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白血病
肺癌目前是我国新增发病率和病死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病因至今未完全明确,且发病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职业暴露(如氡气、芥子气、甲醛等)、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遗传、肺部疾病史等。其中吸烟是引起肺癌常见原因。因此,避免接触与肺癌发生有关的因素(如早戒烟),是目前预防肺癌有效的方法。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癌症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且逐年呈年轻化趋势。早期常表现为患乳处出现无痛性小肿块。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较高,所以科学有效的乳腺癌筛查以及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乳腺癌有遗传倾向。建议40~45岁女性每年查一次乳腺X线检查。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一类恶性肿瘤,主要侵犯血液和骨髓。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明确。患者常出现贫血、出血、发热、感染、脾或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白血病能否治愈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及时采取正确规范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经化疗、骨髓移植等,可治愈或长期稳定。
肝癌是一种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早期往往难以被察觉。肝区疼痛是其典型临床表现,晚期可有肝区疼痛、乏力消瘦、肝脏进行性增大。目前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但现已发现一些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等,日常应注意避免。肝癌早期可能治愈,中晚期治疗复杂,疗效因人而异。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特征表现是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局部肿块。预后效果与疾病分型有关,部分霍奇金淋巴瘤可治愈。由于淋巴瘤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普通人预防可从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如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选择合格的家装材料)及提高自身抵抗力来进行。
胃癌是一种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认为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等因素相关。早期多无症状。体重减轻和上腹痛是胃癌的典型症状。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越早期治疗往往预后更好。普通人预防胃癌应该从及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积极治疗胃部疾病、维持健康饮食习惯(如少吃熏制、腌制食品)着手。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进行癌症筛查。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白血病类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是由单核细胞系异常增殖引起的,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白血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迅速恶化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患者会有贫血、出血倾向、感染易发等表现。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程度比较高,易出现髓外浸润,治疗难度比较大,治疗原则是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大量增生、消灭白血病细胞群,解除因白血病细胞浸润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未经移植治疗,复发的几率比较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一旦确诊及时处理,尽量减轻患者不适,提高生存质量。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由骨髓中的髓系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白血病,可能是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前体细胞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
1.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见的病因之一,这些异常可以是先天性的(即出生时就存在),也可能是后天性的(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发生),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易位、缺失、重复等。
2.基因突变:一些基因的突变也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有关,比如FLT3(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DNMT3A(DNA甲基转移酶3A)等基因的突变在该疾病中较为常见。
3.前体细胞异常:骨髓中的幼稚细胞(前体细胞)在分化和成熟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导致白血病的发生,这些异常可能涉及多个细胞系,比如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等。
4.遗传因素:虽然大多数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孤立发生的,但也有一些家族性病例,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5.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被认为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有关,比如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放射线暴露、吸烟等。
以上因素可能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生有关,但不适用于所有病例,该病的具体病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可以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了解。
白血病前期(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润、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1.发热:半数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亦可高达到40℃或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高热往往提示有感染。感染可发生在各部位,以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有血流感染。
2.贫血:贫血患者往往面色苍白,容易出现疲劳、头晕、乏力、耳鸣、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尤其是运动后这些症状可明显加重。
3.出血:40%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
4.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润:而引起骨骼的疼痛,可以为肢体、背部弥漫性疼痛,也可以局限于关节痛,还可以导致行动困难,甚至有1/3的患者,可以伴有胸骨的压痛。
5.淋巴结和肝脾的肿大:局部的淋巴结和肝脾的肿大。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检查后明确病因积极治疗,以利于病情恢复。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通过化疗、骨髓移植、靶向治疗、支持性治疗等。
1.化疗:化疗使用药物杀死或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比如阿糖胞苷、阿拉糖胞苷、顺铂等,一般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进行治疗;
2.骨髓移植:对于一些高危或复发的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通过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移植可以用来替换自身的异常造血干细胞,以重建正常的造血功能;
3.靶向治疗:针对特定的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亚型,可以用靶向治疗药物治疗,比如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氯沙坦等;
4.支持性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在治疗过程中支持性治疗比较重要,比如输血、抗感染治疗、红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生长因子的使用等,以维持患者的血液参数和预防感染。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告知医生。
白细胞低的原因包括感染、血液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
1.感染:病毒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偏低的表现;此外细菌感染时会出现白细胞增高的现象,但若细菌感染严重出现脓毒血症,由于免疫系统的崩溃,可出现白细胞不增反降的现象。
2.血液疾病:骨髓是产生白细胞的地方,如果骨髓功能受损,如骨髓增生异常、骨髓抑制等,就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从而引起白细胞减少。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时,患者需要及时咨询专业医师,明确病因后对因治疗,这样才能防止病情的发展。
脸色苍白没有血色可能和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是贫血、低血糖、白血病等疾病原因引起。
1.生理因素如果平时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或过度劳累等,就可能会使得脸色苍白没有血色,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2.疾病因素:
(1)贫血:贫血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以及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等原因引起,也可能和慢性疾病以及膳食不平衡等原因有关。患者可有皮肤黏膜苍白的现象,表现为脸色苍白没有血色,部分患者会有头晕、气短、心率加快等表现。
(2)低血糖:低血糖是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病因多种多样,比如糖的摄入不足、生成不足以及消耗过多和转化过多等。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没有血色的现象,还可伴有头晕、虚汗等表现。
(3)白血病:白血病病因目前并不明确,多考虑和遗传、物理化学、免疫功能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这种疾病可导致患者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随之升高,可出现面无血色、苍白的表现。
脸色苍白没有血色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遵医嘱进行专业的治疗。
妊娠合并白血病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同时患有白血病,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化疗治疗、放疗治疗、终止妊娠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治疗。
1.一般治疗:在妊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孕妇分娩,可进一步治疗,如化疗或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
2.化疗:化学疗法是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妊娠期间,可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孕妇的生理状况和白血病的类型之间找到平衡点,如常用的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碱等。
3.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从而治疗白血病。放射疗法在妊娠期间通常不是首选治疗方法,因为辐射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4.终止妊娠:对于病情比较严重,可危及到胎儿的情况,必要时,可通过顺产或剖宫产的方法终止妊娠。
一旦出现妊娠合并白血病的现象,需尽快到医院就诊,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患者病情以及体质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合理治疗。
白血病的红点,一般是指白血病的出血点,具有多形性,压之不退,可分布于各个部位等特点,可以帮助辨别,但是不具备特异性。
早期的白血病患者,相当一部分就会出现皮肤等各个部位的出血点。各部位的出血以皮肤出血点、瘀斑较为多见。出血点可大可小,可以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没有明显的疼痛,可以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面部躯体、躯干、脚底、手心等均可产生。此外,还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甚至严重的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等,后果非常严重。但是白血病的出血点并没有特异性,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的紫癜,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导致的出血都会出现类似的表现。
所以如果白血病患者出现皮肤的出血点,应该及尽快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配合医生治疗。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