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我家宝宝最近胃口不太好,一直不太爱吃奶,着实让我有些担心。于是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建议。医生助理很快就与我联系,告诉我问诊已开始,并且可以持续2天,这让我感到很贴心。我告诉医生,宝宝以前喝900ml奶,现在只有700ml。医生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比如宝宝最近是否生病,大便是否正常等。我回答说宝宝一切都很正常,只是最近吃的有些少。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宝宝进入了厌奶期,还提醒我不要给宝宝带太热的东西,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宝宝的食欲。医生建议我口服点化积口服液和益生菌,每次一半,一天3次。我询问了一些具体的药品,医生都给予了耐心的解答。问诊结束时,医生还提醒我可以食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给予了我很多专业的建议,让我对宝宝的情况更加有把握。患者已用完所有沟通机会,本次问诊结束。
点击查看
奶嘴,这个看似普通的物品,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吮吸奶嘴能够带给他们安全感,帮助他们度过焦虑、不安的时刻。然而,长期使用奶嘴却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牙齿和口腔的发育。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戒掉奶嘴呢?以下七条建议,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一、了解孩子使用奶嘴的原因 首先,家长需要了解孩子使用奶嘴的原因。是寻求安慰、习惯吮吸的动作,还是因为牙齿发育不良等。明确原因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二、逐渐减少奶嘴使用时间 可以从减少孩子每天使用奶嘴的时间开始,例如从原来的24小时减少到16小时,再逐渐减少到8小时。让孩子逐渐适应没有奶嘴的生活。 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哭闹要求奶嘴时,可以尝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例如陪他们玩游戏、讲故事、听音乐等。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减少对奶嘴的依赖。 四、寻找替代品 可以寻找一些替代品,如安抚巾、安抚玩具等,来满足孩子吮吸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尝试让孩子用手指代替奶嘴,帮助孩子逐渐戒掉奶嘴。 五、建立奖励机制 当孩子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不用奶嘴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贴纸、小礼物等,让孩子感受到戒掉奶嘴的成就感。 六、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他们使用奶嘴的坏处,以及戒掉奶嘴后他们能够获得的好处。 七、家长要有耐心 戒掉奶嘴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陪伴孩子度过这段时期。
点击查看
小儿善存片作为一款家庭常备的补益药物,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对其作用和安全性都十分关注,尤其是关于小儿善存片对宝宝身高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影响宝宝身高的因素。除了遗传、营养摄入等先天因素外,后天的生活习惯、运动锻炼等也对身高发育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致宝宝身高发育不良的原因: 家族身高普遍偏矮 出生时体重或身高偏低 青春期发育迟缓 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 缺乏运动锻炼 小儿善存片作为一种营养补充剂,其主要成分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等,可以为宝宝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研究表明,适量补充这些营养素可以帮助宝宝健康成长,促进身高发育。 那么,小儿善存片会不会影响宝宝长高呢?实际上,小儿善存片中的营养素并不会对宝宝身高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合理补充这些营养素可以帮助宝宝更好地吸收钙质,促进骨骼生长,从而有助于宝宝长高。 当然,任何药物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小儿善存片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 胃部不适 腹泻 便秘 皮疹 如果出现上述不良反应,请及时咨询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应慎用或禁用小儿善存片: 慢性肾功能衰竭 高钙血症 高磷血症 肾性佝偻病 总之,小儿善存片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补充剂,可以帮助宝宝健康成长,促进身高发育。但家长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剂量,避免过量服用,并密切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咨询医生。
点击查看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相较于成人更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在儿童用药方面,家长常常面临剂量难以确定的难题。一些家长为了追求治疗效果,往往凭个人感觉随意增减剂量,这种行为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存在极大的风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廷玉指出,儿童对药物的剂量需求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儿童的年龄、体重、发育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药物不良反应相对复杂,且危险性更高。例如,婴儿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可能需要将成人用药分成数份,甚至12份,这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用药知识。导致家长自行定剂量的原因有很多。李廷玉表示,临床上确定儿科用药剂量通常依据年龄、体重等与成人的比例关系,但有时仍需凭经验判断,这可能导致用药剂量不准确。此外,市场上缺乏针对儿童的专用剂型,部分药物说明书中的用药指导也较为模糊,使得家长难以准确掌握用药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李廷玉呼吁药品生产厂家关注儿童用药需求,研发更多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儿科用药研究,确保用药安全。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应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确保孩子的生命健康。以下是一些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1. 增强儿童免疫力: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方式,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2. 注意个人卫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乱吃东西等,降低疾病传播风险。3. 定期体检: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4.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减少儿童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点击查看
宝宝的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关注的重点,而宝宝生病时,如何正确喂药更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错误的喂药方式不仅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能给宝宝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本文将针对给宝宝喂药过程中常见的8个错误,为家长们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错误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一些家长为了给宝宝喂药,会捏住宝宝的鼻子,迫使宝宝张嘴吞药。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药物呛入呼吸道,引发窒息。正确的做法是,用注射器或者喂药器将药物缓慢注入宝宝口中,避免药物呛入气管。错误二:给宝宝干吞药片干吞药片容易导致药物停留在消化道,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不适。建议家长将药片碾碎,用温水送服,或者将药物与食物混合喂食,提高宝宝的服药体验。错误三:欺骗宝宝药物味道就像糖果一些家长为了哄宝宝吃药,会告诉宝宝药物的味道像糖果。这种做法容易让宝宝误认为药物是甜的,从而产生依赖,甚至误食药物。家长应该如实告知宝宝药物的口感,避免误导宝宝。错误四: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家长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错误五:过长时间吃药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宝宝生病,就要持续给药。实际上,有些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应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过度用药。错误六:盲目应用退热药退热药并非万能,盲目使用退热药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婴幼儿发热,家长应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冷敷等,并及时就医。错误七:擅自分享处方药处方药的使用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家长不能擅自分享处方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错误八:没有依照指示喂药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服用方法,如摇匀、与食物同服等。家长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按照指示喂药,确保药物疗效。
点击查看
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与成人相比存在许多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在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每个阶段的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有所不同,因此,药物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药物吸收与分布1. 吸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有影响。口服给药受胃肠道生理功能的影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胃酸、消化酶分泌和胃排空时间与成人不同,影响药物吸收。肌内注射受肌肉丰满程度、血流量等因素影响,新生儿肌肉较少,药物吸收不可靠。皮下注射因皮下脂肪组织较少,血流缓慢,不适宜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直肠给药可避免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较高。2. 分布:药物的分布受药物理化性质、蛋白结合率、体液量、血脑屏障等因素影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蛋白结合率低,未结合药物比例高,易产生中毒。体液量较大,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可能降低血药浓度。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药物进入脑的量可能增加,应尽量避免使用中枢抑制药物。3. 代谢: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肝脏酶活性较低,代谢药物能力较差,易出现不良反应。细胞色素P-450酶在新生儿、婴幼儿体内氧化能力较低,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低,应加以考虑。4. 排泄:肾脏是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新生儿的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应减少用量和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二、提高小儿用药依从性1. 选用儿童易于接受的剂型和用药途径。2. 减少用药次数和缩短用药疗程。3. 家长密切配合。三、遵守用药原则1. 诊断正确。2. 选药适当。3. 剂量准确,用法合适。4. 密切观察。四、切忌滥用药物1. 抗生素:选药不当、用法用量和联合用药不当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聋哑、肾脏损害等。2. 激素类: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不当可产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萎缩等严重后果。3. 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滥用可引起胃肠道严重损害、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肾脏损害等。4. 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类:过量摄取可造成机体损伤,如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四肢疼痛、皮肤瘙痒等。
点击查看
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儿童用药事件的频发,家长和医生都迫切需要提高对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视。本文将围绕儿童用药的常见问题,如药物选择、剂量计算、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解读,旨在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地保障儿童用药安全。一、儿童用药选择需谨慎1. 选择合适的药物:儿童用药应首选儿童专用的药物,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儿童专用药物针对儿童生理特点设计,成分含量、剂型等方面更适合儿童使用。2.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并非万能药,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家长和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二、儿童用药剂量计算要准确1. 按体重计算: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药物剂量是常用的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用药剂量有所不同。家长和医生在计算剂量时,应参考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2. 按体表面积计算:体表面积是另一种常用的计算药物剂量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不同体重、年龄的儿童。三、关注儿童用药不良反应1. 观察药物反应:家长和医生在给儿童用药时,应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如出现皮疹、发热、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2.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家长和医生在用药时,应了解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四、儿童用药安全日常注意事项1. 保管好药物:将药物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儿童误食。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家长和医生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3. 定期复查: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复查,及时了解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点击查看
我在一家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因为我想给孩子断奶,并需要购买一种药物,于是向医生咨询是否可以帮我开一张处方单。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我提供了合适的药物建议。虽然遇到了一些药物无法开具的问题,但医生仍然很用心地帮我解决。最终,我成功获得了处方并可以预约药品。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点击查看
在育儿过程中,给宝宝喂药是件既重要又充满挑战的事情。正确的喂药方法不仅关系到药物的效果,更关系到宝宝的健康和安全。以下列举了宝宝喂药的十个“不要”,希望能帮助家长们避免误区,科学喂养宝宝。1. 不要捏鼻子硬喂药有些家长在宝宝不张嘴时,会捏住宝宝的鼻子硬喂药。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为宝宝的气管和食管是并排的,捏住鼻子会导致宝宝无法通过鼻子吸气,容易将药水呛入气管,甚至导致窒息。2. 不要在打骂下喂药有些家长在宝宝哭闹时,会采取哄、吓、压或打的方式强迫宝宝服药。这种方式不仅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健康,还可能让宝宝对药物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3. 不要在饭后立即喂药饭后立即喂药,宝宝容易将药物和食物一起吐出来。建议在宝宝饥饿时喂药,因为空胃更容易吸收药物。4. 不要用开水化药有些药物遇热后会变质,如活菌制剂(妈咪爱)。因此,最好用温水化开药物,并尽快喂给宝宝。5. 不要用蜂蜜水喂药蜂蜜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危害。建议用白糖代替蜂蜜,并在喂药后用凉白开漱口,预防龋齿。6. 不要在夜间喂药夜间宝宝处于瞌睡状态,喂药容易导致宝宝呕吐和肠胃不适。建议在白天喂药,并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7. 不要将药物和牛奶混在一起喂牛奶和药物的混合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并影响宝宝的食欲。建议单独喂服药物。8. 不要用过多的水喂药宝宝胃容量有限,用过多的水喂药会导致宝宝难以吞咽。建议用最少的水将药喂给宝宝。9. 不要用大勺子喂药大勺子喂药难以掌握药量,容易导致宝宝呛药。建议使用滴管或小勺子喂药。10. 不要给小孩子喂大人吃的药物一些成人药物不适合宝宝服用,如阿司匹林。建议为宝宝准备专门的儿童药物,并遵循医嘱使用。
点击查看
近年来,随着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用药领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指导儿童用药,卫生部医政司主办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将于6月1日正式面世。据悉,我国儿童用药形势严峻。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高达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这主要是因为我国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需要将药片平均分成2份、4份或更多份使用,导致用药量不准确、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以及药品浪费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全国150余名儿科著名医药学专家开始编写该处方集的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儿童版。该处方集以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8岁,涉及234种儿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案,收录药品822种。此外,该处方集还针对新生儿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权威的用药指导。儿童用药安全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的正式面世,相信将有助于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