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本文报告了一例罕见的肺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例,并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患者是一名61岁的男性,初次出现咳嗽、咳痰和低热症状,随后痰中带血。经CT扫描,发现左肺上叶尖后段有片状密度增高阴影,抗炎治疗后病变完全吸收,但左肺下叶出现了一个直径5cm的类圆形囊实性高密度影。再次进行CT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增大,呈现明显不均匀强化,壁及灶内分隔强化显著,液性区无强化。通过CT引导下的肺穿刺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大量粘液及少量炎细胞。最终,经开胸探查和病理切片确认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行左肺全切除术。本例的影像学特点包括:病变生长迅速,25天体积增长近2倍;肿瘤中心存在不规则钙化,自发病初期即可见于左肺门处,后发展迅速且不规则呈分支状。这些特点对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查看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导致许多患者在病情严重时才就医。然而,了解不同类型的胶质瘤的特点和症状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和治疗这种疾病。首先,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天幕下病变的患者可能会较早出现症状,而不同部位的病变则会有不同的局部症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全切,辅以放疗和化疗。晚期可能会出现脑疝。其次,星形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与星形细胞瘤相似,但发展速度更快,平均病程约为一年半左右。再者,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很高,生长迅速,病程短暂,平均只有三个月。部分肿瘤可能以出血为首发症状,颅内压增高明显,多伴有癫痫发作,局部症状突出,发展快速,根据肿瘤位置产生相应的症状。此外,室管膜瘤主要发生在脑室系统的室管膜细胞及其下的胶质上皮细胞,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位于脑室内的肿瘤可能会向脑实质延伸,瘤体较大,偶尔可见多发。平均病程约为一年,位于四脑室的病例病程通常较短。多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为首发症状。另外,髓母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多位于小脑蚓部,可能会阻塞四脑室或充满脑室,形成梗阻性脑积水。瘤内出血也可能发生。以头痛、呕吐等为首发症状,并伴有步态、站立不稳等表现。最后,少枝胶质细胞瘤和松果体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分别与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相似。松果体细胞瘤还可能引起性早熟、性器官过早发育等症状,以及上视障碍和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总之,了解不同类型的胶质瘤的特点和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有疑问或症状,应及时就医。
点击查看
小叶子是一个活泼好动的5岁孩子,深受大家的喜爱。然而,某一天她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头痛症状,特别是在枕部区域,并伴随着咳嗽和恶心。尽管经过三天的等待,症状并未好转,家长带她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小叶子颅内存在巨大的占位性病变。由于当地医院的治疗条件有限,家长决定将小叶子转移到一家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在新医院进行了头颅CT检查后,医生确诊小叶子患有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准备,医生在全麻下成功地进行了“后颅窝巨大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完全切除了肿瘤。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小叶子现在已经康复出院了。病理结果显示,这是一种WHO I级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这位医生提醒家长们,肿瘤在儿童中也是常见病。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身体的异常变化。当孩子抱怨头痛或不舒服时,不要忽视,应立即就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点击查看
气管良性肿瘤虽然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气管阻塞,导致严重后果。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气管良性肿瘤类型及其特点和治疗方法。1. 乳头状瘤:这种肿瘤通常出现在喉部,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乳头状瘤可能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它们可能会复发,并且可能会恶性变。诊断可以通过气管体层像、CT和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治疗方法包括经纤维支气管镜摘除、激光治疗或气管切开摘除。2. 纤维瘤:气管内纤维瘤非常罕见。肿瘤表面被覆正常气管黏膜。支气管镜下,肿瘤呈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基底宽、不活动、不易出血。由于临床上常出现多次镜下活检均为阴性的情况,术前常缺乏确切诊断。3. 血管瘤:血管瘤可以原发于气管,也可以由纵隔的血管瘤伸延入气管。血管瘤可能会使气管管腔狭窄,或者突入气管腔内引起梗阻。治疗方法包括内镜切除、激光治疗或外科切除手术。4. 神经纤维瘤:气管内神经纤维瘤通常是良性神经鞘肿瘤,常为孤立性,具有包膜和硬质。肿瘤可以经内镜摘除或气管切开摘除。5. 纤维组织细胞瘤:气管内纤维组织细胞瘤非常罕见,肿瘤常位于气管上1/3,呈息肉样、质软、灰白色、向管腔内突出。由于组织学上很难鉴别良、恶性,主要根据肿瘤有无外侵、转移及较多细胞核分裂象来判断。局部切除后常易复发,因此,手术范围可能需要更广泛一些。6. 脂肪瘤:气管内脂肪瘤极其罕见,起源于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或原始的间质细胞。治疗方法包括经支气管镜摘除和激光烧灼基底,或者气管壁局部切除或气管袖式切除术。7. 软骨瘤:气管软骨瘤非常罕见。肿瘤圆形、质硬、色白,部分位于气管壁内,部分突入气管腔内。体积小的软骨瘤一般可以经纤支镜摘除。8. 平滑肌瘤:气管平滑肌瘤通常发生于气管下1/3,起源于气管黏膜下层,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突入腔内,黏膜苍白。治疗方法包括经纤支镜摘除和气管切开摘除。9. 错构瘤:这种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通常有细小的蒂与气管支气管壁相连。治疗方法包括经支气管镜、激光烧灼、汽化肿瘤或用活检钳摘除。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健康,直到那天我收到了一个让我心跳加速的电话。医生告诉我,我的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有异常,可能是浆细胞瘤。我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感觉世界都崩塌了。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我首先去了当地的医院,但医生们都说他们不擅长这种疾病,建议我去大城市的专科医院。于是,我开始了长途跋涉,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每次都要排很长的队,等待很久才能见到医生,结果却总是让人失望。医生们的态度也让我感到很不舒服,他们总是匆匆忙忙地看完我的报告,然后就告诉我需要做更多的检查,或者说他们不确定我是否真的有这个病。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其他病人,他们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我们互相安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和经验。有一个女士告诉我,她曾经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找过医生,效果很好。于是我也决定试一试。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注册了账号,上传了我的报告和病历。很快,我就收到了医生的回复。医生详细解释了我的报告结果,告诉我红系是指红细胞系列,骨髓增生欠活跃意味着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速度不够快。这些信息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医生还给我推荐了一些治疗方案和调理要点。他们建议我去血液科就诊,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和治疗。同时,他们也告诉我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例如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等。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终于找到了专业的医生,得到了详细的解释和指导。虽然我的病情还没有完全好转,但我已经不再感到那么焦虑和无助了。我相信,只要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总有一天我会战胜这个病的。
点击查看
脑干肿瘤以神经胶质细胞瘤最为常见,次之是血管网状细胞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其中,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最为多发。神经胶质细胞瘤在脑干内通常呈浸润性生长,沿神经轴向上下两个方向发展,脑桥是其好发部位。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青少年;室管膜瘤多见于中年人,起源于四脑室底的或颈髓中央管的室管膜。而血管网状细胞瘤多发生于成年人,多由延髓背侧长出向四脑室发展,也可完全生长在延髓内,还可发生于延颈髓结合部或颈髓背侧;偶发于桥脑;其他可发生在胸髓及眼底等处。而海绵状血管瘤常中年发病,多发于桥脑,其次为中脑、延髓。生长于脑干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类型及恶性程度等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为多发性脑神经损害、锥体束征及小脑体征,病程晚期患者可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具体来说,中脑内肿瘤较少见,患者可出现眼睑下垂等动眼神经瘫痪症状;脑桥肿瘤常出现眼球内斜、复视、嘴歪、面部麻木等展神经、面神经或三叉神经受累症状;延髓肿瘤多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如延髓两侧性损害,可表现为双侧后组脑神经麻痹;恶性弥漫型肿瘤一般病程短,病情发展迅速,伴有严重的脑干损害体征;膨胀型肿瘤神经功能损害表现通常进展缓慢,有些病例脑干局灶性损害体征很轻微。脑干肿瘤在以往被认为是手术“禁区”,因为脑干在很小的范围内集中有许多神经核团、传导束和网状结构等。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脑干肿瘤手术效果明显改善。尽管脑干肿瘤手术仍有较大风险,但对于较局限、呈结节状或囊性变、分化较好的肿瘤,应积极采用手术切除,其预后较好。对于良性型的脑干肿瘤,采取全切除手术方式是可以获得根治效果的。手术目的在于明确肿瘤性质、恢复脑脊液循环、良性肿瘤应争取获得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恶性肿瘤亦应力争全切除或行次全切除、部分切除,以达到充分的内减压效果;胶质细胞瘤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一、病因揭秘: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迷雾 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困扰着许多患者。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其可能与结核感染有关,但也有部分患者并无结核灶,且结核菌培养为阴性。此外,病毒感染也被视为一种可能的原因,但尚未得到确凿的证据。 二、发病机制:细胞奥秘的探索 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其可能与细胞内脂质代谢异常有关。在患者的组织细胞和巨细胞中,可见脂质沉着,部分病例还可见黄色瘤皮疹,血胆固醇可轻度或暂时性升高。然而,这种改变并非普遍存在,且血清和细胞内脂质常不一致,因此,这种观点存在争议。 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多数组织细胞质中有大量密集的类似溶酶体的小体,这些小体对酸性磷酸酶、溶酶、萘丁酸酶呈强阳性反应,可能是能产生多种酶的物质。实验表明,人工激活的组织细胞也含有大量的溶酶体,其释放的蛋白酶和水解酶可导致类似于本病的组织破坏和炎症反应。 病理特征:病灶处见有大量多核巨细胞、纤维组织增生、脂质沉着、大量嗜酸性毛玻璃样组织细胞。典型改变以肌肉和淋巴表现最为明显。 三、诊断与治疗:揭开疾病的面纱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相对有限。目前,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四、日常保养:呵护健康的秘诀 对于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来说,日常保养同样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都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五、医院与科室:寻求专业帮助的途径\n 如果怀疑患有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根据病情,可能需要前往皮肤科、风湿科、血液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点击查看
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种新的淋巴瘤分类系统。这个系统对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下是对这个分类系统的详细解析。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前驱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LL/LBL)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B-前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绒毛状淋巴细胞(SMZL)毛细胞白血病(HCL)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PCM/PCL)MALT型节外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MALT-MZL)淋巴结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 单核细胞样B 细胞(MZL)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DLBCL)伯基特淋巴瘤(BL)T/NK细胞淋巴瘤前驱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T-LBL)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慢性前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CLL/T-PLL)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CL)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ATCL/L)节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ITCL)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菌样霉菌病/赛塞里(Sezary)综合征(MF/SS)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T和非T非B细胞,原发性皮肤型周围T细胞淋巴瘤(PTL)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C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T和非T非B细胞,原发性全身型霍奇金淋巴瘤(HL)分类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HL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为主型(LP)结节硬化型(NS)混合细胞型(MC)淋巴细胞消减型(LD)
点击查看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会发现孩子脖子上有小疙瘩,触摸时孩子并不感到疼痛。这通常是正常的浅表淋巴结。但是,如果淋巴结肿大超过黄豆大小,单个或成串状,触摸时孩子会哭闹或叫痛,家长就需要重视了。因为这可能是小儿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小儿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慢性的局部炎症,如口腔内扁桃体炎、龋齿、牙周炎、脂溢性皮炎、中耳炎等,均可引起下颌下、枕部、耳后淋巴结肿大;二是结核性炎症感染,结核杆菌后,小儿也可有颈部、耳后、颌下的淋巴结肿大和疼痛,同时还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表现;三是传染病及全身感染,例如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及白血病,这时可在全身各浅表部位摸到肿大的淋巴结。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更应该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孩子有全身性疾病,高热不退,全身皮肤发红,颈淋巴结明显增大,这可能是一种毒性严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败血症所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还有些恶性病,如淋巴瘤、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等都可以引起淋巴结肿大,如不及时治疗,全身情况逐渐恶化,往往危及生命。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首先要观察小朋友的全身情况如何。同时检查一下淋巴结的部位、大小,能不能移动,压上去痛不痛。观察一下体温有没有改变,淋巴结是否在继续增大。如果全身情况很好,小孩很活泼,不发热,胃口也很好,体重在增加,面色正常,那就可以放心。但如果肿大的淋巴结只限于枕部、耳后、颈部、颌下,可以活动,没有压痛,开始发现于感冒或附近有过脓疮,淋巴结也不是很大(直径1公分以内),虽然增多一些,但没有继续增大,还不要紧。但要把病因治好。平时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并注意预防感冒或其他感染。如果继续增大,就应该每天测几次体温,看看有没有低热,全身情况如精神、胃口有没有改变,如果有了改变,体重又不增加,甚至减少时,就应该请医生检查。
点击查看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新药的出现,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部分专家制定了此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定义: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ROTI)。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是与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或骨破坏相关的症状。常见有:骨骼症状、免疫力下降、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其他症状等。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鉴别诊断:主要诊断标准包括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或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30%,常伴有形态改变;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IgD>2g/L,IgE>2g/L,尿中单克隆K或λ轻链>1g/24小时,并排除淀粉样变。次要标准包括骨髓检查:浆细胞10%~30%;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标准;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和(或)广泛骨质疏松;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IgM治疗:治疗原则包括无症状骨髓瘤或D-S分期I期患者可以观察;有症状的MM或没有症状但已出现骨髓瘤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的骨髓瘤患者应早治疗;年龄≤65岁,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者,避免使用烷化剂和亚硝基脲类药物;适合临床试验者,应考虑进入临床试验。有症状MM或D-S分期II期以上患者的治疗包括诱导治疗、原发耐药MM的治疗、MM复发的治疗、维持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等。预后:MM自然病程具有高度异质性,中数生存期约3-4年,有些患者可存活10年以上。影响MM的预后因素有:年龄、C-反应蛋白(CRP)水平、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及Durie-Salmon临床分期(包括肾功能)、ISS分期。细胞遗传学改变是决定MM疗效反应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