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不痛不痒当心蜱虫感染,引起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炎炎夏日,蚊虫日益增多,蜱虫也进入繁殖高峰期,人们参加户外活动时遭遇蜱虫叮咬的情况时有发生。近期全国各地出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关于蜱虫叮咬事件每年会有很多报道,“夺命蜱虫”不可小觑。专家提醒,在这个季节里,在外露营以及玩耍时,儿童身上若有突发的“小黑点”或者“肉痣”,家长们需要格外注意!因为对于儿童这类免疫抵抗力比较弱的人群被蜱虫叮咬后极易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可能会发生死亡。 认识蜱虫蜱虫俗称草爬子、狗豆子,分为硬蜱和软蜱,通常喜欢蛰伏在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宠物、牲畜等动物皮毛间。每年的4月至9月是蜱虫活跃期。它们尤其喜欢叮咬人类皮肤较薄又容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踝下方、脚趾间等部位。蜱虫口器复杂,长着一些“倒刺”,可埋在人体皮肤中吸血,难以直接取下,吸血时间可以长达数天。不吸血时,蜱虫个头如芝麻粒大小,附着在人体或动物皮肤表面,宛如一个“小黑痣”。吸血后,虫体可增大数十倍甚至百倍。 蜱虫叮咬后的危害蜱虫叮咬的危害并非吸血这么简单,而在于其吸血过程中所传播的疾病。 在自然界中,蜱虫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携带的病原体可以超过上百种,包括83种病毒、31种细菌和32种原虫,向人及牛羊狗猫等畜类传播多种传染病每年4-10月是蜱媒疾病的高发期。我国近年来流行较为广泛的几种蜱媒传染病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等。其中蜱虫病在我国最为常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发热伴”全年均可发病,但蜱虫在4-10月最为活跃,有该病流行,多见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大部分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多达38℃以上,少数可达40℃,并伴有畏寒、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发病初期常常被误作“感冒”。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危重,会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等,甚至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可达10%以上。如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危及生命。 蜱虫叮咬应该如何预防呢?1.家长带儿童外出时避免在蜱虫栖息地停留、坐卧:如森林、草丛、灌木丛等;如去郊外草地、森林等地区,最好穿浅色的长裤和长袖,并把裤腿塞进袜口,佩戴帽子等,尽量减少裸露部位; 2.家长和儿童在暴露的皮肤上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喷雾剂。需要注意的是,2个月以下的新生儿不应使用任何驱蚊虫剂,可使用蚊帐物理遮挡;3.家长和儿童从郊外草地、森林等地区回来后,要注意检查衣服和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腋窝、腹股沟、头发、耳后等部位,以及随行携带的物品,以确保没有蜱虫附着;4.有宠物的家庭,要注意宠物驱虫的管理,注意宠物是否被蜱虫叮咬。 蜱虫叮咬应蜱虫叮咬后应该怎么办呢?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前往村卫生室(诊所)或医院请医生将蜱取出或自行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切勿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临床意义血常规通过检测血液细胞的计数及不同种类细胞、成分的分类来反映身体状况,如: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等。生化常规/生化全套检查肝脏代谢功能,肾脏功能是否正常、血脂浓度及空腹血糖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疾病。
曹忠凤
主治医师
肥东新安医院
224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