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
目前本病无法完全治愈,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保证生活质量。
治疗目标
治疗原则为解除动脉痉挛、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提高脑组织供氧,以改善和恢复脑细胞功能,降低眩晕等症状发作频次与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
- 钙离子拮抗剂: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代表,可在进入血脑屏障后选择性阻断钙离子内流,发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组织及前庭供血作用;还可进一步解除脑血管痉挛,达到治疗目的。
- H1受体激动剂:可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同时,预防血栓形成并大幅提升心脑循环及周围循环血流量,还可促使前庭、耳蜗血流量增加,有效控制内耳性眩晕症状,代表药物有倍他司汀。
- 前列腺素E1: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效应,有效调节血小板释放、抵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
- 血栓烷抑制剂:以奥扎格雷钠为代表的血栓烷抑制剂常用于急性血栓 性脑梗死和脑梗死伴运动障碍的治疗,该类药物可通过抑制 TXA2释放、促进前列环素(PGI2)生成,达到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目的。
手术治疗
- 椎动脉重建术:对于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而言,行椎动脉重建术不失为一项理想的选择,目的在于移植或重建椎动脉,以恢复椎动脉灌注、纠正动脉供血不足。
- 椎动脉减压术:包括横突孔切开减压与钩椎关节切除,其中,前者适合横突孔狭窄变形或 动脉壁增厚、软组织压迫及椎动脉牵拉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者的适应证以钩椎关节肥大所致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压迫、痉挛、狭窄为主,需要注意的是,该术式操作难度偏高且适应证较为狭窄,目前临床应用尚不广泛。
- 支架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是当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案,其治疗思路主要为 :通过将球囊或扩张性支架置入椎动脉狭窄部位以通畅管腔血流、改善临床症状,长期预后效果好。
中医治疗
多数研究均指出,单纯应用中药治疗难以有效缓解急性期症状,故中药常作为西药的辅助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滋阴熄风汤、泽泻汤、补中益气归脾汤与西药联合应用,均被证实较单纯给予西药的疗效更为理想。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
治疗后效果如何?
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一般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临床上仍然有部分脑梗死等严重不良预后等发生,导致不良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偏大、较肥胖、有不良嗜好、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约40%-50%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可经MRI检查证实存在脑梗死,后循环卒中的死亡率约为3%-4%,致残率约18%[2]。如果不规范治疗,可能会增加后循环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多长时间复诊?
- 药物治疗患者:病情控制稳定情况下3-6个月复诊一次。
- 手术治疗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疾病
推荐医生
郑佳予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外科
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专业擅长:心脏瓣膜性疾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微创手术 晚期心脏病 心力衰竭等
好评率:100%
接诊量:432
何长顺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三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淋巴结炎(1例)
感染(1例)
专业擅长: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血栓,下肢肿胀,颈动脉硬化狭窄,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肾动脉狭窄,髂动脉狭窄闭塞,髂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狭窄闭塞,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足,布加综合征
好评率:100%
接诊量:126
孙晓宁
主任医师
心血管外科
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专业擅长: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特别是微创冠心病搭桥手术,二尖瓣瓣膜返流瓣膜修复或置换,主动脉瓣膜修复置换,风湿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房颤的外科治疗,升主动脉瘤,心力衰竭的人工心脏辅助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瓦氏窦瘤破裂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好评率:100%
接诊量: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