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部分病情严重,但病灶局限的病人可以加用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治疗目标
迅速杀灭脑囊虫,抑制脑囊虫死亡时引起的变态反应与炎症,减轻身体损伤。
药物治疗
1.吡喹酮:吡喹酮是较为常用的广谱抗蠕虫药物,可导致囊虫肿胀、坏死、变性,其副作用为脑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过敏者慎用。
2.阿苯达唑:阿苯达唑是治疗脑囊虫的首选药物,对人体伤害比吡喹酮更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瘙痒、头晕、癫痫、发热、荨麻疹、颅内压增高等,过敏体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甲苯达唑:甲苯达唑可以有效杀灭幼虫、抑制虫卵发育。其优势在于吸收少、排泄快。其劣势在于腹痛、腹泻、瘙痒、头痛等副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慎用。
手术治疗
囊尾蚴摘除手术:适用于只有单个囊尾蚴寄生于脑室的脑囊虫病患者,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损伤较大,仅适用于颅内压持续增高,经神经体征及CT检查,证实病灶局限的患者。
其他治疗
1.脑脊液分流术:适用于脑囊虫数量过多,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释放抗原、毒素诱发变态反应与炎症者,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积水症状,但要注意预防术后感染。
2.驱绦虫治疗:适用于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常用药物为氯硝柳胺。该药物可使绦虫的头节和邻近节片变质,使体从肠壁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其副作用为头晕、胸闷、腹痛、发热、瘙痒。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脑囊虫病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数量。一般情况下,单个病灶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多发病灶者,预后较差,且治疗过程中易诱发炎症、过敏反应,易留有智力下降、思维迟缓等后遗症。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多长时间复诊?
- 彻底治愈者,间隔一个月复查便检,无囊虫卵、节片即可。
- 未彻底治愈或留有后遗症者,六日、十日后复诊。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王磊
主治医师
中医皮肤科
中日友好医院
冯爱平
主任医师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