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夹腿综合征这一疾病逐渐引起家长们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夹腿综合征?它有哪些表现?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夹腿综合征,又称情感性交叉擦腿发作,是指儿童在安静、独处或卧床入睡前、刚睡醒时,通过摩擦会阴部获得快感的一种行为。这一行为在2-3岁的幼女中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偶尔一次的夹腿行为并不算作夹腿综合征,只有病程持续一周以上才能被诊断为夹腿综合征。夹腿综合征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发作环境:患儿多在安静、独处或卧床入睡前、刚睡醒时发作;发作表现:双下肢夹紧或交叉,身体扭动致会阴部摩擦,面色微红,出汗;持续时间:持续 1-3分钟,随后疲倦入睡,亦有连续发作半小时;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一天数次;伴随症状:可伴有屏气、咬牙、发作后两腿无力易跌倒等;意识状态:发作期间呼之能应答或交谈,阻止其发作会哭闹不休,玩耍及睡眠中均无发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夹腿综合征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局部刺激过多:包括清洁护理擦洗过频、裤子太紧;病理因素:如蛲虫病、外阴湿疹等;心理因素:个别儿童因缺乏关爱或受歧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宣泄,也可产生夹腿动作。面对夹腿综合征,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解除不良刺激:若患有蛲虫病、湿疹等,应及时医治;尽量避免给小儿穿紧身裤,最好穿纯棉内衣。培养作息习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早醒后也不要赖床,以减少夹腿发作机会。营造良好环境:父母尽量保持感情和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参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尽量减少一个人玩耍。增加亲情交流:家长有意识地通过抚摸小儿的感性器官,如头、耳、口、鼻、皮肤等,做温和刺激,多拥抱孩子;对孩子的进步做出肯定;多跟孩子沟通、玩游戏。转移注意力:当夹腿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家长不要批评,给一些有吸引力的玩具逗乐,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采用讲道理、分析后果的认知疗法进行干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都可能会遇到孩子脾气暴躁、爱打人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打人、咬人、推人或乱扔东西等暴力行为,这让家长们既担心又困惑,不知该如何应对。 孩子暴躁、爱打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 1.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孩子年龄较小,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 2. **缺乏沟通能力**:孩子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能通过打人等方式来表达。 3. **模仿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周围人的不良行为,如家长打骂他人等。 4. **寻求关注**:孩子可能通过打人等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5. **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关系紧张等原因,感到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暴躁、爱打人的行为。 那么,面对孩子暴躁、爱打人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情绪安抚**: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激化矛盾。 2. **沟通引导**: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并教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 3. **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行为。 4. **培养兴趣**: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5. **建立规则**: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问题严重,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点击查看
儿童时期是孩子们探索世界、发展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然而,许多孩子却陷入了贪求玩具的怪圈,让家长头疼不已。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对玩具的过度依赖,让他们健康成长呢?以下提供9个有效方法,帮助宝贝不再贪求玩具。 1.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对玩具的贪求往往源于无聊和寻求刺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体育等,让他们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乐趣,从而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2.提供多样化的活动 除了兴趣爱好,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如户外运动、亲子游戏、社区活动等,让孩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充实生活,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3.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玩具,让他们体会到与朋友共同玩耍的乐趣。此外,分享还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育孩子珍惜玩具 家长要教育孩子珍惜玩具,让他们明白玩具并非生活的全部,要学会珍惜现有的玩具,并学会感恩。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玩具。 6.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7.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了解他们贪求玩具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关爱。 8.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家长可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对玩具的依赖过于严重,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点击查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困扰。尤其是孩子的坏毛病,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孩子就是改不掉。这种屡教不改的现象是否也困扰着你?那么,如何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一、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二、别只盯着孩子缺点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兴趣班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解释,并给予合理的指导,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惩罚。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点击查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错误的批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日本幼儿教育专家立石美津子在其著作《幼儿学前阶段家长禁做的115件事》中,提出了四种常见的错误批评模式,家长们需要引以为戒。 首先,态度不认真是许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批评时心不在焉,或者语气平淡,都无法引起孩子的重视。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在孩子犯错误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沟通。 其次,批评后心软也是家长常犯的错误。孩子受到批评后,可能会表现出委屈和害怕,这时家长容易心软,改变态度甚至向孩子道歉。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 第三,光说不“惩罚”也是许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威胁孩子,却无法真正执行惩罚措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软弱,无法约束自己。 最后,只骂不夸赞也是错误的批评方式。只关注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他们的优点,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无法建立自信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避免这四种错误的批评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我家宝宝3岁9个月,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很是困扰。因为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所以一直由外公照顾孩子,但最近发现孩子对外公的依赖性特别强。比如小便,一定要外公在旁边陪伴,并且点赞才肯尿,其他人在都不行,宁愿哭闹1小时尿裤子,也不肯单独去马桶小便,已经持续了3个月,特别是上幼儿园后更严重,已戒尿布半年现在幼儿园又重新穿上尿布。家长用奖励,读绘本,讲危害等各种手法试了都没效果,请问医生这种情况是正常吗,该用什么方法处理?
点击查看
在儿科病房,小宇是个乖巧的孩子。其他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小宇总是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无论打针、吃药还是输液,他都很配合。甚至在做手术之前,他都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紧张和恐惧。“看人家小哥哥多勇敢,你哭什么哭!”每当有妈妈抱着哭闹的孩子把小宇当成榜样的时候,我都会想提醒他们:先抱抱孩子吧!其实,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孩子才会更加勇敢。我们常常被告诫,对孩子不能溺爱。抱多了会抱坏,爱多了会宠坏。但有没有想过,什么才算多,什么才算少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获得安全感;8次拥抱,才能健康成长;16次拥抱,才能建立自信。孩子一岁之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对他们来说,妈妈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渴望妈妈的拥抱,就像渴望生命一样。一岁之后,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但又不愿意离开妈妈的怀抱。每一次拥抱,都像一颗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三岁之后,孩子开始独立面对世界。每一次回头,他们都会期待妈妈的怀抱,那是他们最安全的港湾。孩子长大成人后,拥抱会变成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时间是这世上最公平的法官,它无情地夺走了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别等到错过了,才后悔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拥抱。
点击查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儿童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儿童暴力问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显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儿童暴力的发生及其对儿童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 在墨西哥,国家福利部门平均每天就接到4份虐待儿童的报告。英国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为了引起社会对虐待儿童问题的重视,英国甚至专门制作了公益广告进行宣传。 暴力对儿童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WHO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遭受过暴力的人,成年后,6%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12%的人会滥用酒精和药物、8%的人会产生自杀意图、10%的人会出现精神紊乱、27%的人会因曾经受到的创伤而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家在预防儿童暴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墨西哥,卫生部专门发布了《有关暴力与健康的国家报告》,对暴力伤害情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给予了高度关注。建议政府制定一个国家行动计划,预防任何形式的暴力伤害。同时,卫生部还承诺建立一个制止暴力伤害的国家级健康中心。此外,巴西对300多个暴力预防项目进行了登记。马来西亚则更关注受虐儿童,建立了危机中心为受虐儿童提供援助。 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儿童暴力问题。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儿童保护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了儿童保护机制。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众对儿童暴力问题的认识,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点击查看
在儿科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诊,抱怨孩子作息不规律,晚上不按时睡觉,白天精神状态不佳。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对时间概念的认识。 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与成人不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事件来记忆时间。例如,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如吃完晚饭、完成作业后,他们会期待下一个活动,如洗澡、睡觉。这种通过事件来记忆时间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生活习惯。 然而,当家庭中出现突发事件,如父母加班回家晚,打破了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时间混淆”,从而影响他们的作息。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按时让孩子完成各项任务。 避免频繁改变孩子的作息时间,以免造成“时间混淆”。 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尽量保持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如提前准备孩子喜欢的读物,陪伴孩子度过。 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耐心引导孩子,让他们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时间规律的生活。 总之,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关爱。通过科学的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儿童性侵犯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生理伤害外,受害者往往还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本文将探讨儿童性侵犯的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一、儿童性侵犯的心理问题1. 焦虑:受害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担心他人的反应而感到焦虑。2. 抑郁:受害者可能会因为感到羞愧、自责或无助而出现抑郁情绪。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害者可能会经历闪回、噩梦、情绪麻木等症状。4. 自我伤害:一些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自残来应对内心的痛苦。5. 人际关系问题:受害者可能会因为信任问题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二、应对儿童性侵犯的策略1. 心理治疗: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受害者处理创伤、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2.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受害者的康复至关重要。3. 教育普及:提高公众对儿童性侵犯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4. 法律援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三、预防儿童性侵犯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识别和拒绝不当行为。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社会对儿童性侵犯的关注和打击力度。3. 建立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儿童保护体系,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性侵犯行为。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