性病变,分别称为中央型乳头状瘤(central/solitary papilloma )和外周型乳头状瘤(peripheral/multiple papillomas )。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特点
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良性肿瘤的一些特点,阐述如下:
- 另类之一:乳头溢血的症状比较突出
- 另类之二:癌变风险比较高
- 另类之三:诊断困难
- 另类之四:治疗活检困难
另类之一:乳头溢血的症状比较突出
一般良性肿瘤仅仅表现为可触及的或仅超声等影像学可见的肿块。但中央型乳头状瘤的突出症状是无痛性乳头溢液,溢液呈血性、清水样或黄色浆液性。血性以鲜红色为主,也可以是暗红或淡红色。可呈间歇性,很多时候需挤压才有液体溢出,可长时期仅有此现象而无其他症状,病史多为偶尔发现衣服血迹而就医。仅不到 30%中央型患者触诊时可在乳晕下或乳晕边缘触到条索状小肿块,边界常较清,质地柔软,一般体积较小,直径仅数毫米。有时轻按可从乳头排出血性溢液,溢液出后,肿块缩小或消失;偶可因肿瘤堵塞乳管而出现疼痛,一旦积血排出,疼痛也可消失,这种情况可反复出现。
一般认为自发、单孔、血性(或浆液性/水性)乳头溢液是病理性溢液,主要由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癌症、炎症及感染等原因引起。良性或不典型乳头状瘤是病理性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约占 50%以上;其次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约 33%。恶性肿瘤占 5~12%,其中相当部分是乳头状瘤恶变后的乳头状癌。如果非要套用影像学的 BI-RADS 分级系统,乳头溢血癌的危险度,相当于 BI-RADS4a-b 级。有学者对 419 例乳头溢液病人进行研究,得出单孔、自发、血性溢液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存在显著相关性。
另类之二:癌变风险比较高
除了分叶状肿瘤,其它的乳腺良性肿瘤极少恶变,纤维腺瘤的癌变率在 0.1%以下,一般无需顾虑。但良性乳头状瘤的癌变风险比较高,笼统来说,中央型乳头状瘤的癌变风险是 1.93~14.84%(也有报道 6~8%的,基本一致),而外周型乳头状瘤的癌变率可高达 10~30%。外周型乳头状瘤切片化验(病理活检)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轻度: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简单分支乳头状结构,被覆乳头的腺上皮细胞 1~2 层。重度:复杂分支的乳头连接成密集的网状或腺样结构,乳头拥挤,被覆腺上皮 6 层以上或形成实性细胞区。轻中重三度其癌变风险逐步增加。
两种类型乳头状瘤按恶变过程也都可以分为良性、不典型性或恶性三种类型或阶段,不典型则癌变的风险分别增加 5~7 倍 。Makita 等随访 1998-2008 年 624 例患乳头溢液行乳管镜检查的病人,中位随访时间 5.5 年,导管内非典型增生病变的病例中,有 50%最终进展为乳腺癌,明显高于乳管镜检查提示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8.9%)的病人。伴有异型增生的外周型导管乳头状瘤病,与乳腺导管和小叶重度不典型增生,一样被认为乳腺的癌前病变。
另有全乳腺大切片病理学研究发现:乳腺癌癌旁病变中伴发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者占 48%,伴发乳头状瘤病者占 21.5%,且可见二者与癌灶的移行关系。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乳头状瘤,尤其是外周型和乳腺癌的密切关系。
另类之三:诊断困难
乳头状瘤是如此的“危险分子”,必然引起了乳腺专科的重视,想方设法要在其变坏之前把它“揪出来”。可是,这也是个“狡猾分子”,诊断起来并不容易。
1,瘤体过小,影像学手段几乎无效:
首先是由于瘤体小。如果任凭其发展,乳头状瘤当然可以发展到很大,发生癌变时,直径可超过 3 cm,甚至达到 8 cm 的也有报道。
说它小,是因为中央型首先以溢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通常还很小。外周型在小导管或终末导管也长不大的,但可以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小到可以用芝麻绿豆形容,甚至小的象针尖。B 超磁共振很容易漏诊,乳管造影摄片价值不大近乎淘汰,更别提钼靶了。
如果肿块发展到能够被超声等影像学手段探及甚至触诊扪及才被发现,那倒是不小了,但以乳头状瘤容易恶变的坏脾气,此时有可能已经是不典型增生了,也不能排除癌变。
2,乳管镜检查的局限性:
影像学检查几乎无用,好在中央型乳头状瘤溢血溢液机会比较多(需要排除外伤因素导致的出血,如撞击或暴力挤压乳房),很多人推崇乳管镜检查。内镜技术的发展能做出那么细的内镜自然是一大进步,我在 10 多年前给患者做过很多了乳管镜,颇发现些问题:
- A,乳管镜太细了,其图像分辨率实在差强人意,区分瘤体和慢性炎症的管内絮状物并不容易。Waaijer 等对 12 项研究(共 1994 例病人)Meta 分析显示,乳管镜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敏感度为 88-97%,特异度为 44-49%,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很低,就是说很容易谎报军情。
- B,乳管镜必须能够插入乳头才行,前面说过,乳头溢液很多情况下是间歇性的,如果患者躺在检查床上那一刻病变乳管不出血了,医生只能是束手无策望乳兴叹。
- C,乳腺象个由很多瓣拼成的桔子,每一瓣代表一个腺叶,腺叶象一棵空心的树,树根是溢血的乳头孔,树干树枝向外向外伸展。乳管镜从树干插入后要把整棵空心树看遍实在太难了:大中小各级树枝不断分叉,会让观察个树枝极易漏掉一些树杈,所谓“歧路亡羊”就是这个意思,当初我设计了严格的编号系统解决这个问题。乳管镜身并不长且总有一定粗度,小树枝已经很细很靠外,有的患者乳管镜够不到或插不进去了。
- D,有时候乳管镜检查随访发现乳头状瘤,但冲洗导致镜检后长时间不再溢液,无法手术了,只能干瞪眼等再次溢液。更不用说,乳管镜身硬质很容易损坏、患者要忍受接近半小时的乳管扩张和牵拉的痛苦了。
这并不是说乳管镜毫无价值,而是不要迷信乳管镜检查,清楚知道其适应症和缺陷。
3,外周型的早期诊断尤其困难:
这种诊断困难对于外周型更明显,既影像学不可见,有乳头溢液发生率很低。几乎没有任何提示其存在的线索和检查方法,外周型的乳头状瘤早期诊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是一大难题。所以多是意外发现的,如在乳腺结节肿块活检时,意外发现是外周型乳头状瘤的。或乳头溢血做病变导管活检,病理提示不是中央型,在标本的外周部分发现外周型乳头状瘤。
另类之四:治疗活检困难
治疗活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是肿块太小导致的:对于大多数的病例溢液溢血时还没有发展到可见的肿块,把溢液的整个空心树系统挖出来就是必然的也是无奈的选择了。病变导管切除术一般是用去针尖的细注射器针头,经溢液乳孔插入注进少许美兰注射液,然后依染色所示的乳管分布范围和方向,作腺叶的楔形切除,切除病变蓝染乳管及其四周乳腺少量组织。这并不容易:
1,少量溢液的间歇性让手术时机难以把握:
乳头溢液很多情况下是间歇性的,如果患者躺在手术台上那一刻病变乳管不溢血了,医生只能和乳管镜检查时一样是束手无策的。所以我会建议需要活检的患者一定不要再挤乳头,留点溢液给手术医生术中定位吧,即便如此,也不敢保证手术台上一定挤得出液体。
2,需要将整个病变腺叶切除,创伤大:
溢液多见于中央型患者,但不排除外周型患者,术前无法知道病灶在腺叶这颗空心树的确切位置,那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把整棵树挖出来。创伤大耗时多,如果局麻患者还要忍受一定的痛苦。
有的术者认为溢血是中央型乳头状瘤,只挖靠中央的部分,但中央型乳头状瘤可以是多个瘤体,少量外周型瘤体也可以溢液,而且外周型和中央型可以混合发生的。国内学者在 14 倒重度乳头状瘤病中,8 例(57.1%)伴发大导管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病癌变 22 例中,6 例(27.3%)伴发大导管乳头状瘤;重度乳头状瘤病伴发的 8 例大导管乳头状瘤中,7 例为多发。外周型癌变风险更大已见前述。所以建议切除整个病变腺叶。
有学者摸索用麻醉科的软管注入染料和定位,或直接把乳管镜搬到手术室,根据术中乳管镜尖端的透亮点作为病灶在乳腺的精确定位,都处于摸索阶段,乳管镜本身的诸多局限以及其消毒无菌的困难是很大的障碍。
精准活检活检取材困难:
也正因为切得范围大,瘤体有如此小,病理科的同仁们看到乳头溢血病变导管标本也是很发怵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同样无法精确定位那么小的病灶,只能是不辞辛劳的多点取材做检查。
如何面对这一难题?
说了乳头状瘤那么大危险和那么多困难,但乳头状瘤是乳腺专科无法回避的重要疾病,还得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我们也正在不断的思考和研究。
好在乳头溢血溢液是乳头状瘤的主要线索,作为广大女性群体,需要做的是能够经常检查乳头是否有溢血溢液,一旦有就不要再挤,及时就诊。对于有些颜色的溢液是否是血性的较难判断,我科的乳头溢液专病门诊已经解决了这一难题,欢迎有这方面困惑的女性朋友咨询就诊。但这首先要意识到乳腺的症状不仅仅是疼痛和肿块,树立“乳头出水”也常见和重要的乳腺症状的观念。
要坚持定期常规的乳腺 B 超影像检查,相当部分的外周型乳头状瘤只能是等到出现 B 超等影像上的小病灶才能得到提示,如果小病灶作为普通的肿块活检/随访,发现是外周型乳头状瘤,一般还不至于已经癌变。
仍然要坚持钼靶检查及早发现乳腺钙化,乳头溢血溢液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扩张,外周型乳头状瘤虽然分泌的微量液体不易溢出,也可以有轻微的导管扩张,此时乳腺钙化的发生率比较高。钼靶最擅长的就是发现钙化,有时候乳头状瘤癌变后尚未形成 B 超磁共振可见的肿块,就已经形成钼靶可见的恶性征象的钙化了,有些外周型乳头状瘤发现于恶性可疑的钙化灶活检标本。
对于曾经活检出示乳头状瘤的患者,一定要密切检查是否出现结节、钙化和乳头是否有溢液,一旦出现迹象,更要积极活检。
主任医师孙建
文章 乳头状瘤的四种临床表现
乳头状瘤是乳腺良性肿瘤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长在导管内。中央型乳头状瘤一般长在靠乳头的大导管内,癌变率是 3~8%;而外周型乳头状瘤的癌变率可高达 10%~30%,远高于纤维腺瘤的千分之一的癌变风险。最近咨询我乳头状瘤问题的患者越来越多,有必要专门谈一谈。
有溢血的乳头状瘤的两种表现
乳头状瘤的乳头溢血的症状比较突出,这种情况在中央型乳头状瘤尤其常见。此时如果做 B 超或增强磁共振,有时可以看到结节,更多的时候看不到。原因是乳头状瘤质脆容易破损出血,当其出血时可能瘤体还很小,如果直径小于 2mm 时很难被这些影像检查看得到。只有瘤体比较大,才可能在影像上看到边界较轻形态较规则的结节。
没有溢血的乳头状瘤的两种表现
还有不少乳头状瘤没有溢血,尤其是外周型乳头状瘤。此时 B 超或磁共振检查如看到结节的周围有液性暗区(B 超图上纯黑色)和扩张的导管壁或囊壁结构,基本可以认为是乳头状瘤。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扩张导管内的炎性絮状物比较致密,且碰巧形状也比较规则,在影像上容易误以为是乳头状瘤。
而当瘤周液体较少时,影像上会看不见液性暗区,此时的表现就是普通的结节,与纤维腺瘤等结节无法区分,常常是手术后病理报告意外发现是乳头状瘤。近来患者咨询比较多的就是这种情况。液体较少的原因除了生成减少外(如近期乳头状瘤没有破损出血),更多时候是由于液体流出或被挤出(详见《囊肿、导管扩张和乳头溢液的联系和区别》)。建议患者做 B 超前不要挤压乳头,把液体留在导管内。
四种表现之间的关系
总结一下四种表现分别是: A,有溢血无结节。B,有溢血有结节。C,无溢血结节周围液性暗区。D,无溢血结节周围无暗区。四者间的演变关系是: A 如果听任其发展,结节逐渐长大,就会变成 B。B 如果乳孔某种原因堵塞,检查时未见溢液,就会变成 C。C 如果液体有意挤出或无觉察下溢出消失,就会变成 D。反之:如果 D 由于瘤体某次破溃出血或乳管内其他原因液体增多就可能变成 C。C 如果用力挤压乳头克服下游的阻塞,出现溢液就会变成 B。
特殊的第五种表现 E
那么有既无溢液也无影像上结节可见的乳头状瘤吗?肯定有。乳头状瘤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在最初萌芽时肯定经历这种阶段的。但此时患者不会因溢液就诊,就算体检 B 超也无法发现结节。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门诊和体检的范畴了,属于临床前阶段。如果非要算是一种表现,此处姑且称之为 E。其意义在于:如果 A 把溢液挤光了,就变成了 E。此时来门诊告诉医生曾经有过溢液,医生也只能望乳兴叹了,告知患者溢液了再次就诊。
再次提醒:发现乳头溢液后,就诊前一定不要挤出液体。溢液是极其宝贵的,其不仅可以用于化验了解性质和成分,而且是发现具体溢液孔的唯一线索!而确定溢液孔是乳管造影、镜检、冲洗和手术的前提!乳头不是洒水壶嘴,壶空了每个孔依然洞开,乳头没有了溢液乳孔就自然闭合了。
如果胸罩或内衣上有溢液痕迹,可以带来门诊让医生查看,必要时医生可以当回“法医”来对溢痕做进一步检查的。
“一次是贼,永远是贼”
临床上还有种常见情况,患者很困惑,咨询的也比较多。如果某一次 B 超看到结节周边见到液性暗区,而之后复查时 B 超检查未见到该结节周围的液性暗区,到底是该相信哪一次的结果?如果见到液性暗区的 B 超报告是有经验的乳腺专科医院的 B 超医生给出的,就可以认为该结节是乳头状瘤的可能性很大!未见到暗区的 B 超报告不是做错了,而是是由于检查时恰好是液体少的时候。
如果你见到某人一次很确切是在偷窃,虽然他以后在你看到的时候都不再偷窃,你依然会一直怀疑其人品的。“一次是贼,永远是贼”。上述情况道理上与此类似。
主任医师孙建
文章 乳头乳晕常见皮肤病损有哪些?
乳头乳晕常见皮肤病损有哪些?
正常乳腺乳晕部位的皮肤上也有一些毛发和腺体,腺体可以分为泌汗腺、皮脂腺和乳腺。皮脂腺在其中分泌,又称乳晕腺,通常会在乳晕中引起一些明显的小凸起,其作用是保护娇嫩的乳头和乳晕,同时也有润滑乳头的作用。容易误认为是皮肤病损。
1、蒙氏结节:蒙氏结节主要表现为乳晕外围皮脂腺肥大形成的散在结节状隆起,初期可能形似小疙瘩。蒙氏结节常引起乳晕变黑、乳头增大且易勃起的情况。蒙氏结节是妊娠早期的常见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可随妊娠结束而逐渐消退;
2、皮肤增生:乳晕上出现小疙瘩,也有可能是局部皮肤增生,这与雌激素水平在体内分泌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肥胖的人,在妊娠和哺乳期之间这类情况更容易发生。通常情况下,身体还没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如果病变部位持续增大,会对个体的美观造成影响,可以选择局部切除的方式来治疗;
3、乳头状瘤:有些人还会在乳晕里面出现小疙瘩,是由于乳头状瘤造成的。通常情况下,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局部出现小疙瘩,伴乳头溢液及溢血。这种疾病多数属于良性疾病,约 10%左右有恶变可能。所以大家也不用太紧张,确诊后要积极的采取手术治疗。
4、脂肪粒及脂肪囊肿:因卫生习惯差、皮肤污垢较多等因素,使皮脂不能正常排出,在乳头旁边聚集,可形成脂肪粒或脂肪囊肿,与皮肤连接紧密,通常不会伴随其他不适,部分脂肪囊肿伴随感染的患者可出现疼痛等不适;
5、毛囊炎:多汗、外伤等原因导致毛囊受细菌感染引发毛囊炎,可出现在乳头旁边以毛囊为中心隆起的小疙瘩,伴随压痛,或出现单个或多个毛囊红肿、灼痛等表现;
6、皮脂腺炎及皮脂腺囊肿:清洁过度或卫生习惯差等因素,破坏皮肤防护能力,引起感染出现皮脂腺炎,可使患者出现皮肤表面的疙瘩、炎症丘疹甚至皮下形成囊实性肿物等,伴或不伴随红肿、疼痛等不适;
7、过敏:由于接触致敏物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明显的瘙痒表现,或出现红肿、丘疹等症状,可相互融合,可出现在乳头旁边,表现为乳头旁边的小疙瘩;
8、湿疹:接触致敏物质、夏季潮湿闷热环境,或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等因素,可引起乳头旁边局部皮肤出现湿疹。患处可出现小的疙瘩,伴随明显的瘙痒,或可出现水疱、糜烂或渗出。
如何治疗?
若出现以上情况,毫无不适时,可选择观察随访,尽量避免局部反复摩擦,以免出现感染发炎的问题。
患者有不适,积极手术治疗:
- 丝线疗法,适用于小而软的特别是有蒂状的皮赘,以线在瘤根部加以结扎,再外用一些碘酒,慢慢会自行脱落。
- 较大皮赘且根部较粗,适合局麻下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良恶性。
- 激光切除术,适合于数量较多且较小的皮肤病损。一次性多个同时切除。
- 抗感染治疗,有局部或全身抗感染。
- 保持乳头乳晕清洁干燥,过分干燥时使用保湿剂涂抹保湿。
住院医师李芸
文章 这些乳房肿块,不要怕!
纤维腺瘤一旦形成,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往往通过手术来解决。对于可触及的肿块或肿瘤伴危险信号(如有血流信号、边界不清、伴钙化等)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囊肿出现恶变的机会很小,大部分囊肿都可以定期观察。如果囊肿很大、有压迫等症状或患者精神压力大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分为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
主治医师李凯凯
文章 针对乳头溢液疾病,乳管镜检查的重要性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双侧多孔的透明或黄色浆性溢液往往为生理性溢液,常由单纯的乳腺导管扩张引起,往往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临床随诊,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即可。但对于单侧单孔溢液,特别是合并血性溢液的患者就需要格外小心了。
引起单侧单孔溢液的原因常有以下几点:
- 最常见的原因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即正常的导管上皮长了乳头状的肿瘤,该种肿瘤虽属于良性病变,但存在着较高的恶变概率,一经发现,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原因为乳腺导管炎症,因为乳腺导管通过乳头上的乳孔与外界相连,皮肤上的定植菌或外源性细菌有可能通过乳头进入乳管引起相关感染,造成乳腺导管上皮炎症,引起导管内分泌物增多,导管粘膜上皮充血、出血从而出现乳头溢液,这类患者溢液往往呈脓性或者血性,首选保守治疗,通过口服有效抗生素结合乳管镜下的乳管冲洗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单纯的乳腺导管扩张症,引起单纯性乳管扩张的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如果能明确排除占位性病变,则不需要特殊治疗。
- 最应当引起警惕的病因,就是乳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如乳腺导管原位癌或浸润性导管癌;或是癌前病变,如重度非典型增生。癌细胞会侵犯乳管,造成乳管粘膜上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导致溢液或溢血的发生,这类病变当然需要尽快采取外科治疗,以尽早明确疾病的分期争取更好的临床预后。
上述病因虽然简明清晰,但要诊断起来却并非易事。因为引起溢液的病灶常常十分微小,靠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比如乳腺彩超、乳腺核磁、乳腺钼靶往往难以发现,这时候乳管镜检查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乳管镜,顾名思义,就是将一根细微的前端带有镜头的纤维镜伸入到溢液的乳管内,靠镜头的实时摄像功能去观察溢液乳管的情况:比如乳管内是否有瘤体,是否有炎症性的改变,是否看到明显的上皮增生。如果乳管内积存着分泌物,还可以在镜头直视下进行冲洗治疗,将积存的分泌物冲出乳管避免产生炎症。对于存在导管炎症的患者,也可以通过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对炎症进行有效治疗。乳管镜检查的优势在于该项检查具备的精准性,对于有些乳头溢血的患者,甚至可以找到具体出血点所在。通过乳管镜检查,可以发现常规影像学检查发现不了的病变,从而使需要手术的患者及时明确诊断得到早期治疗,也使哪些可以保守治疗的患者避免盲目进行手术,从而选择最优的临床治疗方法。
主治医师霍芳昕
文章 尿道口病毒疣好治吗?
尿道口病毒疣一般指的就是尿道口尖锐湿疣,也叫生殖器疣、性病疣。它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HPV 是一种 DNA 病毒,能够感染人类皮肤和黏膜,引起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皮肤病变。尖锐湿疣是 HPV 感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常位于生殖器和肛门周围区域,而尿道口病毒疣则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出现在尿道口附近。
治疗方法:尿道口病毒疣的治疗方法一般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免疫方法和中医中药四种。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的主要是物理方法为主,比如常见的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电灼、手术、光动力等等。这些方法均有其疗效和优劣,如果病情轻微的患者是可以尝试治疗的。但是,如果长期治疗以后出现复发,导致久治不好或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发生,就要及时更换其他医院和方法。
治疗效果:尿道口病毒疣的治疗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病变的大小、位置、数量、病程、个体免疫状态等。尿道口病毒疣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理变化、病情发展等情况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尿道口病毒疣能够治好,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一般来说,在经过数月治疗后,尿道口病毒疣的症状能够得到清除。但是,即便是治疗结束,也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门诊随访 9~12 个月未复发为康复标准。同时,患者也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防止再次感染。
总的来说,尿道口病毒疣是比较好治的,只是在治疗周期上可能较长。这个部位比较特殊,为避免影响日常生活及排便,建议选择温和的、痛苦小的中医中药更为适宜。仅需口服和泡洗,就可以逐步达到去疣清毒之功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密切关注自己的病情变化,及时复诊,争取早日康复。
主治医师刘贵梅
文章 什么是乳头皮赘?
乳头皮赘可能为各种因素而引起的赘生物,常见于生理性因素、丝状疣、皮脂腺囊肿、乳头状瘤等疾病。1.生理性因素:乳头上出现皮赘,可能是因为乳头部位的皮肤受到长时间的摩擦,而出现异常的增生现象。对于比较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会出现不适,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2.丝状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而引起的症状,常见于颈部、腋下以及眼睑等部位,一般可表现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但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也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3.乳头状瘤:是上皮来源的肿瘤,可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带蒂的赘生物,一般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通过咪喹莫特乳膏、他扎罗汀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脂溢性角化病也可导致乳头上出现皮赘,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医联媒体
文章 什么是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瘤
医联媒体
文章 喉咙内壁长疙瘩怎么办?
喉咙内壁长疙瘩的原因包括慢性咽炎,眼部乳头状瘤,主要采用药物,手术进行治疗。
1.慢性咽炎:一种咽部黏膜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多是由于炎症反复刺激引起的,多见于成年人,会出现咽部黏膜充血、粘膜下有淋巴滤泡增生,形成咽后壁出现颗粒状的隆起。患者可遵医嘱口含银黄含片、复方青橄榄利咽含片等药物改善症状。
2.咽部乳头状瘤:主要是因为HPV感染引起的,通常的症状有咳嗽、咽部异物感等,查体可见肿物一般为灰白色,表面呈乳头状,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术后需要做好护理。
3.扁桃体肥大:如果是由于扁桃体肥大等因素所引起的疙瘩,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直接将增生的部位切除,必要时还需要切除扁桃体,从而使病情尽快恢复,缓解疾病症状。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
医联媒体
文章 阴道镜能发现宫颈癌吗?
单纯通过阴道镜检查一般不能发现宫颈癌。阴道镜检查主要是用于观察阴道以及宫颈的外观,能够发现阴道以及宫颈等生殖道疾病的部分病变,但阴道镜检查不能观察到宫颈管内部和微小病变,所以不能直接诊断宫颈癌。
如果需要检查是否患有宫颈癌,可到医院进行宫颈涂片检查以及宫颈活检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建议平时定期到医院做宫颈癌筛查,排除宫颈癌,如果身体出现异常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平时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患病的几率。
医联媒体
苗轲轲
主治医师
乳腺外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罗忆泓
主治医师
乳腺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郭予斌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