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尚未明确,检查可见黄斑部神经上皮受缺损
- 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
-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简介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排除继发于眼外伤、眼内炎、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在-6D及以上的屈光不正)及其他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在视网膜黄斑部位的神经上皮缺损。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其中多数为女性。本病的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其中以视物模糊最为常见。本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经过手术治疗,黄斑裂孔可闭合,视力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部分预后不良的患者,黄斑裂孔可能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视力,给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
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其中以视物模糊最为常见[1]。
诊断依据:
无眼外伤、眼内炎、高度近视及其他原发疾病,有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的症状,并结合眼部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视网膜厚度分析仪检查、眼底照相、激光扫描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图像等)发现黄斑裂孔,即可确诊。
特发性黄斑裂孔有哪些类型?
根据疾病发展进程分类:
- 1期特发性黄斑裂孔:裂孔形成前期,中心凹变浅或消失,或中心小凹脱离。
- 2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早期全层裂孔,裂孔直径<400um。
- 3期特发性黄斑裂孔:裂孔直径>400um,玻璃体后皮质仍与黄斑粘连。
- 4期特发性黄斑裂孔:全层裂孔伴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1]。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否。据估计,在一般的人群中,本病的患病率为0.2%~0.8%[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一般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特发性黄班裂孔的治疗选择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的原发疾病,如屈光不正、眼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自行发生的黄斑裂孔,发病原因不明,多见于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
本病在中医眼科相当“视瞻昏渺”或“视直如曲”的范畴。
特发性裂孔无明显病因可查,排除了眼底病的病人,此病约占黄斑裂孔的绝大部分,在发病的病人中心血管病人发病占比较高,因此认为黄班裂孔的发病可能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及脉络膜缺血有关;另外发现用雌激素冶疗,女性因病子宫切除后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与性激素调节失常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
认为肝肾精血亏虚,目失所养;或脾虚气弱,或因外伤,气血瘀滞,组织受伤所致。因竭瞻劳视,耗其精血,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虚火上扰,灼伤目中血络,气血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发生黄班裂孔。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有时遮盖一眼,才发现病眼视物不清。常见症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范围在0,05至0,5之间,大多数为0,1。用AmsLer方格查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眼底检查:黄班区可见园形或类园形暗红色病灶,边缘清晰。0CT检查:能直观确切反应黄班裂孔情况:位置、形态、大小、视网膜与玻璃体的关系,确定是否有黄班旁水肿、浅脱离,並可清晰鉴定是全层孔或是板层孔,还是假性黄班孔。
1,西医冶疗:一般采取观察保守冶疗,黄斑部过去采用激光冶疗,因损伤大,术后视力下降明显,现在基本不用。黄班手术过去是一个禁区,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手术精细,在有可能发生视网膜脱离可以手术冶疗,但是手术风险大,术前应与病患充分沟通,慎重选择。
中医中药治疗
对于年老体弱,全身患有多种疾病,眼部已经发生玻璃体后脱离,裂孔小的患者,中医冶疗是一个比效好的选择。
1.辨证分型论冶
①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随证加减治疗。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或金花明目丸或石斛夜光丸加龙血竭片。
2脾胃气弱证:补中益气汤加减随证加减冶疗。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或归脾丸加龙血竭片。
3.外伤损络症:王不留行散方随证加减治疗。中成药:龙血竭片。
4,也可单用龙血竭片或胶囊口服,一个疗程3个月。
主任医师赵俊生
文章 黄斑裂孔:中老年常见眼病,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法
黄斑裂孔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女性患者居多,多数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该疾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不明原因的特发性黄斑裂孔、外伤、高度近视和黄斑囊样水肿等。黄斑裂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黄斑表面玻璃体切线方向的牵引所致。
早期黄斑裂孔的症状可能不明显,通常只有在遮蔽另一只眼时才会被发现。患者可能会出现中心暗点、视物模糊或变形等症状。根据裂孔的不同发展阶段,黄斑裂孔可以分为I-IV期。自然病程中,I期的50%可能会发展为全层裂孔,II期的患者可能会在2-6个月内发展至III期裂孔,而III期裂孔则有50%以上的可能会发展至IV期裂孔。黄斑裂孔一旦形成,视力将不断下降,直至0.1以下。
手术治疗是黄斑裂孔的最佳选择。通过手术可以促进裂孔愈合,稳定或提高患者的视力。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通常认为黄斑裂孔在II-IV期进行手术效果最佳。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去除黄斑表面的牵引力,促进裂孔愈合。术后大多数患者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物变形明显好转。
精准医疗探秘
文章 了解黄斑裂孔:病因、分类、机制及病理生理
黄斑裂孔是一种视网膜疾病,主要影响黄斑部的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导致中心视力受损。该病的患病率约为3.3‰,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最为常见,占83%,多见于50岁以上的健康女性,平均年龄为65岁,女:男=2:1。双眼患病者占6%~28%,部分患者也可能在较年轻时出现此病。
根据病因,黄斑裂孔可以分为四类:特发性黄斑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和其他继发性黄斑裂孔。从形态上看,黄斑裂孔又可分为全层黄斑裂孔和板层黄斑裂孔两种类型。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成原因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直到1988年Gass提出,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的牵拉是其主要原因。这个理论基于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解剖关系,认为在老年人中,由于玻璃体液化和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表面常残余部分玻璃体后皮质,导致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表面形成平行于视网膜表面的牵张力,最初发生黄斑中心小凹脱离,继而发生中心凹脱离,最终形成黄斑全层裂孔。
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最早期的文献认为外伤是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病例的增加,人们发现仅约5%~15%的黄斑裂孔为外伤引起。自1924年Lister首次提出玻璃体牵拉与黄斑裂孔形成密切相关以来,人们开始注意到玻璃体在黄斑裂孔发病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逐渐认为玻璃体对黄斑区视网膜的纵向牵拉是黄斑裂孔的发病原因。
黄斑裂孔的临床病理表现包括黄斑孔大小400~500μm、黄斑裂孔周围“脱离”范围达300-500μm、感光细胞发生萎缩、黄斑囊样改变、类似于玻璃膜疣的黄色点状沉着物附着于RPE表面以及出现视网膜前星形细胞等特征。
医疗星辰探秘
林祖顺
主治医师
眼底科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冯浩
副主任医师
眼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川辉
主治医师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