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黄斑病:从初步认识到未来治疗的探索
黄斑是我们眼睛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使我们能够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然而,当黄斑发生病变时,我们的视力可能会急剧下降,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例如视物变形、扭曲、直线变弯、眼前固定黑影遮挡等。
黄斑病是一种包含多种类型的疾病,例如黄斑玻璃膜疣、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黄斑缺血、黄斑区增殖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黄斑区陈旧病变、黄斑区色素紊乱、色素上皮脱离、神经上皮脱离等。对于黄斑疾病的诊断,除了常规眼科检查外,还需要借助荧光血管造影、脉络膜造影、OCT等检查手段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位置,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家中,我们可以使用Amsler表、方格纸或田格本等工具进行自我检查,及早发现症状并就医。治疗黄斑疾病的方法因病种和原因而异,传统的中西药口服治疗已经被眼底激光治疗、玻璃体手术治疗和眼内玻璃体腔注药等新兴手段所取代。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多种治疗手段,我们可以控制病情的进展,挽救患者的视力。
虽然我国眼科的诊治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但黄斑病变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例如,黄斑变性仍然无法根治,需要长期随诊治疗,控制病变的进展。目前的治疗方法还处于治表不治本的阶段。未来,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找到治本的办法。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治疗手段的出现,帮助患者提高视力。
医疗数据守护者
文章 黄斑裂孔: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黄斑裂孔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曾经遭受过眼外伤或高度近视的人群。黄斑位于视网膜的中心区域,负责视觉和色觉的功能。因此,任何影响黄斑的病变都可能导致中心视力的下降、视物模糊或变形等症状。
黄斑裂孔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炎症、外伤、中毒、变性和高度近视等引起的长期黄斑囊样水肿。根据不同的原因,黄斑裂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特发性黄斑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和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后两种类型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离,尤其是在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的情况下。
过去,由于手术技术的限制,很多黄斑裂孔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控制。然而,随着玻璃体手术技术的发展,95%以上的黄斑裂孔现在都可以被治愈,特别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愈率更高,甚至可以达到95%以上。
黄斑裂孔手术的成功关键在于两点:首先,需要成功解除黄斑区的牵拉,即剥除黄斑区一层比细胞还要薄的“内界膜”;其次,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嘱,在手术后眼内填充气体的情况下保持俯卧位至少一周,以便黄斑裂孔区域保持相对“干燥”,从而促进裂孔愈合。我们的临床观察表明,超过85%的特发性黄斑裂孔在手术后一周内能够闭合,而70%左右的黄斑裂孔在术后第一天就闭合了。
黄斑裂孔手术的预后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黄斑裂孔的持续时间、愈合后光感受器细胞恢复的速度等。同时,医生的手术技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玻璃体手术医生在处理黄斑裂孔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患者视力的恢复,而不仅仅是完成手术。
黄斑裂孔手术后的视力恢复可能需要超过半年的时间,这主要是光感受器细胞的恢复过程,可能需要一些药物的辅助。许多患者在手术后的视力可以好于0.5。
跨界医疗探索者
文章 白内障手术与视网膜脱离:大数据揭示真相
白内障手术是眼科最常见的内眼手术,而视网膜脱离则是该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了探讨白内障手术与视网膜脱离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17个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涵盖了3,178,530例白内障手术眼。结果表明,总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0.39%。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人白内障手术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7.3/万,而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65/万,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37/万。这些结果表明,白内障手术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手术,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可能具有更低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然而,高度近视眼患者的视网膜脱离风险仍然较高。为了降低白内障手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选择高水平、并发症少的白内障手术专家进行手术至关重要。及时就诊和手术可以大大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明率,达到95%以上。
生命之光传递者
文章 揭秘高度近视视网膜裂开的原因与治疗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视眼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高度近视眼,尤其是近视度数大于1000度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甚至在常规眼科检查中都无法发现明确的异常改变。然而,随着新一代检查技术的出现,眼科医生逐渐揭示了高度近视视力下降的原因所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以对视网膜进行细胞级的扫描,揭示了高度近视视网膜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裂”。在高度近视眼中,黄斑区的视网膜病变主要有黄斑裂孔和黄斑劈裂两种形式。黄斑裂孔是指在黄斑的视网膜形成了一个裂洞,纵贯视网膜的全层;黄斑劈裂则是指在视网膜的解剖层次间出现了“裂”开,发生速度很缓慢,患者可以有多年的视力缓慢下降而很少引起注意。
高度近视眼不断增加的度数和眼球长度是导致黄斑裂孔和黄斑劈裂形成的主要原因。视网膜延长的速度赶不上眼球外壳延长的速度,导致视网膜组织的“相对不足”。在高度近视眼中,相对不足的视网膜在与不断延展的球壁进行着对抗,产生的结果不外乎三种,那就是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劈裂,而这些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的黄斑区而严重影响视力。
为了解决高度近视眼中视网膜裂开的问题,医生们通过分析视网膜各个层次组织结构的特点,发现可以通过剥除视网膜最内层面的“内界膜”来松解视网膜。实际手术过程需要在放大几十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医生使用特殊的器械和玻璃体手术方式,将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内表面的一层透明组织连同其表面增生膜组织剥除。手术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患者在手术后可以恢复相当的视力。
数字健康领航者
文章 黄斑裂孔:症状、分期、治疗与预防
黄斑裂孔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起病隐匿,常在遮盖另一只眼时才被发现。患者通常会主诉视物模糊、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等症状。视力一般在0.02~0.5之间,平均为0.1。
根据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眼底表现,Gass将其分为四期。I期:黄斑中央凹前玻璃体皮质自发收缩,引起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牵引,导致中央小凹脱离,眼底中央凹反光消失,中央凹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表面出现黄色小点(100~200mm),此时为Ia期;中央凹前玻璃体皮质进一步收缩,黄斑中央凹脱离,RPE表面出现黄色环(200~350mm),此时为1b期。II期:起病数日~数月后,玻璃体切线方向进一步牵拉,在中央小凹边缘形成黄斑裂孔,逐渐扩大,由新月形发展至马蹄形,最后形成圆形裂孔,常伴有盖膜。III期:以上病变经2~6个月后,由于视网膜组织收缩,黄斑裂孔扩大至400~500μm,伴或不伴有盖膜。IV期:早期表现为黄斑孔盖膜前移位,晚期表现为玻璃体与黄斑、视神经乳头的完全分离。
自然病程中,I期黄斑孔(先兆孔)约50%发展为全层黄斑孔,50%的病例在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分开后自发缓解。II期黄斑孔多数病例于2~6个月后发展至3期孔。III期黄斑孔少于40%的病例发展至VI期黄斑孔。80%病例视力相对稳定。通常于1年后视网膜脱离区RPE脱色素,半年后即可出现色素分界线。很多病例出现视网膜前膜。偶然发生视网膜自发复位,也可发生视网膜脱离。
对侧眼的检查结果显示,玻璃体与黄斑中央凹分离无黄斑孔形成危险;玻璃体与黄斑中央凹未分离,黄斑孔形成可能性<15%;黄斑前膜覆盖中央凹区,常伴有黄色小点,黄斑孔形成可能性<1%;黄斑中央小凹前星形混浊伴视网膜放射状皱褶,无黄斑孔形成危险;如黄斑区出现黄色点或环,且合并先兆黄斑孔的其它表现,表明具有形成黄斑裂孔的高度危险。
黄斑裂孔的诊断主要依靠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当眼底镜检查发现黄斑区可疑破孔时行OCT扫描即可确定诊断。鉴别诊断中需要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水肿。同时也应与另外2种玻璃体牵引性黄斑病变鉴别,包括特发性黄斑前膜和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
黄斑裂孔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缓解玻璃体黄斑牵拉。手术方法包括微切口玻璃体手术和内界膜染色技术。手术并发症与普通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并发症相似,包括核性白内障、一过性高眼压、医源性视网膜裂孔产生、黄斑裂孔扩大、光毒性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血管阻塞以及眼内炎等。手术评估及预后方面,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有裂孔是否闭合、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术中在黄斑孔区操作时注意避免对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的器械损伤等。随着OCT技术的进展,人们对特发性黄斑孔预后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方法。对于存在明确病因的非特发性黄斑裂孔,可通过治疗原发病以及密切随诊检查预防黄斑裂孔的发生。黄斑裂孔手术后需要俯卧位,俯卧持续时间取决于眼内填充的气体种类。一般为1-2周。此时按玻璃体手术后眼内填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药事通
文章 黄斑裂孔手术后注意事项:睡姿的重要性
黄斑裂孔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眼底手术,手术后需要特别注意睡眠姿势。尤其是在打气的情况下,爬着睡觉3~5天非常重要。这种方法对于大裂孔的恢复至关重要。
药事通
文章 高度近视的危害与防控
单纯性近视本身并无大碍,然而一旦发展成高度近视(通常指600度以上),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主要集中在视网膜病变,包括但不限于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裂孔、黄斑出血等。这些问题不仅难以逆转,还可能导致失明。因此,早期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越早开始近视防控,越能有效地降低发展成高度近视的风险。
健康驿站
文章 高度近视的并发症:了解风险与预防措施
高度近视,通常指的是近视度数超过-6.00的患者,甚至有些人将大于-10.00的近视称为超高度近视。这种视力问题主要由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引起,例如看书写字等。然而,先天因素如遗传也不能被忽视。由于高度近视眼的结构与正常眼有很大差异,因此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
以下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
- 玻璃体液化导致的玻璃体混浊:患者可能会经历飞蚊症,即看到眼前有小黑点或线条。
- 白内障: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发生率比常人高,且可能提前出现。
- 青光眼: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的关系已被公认,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青光眼的概率大于常人。因此,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检查眼压。
- 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眼轴长,玻璃体液化早,视网膜薄,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建议高度近视患者定期进行“散瞳”查眼底。如果发现视网膜裂孔或变性,可能需要激光治疗。
- 黄斑裂孔:高度近视,尤其是超高度近视患者更容易发生黄斑裂孔和黄斑部视网膜劈裂。如果出现视力下降或看东西变形,应立即就诊。多数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
- 脉络膜新生血管:高度近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容易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可能会感到视力下降和看东西变形。治疗主要是眼内注射药物,但药物价格较高,效果也不是都很理想。
了解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至关重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和采取适当的眼部护理都是预防和管理高度近视并发症的关键步骤。
医者仁心
文章 三维光相干断层扫描在黄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非接触性、非损伤性、可量化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OCT,医生可以获取类似眼组织病理切片的细微结构图像,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OCT(UHR OCT)应运而生,它采用频域技术,能够立体重建视网膜的三维结构,称为三维OCT(3D-OCT)。
UHR OCT利用飞秒技术可以显示内层视网膜的结构,包括胶质细胞层、内、外丛状层、内外核层、外界膜及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等。这些细微结构的显示为今后研究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可能。与传统的时域OCT相比,高分辨率OCT在扫描速度、图像清晰度和减少进入眼内能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
3D-OCT不仅可以三维重建视网膜组织结构,还可以自动记忆每个患者下颌托位置,保证了眼底图像与OCT图像的精确对照,更加有利于病情随访。3D-OCT能够测量一些传统OCT无法准确测量的数据,如不规则黄斑裂孔大小及体积,因此在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病变、青光眼等患者的早期诊断、监测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黄斑疾病的评价中,3D-OCT可以对黄斑病变区视网膜各个层面呈现高清晰的三维图像,清晰观察到透明膜的形态、视网膜前膜牵拉的力度及内界膜的变化等,提供视网膜各个层面的图像。获得完整的视网膜三维结构,对了解黄斑疾病局部或弥漫性病变情况及致病过程的动态演变有很大帮助。同时,3D-OCT还可以发现隐匿性病变,如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等。
近年来,利用3D-OCT对黄斑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玻璃体黄斑牵拉、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糖尿病黄斑病变、黄斑囊样水肿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方面。通过3D-OCT的三维扫描,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帮助医生发现形成病变的原因。例如,在黄斑裂孔的评价中,3D-OCT可以清楚地显示裂孔的形状、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总之,3D-OCT在黄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更多的眼病将会得到精确诊断,医生也将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时域OCT难以发现的微小病变。
病友互助家园
文章 黄斑病变:了解其症状、类型和治疗方法
黄斑是我们眼睛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精细视觉,如阅读和辨别颜色等。如果黄斑出现病变,可能会影响视力。那么,如何自我检测黄斑病变?
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初步检测。例如,挡住一只眼,看视野中央是否有暗点挡着;或者找一个门框,观察直线是否弯曲?
黄斑病变有多种类型,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AMD)、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常见的黄斑病变,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抽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AMD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而湿性早期可能会出现中心的暗影和黑斑,随着病程发展越来越大。
黄斑裂孔是另一种常见的黄斑病变,可能由外伤、炎症、高度近视、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黄斑裂孔会导致中央视物缺损、看东西变形和视力下降。
黄斑前膜是由于眼球里的玻璃体和视网膜分离而产生的,会将黄斑拉皱或拉鼓,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看字变大或变小、或是看物体出现扭曲等现象。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黄斑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色等症状。这种病变可能是由于黄斑区或后极部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液体进入神经上皮下导致的神经上皮脱离所致。
针对不同的黄斑病变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老年性黄斑变性可以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光动力激光或联合治疗;黄斑前膜和黄斑裂孔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行光动力激光治疗。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避免视力进一步恶化。
家庭医疗小助手
林祖顺
主治医师
眼底科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封康
副主任医师
眼底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川辉
主治医师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