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大部分可以治愈,首先需去除相关因素,之后使用药物来控制,若药物治疗无效,还可考虑电复律和导管消融治疗[2]。
治疗目标
降低心室率、减少并发症,尽量治愈疾病。
一般治疗
1.寻找和祛除病因及诱发因素:如器质性心脏病与甲亢患者,应治疗原发疾病。
2.改善生活习惯并健康生活:戒烟限酒限茶,保持心情愉快并积极锻炼身体。
药物治疗
1.控制心室率药物:常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等钙通道阻滞剂,来减慢心室率,可单用或者联合应用。
(1)美托洛尔:在房扑与房颤患者中能稳定有效的控制心室率,但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孕妇及对洋地黄无效的心衰患者禁用。
(2)维拉帕米:通常与地高辛合用控制心室率,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会引起中毒,支气管哮喘慎用,心力衰竭者慎用或禁用。
2.转复药物:包括ⅠA(奎尼丁)、ⅠC(普罗帕酮)和Ⅲ类(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可选用胺碘酮、多非利特或索他洛尔等药物。
(1)伊布利特:用于新发心房扑动复律治疗,禁用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QT间期延长和窦房结功能障碍者。
(2)胺碘酮:胺碘酮为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合并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房扑动患者,应用ⅠA与ⅠC类药物容易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应选用胺碘酮。
3.抗凝药物:
(1)华法林:华法林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从而抑制体内凝血因子的生成,为传统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2)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该类药物目前主要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NOACs的特点是不需常规凝血指标监测,较少受食物或药物的影响,安全性较好[3]。常见药物为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对房扑与房颤患者抗凝效果安全且显著,但在生活中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有红色出血点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手术治疗
外科迷宫手术:心房颤动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可以选择外科迷宫手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其他治疗
主要指介入治疗:
1.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引起心脏病变的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性心律失常异常传导途径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1)对于症状明显或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房扑动的患者,应选用导管消融治疗。
(2)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2.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对于血栓栓塞风险较高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且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或长期规范抗凝治疗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群体,可考虑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四至五个月,第一个月服用抗凝药物,为射频消融术做准备,手术后继续服用抗凝药三个月预防术后血栓。存在个体差异,受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
治疗后效果如何?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预后一般与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脏病的严重程度、能否及时控制发作等有关,经过积极治疗,可使症状获得改善、病情发展得到控制,不再有心悸、头晕、头痛的不适,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未经规范治疗,经常发病会引起心房内的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将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临床上以脑栓塞最为常见,会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残。
多长时间复诊?
若无不适,应在治疗三个月后复查,进而半年、一年复查。
蔡丽娥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童传凤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罗杰
住院医师
普通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